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光学基础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衍射、偏振等问题。
第12章 波动光学基础
本章内容:
§12.1 光的相干性 §12.2 分波面干涉 §12.3 分振幅干涉 §12.4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2.5 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12.6 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12.7 衍射光栅及光栅光谱 §12.8 X射线衍射 §12.9 光的偏振
§12.1 光的相干性
四、量子光学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 质的相互作用的微观结构中。一些新的实验,如热辐射、光电效 应和康普顿效应等,用经典电磁波理论都无法解释。
普朗克(Planck) 爱因斯坦(Einstein) 康普顿(Compton)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能量的量子化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黑体 辐射问题。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 效应。爱因斯坦的结论于1923年被康普顿的散射实验所证实。
一、光是电磁波
电磁波的产生: 凡做加速运动的电荷都是电磁波的波源
例如:天线中的振荡电流; 分子或原子中电荷的振动
电磁波的描述:
EH//v
y
E
zOH
v
x
平面简谐光波方程:
EAco stcr0
光 强: 光波的平均能流密度称为光强 I E2
二、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光是一种粒子!
光是一种波!
牛顿(Newton)
惠更斯(Huygens)
1668年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提出光的微粒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提出光的波动说。
两种学说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起初微粒说占优,到19
世纪初,人们对光本质的认识逐渐趋向于波动说。下表例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公元前400-382年),《墨经》中就详 细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的成像规律。而在之后约一百年,古希腊的欧几里德也专门著书 《光学》,对人眼为何能看到物体、光的反射性质、球面镜焦点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621年荷兰科学家菲涅耳(W. snell, 1580~1626)从实验归纳 出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几何光学。
三、光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磁学说
光是一种电磁波。
你的预言是对的!
麦克斯韦(Maxwell )
赫兹(Hertz )
1860年,麦克斯韦总结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出电磁波在 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 c ,从而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
通过大量实践可知,红外线、紫外线和X 射线等都是电磁 波,它们的区别仅是频率(波长)不同而已,从而使光的波 动理论成为电磁理论的一部分。
波动光学基础
前言
光学: 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 用等规律的学科。
几何光学: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 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光学 波动光学: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研究光 的传播及规律。
量子光学: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研究光与 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光学发展史
光是什么?
一、几何光学时期
光电效应
•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 照射在金属表面时有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这一现象是德国物理 学家赫兹(H. Hertz)在 1887年研究电磁波的 性质时偶然发现的。 但是,赫兹只是注意 到用紫外线照射在放 电电极上时,放电比 较容易发生,却并不 知道这一现象产生的 原因。
康普顿效应
•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 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 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 波 λ散>长射λλ角0 0的的的XX不光光同,外而其,变波还化长产。的生这增了种量波现随长 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 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 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 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
光的直线传播
波 惠更斯(Huygens)
光的反射
动 托马斯·杨(T.Young) 光的折射
说 夫琅和费(Fraunhofer) 光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
菲涅耳(Fresnel)
传播速率小【该结论于1862
傅科(Foucault)

被傅科实验所证实】
对光的波动说给予有力支持的几个实验: 1、 1801年托马斯 · 杨(Thomas Young)完成了著名的 “杨氏”实验,并提出了干涉原理; 2、 1809年,马吕斯(Malus)发现了光的横波性;(尽 管马吕斯当时认为他的发现是对波动说有力的驳斥) 3、 1815年,菲涅耳(Fresnel)综合了惠更斯子波假设 和杨氏干涉原理,用次波干涉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 播规律,并且定量地说明了光的衍射图样光强分布规律(如 泊松亮斑)。
从光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光的干涉、衍射、偏振 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 康普顿效应等又证实了光的微粒性,光具有“波粒二 相性”(Wave-particle duality)。光在传播的过程中 主要表现出波动性,而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 出微粒性。
本章只讨论光的波动性。即主要研究光的干涉、
举了几个世纪以来两种学说的拥护者,以及它们刚被提出
时的出发点和存在的问题:
支持者
能够解释/无法解释(刚提出时)
牛顿(Newton)
光的直线传播
微 毕奥(Biot)
光的反射
粒 拉普拉斯(Laplace) 光的折射
说 泊松(Poission)
光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
马吕斯(Malus)
速率小
光的干涉
胡克(Hooke)
黑体辐射
• 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Kirchhoff辐射 定律(law of radiation)指出物体在已 知温度下,辐射能的放射率或吸收率与
物体表面性质有关。而黑色物质对辐射
能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如果一個物体 在任何温度下能吸收任何頻率的辐射能, 那么这个物体便称为黑体。事实上,完 全黑体并不存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常 以人工制成一完全黑体讨论。如图所示, 当外界辐射能经由小孔射于空腔时,此 辐射能经过多次反射后,几乎无机会再 由小孔出现,故可视为辐射能被空腔所 完全吸收,而称之为——黑体。若加热 此物体至某一温度,观察由小孔辐射出 的光谱,其光谱与在同一温度的黑体 (blackbody)完全相同。来自此物体 的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