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05-06(二)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城市,烟尘、NOx和SO2等主要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
本章侧重介绍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控制燃烧过程,以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燃料是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
常规燃料:煤、燃料油和天然气非常规燃料:除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外,所有可燃性物质都包括在非常规燃料之列。
燃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1)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的优点是燃烧迅速,其燃烧状态可基本上由空气与燃料的扩散或混合所控制。
(2)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也是以气态形式燃烧,因此它的燃烧速度受其蒸发过程控制。
(3)固体激料:固体燃料的燃烧则受此二种现象控制:燃料中挥发性组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而遗留下来的固定碳则以固态燃烧,后者的速率由氧向固体表面的扩散控制。
一、煤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它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聚集体。
煤的可燃成分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氧、氮和硫等一起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1.煤的分类:(1)褐煤:褐煤是由泥煤形成的初始煤化物。
是煤中等级最低的一类,形成年代最短。
呈黑色、褐色、或泥土色,其结构类似木材。
水分和灰分含量都较高,燃烧热值较低。
(2)烟煤:烟煤的形成历史较褐煤为长.呈黑色.外形有可见条纹。
成焦性较强,且含氧量低.水分和灰分含量一般不高,适宜工业上的一般应用。
(3)无烟煤:无烟煤是碳含量最高.煤化时间最长的煤。
它具有明亮的黑色光泽,机械强度高。
碳含量一般高于93%,无机物含量低于10%,因而着火困难,储存时稳定,不易自燃。
2.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故测硫含量和热值,这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①水分:水分包括外部水分和内部水分。
测定外部水分的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13mm以下粒度的煤样,置于干燥箱内,在318—323K温度下干燥8h,取出冷却.干燥后所失去的水分质量占煤样原来质量的百分数就是煤的外部水分。
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颗粒的大小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表示方法:①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5—1(a)所示。
②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5—1(b)所示。
③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5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 /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①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②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2. 使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3. 引导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技术;4.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数据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关爱环境的责任感;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控制,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的意识;3.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气污染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4. 培养学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大气环境的品质。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结合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2. 大气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区域差异、季节变化、污染源分布;4. 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5.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政策、排放限值;7. 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监测方法、数据分析、评价体系;8.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及启示。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第一周: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成因;第二周: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第三周: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技术;第四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第五周: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第六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及讨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1.单一颗粒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生专业及年级:环境工程0203教师姓名:教师职称:讲师所用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参考书:《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彭定一、林少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唐永鉴本课程总学时数:64 本学期总学时数:64本学期上课周数:16 平均每周学时数:4讲课:实验:0测验:习题课: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一章概论【课时安排】§1.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学时§1.2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0.5学时§1.3 大气环境标准0.5学时总计2学时【掌握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2 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熟悉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警报标准【教学难点】1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2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2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3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教学内容】§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授课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1.大气(1)大气的定义:下垫面(即地球表面)0m—2000~3000km包含的气体(2)大气的质量:5.3×1015T(3)空气:小区域的大气2.大气的组成恒定组分:氮N2(78.09%)、氧O2(20.95%)、氩Ar、氖Ne、氦He、氪Kr、氙Xe等组成比例90k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空气的垂真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可变组分:CO2、O3、H2O(0.02~6%)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变化(例如,CO2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体的腐解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从总量上来讲,夏天>冬天,陆地>海洋,城市>乡村,在大工业城市CO2含量高达0.05~0.07%)不定组分: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气态物质和悬浮颗粒例如,NO2自然因素:雷雨时产生;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SO2自然因素:火山和温泉的排出物;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关系: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纯净大气纯净大气-H2O = 干洁大气3.大气污染(1)定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泥厂石灰石二破除尘系统设计一、水泥厂除尘概述(一)、工艺流程1、破碎及预均化(1)破碎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要进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
