国史概要

合集下载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A:著作部分通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史: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世界近代现代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题史: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越光陈小雅著:《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思想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晗著:《朱元璋传》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出版;[台湾]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出版;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教育与历史教学:[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赞可夫编:《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寿桐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沃尔特·波克著:《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三联书店出版。

我读《国史概要》

我读《国史概要》

我读《国史概要》——大一统帝国的建设者刘邦社科人文名著选读课上宋老师推荐了几本适合我们阅读的历史书,中国大历史之前读过一些,便想着选择其他的书来看,所以把这些书从图书馆借来都大致浏览了一下。

《万古江河》以它的气势磅礴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然而恕我才疏学浅,翻了几页之后便举白旗投降了。

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政治、经济、文化顺序的古板模式,它从史前时期一直叙述到清朝末年,采取了很多小标题,虽然限于篇幅,文章言简意赅,但是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独立但却环环相扣。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选择,而不必拘泥于书本的顺序。

作者在这本书里融入了很多历史学界新的学术观点,与《中国大历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每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所具备的。

而且,这本书还加入了类似徐福东渡之迷等当时的热点问题,如此不断完善的历史观点及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也更加能够吸引我们的眼球。

此外,在吸收最新观点的同时,他也积极地运用这种新的知识来纠正原先我们对于历史观点的一些谬误。

印象最新的是,他提到了宋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地关于“封建”的问题。

现在历史学术界认为中国是没有经历过封建时代的。

这对于我们摒弃一些平时经常接触到并且信以为真的错误观点是大有裨益的。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另一个优点就是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然而却又能够平铺直叙,将一件件故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几个单纯意象的简单组合,便巧妙地将苍凉悲凉的景色,沧桑郁郁的人生展现在字里行间。

《国史概要》也是这样,它的笔触精炼,却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以其精密的逻辑纹理吸引读者的眼球,严谨中却不乏趣味性。

我选择读的是从《西汉与东汉——帝国规制的完备化》到《北宋——划时代的新阶段》中间的部分。

国史概要

国史概要

国史概要1、发现的最早人类是“东非能人”。

晚期智人即通常所说的现代人类,分为三大类: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

2、婚姻的发展史:原始时期,所谓婚姻就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属性,血统混乱;到了母系氏族社会,采用的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再后来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即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堆数的固定夫妻关系,并且禁止血缘之间通婚。

3、从大同到小康大同:黄帝尧舜时代,最为理想,称之为“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

小康:夏商周三代被称为“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由“大同”到“小康”社会的转变关键是夏朝的建立者禹在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从此“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这是私有制、阶级分化,国家机器出现之后的必然现象。

先秦诸子百家的政治理想是由“乱世”回归到“小康之世”,进而重建“大同之世”。

4、青铜时代:是区别于此前的石器时代以及此后的铁器时代的一个历史阶段。

在中国,它大体是指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一历史时期。

5、甲骨文:象形:日月土田木禾人虫羊指事:上下末本假借:来形声:盂祀会意:明6、封邦建国:即封建,把殷和方国的贵族“士”一级成员,分批配给一些主要封君,让封君带到远处封国去,让他们成为封国的国人。

这种分封或封建的本质是分土分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方式。

它既消解了殷遗民的势力,剪除了再次发生叛乱的潜在危险,又有效建立了受中央政府调控的行政机构。

分封制不仅达到了周人统治天下的目的,还在中国政府制度下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意味着一种新国家政体在历史舞台上登场了。

7、宗法制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组织蜕变而来的血缘宗族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把贵族区分为“大宗”“小宗”。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在大一的国史概要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下面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古老而辉煌的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

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的王朝,周朝则创立了封建制度。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辈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割据,诸侯争霸,但也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朝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计量等制度。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以法治为中心,大力推行法律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封建王朝,有着千秋万世的影响。

汉朝文化传承了先秦的传统,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还进行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交流。

汉朝的兴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六、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繁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如曹操、诸葛亮、陶渊明等。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参考

北大古代文学考研参考

一、中国古代文学(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作品艺术特色、文学流派、文体发展、文艺思潮等等)★《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四册)游国恩人民文学版《中国文学史纲要》(四册)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北大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所列四本文学教材可彼此参照使用,以便拾遗补缺。

对于古代文学史来说,既要面面俱到,又得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得出文学演变的轨迹,方为关键。

