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6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三角函数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操作练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理解。
2.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五. 教学方法1.实例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步骤。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详细的PPT,内容包括知识点、案例、练习题等。
2.测量工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测高仪、绳子等,用于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高度、树木高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高仪、绳子等)进行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教学设计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
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物体的高度时,用到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二、小组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小组讨论:测倾器的制作方法及其使用步骤1下.活动一:测量倾斜角(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点拨:测倾器的工作原理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90°,即∠BCA、∠MCE都是∠ECB 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MCE.因此读出∠BCA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的度数.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1.在测点A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的顶端M的仰角∠MCE=α.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角仪(A、B与N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的仰角∠MDE=β. 思考:问题1、测倾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读的∠BCA 的度数,也就是仰角∠MCE的度数?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出活动二、活动三中MN的高度。
《第一章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九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测高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函数测高的实际应用展开。
具体内容如下:(一)基本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理解角度与边长的关系,并能够用三角函数表示这些关系。
(二)实践活动1. 实地测量:学生需在安全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利用直角三角尺和角度计测量目标的高度。
记录测量数据,并绘制出简单的测量示意图。
2.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测量的数据,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计算出目标的高度。
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实验报告:学生需将上述过程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测量的地点、目标物、使用的工具、测量步骤和计算结果等,同时需写出自己对测量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三)理论应用练习完成一组与三角函数测高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进行实地测量时,需注意安全,遵循老师的指导。
2. 实验报告需字迹清晰、内容完整,体现出学生的思考和总结。
3. 练习题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按时参加课堂讲解和讨论。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格式、字迹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实地测量和理论应用练习部分,老师将根据学生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和讨论,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根据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应用题类型,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对实际情况理解不深,而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发现法等。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情境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如:什么是锐角三角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高?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电视塔的高度?如何测量树的高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呈现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课题: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测倾器和运用测倾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对侧倾器进行调整及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高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活动时的组织和调控,撰写活动报告.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每一小组自制一个测倾器.2.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3.依据方案测量旗杆高度并撰写活动报告.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内容:1.学生展示自制测倾器.2.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测量旗杆的设计方案和测量结果.处理方式:1.由学生互评各组制作的测倾器,指出每个测倾器的优缺点并总结测量倾斜角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全体学生举手投票选出“最美测倾器”.2.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发言,指出每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由学生代表依据各组的优点,总结出测旗杆的“最佳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掌握测角仪的制作原理;通过运用测角仪测量仰角和俯角的活动,学生对自己小组制作的测角仪在测量中的原理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初步了解利用三角函数可以间接测出物体的高度.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活动内容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完成以下探究问题,并与同伴交流.1.所谓底部可以到达是什么意思?2.图中除MN 高不可测外,哪些数据是可测的. 3.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吗.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在导学案上完成后再展示说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从图形入手,得出那些数据是可以测量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函数的应用.活动内容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完成以下探究问题,并与同伴交流.1.已知图中MN 高不可测,另外AN 也是不能测量,那么,哪些数据是可测的. 2.要测量物体MN 的高度,测一次仰角是不够的,还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3.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吗.CAE NM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在导学案上完成后再展示说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与上一测量过程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然后小组合作设计出合理的测量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测量,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大,生活离不开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活动内容3:议一议1.