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厂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原料预均化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场同时具备贮存与均化的功能。
2、生料制备水泥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至少要粉磨3吨物料(包括各种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据统计,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作业需要消耗的动力约占全厂动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约3%,水泥粉磨约占40%。
因此,合理选择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正确操作,控制作业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3、生料均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
4、预热分解把生料的预热和部分分解由预热器来完成,代替回转窑部分功能,达到缩短回窑长度,同时使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气料换热过程,移到预热器内在悬浮状态下进行,使生料能够同窑内排出的炽热气体充分混合,增大了气料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热交换效率高,达到提高窑系统生产效率、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目的。
(1)物料分散换热80%在入口管道内进行的。
喂入预热器管道中的生料,在与高速上升气流的冲击下,物料折转向上随气流运动,同时被分散。
(2)气固分离当气流携带料粉进入旋风筒后,被迫在旋风筒筒体与内筒(排气管)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做旋转流动,并且一边旋转一边向下运动,由筒体到锥体,一直可以延伸到锥体的端部,然后转而向上旋转上升,由排气管排出。
(3)预分解预分解技术的出现是水泥煅烧工艺的一次技术飞跃。
它是在预热器和回转窑之间增设分解炉和利用窑尾上升烟道,设燃料喷入装置,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在分解炉内以悬浮态或流化态下迅速进行,使入窑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1.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效应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2.1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2.2了解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2.3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3.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1.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3.1.2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危害3.2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3.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3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3.3.1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应用3.3.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4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3.4.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4.2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4.1.1大气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物的分类4.1.2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4.1.3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4.2教学难点:4.2.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4.2.2大气污染环境标准的解释和应用5.教学方法5.1讲授法: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治理方法和技术、监测方法和标准。
5.2实验法:实验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5.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
6.教学评估6.1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掌握程度。
6.2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掌握情况。
6.3论文作业: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 (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
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1.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
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
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
1.袋式除尘器
1.1 袋式除尘器的简介
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干式滤尘装置。它适用于捕集细小、干燥、非纤维性 粉尘。 滤袋 采用纺织的滤布或非纺织的毡制成,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 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地,颗粒大、比重大的粉尘, 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 粉尘被阻留,使气体得到净化。一般新滤料的除尘效率是不够高的。滤料使 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筛滤、碰撞、滞留、扩散、静电等效应,滤袋表面积聚 了一层粉尘,这层粉尘称为初层,在此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初层成了滤料的 主要过滤层,依靠初层的作用,网孔较大的滤料也能获得较高的过滤效率。 随着粉尘在滤料表面的积聚,除尘器的效率和阻力都相应的增加,当滤料两 侧的压力差很大时,会把有些已附着在滤料上的细小尘粒挤压过去,使除尘 器效率下降。另外,除尘器的阻力过高会使除尘系统的风量显著下降。因此, 除尘器的阻力达到一定数值后,要及时清灰。清灰时不能破坏初层,以免效 率下降。
(3 )人工敲打:是用人工拍打每个滤袋,以清除滤袋上的积灰。
1.3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
(1 )按滤袋的形状分为:扁形袋(梯形及平板形)和圆形袋(圆筒形)。 (2 )按进出风方式分为:下进风上出风及上进风下出风和直流式(只限于 板状扁袋)。 (3 )按袋的过滤方式分为:外滤式及内滤式。 滤料用纤维,有棉纤维、毛纤维、合成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等,不同纤维织 成的滤料具有不同性能。常用的滤料有 208 或 901 涤轮绒布,使用温度一般不 超过 120℃,经过硅硐树脂处理的玻璃纤维滤袋,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 棉毛织物一般适用于没有腐蚀性;温度在 80-90℃以下含尘气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重、运行维护费用高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石灰石 ——石膏法脱硫工 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脱硫技术,日本、德国、美国的火力发电厂采 用的烟气脱硫装置约 90%采用此工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方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种类: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危害:影响健康、破坏环境、引发气候变化等。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方法