袁本较全面,资料翔实,且以描述性语言贯之,脉络分明。

章本时发小论,观点鲜明,论之有据,为评论性文学史。

袁本与章本正好互为补充,推荐为重点教材。

游本虽政治、阶级观点有时过于直露(如对宫体诗),然毕竟是当年数位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领衔编写的,又长期作为高校教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水平,许多方面影响以后文学史的编写,不可偏废。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三先生的《纲要》本虽为电大教材,但毕竟是三位的专著,简略有余而也时有可观之处。

如果学有余力,建议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作为工具书,条目清楚,案例分明,且包揽无余,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既有总论,对于作家、作品又颇有定论。

正好与文学史教材参照使用,跳出大文学的圈子,从细处考之,不至于万一碰上偏题,无从下手。

另论之需有据,中文考研网提醒大家,对于答题体系大方面掌握后,还是多读原著吧,以便做论述题时不只空空其谈。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本试卷皆是问答题,间或有名词解释,包括古代文论、中国通史、现当代文学二、古代文论★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对于古代文论,感觉还是从两本文论选入手较好,先读原著,再看分析,一目了然。

至于三本教材,以为张本作为个人专著,似乎有些琐碎,且大量用白话译文,读来稍感味淡;郭本用半白话运之,虽有神韵,然表面上枯淡得很,似乎都不适于作为自学教材。

国史概要第一部分笔记 冯贤亮

国史概要第一部分笔记 冯贤亮

【第一部分——社会秩序】礼记/大同与小康孔子青铜时代与良渚文化殷墟/安阳,邺夏、商、周/大分封礼崩乐坏/春秋战国宋代以来社会秩序的问题(治安、盗匪、应对、秩序)礼记/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礼记》是规范。

·《论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农耕聚落→中心聚落→早期都邑国家。

(从村落到国家)青铜时代与良渚文化礼制的世界□礼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出现和产生的。

·夏商周:青铜时代——又泛称为“彝器”。

二里头遗址。

·良渚文化:玉璧和玉琮。

“苍壁礼天,黄琮礼地”。

□礼器与“礼”·《荀子·理论篇第十九》:“礼者养也:君子即得其养,又好奇别——何谓别:贵贱长幼。

”殷墟/安阳,邺·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

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145)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145)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历史学家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周王有权对诸侯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国有义务向周王述职,并向周王缴纳贡赋,而当诸侯国受到外来侵袭或发生内讧时,周王要给予保护或进行调解。

”与这段叙述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周王有权对诸侯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国向周王述职、缴纳贡赋可知,此内容与分封制有关。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受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天子,纳贡,跟随周天子带兵打仗等。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诸侯的义务,分析西周分封制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关系。

82.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名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元•脱脱《宋史》)【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使“亡隋波浪九天来”,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完全否定态度。

A正确;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汴河铭》认可了大运河的重要交通功能和沟通南北的作用。

BC错误;脱脱《宋史》中认为粮食转运都要依靠大运河。

D错误。

综上故选A。

83.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河—杭州申遗旅游线”。

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自北往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其中余杭也即是今天的杭州,就属于江南河一段,也是大运河的最南端。

国 史 概 要

国 史 概 要

国史概要第一讲、概论歷·厤、厯、曆·《说文》:歷,过也,从止,厤声。

1、经历。

“既历三纪,世变风移”。

2、越过,跨越。

“径庭历阶”。

3、行。

“横历天下”。

4、尽、遍。

“历告尔百姓”。

曆·《大戴礼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曆。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史叓(史、事、吏本为一字)·《说文》: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王者身边担任星历、卜筮、记事的文职官员,如太史、内史。

·《礼记·玉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什么是历史·一切科学都是从知道我们自己的无知而开始的。

·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历史学的特点1、历史要求真实。

“秉笔直书”的传统。

2、历史要求具体、客观、价值中立地再现过去的事实。

3、历史讥笑一切企图强将历史合于理论模式或逻辑的做法。

4、历史将过去的事实及其过程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让今人自己去体会与总结。

因此,历史不是宣传和宣判。

历史和自然科学·历史事实和自然科学的区别:自然的过程可以确切地被描述为单纯事件的序列,是可以重复并加以检验的。

而历史的过程则不能。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所以,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

历史与历史学家一、历史学家是现在的一部分,而事实却属于过去,这就把现在和过去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进了·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

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处的;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大漠说史2019/6/16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许多省份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

其中的“1”指的是物理或历史任选一门,作为高考必学科目。

这样,就提高了历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而要想学好历史,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没有多少阅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历史读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下面。

笔者就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广大的中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这个推荐书目包括了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阅读经验的中学生使用。

