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康复理论基础(详细)
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
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功能恢复是康复医学核心中最重要的问题。
功能恢复是指机体造成功能障碍后,功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发地或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减轻的现象。
多个世纪以来都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不能再恢复。
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和可塑能力,以致使损伤后的恢复成为可能。
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对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现象有了更新和更深的认识,发现了一些能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些成为近代中枢神经疾病或损伤后康复的依据。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时期可分为4个阶段:①急性期,24小时以内;②早期恢复阶段,又称自发恢复阶段,数天至数月;③后期恢复阶段,3个月至2年;④晚期阶段,2年以后。
后两个阶段又称自发恢复停止以后阶段。
【自发恢复阶段机制】自发恢复是指发病后不论治疗与否均可自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发病后数日至3个月内出现,一般不超过半年,这种恢复机制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神经解剖方面1.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CT证实,病灶周围水肿可持续5~6天之久,当然主要是头几天或几周较为严重。
2.血管的自发再沟通急性发病后,损伤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常受局部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发生反射性痉挛,甚至完全闭锁,几小时或几日后重新沟通。
3.侧支循环的形成颅内正常情况下有些侧支是不通血的,如脑底动脉环就有此现象,但在发病后这些不开通的侧支开放,往往使一些患者的血液循环有所恢复。
二、神经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与形态联系的消失,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脑代谢功能有广泛的抑制所导致的急性损伤后的一种功能性休克状态,但神经本身未受损,随着急性阶段的消退,使功能得以恢复。
【自发恢复停止以后功能恢复机制】自发恢复停止以后的功能恢复是指中枢神经损伤的后期及晚期(约3个月至2年)。
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患侧屈曲
同侧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上肢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3.雷米斯特(Raimiste)反应
健侧下肢外展或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的联合反 应称为Raimiste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 运动模式,当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关节时,不能做单个 关节的运动,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共同运动模式
部位 上肢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屈曲模式 回缩、上提 后伸、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有时旋前) 屈曲 屈曲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肢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屈曲模式旋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出现难 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继续减弱
第Ⅵ阶段(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成随意的运动, 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阶段
上肢
Ⅰ 无任何运动
Ⅱ 仅出现协(共)同运动模式
Ⅲ 可随意发起协(共)同运动
出现脱离协(共)同运动的活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 的兴奋时,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 制,即当某一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反 之亦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康复
一.概述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指脑和脊髓,后者指除前者外。
2.脊髓是最低层次的运动中枢,脑干是运动控制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大脑皮质是最高级神经中枢,小脑是运动中枢调制结构3.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理论:系统间功能重组,系统内功能重组(突触可塑性,神经轴突发芽,潜伏通路启用,失神经过敏,内源性干细胞,轴突上离子通道改变)4.Bobath技术主要方法: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平衡反应训练和负重、放置和保持等感觉刺激5.肌张力:减低(肌源性疾患),增高(锥体束病)6.肌力分级:0-5级7.共济失调: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试验,跟膝胫试验,反跳试验,闭目难立征8.姿势和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划圈步态),痉挛性脑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PD(慌张步态),跨阈步态(腓总神经麻痹)9.感觉:浅感觉(触痛温度),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压),复合感觉(两点辨别形体触觉定位)10.