•控制工程:烟囱高度、烟气的净化、氮氧化物还原、脱硝、脱硫、废气回收等;
•控制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行业管理等。
3.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法、清洁空气法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十条、VOCs技术指南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教学PPT、视频等材料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方法;
•手动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学生亲手体验并掌握污染物减排的技术;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实践心得,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出题方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掌握情况;
•学生报告:由学生围绕控制案例进行课堂报告,考察其研究掌握案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或现场观察报告,考察其孔亟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VOCs技术指南》;
3.《空气质量管理法》;
4.《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
5.《清洁空气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使同学们全面地掌握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完成环境工程师基本训练,以模拟课题或实际课题为题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为帮助同学们圆满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特编写本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目的与要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学习和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包括收集设计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理论计算、数据处理、工程制图、文字表达等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初级训练。
4、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大气净化系统各部分的有机组合方法,学会灵活处理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
5、学会编写“设计说明书”和“设计计算书”,按标准绘制有关图件。
6、本设计原则上应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可以讨论,但不得互相抄袭。
7、本设计应提交如下成果:(l)设计项目的设计报告书一份,(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计算书)(2)净化系统布置图(二视图)。
二、工业废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工业废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根据当地(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各种自然条件,合理地确定处理设施规模和处理要求;确定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平面布置;对污染物的捕集装置(集气罩)、输送管道系统、净化设备及排放烟囱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设计计算;为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还应针对所处理污染物的特性,进行上述系统必要配套设备及附件的综合布置和设计。
1、捕集装置的设计污染物的捕集装置通常称为集气罩。
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集气罩结构形式、安装位置以及性能参数的确定等内容。
2、输送管道设计管道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管道布置、管道内气体流速确定、管径选择、压力损失计算以及通风机选择等内容。
3、净化设备选择或设计净化设备的选择或设计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①工程调查,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设备性能的各种因素;②根据排放标准和生产要求,计算需要达到的净化效率;③根据污染物性质和操作条件确定净化方法(除尘或吸收、吸附等)和净化流程(几级处理,是否预冷,调湿以及吸收剂或吸附剂选择等),在此基础上决定净化设备的选择范围;④对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全面比较,选定最适宜的净化装置;⑤确定净化设备的型号规格及运行参数。
(完整word版)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2)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颗粒的大小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表示方法:①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5—1(a)所示。
②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5—1(b)所示。
③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5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 /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①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②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1. 前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及控制工程领域的认知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计划。
2. 教学目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处理方法,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前沿,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和成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情况;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大气采样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的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 教学方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应以理论课程为基础,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和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实验设计5.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5.2 实验设备实验室需要具备以下设备:•多功能大气污染控制试验台•大气污染采样仪•多参数分析仪•恒温水浴器•滴定管、量筒、分析天平等基础实验设备5.3 实验步骤步骤一:大气污染采样依据教师讲授的采样方法,进行大气污染采样并记录相关参数。
步骤二:样品处理根据采样回收的大气污染样品,进行水解、萃取等样品处理操作,并记录操作过程和参数。
步骤三:参数测定运用多参数分析仪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大气污染物的多参数测定,并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4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6. 实验效果本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引言大气污染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和应用工程技术,开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本章将全面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第二节:大气污染的根源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染。