“入门读物”针对阅读经验少的学生,侧重于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提高历史兴趣。

“深化读物”侧重于扩展视野,加深对人类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素养。

不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一、入门读物1、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本套图书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通过新的体例、模式来整合讲述中国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艺术、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反映每一朝代治乱兴衰的全过程。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场景,让人们重温那一段历史,不断唤起人们内心尘封已久的记忆,与中国历史再次进行亲密接触,深入地寻绎历史中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随机穿插的知识花絮、专题和附录,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知识信息更为密集,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息的历史镜像。

2、郭方著:《看得见的世界史:世界简史》(套装共3册)世界历史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都留下了人类坚实的步伐。

《世界简史》(上卷、中卷、下卷),共分八章,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至21世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的重大历史史实,以时间为经,各国历史为纬,纵横开讲,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世界历史全景。

本套书采用故事体,叙述生动,引人入胜。

3、郭子林著《看得见的世界史: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千余年的岁月中,罗马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御宇内而制六合,驯服了周围的国家,使罗马成为“永恒之城”。

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___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

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___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

春秋争霸的结果,种种政治力 量分化改组,最后只剩下了燕、赵、 韩、魏、齐、楚、秦七个大国和十 几个小国。战国时代,各国不再打 出“尊周”的旗帜了。周成为很小 的国家。春秋时期北方各国跟楚的 对抗,转变为七个大国互相对抗的 形势。七国间进行着剧烈的战争并 各自兼并着四周小国,而社会的变 化更大,有眼光的政治家采取主动 的步骤即变法运动从政治上推动这 种变化。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白寿 彝《中国通史》
中,各阶级、阶层都起了变化。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
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
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诸侯势力崛起,群雄纷争
——《〈战国策〉书录》
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
一、政治大动荡 政治大动荡(礼崩乐坏)
材料三 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治道不法古,一反对个儒动家的荡“是古的非今时”的代历史,观;常常使人们对既定的价值发生疑惑,时时变动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革新的了社秩会风序貌,,发展则了往小农往经济使,增人加了们国家对收固入。有的结构产生疑问,“天经地义”本来说
至春秋战国,周王室势力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
变法图强。 诸侯势力崛起,群雄纷争
春秋争霸
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大抵是
材料二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
变改化变去。 了旧了有的基生产础关系。,…从根…本上面确立对了土一地私系有列制;后世称为“礼崩乐坏”的局面,思想者的

国史概要

国史概要

一,如何评价武则天?武则天的功绩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

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

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

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2、经济有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

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她继续推行均田制。

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

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3、国力很强盛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文化已发达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

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

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其过: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

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

国史概要课大纲

国史概要课大纲

国史概要课大纲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國史概要課大綱
馮賢亮
第一讲导论
一、传说到历史
二、史纪与舆地
三、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中国”
四、历史分期与三大帝国
第二讲黄土与中国古代文明(纪录片播放,机动)
第三讲环境与历史制度
一、历史时期的大气候
二、疆域的历史
第四讲社会与秩序
一、从村落到国家
二、礼制的世界
三、家族与伦常
四、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巨变
五、一统帝国与编户齐民
六、乡村与保甲
第五讲中古时代
一、民间的社会生活
二、古人的宇宙观
三、中古时代
四、曹魏风气与魏晋玄学
五、门第与中古时代的贵族
六、科举的兴起
七、生活与风俗
第六讲元明清帝国
一、第三帝国
二、草原帝国
三、繁荣的明朝
四、傍滞的帝国
五、政治变化与民众叛乱
六、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

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

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如果有什么补充,我再告诉你。

古代文学考研名列前茅学校参考书目

古代文学考研名列前茅学校参考书目

古代文学名列前茅高校考研相关参考书目1 北京大学存档:北大古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四册)游国恩人民文学版《中国文学史纲要》(四册)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北大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所列四本文学教材可彼此参照使用,以便拾遗补缺。

对于古代文学史来说,既要面面俱到,又得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得出文学演变的轨迹,方为关键。

至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文体发展、文艺思潮等等,皆不可有所偏颇。

袁本较全面,资料翔实,且以描述性语言贯之,脉络分明。

章本时发小论,观点鲜明,论之有据,为评论性文学史。

袁本与章本正好互为补充,推荐为重点教材。

游本虽政治、阶级观点有时过于直露(如对宫体诗),然毕竟是当年数位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领衔编写的,又长期作为高校教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水平,许多方面影响以后文学史的编写,不可偏废。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三先生的《纲要》本虽为电大教材,但毕竟是三位的专著,简略有余而也时有可观之处。

