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全集)PPT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
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第五节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
一、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1、按照肌纤维的颜色:红肌、白肌。 2、按肌肉收缩速度:慢肌(ST)、快肌(FT)。 3、依据肌原纤维 ATP 酶组织化学染色法:
Ⅰ型、Ⅱ型(Ⅱa、Ⅱb、Ⅱc三种亚型)。 4、根据肌肉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慢、氧化
型,快、糖酵解型,快、氧化、糖酵解型。
二、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生理学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特征
(二)生理学特征 1、收缩速度: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 2、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抗疲劳性: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 (三)代谢特征
五、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 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一、外环境 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
变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
是大脑皮层,通过心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 (二)稳态 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精选PPT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 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 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 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 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 实验。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教学重点 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精选PPT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效应器五个环节。 二、体液调节 (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 (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 (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 (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精选PPT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精选PPT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 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 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 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
精选可编辑ppt
20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本节要点:
组织为什么会兴奋 组织是怎样兴奋的 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神经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给肌肉的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神经和肌肉是可兴奋的组织
(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1、刺激强度; 2、刺激的作用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应激性 四、适应性 五、生 殖
精选可编辑ppt
8
一、新陈代谢
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 量转换的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 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 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
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
形式进行分析;
精选可编辑ppt
18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
运动基础的肌肉活动的活动原理和过程。 2、本章重点:肌肉收缩的原理、过程、 形式;纤维类型与运动。 3、本章难点:对肌肉收缩原理、过程的 理解。
精选可编辑ppt
19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过程
精选可编辑ppt
22
(二)、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其值 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成反比。
2、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电流强度。
3、时值——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所 需的最短时间。
(三)、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组织兴奋后不应期的存在,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只 能发生一定频数的兴奋。
(1)、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这种 差异决定了离子运动的方向。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肺内感受器机制
肺内感受器对肺泡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敏感,运动时通 过改变感受器的刺激来改变呼吸。
18
05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 机制
Chapter
2024/1/27
19
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和代谢特征的影响
运动可以改变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比例,使快肌纤维向慢 肌纤维转化,提高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运动生理学概述 •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营养补充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中的疲劳、恢复与提高运动能力
2
01
运动生理学概述
神经调节机制
运动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 素能受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反 应。
体液调节机制
运动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激素的释放,通过体液循环作用于心 血管系统。
2024/1/27
代谢调节机制
运动导致肌肉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 如乳酸、氢离子等,通过代谢途径影 响心血管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Chapter
2024/1/27
3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27
定义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 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 功能、代谢特点、能量供应、运动 性疲劳与恢复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4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2
古代运动生理学 古代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 如《黄帝内经》中的“五劳七伤”理论。

运动生理学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 PPT课件

心 动 周 期 中 心 脏 内 压 力 、 容 积 和 瓣 膜 等 的 变 化
FORWARD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olume,SV) :一侧心室每搏 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60~80ml 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 心室每分钟搏动所射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CO)= 搏 出量×心率。4.5~6L/min 评价心功能的基本指标
运动对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宁夏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李光华
• 运动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 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机 体 内 最 强 健? 的 肌 肉 组 织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脏(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 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问题
How?
心率和心动周期有关联否? 当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有何变化?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SP) (100~120mmHg) 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DP) 3、脉压(pulse pressure, PP) (60~80mmHg)
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 心指数
• 射血分数
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
评定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 心脏作功量
评定心功能更全面、更理想的指标
三、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过快 170~180次 /min 心室充盈时间缩短 心室充盈量↓ 搏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 搏出量(SV)×心率(HR)
心率过慢40次/min
(舒张压+1/3脉压)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
• 应激水平与运动技能水平之间呈倒U关系。适度的应激水平可使 运动技能的发挥达到最高水平。
疲劳可以导致应激水平的降低, 赛前紧张可以导致应激水平的 升高。通过调整赛前状态和准 备活动可以使应激水平达到最 佳状态。
二、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 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是运动技能的基础, 身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机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 学生如果处于最佳动机水平,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与比 赛成绩最好;如果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学习和比赛 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与运动技能形 • 成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脑
皮质兴奋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运动技能水平的发挥。
• 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身体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三、感觉机能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一)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视觉:在学习某些运动项目的技能中起着主导作用,如球类、射击等运 动项目。
听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 位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一、泛化阶段 神经特点: 只有感性认识; 不清楚技能内在规律; 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 抑制尚未确立;
兴奋与抑制均呈现扩散状态。 动作表现:僵硬、不协调、费力。
• 教学要求:
• 强调主要环节;正确示范、简练讲解 • 降低难度;保护、助力;多以阳性刺激(表扬)为