失语症:运动性失语(表达性或Broca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感觉性失语(听觉性或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11.脑血管CT:高密度(脑出血),低密度(脑梗死)12.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运动,视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二.脑卒中1.定义: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GCS:睁眼情况(1-4),肢体运动(1-6)和言语表达(1-5);小于等于8分,重度脑损害;13-15分,轻度脑损害3.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1,无随意运动;2,随意运动,引出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3,随意出现共同运动;4,出现分离运动;5,精细运动;6,运动基本正常Fugl_Meyer:肢体运动,平衡,感觉和关节被动活动度4.康复时机: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5急性期:发病后1-2周,Brunnstrom1-2期目标: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转换,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6.恢复早期:发病3-4周,Brunnstrom2-3期目标:预防并发症,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主动活动与日常活动结合,减轻偏瘫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7.恢复中期:发病4-12周,Brunnstrom3-4期目标: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ADL进行上下肢功能强化训练,抑制异常的肌张力8.恢复后期:发病后4-6月,Brunnstrom5-6期目标: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掌握ADL技能,提高生存质量9.废用综合征:机体不能活动而产生的继发障碍。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和康复进展
动作训练应以功能性动作为目的。如:在步行训练时 ,则应在分析步态后,依其问题逐一解决,而非自反 射或其他低级动作训练开始。
CNS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
实验研究事实:
把外周神经节段移植进脊髓,观察到损伤的 脊髓神经纤维能够长距离地延伸
传统的物理治疗技术源于此理论
相关临床应用技术
Brunnstrom疗法 Bobath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 Rood疗法
(三)系统控制理论
1932年由Nicoli Bernstein 提出,动作控制是 由生物内外不同系统,根据动作目标所达成的。 即除神经系统外,身体的其他系统以及体外之环 境都对动作控制有影响
桥接 胚胎神经元及干细胞移植 促进神经轴突的修复
以上研究均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
(四)神经康复技术
神经康复目的(根据WHO-ICF标准): 身体-活动-参与的全面康复
预防残疾的发生和改善运动、言语交流、认知
以及其它受损的功能(身体水平上) 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活动水平上)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参与水
对比 系统
指令 系统
感觉运 动系统
环境 系统
作业目标
骨骼肌 系统
调节 系统
特点
动作控制是以动作功能为目标的 强调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强调动作控制需考虑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肢体动作本身也是遵循力学定律,故会相互
影响
临床应用
除神经系统外,在评估时也需确认其他系统对动作可 能造成的问题。例如:中风病人肩膀抬不高,除因神 经问题外,疼痛及关节僵硬也可能是其原因。
康复医学与技术(医学高级):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康复医学与技术(医学高级):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1、问答题简述各种生长因子发生作用的方式。
正确答案:各种生长因子发生作用的方式如下:①GF细胞内移行:GF参考解析:试题答案各种生长因子发生作用的方式如下:①GF细(江南博哥)胞内移行:GF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将之内吞,形成受体粒,对细胞核发生作用而引起效应;②酪氨酸磷酸化:GF与受体结合后直接引起此过程而发生效应;③通过第二信使cAMP和cGMP的介导作用:GF与受体结合后,使cAMP等的浓度提高而引起效应。
2、填空题功能重组分__________与__________。
正确答案:系统内功能重组、系统间的功能重组参考解析:试题答案系统内功能重组、系统间的功能重组3、多选影响脑可塑性的外界因素有()A.功能恢复训练B.恒定电场的影响C.神经移植和基因治疗D.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E.投入体内的NG(F)正确答案:A, B, C, D, E4、填空题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确答案: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力参考解析:试题答案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力5、判断题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导致的功能障碍不可能再恢复。
正确答案:错6、问答题试述中枢损伤后系统间功能重组的方式正确答案:(1)古、旧脑的代偿:人脑新进化的部分在人脑的最外层,参考解析:试题答案(1)古、旧脑的代偿:人脑新进化的部分在人脑的最外层,占人脑的大部,位置外露,由终末血管支配,难于形成侧支循环,容易受到损伤,而且不易修复;但古、旧部分在内层,血运丰富,双侧支配明显,因此在新的部分损伤以后,其较粗糙和较低级的功能即可由这些部分承担。
(2)对侧半球的代偿:一侧半球损伤后,其功能常可由对侧半球代偿。
(3)由在功能上几乎完全不相干的系统代偿:如触觉取代视觉的触-视取代系统是成功的。
7、问答题试述中枢损伤后内、外界的影响因素正确答案:(1)内界的因素:神经生长学方面有神经生长因子(ner参考解析:试题答案(1)内界的因素:神经生长学方面有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等物质。