如果学有余力,建议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作为工具书,条目清楚,案例分明,且包揽无余,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既有总论,对于作家、作品又颇有定论。

正好与文学史教材参照使用,跳出大文学的圈子,从细处考之,不至于万一碰上偏题,无从下手。

另论之需有据,对于答题体系大方面掌握后,还是多读原著吧,以便做论述题时不只空空其谈。

二、古代文论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张少康主编《中国古代文论作品选》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对于古代文论,感觉还是从两本文论选入手较好,先读原著,再看分析,一目了然。

至于三本教材,以为张本作为个人专著,似乎有些琐碎,且大量用白话译文,读来稍感味淡;郭本用半白话运之,虽有神韵,然表面上枯淡得很,似乎都不适于作为自学教材。

读《国史概要》有感

读《国史概要》有感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读《国史概要》有感王天姿【摘 要】最近,读了樊树志老先生写的《国史概要》,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历史之旅。

翻开书的目录,这种以朝代更迭排列内容的方式简单明了,而每个大标题下引出的小标题更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

这些大小标题既各自为一体,使读者可以随喜好选择章节研究学习,又环环相扣,使读者可以一以贯之,宏观感知理解。

作为一个初学者,整本书中我还有很多理解不深不透的地方,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许不够成熟、杂乱无章,我大胆浅抒己见,求教方家。

【关键词】《国史概要》 樊树志一、未解的神话在阅读《国史概要》之前,学习历史时我对于传说时代没有太多的关注,在我看来,那个时代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也就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相关记载,口口相传下来的事情毕竟没有根据,再加上当时人们的迷信和对祖先的崇拜,难免会加以想象和夸张,那么事件的科学性也就无法确保了,因而传说时代就被我轻视忽略了。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神话传说恢复到历史条件之下——如何从遥远的传说背后找回历史真实。

”读罢此书,才发现曾经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口耳相传的事情固然缺乏真实性,但若仔细探究还是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很多传说,告诉我们当时人类已形成不同的部落,并各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宗教和神话。

虽颇为原始,但这些足以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政治、管理、领导的概念并具有了一定的阶级定位,除了解决生存问题外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形成有了自己的思想,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当然了,从这些神话和传说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而传说时代对我们来说仍旧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这种过去的神秘与未知,以及对这种神秘的不断地探寻与发现,不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吗?二、治国的法家说到“百家争鸣”,很多小学生都可以说出孔子的名字,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等影响至今的学说在春秋战国齐放异彩。

国史概要读后感1000字

国史概要读后感1000字

国史概要读后感1000字《国史概要》是一部系统概述中国历史的著作。

它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框架。

在阅读《国史概要》后,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阅读《国史概要》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

通过全书的概述和批判性的分析,我了解到中国历史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动荡和转折。

我深刻理解到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渊源悠久的历史进程,每一个时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并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

其次,通过《国史概要》我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对于每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时,我对秦始皇的功绩和他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力深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通过阅读《国史概要》,我也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指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共性,如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矛盾、文化传统的延续等等。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中国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内容使我对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国史概要》的阅读给了我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梳理,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同时,书中对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阅读《国史概要》都会是一次宝贵的历史之旅,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汲取历史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4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400字

国史概要读书笔记历史的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追忆往昔的荣光,更是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历史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呢?我曾以为它就和化石一样,是既往发生过的事件的集合,理应是无偏颇的。

每当读到崔子弑齐君,而史官仍秉笔直书时,对其甚是钦佩。

然而,随着知识面的逐渐拓展,我发现历史有时候并非完全是忠实的记录,总会或多或少的夹杂着一些时代的局限或者史官个人的好恶,这是否意味着“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宣传”?这时的我曾经一度不太喜欢阅读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反而对通野史逸闻之类的通俗历史读本更感兴趣。

不过当跳出这些稗官野史,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几乎可以和阿拉伯、西欧地区对应起来,比如唐朝的藩镇割据之于阿拔斯王朝的突厥将军和罗马皇帝的哥特人军团;而且历史并非不会重演,如汉朝的宦官干政之于唐末和明末的太监专权。

那么历史的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追忆往昔的荣光,更是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先人的神话传说的态度截然不同。

西方学者批评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讲史前史时注重考古资料,忽视对神话传说的发掘,是切中要害的。