二、分化阶段 神经特点: 对技能内在规律有了初步了解; 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分化抑制得到发展。
对抗性项目属于开式运动技能,如球类、击剑和摔跤 等项目。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
拉 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
小脑
脊髓小脑束
▪小脑将来自大脑皮质的运动指令与实际 执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然后 通过小脑大脑皮质联系,传回至皮质以 校正运动,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
4.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皮层脊髓束:大脑发出指令,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时间后,前庭器官对刺激引起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3.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 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肌梭与腱梭)
机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 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
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 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或称 运动觉。
肌梭主要感受肌肉细微长度的变化, 腱梭主要感受大张力的大小。
▪ 例如,不同训练水平的篮球运动员运球快速进攻时,训练水平高的运 动员其控球能力强,失球次数少,而且运动速度快,表现出本体感受 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肌肉活动时发生的本体感觉往往被视、听和其他感觉遮蔽, 故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能力必须 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自 己的运动动作。
二、调节机能
(一)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

较长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 较短初长度
@ 收缩前牵拉肌肉使力量增加,除改变初长度外, 还与牵张反射和肌肉的弹性成分有关。
4.中枢激活数量及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 协调各肌群活动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抗肌 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 动作越熟练,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配合的越好,力量越大。
6.年龄与性别
• 20-30岁时达最大 •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1.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
反应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 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
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则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 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 较小的力量训练第二天就可出现超量恢复; • 中等强度力量训练隔天进行; • 大强度力竭训练一周进行1-2次。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 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发放高频冲动,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 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运动生理学全书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汇总pptx

运动生理学全书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汇总pptx
指导力量训练、优化技术动作、预防运动损伤等 。
03
循环系统生理学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 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 血液在全身循环。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02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膜电位变化如何引起肌丝滑行的分子机制。
03 骨骼肌的代谢与能量供应
不同运动强度下骨骼肌的能量来源与代谢途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与力学特性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过程
01
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粗、细肌丝相互作用引起肌肉收缩的
过程。
骨骼肌的力学特性
02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速收缩时的力学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全面性原则
注重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全面训练 ,提高整体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与适应
心血管系统
运动训练可增强心肌 收缩力,提高心输出 量,改善心血管功能

呼吸系统
运动训练可增加肺活 量,提高呼吸肌力量 和耐力,改善呼吸功
能。
肌肉骨骼系统
运动训练可增加肌肉 力量和耐力,提高骨 骼密度和坚韧性。
运动适应的生理机制
分析运动适应的生理机制,包括神经系统的 可塑性变化、能量代谢的改善和抗氧化能力 的提高。
07
运动训练生理学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个体情况逐步增加运动负荷,避免突 然增加导致运动损伤。
系统性原则
保持运动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周期性 ,确保训练效果。
区别对待原则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运动生理学
体育教育专业
授课学时
2
授课教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骆汉雄
绪论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人体机能调节方式及特点; 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和内环境的概念。 2、熟悉刺激与机体机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方法以及人体机能调控的方式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机能调节方式
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 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
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 为适应性。
五、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 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 殖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 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 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 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 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 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 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 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 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 神经、肌肉、腺体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机能调节方式
人体机能调控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第一章 骨骼肌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生理学 授课学时 授课教师 第一章 骨骼肌 2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 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 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 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 (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 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 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 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 定速度进行收缩。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 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 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 单位。 (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 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 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 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一)前负荷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 处于一定的拉长状态。 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 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 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 (二)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 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 (三)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内因)。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 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 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 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运动生理学》课件
骆汉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2007.8.28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生理学 授课学时 授课教师 2 骆汉雄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人体机能调节方式及特点; 掌握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和内环境的概念。 2、熟悉刺激与机体机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3、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方法以及人体机能调控的方式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刺激强度 (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 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 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 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 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 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 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 实验室实验。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 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 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 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 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 肌浆网中。肌浆中 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 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第三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 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 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 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一)生理特性: 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臵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节中起主要作用。 (二)特点:迅速、准确。 (三)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 生的规律性反应。 (四)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五个环节。 二、体液调节 (一)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方式。 (二)特点:缓慢、持久和广泛。 (三)方式:内分泌调解,局部体液调解。 (四)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神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