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概述
一、运动学基础
▪ 人体运动种类 • 按用力方式分类 – 被动运动 – 主动运动 »助力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 »抗阻力主动运动
一、运动学基础
▪ 人体运动种类 • 按肌肉收缩分类 –静态收缩(static contraction) »等长收缩 »协同收缩 –动态收缩(kinet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 »等速运动或等速收缩
二、康复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
▪ 评估
• 评估方法 – 护理查体:在掌握望、触、叩、听、嗅等体检技巧的基 础上,运用这些体检技巧进行体格检查,以收集与护理有 关的生理资料为主,而与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有关的体检应 由医师去做。 – 查阅记录:包括病人的病历、各种护理记录以及有关文 献等。
-拮抗肌(antagonist) -固定肌(fixator) 中和肌(neutralizator)
一、运动学基础
▪ 肌肉运动学 • 肌肉特性 – 物理特性 » 伸展性(extension) » 弹性(elasticity) » 黏滞性(stickiness) – 生理特性 » 兴奋性(excitability) » 收缩性(contractility)
二、康复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
▪ 评估
• 评估方法 – 系统地观察:即通过使用视、听、嗅、味、触等感觉来取得 病人的资料,观察是进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护士与病人 的初次见面就是观察的开始。如病人的外貌、步态、精神状 况、反应情况等;而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评估及实施 措施后效果的评估都依赖于系统的、连续的、细致的观察。 因此,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病人的每一个细微 的变化,从中选择性地收集与病人健康问题有关的资料。
▪ 评估
• 收集资料时一般可从下面14个方面进行。 ➢ 呼吸状况:呼吸频率、节律、呼吸音,体位对呼吸的影响, 有无吸烟史,吸烟多长时间,每天吸多少。 ➢ 体温状况:病人对体温的主诉,测量体温以了解基础体温, 病人出汗的时间和方式,有无盗汗。 ➢ 皮肤状况:皮肤的颜色、弹性、完整性,有无出血点和瘀斑。 ➢ 舒适和休息状况:不舒适的原因,哪些措施可使病人感到舒 适,病人睡眠是否足够,借用何种方法可以帮助睡眠。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Brunnstrom技术是什么?•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恢复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的运动功能。
该技术以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原理•Brunnstrom技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再适应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中断。
通过运用Brunnstrom技术,患者可以重新建立这种通信并逐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Brunnstrom技术的步骤1.初始阶段(Stage 1):在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僵硬且无法主动运动。
治疗师会通过短暂的被动运动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以唤醒肌肉。
2.痉挛反射阶段(Stage 2):在这一阶段,患者出现痉挛反射,即在被动移动肢体时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治疗师会利用这些反射来促进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3.共同反射阶段(Stage 3):在这一阶段,患者开始能够自主参与运动。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进行控制性的运动,例如握拳或弯曲手肘,并继续通过被动运动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肌肉痉挛。
4.自发运动阶段(Stage 4):在这一阶段,患者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尽管运动可能不完全协调或可控。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通过训练来提高肌肉控制和运动的精确性。
5.一定运动控制阶段(Stage 5):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精确度显著提高。
治疗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进一步训练和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
6.正常运动阶段(Stage 6):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性测试来确保完全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恶性肿瘤的化疗失败打击对付恶性肿瘤的化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患者的血液癌细胞在细胞治疗之前存在时尤其如此。
康复医学基础
5、全面锻炼 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 多组织、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的 目标应包括心理、职业、教育、娱乐等多 方面,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因此康复治 疗应该全面审视,全面锻炼。由于康复治 疗的特性,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涵盖所有的 锻炼目标,因此需要强调全面锻炼的原则。
1)功能障碍的多维性:功能障碍多数是综 合性、联合性的。例如心衰患者不仅心功 能减退,还有肌肉、骨关节和心理等方面 的异常。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目标不仅要考 虑心功能,也要兼顾其它系统功能。 2)功能恢复的多渠道:康复治疗的基本途 径包括改善、代偿、替代,因此运动疗法 也表现为同样的特征。
康复医疗的共性原则