中国近代疑古思潮泛滥,对历史上的传说时代采取虚无主义的怀疑态度。

窃以为,对于古代的神话,西方人何止是对它们进行发掘,简直是想通篇引用呀。

更有趣的是,缅甸、韩国、越南、印度史料中动辄几千几万年的历史,或是几千万人的大战,甚至令人有些怀疑其计量单位大概不是十进制。

倒是我国的史官保持了应有的克制,至少不必为了一神教的信仰而强行附会神话中的历史。

这也使得在某种程度上,较之于《琉璃宫史》、《高卢战记》以及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国的史书可信度更高一些。

纵观整本书,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似乎免不了“夷夏之辩”。

说白了,这也就是正统之争,统治阶级需要一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天命”。

在禅让制下,继承者们需要做足了“禅让”这场戏,来表明自己的得国之正。

但直到夏启承袭了禹的帝位,才使得“夷夏”之间有了相对明确的分界线。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是一本经典巨著,阅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淋漓尽致、精湛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中历史上承续千古的博大精深的
国家文化。

在书中,看到了上古时期的伟大航海家、有活力的几个朝
代的发展历史以及重大的政治变迁。

我不仅被中国古代伟大的谋士所
激励,而且也被这个伟大而又神奇的历史文化令人瞩目的!
一方面,书中详细的记载了每一轮政治变迁以及相关人物的传记,使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比如有贞观之治、明末清初的西学兴起等等。

另一方面,书中也提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学
思想的发展,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刻内涵,
这一部分的记载也让我受益良多。

总的来说,《国史概要》绝不仅仅只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部
弘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也是对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追溯的绝佳素材。

阅读它,让我有机会贴近古代智慧,且行且珍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概要》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一部与其他历史著作有着显著差异的书籍。

它即不依照时间顺序也不依照政治、经济、文化顺序。

而是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作为主线。

而且它采取了很多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独立但却又环环相扣。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选读。

这也是我在众多书籍中选择《国史概要》的原因。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另一个优点就是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它能用简练的句子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能用短小的篇幅营造所要营造的画面。

全文读来严谨却不失趣味。

在《国史概要》所展现的一幕幕场景中,我最感兴趣还是《西汉与东汉——帝国规制的完备化》中的平民皇帝——刘邦。

如果说,每一个白手起家的故事都代表着一个传奇;那么刘邦由布衣而帝王,无疑将这份传奇演绎到了极致。

刘邦简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秦时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即皇帝位,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争霸天下: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不是因为他有超乎
常人的雄才伟略,也并非因为他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比不过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他比不上萧何;论领兵打仗,决战沙场,他比不过韩信。

然而他却能将勇猛霸气的项羽打的兵败如山倒,最后自刎于乌江。

这就是因为他能知人善用。

他虽然身无长处,但却能将那些能人异士安置在最适合的地方,让他们各尽其能,从而达到效率最大化。

混迹街头的日子教会了他人气冷暖,使他感受到人心向背;而这,便是他争霸之路最大的法宝。

这也就是所谓的“得道者多助”。

我时常在想,所谓的得道者便应该是得民心者吧;而所谓“得”便是了解,便是理解。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想要获得民众的支持,首先便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而当民众看到你前行的方向之后,他们就会为你扫平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

治理天下:都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

但刘邦将一贯的不耻下问,知人善用的精神运用到了大汉王朝的建设中,逐渐将分崩离析的民心统一了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汉室王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重用儒家文士,并且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的皇帝。

刘邦因为自己曾是社会底层的人,他目睹过太多官逼民反的例子,所以知道如果想让大汉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则必须安抚民心。

所以在经济上,他废除秦朝严苛的法律,减免徭役,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以此来休养生息。

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

而这无疑是聚拢民心,安定国家的不二良策。

刘邦的一生,有浑浑噩噩,有意气风发,有知人善用,也有嫉贤妒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何等的胸襟气魄。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又是何等的寡恩薄情。

争霸天下时项羽是刘邦的一大劲敌。

这位西楚霸王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虽则失败却仍留有偌大名声的英雄人物。

记得早些时候在高中,老觉得英雄如项羽却未能定鼎中原真是莫大的遗憾;还时常想着如果不是鸿门宴上项羽手下留情历史又该是另一番模样。

不可否认,项羽确是不可多得的英雄。

然而读了《国史概要》,我明白历史没有偶然。

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项羽的宁
折不弯固然豪气干云,但高祖的能进能退也是光芒万丈。

或许,正是因为一路走来有着霸王这样一位敌人的存在,才使得刘邦如崖间青松一般不断奋起。

最终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造就了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