到目前为止,你有几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2.如果一个物体的高度已知或容易测量,那么如何测量某测点到该物体的水平距离? 处理方式:问题1先由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初中以来测物体高度的方法有(1)利用三角形全等(2)利用三角形相似(3)利用三角函数.问题2是活动1的逆向思维,由学生对照活动1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了初中以来测物体高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及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在测量中要合理的选择运用.三、中考链接,应用新知坐落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北宋(公元1112年),为砖彻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建筑.数学活动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们去测量太子灵踪塔的高度,携带的测量工具有:测角仪、皮尺、小镜子.(1)小华利用测角仪和皮尺测量塔高.图1为小华测量塔高的示意图.她先在塔前的平地上选择一点A ,用测角仪测出看塔顶(M)的仰角α=35°,在点A 和塔之间选择一点B ,测出看塔顶(M)的仰角β=45°,然后用皮尺量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8.6m ,量出自身的高度为1.6 m .请你利用上述数据帮助小华计算出塔的高度(tan 35°≈0.7,结果保留整数).(2)如果你是活动小组的一员,正准备测量塔高,而此时塔影NP 的长为m a (如图2),你能否利用这一数据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如果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你设计的测量方案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计算出塔的高,你还需要测量哪些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方式:先让学生阅读已知,再请学生代表说出两个问题的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B CAN Mα β D P N M图1 图2成.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明白所给已知条件的不同,选取的做法就不同.学生完成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解题过程.巩固训练:(2011江苏淮安,23,10分)题23-1图为平地上一幢建筑物与铁塔图,题23-2图为其示意图.建筑物AB 与铁塔CD 都垂直于底面,BD=30m ,在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为45°,测得C 点的仰角为60°.求铁塔CD 的高度.题23-1图 题23-2图处理方式:让一名学生主动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学生完成后及时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参考答案:过A 作AE ⊥CD ,AB 与铁塔CD 都垂直于底面,所以ABDE 为矩形,所以AE =BD =30,在Rt △AED 中,因为∠EAD =45°,所以DE =AE =30,在Rt △ACE 中,由于∠CAE =60°,所以CE= AE·tan 60°=330,所以CD =30+330设计意图:中考链接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如何测量不可到达底部物体高度,让学生体会所给已知的不同做法也要做出相应改变.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四、回顾反思,提炼升华同学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在于及时的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结合以下问题先想一想,再分享给大家.1.测倾器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3.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五、达标检测,反馈提高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收获的质量如何呢?请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同时多媒体出示)A 组:1.某市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计划修建跨河大桥,需测出河的宽度AB , 在河边一座高度为300米的山顶观测点D 处测得点A ,点B 的俯角分别为α=30°,β=60°, 求河的宽度(精确到0.1米)B 组:(2011辽宁大连,20,12分)如图7,某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小明在与BC 相距12m 的F 处,由E 点观测到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52°、底部B 的仰角为45°,小明的观测点与地面的距离EF 为1.6m . (1)求建筑物BC 的高度; (2)求旗杆AB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1.41,sin52°≈0.79,tan52°≈1.28)处理方式: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答案,指导学生校对,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根据答案进行纠错.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必做题:课本25页,复习题 第10题、第11题.图7CFBDAC选做题:课本26页,复习题第17题.板书设计:。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优秀教案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优秀教案课题名称: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及其在三角函数测高中的应用;2.掌握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高度;3.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及其在三角函数测高中的应用;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具:直尺、测量工具、投影仪;课件:包含三角函数和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复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提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三角函数来测量高度?二、讲解(15分钟)1.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利用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性质通过测量已知边长和角度的方式求解未知高度。
2.正弦定理的应用: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它们夹角的正弦比,求解不可直接测量的高度。
3.余弦定理的应用:利用三角形中三边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夹角余弦,求解不可直接测量的高度。
三、示范(15分钟)1.示范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高度的步骤,例如使用正弦定理:a.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一栋建筑物的高度?b.画出相应的示意图,标注已知边长和角度。
c.利用正弦定理的公式,求解未知的高度。
d.明确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进行计算。
2.呈现示范的解题过程,详细讲解每一步骤的计算方法和答案。
四、练习(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和理解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五、应用(15分钟)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解决。
2.分组讨论并呈现解决方案,交流思路和讨论结果。
六、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应用。
2.核对课程目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角函数测高的知识。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三角函数测高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并探究其他测高方法的应用。
初中数学_2.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内容: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51页—53页。