1、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的原则就是个体化 原则,即根据各个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 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制定康复治疗目标 和方案,并根据治疗进度和功能及时调整 方案。强调个体化的原理是: 1)病情和目标差异:病情严重者康复治疗 的强度要低,康复治疗中监护要加强,可 以采用间断性治疗。而病情较轻者治疗强 度可以较大,
4)经济和环境差异:经济条件是选择器械 和监护类型的重要因素。而康复治疗实施 的环境条件也将是具体康复方法、强度、 节奏选择的重要依据。
2、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的难易程度、强度 和总量都应该逐步增加,避免突然改变, 以保证身体对运动负荷或相关治疗的逐步 适应。 1)积累训练效应:治疗效应符合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康复治疗的应激适应性要逐步 建立,效应表达需要逐步积累,因此在短 期内不一定能见到生理适应性改变,因而 不能过快地增加治疗负荷。
9)言语和吞咽功能。 10)日常生活能力。 11)生活质量。 12)就业能力。
3、康复治疗学 康复治疗学主要的支柱是 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和言语/吞咽疗法,另 外心理治疗、康复工程也有重要价值。在 我国还有传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包括运 动疗法和理疗,是康复治疗最早开展的治 疗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康复治疗。 例如各种主动和被动运动(有氧训练、肌 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和电、光、声、 热、磁等理疗技术。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姿势反射
• 定义:中枢性瘫痪时四肢的伸肌和屈肌随 体位的变化而引起的四肢肌张力变低或变 高。为脑干、脊髓所控制的原始的姿势反 射。
紧张性颈反射
•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非对称性紧பைடு நூலகம்性颈反射
• 颈转向或倾斜向一侧使引起的变化,表现 为:出现面向侧的上下肢伸肌优势,对侧 肢体的屈肌优势,形成拉弓箭样姿势。
?brunnstrom疗法中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诱发随意收缩与随意运动souques现象?患侧上肢肩屈曲超过90度或上举过头后患侧手指易于伸开?brunnstrom疗法中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诱发随意收缩与随意运动协同运动?由人们的主动意志所引起的肢体运动但只能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的肢体运动称之为协同运动其组成是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对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出现异常的动作范型一般出现在瘫痪恢复的中期
部分分离运动
• 患手可以够到后腰的椎旁5cm • 在肩关节保持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 中立位的状态下,前臂可以完成旋前、旋 后的运动。 • 在伸肘位下,肩前屈可达90度以上
上肢分级
• 第五期:肌肉痉挛明显减弱,协同运动基 本消失,分离运动充分
充分的分离运动
• 在伸肘位、前臂旋前位下,肩关节外展达 90度 • 在伸肘位下肩可前屈180度 • 在伸肘位肩前屈90度位下,前臂可做旋前 旋后。
• Brunnstrom----日本的上田敏评定法 • Brunnstrom----北欧学者在此基础上研发的 • Fugl—Meyer评定法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 主张利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皮肤 和本体刺激等来引出协同运动模式,再训 练患者控制、修正和利用协同运动模式, 逐步的力图摆脱协同运动模式,形成分离 运动,再促进向充分分离、自主的随意运 动方向恢复。
康复医学导论第三章课件
第四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运动学基础
骨康与复关原节则的生物力学
1 骨骼生物力学
骨骼的组成 骨的载荷形式 机械应力对骨生长的影响
2 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第四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运动学基础
骨康骼复肌原的则生物力学
1 运动对骨骼肌类型的影响
反射按一定顺序规律性地出现、消退或保留。反射的推迟出现、 低水平反射的推迟消退或保持终身多属异常现象。
脊髓水平的反射多在出生2个月后消退;延髓水平的阳性支持 反应和颈紧张性反射多在3个月以后开始出现,8个月后消退;中 脑水平的迷路及视觉翻正反射多在1~2个月时出现,并持续终身; 大脑水平的平衡反射多在半岁以后开始出现,出现后持续终生。
3 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制动对骨和关节的影响
第四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运动学基础
制康动复对原机则体的影响
4 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5 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6 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7 制动对皮肤的影响 8 制动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
第四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运动学基础
第三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神经学基础
运动的发育 小儿运动的发育
3. 知觉运动的发育 是指使知觉与其相应的运动变得协调的过程,学习是知觉运 动发育的主要方式。 康复中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知觉运动水平,以改善动作和行为, 提高智商等。
第三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神经学基础
运动的控制 大脑皮层运动区
按Brodmann分区系统, 大脑皮层被分为52个区。能引 起肌肉运动的区域称为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6区)是主要 的运
第三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神经学基础
神经康复PPT
提供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评估和自我管 理技能培训等。
04
神经康复的实践应用
脑卒中康复
恢复期治疗
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主要目标是促进患者自理能力 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疗程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疗程,包括物理疗 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早 期康复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03
神经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改善肌肉力 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物理因子疗法
使用物理因子,如电、光、热、冷 等刺激,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 状。
神经发育疗法
通过特定的感觉输入和训练,促进 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恢复。
平衡和步态训练
改善平衡和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和 自信心。
作业疗法
家庭训练
家庭训练是儿童脑瘫康复的重要环节,家长需根 据医生指导进行日常训练,促进孩子功能发展。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孩子的康复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提 高康复效果。
认知障碍康复
功能康复
针对不同认知障碍类型采取个体化功能康复方法,如注意力训练 、记忆力训练等。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重塑技术,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 式。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神经康复治疗需要个体化、 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方案。
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 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和 优化治疗方案。
提高神经康复专业队伍素质
1
神经康复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
2
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队伍的技 能水平。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019/7/23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2、分级理论 中枢神经对运动的控制是在三个水平进行的:脊
髓、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基底节在大脑皮层和 脑干对运动的控制中起调制作用,不直接参与运动 的产生。 (1)脊髓 脊髓是最低层次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通过神经 回路传导最基本的、定型性的、反射性运动活动。 该活动也是运动调节的基础。正常情况下,脊髓也 接受高位中枢的传入支配,是高位中枢控制运动活 动的作用部分。
2019/7/23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3)大脑皮层 锥体系统支配肢体的精细运动和协调拮
抗肌间的平衡,控制肌肉运动;非锥体系统 主要调节脊髓反射、控制躯体肌紧张、协调 肌群运动,对运动的控制是双侧性的。
2019/7/23Hale Waihona Puke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4)小脑 小脑是运动中枢调制结构,它通过脑干
2019/7/23
康复治疗的相关方法
Bobath神经发 育疗法
抗痉挛理论
Brunnstrom运 动疗法
Rood感觉刺激 疗法
康复 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
神经肌肉本体感 觉促进技术
2019/7/23
运动再学习方法
传统疗法
1、Bobath神经发育疗法
基本观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常见的运 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 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反射失去控制 所致。
主要方法:(1)关键点的控制;(2)姿势 性反射抑制;(3)平衡反应训练和本体感受 器的刺激;(4)正常运动模式;(5)ADL 训练。
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神经功能恢复的
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增多
血液粘滞度明显增加,加上血流速度 缓慢,血栓形成几率明显增加。
导致深部静脉血栓、血栓性脉管炎和 肺栓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和阻 塞的几率也增加,容易诱发心绞痛和 /或心肌梗死。
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导致再发。
有氧运动能力降低
侧枝长芽:
从最靠近损伤区的正常轴突,向侧方伸出 分支支配损伤的区域
突触效率的改变
使突触的前端扩大,单突触变为双突触 使新生的突触更靠近细胞体 增加突触间隙的宽度、 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使破坏和灭活神经递质的机制失效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改变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回吸收的速度
改变突触后膜的敏感性;改变树突膜的通透性等。
退行性关节病
骨代谢依赖 于日常的加 压与牵拉, 它影响骨的 形态和密度
复杂的 内分泌 和代谢
站立 肌腱
软骨和关节 囊的变化
关节僵硬 活动不能
关节囊收缩 关节挛缩
骨关节-Wolf氏定律
骨骼的密度 和形态取决 于施牵拉力降低,可导致骨质 疏松(固定/瘫痪/卧床/宇航员)。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 临床制动措施是否有弊端? 这些弊端对康复治疗的影响? 是否会导致继发性功能障碍/并发症?
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皮肤
中枢神经系统
肌肉系统
泌尿系统
长期制动
骨骼系统
消化系统
代谢与内分泌
心血管系统
血流淤滞 血粘度↑ 血管壁损害
心率加快
冠状动脉?
血浆容量? 心率? 血粘度?