教学目标:1.会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2.在制作仪器、设计方案、测量计算、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学生自制测倾器,皮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报告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高,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仰角、俯角;2.直角三角形边角间的关系;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展示自制的测倾器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活动二:测量倾斜角(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它的依据是什么?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CAD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AD+∠CAD=90°,而∠BAD+∠PAB=90°,即∠CAD、∠PAB都是∠BAD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CAD =∠PAB.因此读出∠CAD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PAB的度数.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 .(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 =a (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在Rt△MEC 中,∠MCE =α,AN =EC =l ,所以tan α=ECME ,即ME =tan a·EC =l ·tan α.又因为NE =AC =a ,所以MN =ME +EN =l ·tan α+a .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1)在测点A 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角仪(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 的仰角∠MDE =β.(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 =b 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在Rt△MEC 中,∠MCE =α,则tan α=ECME ,EC =a ME tan ;在Rt△MED 中,∠MDE =β则tan β=ED ME ,ED =βtanME ; 根据CD =AB =b ,且CD =EC -ED =b .所以a ME tan -βtan ME =b ,ME =βαtan 1tan 1-bMN =βαtan 1tan 1-b+a 即为所求物体MN 的高度.二、巩固练习1.以测“围墙内东原阁的高度”为例,若测得∠α和∠β的度数分别人300和600,AB 的长度为14米,求阁楼的高度MN.2.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MN 的高度,在平地上A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 的仰角为30°,向N 点方向前进16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M 的仰角为45°,求建筑物MN 的高度.(保留根号)第2题图第3题图3.变式练习将问题分解为: ①我们在建筑物前方的热气球A 处,利用所学知识说明,需要测出哪几个数据,便可计算出BC高度?②从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45°,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A处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60m,这栋高楼有多高?三、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给同学分享一下。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使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测量高度。
3.掌握解决与高度和角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1.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用法。
3.利用三角函数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用法。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应用三角函数测量高度。
2.解决与高度和角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视频和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函数测高的应用。
3.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引导,导入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测量高度的需求。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利用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解释三角函数与高度的关系。
3. 演示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实物模型,演示如何使用三角函数测量高度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4. 实际操作和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配备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例如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树木高度、建筑物高度等。
教师和助教进行指导和解答疑惑。
5.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整理笔记,总结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和步骤,并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三角函数测量高度。
2.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测高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函数测高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延伸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引出其他与高度和角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倾斜角度、塔吊的工作范围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九、板书设计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用法- 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十、教学反思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优秀教案
四、课堂检测
1.2021台州如图,有一段斜坡 长为10米,坡角 ,为方便残疾人的轮椅车通行,现准备把坡角降为5°.
九年数学导学案
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备人:汪宜颖审核人:王振波2021年3月9日
课题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实践应用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探索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过程
学习难点
探索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1)求坡高 ;
(2)求斜坡新起点 与原起点 的距离(精确到01米).
2.(2021年四川省)如图,在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测教学楼的高度AB.,测得教学楼顶端A的仰角为30°,然后向教学楼前进40m到达E,又测得教学楼顶端A的仰角为60°.求这幢教学楼的高度AB.
3(2021年青岛)小明家所在居民楼的对面有一座大厦AB,AB= 米.为测量这座居民楼与大厦之间的距离,小明从自己家的窗户C处测得大厦顶部A的仰角为37°,大厦底部B的俯角为48°.求小明家所在居民楼与大厦的距离CD的长度.(结果保留整数)
(参考数据:
教学
反思
导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预习
交流
问题
导学
交流
展示
评价
点拨
巩固
延伸
达标
测试
一、问题引入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掌握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三角函数知识,对三角板和尺子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实际应用三角函数测量高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的讲解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
2.学会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3.能够将三角函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三角函数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板、尺子等测量工具。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原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在测量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高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交流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测量的高度计算公式,并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物体高度,三角函数还可以应用到哪些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实际问题作业:测量家里电视的高度。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示范教学方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一、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