血钙↑
多余的
钙又经肾脏排出,尿
钙↑ 。
•钙、磷增加 •尿潴留 •尿路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运动控制理论
❖ 运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1)人体在空间的稳定性,即姿势和平衡控制; (2)人体在空间的移动,即运动。因此,运动
控制实际上是研究运动和姿势的控制。运动 是一系列的复杂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 动作、感知觉、认知和运动处理。
2020/2/29
1、反射运动
❖ 机体从内外环境中获得有效的感觉信息流, 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后及时准确地作出运动应 答。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 用,完成相应的动作。反射运动是基础。各 种反射运动综合产生完整的动作,最终构成 个体的行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可 通过各种反射刺激运动的产生,从而完成相 应的功能。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3)大脑皮层 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是
双侧性的,它们不仅参与运动的准备、始动、而且 编码复杂运动。前运动皮层主要接受后顶叶皮层的 传入投射,发出纤维除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外, 也参与控制躯体中轴肌肉和肢体近端肌肉的活动。 后顶叶皮层主要接受感觉信息,与机体运动时身体 空间位置、头部空间位置有关,参与运动的准备。 大脑皮层还通过直接控制安置反射、单腿平衡反应、 视觉翻正反射和皮层抓握,实现对功能活动所需要 的快速、精确的运动调节。
细胞移植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药物、轴突上离子通道改变
失神经过敏
2020/2/29
其他
功能重组
❖ 从解剖部位角度分为:活动依赖性的功能重组;脑 损伤区周围皮层的功能重组;脑损伤对侧相应部位 代偿性功能重组;其他皮层功能替代重组;
❖ 从生理学角度分为:系统内重组和系统间重组。系 统内重组主要指神经轴突发芽,轴突上离子通道的 改变和突触效率的改变。系统间重组是指由在功能 上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系统来承担损伤系统的功能。 (1)古、旧脑的代偿;(2)对侧半球的代偿; (3)在功能上几乎完全不相干的系统代偿。
潜伏通路的启用
❖ 潜伏通路是指在动物或人发育过程中已经形 成并存在的,但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对某一功 能不起主要作用或没有发挥作用,处于备用 状态,而一旦主要通道无效时才承担主要功 能的神经通路。
2020/2/29
失神经过敏
❖ 神经损伤后,失去神经支配的组织或细胞对相应递 质敏感性增加的现象。机制:(1)增加了局部化 学受体的数量,使受体出现在以前没有这种结构的 区域上;(2)使递质破坏或灭活的机制消失;(3) 膜通透性改变;(4)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参与。主
2020/2/29
康复治疗的相关方法
Bobath神经发 育疗法
抗痉挛理论
Brunnstrom运 动疗法
Rood感觉刺激 疗法
康复 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
神经肌肉本体感 觉促进技术
2020/2/29
运动再学习方法
传统疗法
1、Bobath神经发育疗法
❖ 基本观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常见的运 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 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反射失去控制 所致。
2020/2/29(二)来自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4、系统理论 该理论把人体当作一个系统,整个系统是由多
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内有内力—惯性和运动依赖 的力;外力—重力。在运动过程中,这些力相互作 用,改变人体的动能和潜能。整合运动是各个子系 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命令可产生不同的运动。 不同的命令可产生相同的运动。 局限性:没有考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临床意义:在治疗和评价病人时,不仅要考虑单个 系统,而且要考虑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如骨骼系 统、神经系统等。
2020/2/29
细胞移植
❖ 胚胎干细胞移植和嗅鞘细胞移植等的相关研 究不断地开展,嗅鞘细胞移植主要用于脊髓 损伤的患者,干细胞移植用于大脑损伤的患 者。
2020/2/29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 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在突触水平、轴突水平和 细胞水平,乃至神经系统附属结构水平上调 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免疫因子作用而产 生的免疫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修复具有双向 调节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1、反射理论 反射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导通路、效应器。 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简单的各种反射 综合产生完整的动作,最终构成个体的行为。动作的基础是 反射链。一个刺激产生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作为下一个反应 的刺激,下个反应是再下一个反应的刺激。 临床意义:(1)检测一些反射,预测患者的功能;(2)、 根据患者有无可控的反射,解释患者的运动行为;(3)、 通过运动再训练获得功能,可集中增加或减少各种反射的作 用。 局限性:(1)反射需要外部刺激完成,它不是构成行为动 作的主要成分;(2)没能解释感觉刺激缺失时的运动;(3) 不能解释快速运动;(4)、不能解释单一刺激引起的多个 反应。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3、运动程序理论 运动程序理论又称为中枢性模式化运动理论。