四、相关资源《复习三角函数》动画,《侧倾器测量倾斜角》动画,,,,,,.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回忆以前学过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解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本微课资源通过讲解实例,进一步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顾并回答问题.答:在Rt△ABC中,∠C=90°,sin A=A∠的对边斜边,cos A=A∠的邻边斜边,tan A=AA∠的对边∠的邻边.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怎样利用三角函数来测量高度.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三角函数公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知识准备.【探究新知】做一做制作测倾器.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小组合作制作测倾器.答:如图所示,首先使(1)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重合,(2)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互相垂直,然后用螺钉、螺母把刻度盘和支杆固定在一起即可制作出一个测倾器.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测倾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是什么?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测量目标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选定一测量目标测量其倾斜角并回答问题.答: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目标M 的仰角或俯角.测量仰角利用的是“同角的余角相等”;测量俯角利用的是“对顶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怎样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呢?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选定一测量目标测量其倾斜角并回答问题.教师解释: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答:如图,要测量物体MN 的高度,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NE N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 的仰角∠MCE =α.2.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 =a (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可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即MN =ME +EN =l tan α+a .设计意图:经历方案设计、实地测量、数据处理的活动流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精神.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怎样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呢?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选定一测量目标测量其倾斜角并回答问题.教师解释: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答:如图,要测量物体MN 的高度,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 的仰角∠MCE =α.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倾器(A ,B 与N 在一条直线上,且A ,B 之间的距离可以直接测得),测得此时M 的仰角∠MDE =β.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 =b .根据测量数据就可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即tan tan ME ME b αβ-=, 解得11tan tan b ME αβ=-.所以MN =ME +EN =11tan tan b a αβ+-.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典例精析】例 在距山坡脚B 100米的测点A 处测出山顶上高压输电铁塔顶端M 的仰角为34°42′,测出底端N 的仰角为28°36′,求铁塔的高(精确到0.1米,如图所示).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解:在Rt △ABN 中,有BN =AB ·tan28°36′≈100×0.545 2=54.52,在Rt △ABM 中,有BM =AB ·tan34°42′≈100×0.692 4=69.24,所以,铁塔的高度为MN =BM -BN ≈69.24-54.52=14.72≈14.7(米).答:铁塔的高约为14.7米.注意:∠MAN 不是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所以它既不是仰角,也不是俯角.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及前面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1.如图,小颖利用有一个锐角是30°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水平距离BE 为5 m ,AB 为1.5 m(即小颖的眼睛距地面的距离),那么这棵树的高度是( ).A .32⎫⎪⎪⎝⎭ mB .32⎛⎫ ⎪⎝⎭ mC mD .4 m 2.如图,张华同学在学校某建筑物的C 点处测得旗杆顶部A 点的仰角为30°,旗杆底部B 点的俯角为45°.若旗杆底部B 点到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E =9米,旗杆台阶高1米,则旗杆顶点A 离地面的高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3.如图,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__________米.4.课外实践活动中,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在A处用测倾器(离地高度1.5米)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为15°,朝旗杆方向前进23米到B处,再次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为30°,求旗杆EG的高度.师生活动:教师先找几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出现的问题.参考答案1.A.2.(10+.3.4.解:由题设可知,∠ECD=∠DEC=15°.∴DE=CD=23(米).在Rt△EFD中,∠EDF=30°,∴EF=12ED=11.5(米).∴EG=EF+GF=11.5+1.5=13(米).答:旗杆EG的高度为13米.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六、课堂小结1.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目标的仰角或俯角.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步骤: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可求出物体MN的高度.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步骤: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N在一条直线上,且A,B之间的距离可以直接测得),测得此时M的仰角∠MDE=β;(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数据就可求出物体MN的高度.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七、板书设计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06-第一章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栏目索引
发挥直观想象,构造直角三角形 素养解读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 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 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 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 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 论证思路、进行数学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直观想象主要表现为: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 何直观理解问题,运用空间想象认识事物.
知识点二 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工具
步骤
图例
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 的物体的高度
测倾器、皮尺(卷尺)
如图,测量物体MN的高 度:(1)在测点A处安置 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 仰角∠MCE=α.(2)在测 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 安置测倾器(A、B与N 在同一条直线上),测得 此时M的仰角∠MDE= β.(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 AC=BD=a,以及测 点A、B之间的距离AB =b.(4)根据三角函数求 出物体MN的高度,MN=
在Rt△CDE中, CD =tan∠CED,即
x
= 3,
DE
30 3- 3x-10 3
图1-6-5
解得x=15-
5
3 3
.答:立柱CD的高为15-
5
3 3
米.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栏目索引
素养呈现 (1)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 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作CH ⊥AB于H,得到Rt△AHC和矩形BDCH. (2)由矩形BDCH得到BD=CH,设CD=x米,根据正切的定义用x表示出HC,根 据题意用x表示出ED. (3)在△CDE中,根据正切的定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的高度。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对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的高度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理解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引导学生实践。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仪等,供学生实际操作使用。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以旗杆测量为例,讲解步骤:(1)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观测点和旗杆的位置。
(2)测量观测点到旗杆的距离(底边长度)。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例题解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步骤,强化学生对三学生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易错点。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提醒学生关注作业的完成质量,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1.6节后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拓展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
-基础题主要涉及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和应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题则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教学内容: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过程: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讲解解题过程和关键步骤。
-教师点评,强调正确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
-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并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5.能够运用三角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高度测量问题,如测量建筑物、树木等的高度。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分析,掌握三角函数测高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研究学科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三角函数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知识的学习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
学习三角函数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问题解决,因此,我想到了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测量楼的高度,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三角函数,更好地学习和运用。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楼的高度,不仅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更能拓展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有如下几点意义:(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综合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课题介绍初中阶段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是在学生经历了生活的实际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梯子的倾斜度、正切、正弦、余弦以及三角函数的应用等。
本课题是通过实际的测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流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种三角函数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三角函数进行解决问题的计算。
3、能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测量楼的高度,能根据测量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体会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存在。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三角函数在建筑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建筑中的应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在建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建筑师和工程师经常使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各种测量和设计中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三角函数在建筑中的应用,并且探讨其中的原理和实际案例。
1.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直角三角形是建筑中最常见的三角形类型之一。
建筑师使用直角三角形来计算墙壁、楼梯、屋顶等的高度、长度和角度。
其中最重要的三角函数是正弦、余弦和正切。
以建造楼梯为例,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函数来计算楼梯的坡度,从而确保楼梯的安全性。
此外,正弦函数还可以用来确定建筑物的高度,例如使用一个测量仪器测量出一个角度,再通过正弦函数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2. 三角定位的应用三角定位是一种基于三角函数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建筑物或其他对象的位置。
在建造大型建筑物时,建筑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以便进行合适的规划和布局。
三角定位可以通过测量两个已知点到待测点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这里使用的三角函数是正切函数,通过计算两个已知点和待测点之间的角度,可以使用正切函数来计算待测点到已知点的距离。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测量建筑物的位置,还适用于测量地理位置和导航系统。
3. 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计算中,三角函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桥梁或塔楼时,工程师需要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倾斜度和稳定性。
他们可以使用正切函数来计算建筑物倾斜的角度,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此外,三角函数还可以用于计算建筑物的斜率和弯曲度,在设计过程中帮助工程师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4. 建筑物的影子分析在建筑设计中,影子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建筑物的影子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光照和热效应。
三角函数可以被应用于计算阴影的角度和长度。
例如,在设计室外露台或阳台时,建筑师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确定阴影的位置和时间。
这有助于他们优化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率。
总结:三角函数在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建筑结构设计、测量、位置确认、阴影分析等多个方面。
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1. 三角函数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建筑工程中常遇到测量角度、计算高度和距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三角函数的应用。
例如,在测量建筑物高度时,可以利用正切函数计算。
具体而言,如果测量员站在建筑物底部,仰望建筑物顶部,测量员的眼睛和测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就是我们想要测量的建筑物的高度。
通过测量员与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正切函数,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2. 三角函数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在通信工程中,天线的角度调整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天线必须根据特定的角度进行定向。
这时,三角函数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可以计算出天线的接收和发射角度,从而确保信号的有效传输。
3. 三角函数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电力工程中常涉及到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处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在交流电的计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交流电的电流和电压变化遵循正弦函数的规律,因此通过正弦函数可以很好地分析交流电的特性,如频率、相位等。
在电力工程设计中,使用三角函数分析电流的变化和电路的特性,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电阻、功率、电感等重要参数。
4. 三角函数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机械工程中常常涉及到弧度的计算和角速度的分析。
弧度是衡量角度的单位,通过将角度转换成弧度,可以方便地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角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角度的改变率,三角函数的导数和微分学在求解角速度的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工程中还涉及到力的分析,利用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可以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广泛且重要。
在建筑工程、通信工程、电力工程和机械工程等领域,三角函数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程师们通过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数学利用三角函数测量大楼高度
數學──利用三角函數測量大樓高度
106 08李坤翔18陳宥任28吳宜蓁38楊謹聞
利用工具:
竹竿、尺、量角器、手機(拍照)
Step 1:求科教館二樓至地面的高度
由觀測者利用竹竿自地面仰視科教館二樓頂,並求得竹竿與地面之一夾角,其度數為40°。
作法:
已知觀測者所在點與科教館距離1176㎝,仰角
令科教館高度為X
X=tan40°×1176=0.8391×1176=986㎝
Step 2:求科教館至大樓的距離
站在科教館二樓,面對所求高度的大樓,測其俯角為20°。
作法:
已知科教館高986㎝,俯角20°。
令兩樓間距離為X
X=cot20°×986=2.747×986=2708㎝
Step 3:求整棟大樓高度
站在科教館二樓,面對所求高度的大樓,測其仰角為60°。
作法:
已知科教館高986㎝,仰角60°,兩樓距離1176
令部分大樓高度為X
X=tan60°×2708=1.732×2708=4690
4690+986=5676㎝
求得大樓高度為5676㎝=56.76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
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有何用途?如何制作一个测角仪?它
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它的依据是什么?