中枢神经内部存在着中枢模式发生器(一种特殊的 神经环路,与运动程序相一致),来产生复杂的运 动,感觉冲动只是起调节作用。 局限性:运动程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动作行为的因 素。 临床意义:偏瘫病人发生屈肌痉挛,影响运动能力。
2020/2/29
神经轴突发芽
❖ 当神经元的轴突损伤后,受损轴突的残端向 靶组织或神经元延伸,或损伤区邻近的正常 神经元轴突侧支芽,向靶组织或其他神经元 延伸,形成新的突触。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可 塑性的重要形态学基础,一般在2-6个月完成, 出现较理想的功能恢复需数月或一年以上时 间。
2020/2/29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董 赟 主任医师
中枢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2020/2/29
1 可塑性理论 2 环境理论 3 运动控制理论 4 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
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是指中枢神经的修复能力, 其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短期 功能的改变是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长期结构的 改变是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因此突触的
2020/2/29
二、丰富的环境在中枢神经 康复中的相关理论
❖ 丰富的环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神经 的再支配,对神经生产因子mRNA的表达也 起到一定作用。
2020/2/29
三、运动控制理论
❖ (一)、运动控制概论 正常情况下,运动功能是由运动控制系统包 括神经系统和运动有关的组织结构与实施运 动的骨、关节、肌肉组织等共同实现的。前 者是控制主体,后者是收缩主体。运动一般 分为反射运动、模式运动(节律运动)、随 意运动。这些运动过程的控制都必须有中枢 神经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而且中枢神经系 统在运动控制中起主导作用。
2020/2/29
2、模式运动
❖ 当由反射引起的运动常常以某种固有的运动 模式出现,去掉刺激或传入冲动,此时仍有 模式化的运动反应。这种运动称为中枢性模 式运动。
2020/2/29
3、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是在意识、思想支配下的随意、高 度协调、精细技巧、需要快速反应的运动控 制,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反射运动、模式 运动是其基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 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反射运动、模式运动过 程,最后到随意运动。是大脑皮层控制下的 各种运动形式的整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康复训练主要是促进随意运动控制,协调反 射运动,引导模式运动。
❖ 主要方法:(1)通过姿势反射和联合反应诱 发共同运动;(2)训练患者对共同运动的主 动控制;(3)促进分离运动、进行功能活动 训练;(4)正常运动模式和ADL训练。
可塑性成为神经功能和结构恢复的核心。
2020/2/29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
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指突触连接在形态和 功能上的修复,即突触连接的更新和改变; 突触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突触传递效应的增 强或减弱。
2020/2/29
功能重组
神经突触发芽
潜伏通路的启用
突触可塑性 表现
学习和记忆 神经生长因子和免疫因子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3)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参与控制机体运动的区域最重要的有
初级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和运动辅助区。 初级运动皮层发出一部分传出纤维与脊髓前角
的神经细胞直接联系,控制肢体远端肌肉的精细运 动,而大部分纤维投射到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调 节运动反馈和躯体肌紧张。主要表现为交叉的特性 (头面上部、咽喉、咀嚼肌是双侧性的)。对运动 的控制表现为具体的区域定位。初级运动皮层神经 元的活动与运动时肌力大小、运动方向、运动时限 和运动的精细程度控制有关。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2、分级理论 中枢神经对运动的控制是在三个水平进行的:脊
髓、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基底节在大脑皮层和 脑干对运动的控制中起调制作用,不直接参与运动 的产生。 (1)脊髓 脊髓是最低层次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通过神经 回路传导最基本的、定型性的、反射性运动活动。 该活动也是运动调节的基础。正常情况下,脊髓也 接受高位中枢的传入支配,是高位中枢控制运动活 动的作用部分。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3)大脑皮层 锥体系统支配肢体的精细运动和协调拮
抗肌间的平衡,控制肌肉运动;非锥体系统 主要调节脊髓反射、控制躯体肌紧张、协调 肌群运动,对运动的控制是双侧性的。
2020/2/29
(二)、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
❖ (4)小脑 小脑是运动中枢调制结构,它通过脑干
2020/2/29
药物 、轴突上离子通道的改变
❖ 许多药物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修复。如清 除脑自由基的脑功能保护剂可提高恢复期的 康复效果。
❖ 重新形成适当的钠离子通道,从而引起了突 触效率的改变。
2020/2/29
其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