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
∠BCA+∠ECB=90°,而∠MCE+∠ECB=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MCE.因此读出∠BCA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的度数.
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
在Rt △MEC 中,∠MCE =α,AN =EC =l ,所以tan α=
EC ME ,即ME =tan a·EC =l ·tan α. 又因为NE =AC =a ,所以MN =ME +EN =l ·tan α+a .
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
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
(1)在测点A 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
(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角仪(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 的仰角∠MDE =β.
(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 =b
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
在Rt △MEC 中,∠MCE =α,则tan α=EC
ME ,EC =a ME tan ; 在Rt △MED 中,∠MDE =β则tan β=ED
ME ,ED =βtan ME ; 根据CD =AB =b ,且CD =EC -ED =b .所以
a ME tan -βtan ME =
b ,ME =βαtan 1tan 1-b
MN =βαtan 1tan 1-b +a 即为所求物体MN 的高度.
二、活动与探究
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 .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 和高度DC 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 、D 、C 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 .可
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测倾器(即测角仪).
(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 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 、D 间距离,用m 表示;如果测D 、C 间距离,用n 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 (用字母I 表示)
方案1:(1)如图(a )(测四个数据)AD =m .CD =n ,∠HDM =α,∠HAM =β
(2)设HG =x ,HM =x -n ,在Rt △HDM 中,tan α=DM HM ,DM =.
tan αn x - 在Rt △HAM 中,tan β=
AM HM ,DM =.tan βn x - ∵AM -DM =AD , ∴.tan βn x --.
tan αn x -=m , x =
.tan tan tan tan βαβα-⋅m +n . 方案2:(1)如图(b )(测三个数据)CD =n ,∠HDM =α,∠HCG =γ.
(2)设HG =x ,HM =x -n ,
在Rt △CHG 中,tan γ=CG HG ,CG =tan x x
,
在Rt △HDM 中,tan α=DM HM ,DM =.
tan αn x -, ∵CG =DM .∴
tan x x =
.tan αn x -,x =tan tan tan .n y x α-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湖泊中央有一个建筑物AB ,某人在地面C 处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60°,然后自C 处沿BC 方向行100 m 至D 点,又测得其顶部A 的仰角为30°,求建筑物AB 的高.(精确到0.01 m ,3≈1.732)
答案:建筑物AB 的高约为86.60 m .
2、某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3≈1.73)
答案: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可求得CD =136.5 m .
∵CD =136.5 m>120m .
∴船继续前进没有浅滩阻碍的危险.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分组讨论并制作了测角仪,学会使用了测角仪,并研讨了测量可到达底部和不可以到达底部的物体高度的方案.下一节课就清同学们选择我们学校周围的物体.利用我们这节课设计的方案测量它们的高度,相信同学们收获会更大.
五、归纳提炼
本节课同学们在各个小组内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方案的设计活动中,想办法.献计策,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释设计方案的可行之处.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具体活动中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六、课后作业
习题1.7 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