工业排放包括工厂和发电厂排放的废气和气态废物。
交通运输排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和货车废气产生的。
农业活动包括农作物的施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的氨气。
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炭和油料等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这些污染物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其次,大气污染还导致了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危害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在实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源头控制: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例如,改进工业生产工艺和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2. 尾部治理: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清除。
例如,利用吸收、吸附、脱硫和脱氮等技术,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3. 多方合作:大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和政策整合可以帮助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第五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1. 静电除尘:利用静电力将颗粒物从废气中分离。
2. 湿式除尘:利用水喷雾将废气中的颗粒物捕集。
3. 脱硫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4. 脱氮技术:利用催化剂催化反应去除废气中的氮氧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 次课 2 学时第18 次课 2 学时第19 次课 2 学时第30 次课 2 学时第30 次课 2 学时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 双膜模型(应用最广)假定:(1)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2)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3)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即:C A i=HP A i(4)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2. 渗透模型假定:(1)气液界面上的液体微元不断被液相主体中浓度为C AL的微元置换(2)每个微表面元与气体接触时间都为τ(3)界面上微表面元在暴露时间τ内的吸收速率是变化的3. 表面更新模型假定:(1)各表面微元具有不同的暴露时间,t=0-∞(2)各表面元的暴露时间(龄期)符合正态分布4. 其它模型如:表面更新模型的修正;基于流体力学的传质模型;界面效应模型。
5. 双膜理论(1)双膜模型气相分传质速率N A=k y(y A-y Ai)N A=k y(p A-p Aj)液相分传质速率N A=k x(x Ai- x A)N A=k y(c Aj- c A)总传质速率方程N A=K y(y A- y*A) N A=K x(x A*-x A)N A=K ai(p A-p A*)x AL(2)气液平衡常见气体平衡溶解度亨利定律: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3)吸收系数吸收系数的不同形式见下图:(4)传质阻力传质阻力-吸收系数的倒数传质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5)传质过程吸收质与吸收剂;设备、填料类型;流动状况、操作条件二、物理吸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操作线、平衡线吸收推动力见图。
吸收塔的最小液气比见图三、化学吸收1. 化学吸收的优点:(1)溶质进入溶剂后因化学反应消耗掉,溶剂容纳的溶质量增多(2)液膜扩散阻力降低(3)填料表面的停滞层仍为有效湿表面两分子反应中相界面附近液相内A与B的浓度分布图第22 次课 2 学时●第二节气体吸附●吸附➢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吸附质-被吸附物质➢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吸附机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一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内表面积大➢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吸附容量大➢来源广泛,造价低廉➢良好的再生性能常用吸附剂特性:分子筛特性●操作条件➢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增大气相压力利于吸附●吸附质性质、浓度➢临界直径-吸附质不易渗入的最大直径➢吸附质的分子量、沸点、饱和性●吸附剂活性➢单位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静活性-吸附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动活性-未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常见分子的临界直径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吸附剂再生吸附剂再生吸附平衡第 23 次课 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九章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主要内容: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4. 烟气脱硝技术第一节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NO x包括:➢N2O、NO、N2O3、NO2、N2O4、N2O5➢大气中NO 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NO x的性质:➢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层的破坏➢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分➢NO2: 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NO x的来源➢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人类活动(5×107t/a)▪燃料燃烧占95%。
主要来自:各种锅炉、焙烧炉、窑炉等的燃烧过程;机动车尾气排放。
▪其他: 硝酸生产和各种硝化过程(如化肥厂);冶金行业中的炼焦、烧结、冶炼等高温过程;金属表面的硝酸处理。
%以NO形式,其余主要为NO2。
▪95第二节燃烧过程NO x的形成机理形成机理➢1.燃料型NO x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 x➢2.热力型NO x高温下N2与O2反应生成的NO x➢3.瞬时NO低温火焰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生成的NO热力型NO x的形成产生NO和NO2的两个重要反应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2222N O2NO 11NO O NO22−−→+←−−−−→+←−−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受温度和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平衡时NO浓度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
上述数据说明:1)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 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 都转化为NO2; 2) 800K 左右,NO 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 生成量已经超过NO2; 3) 常规燃烧温度(>1500K )下,有可观的NO 生成,但NO2量仍然很小; 4) 平衡时NO 浓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加; 5) 较低空气过剩系数有利于控制NOx 的形成。
烟气冷却过程中,根据热力学计算,NO x 应主要以NO2的形式存在,但实际90%~95%的NO x 以NO 的形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学控制。
➢NO/NO x Ratioboilervehicles nature gas 0.9~1.0 internal comb. engine 0.99~1.0 coal 0.95~1.06# fuel oil0.96~1.0 diesel engine 0.77~1.0热力型NO x 形成的动力学——Zeldovich 模型NO 生成的总速率假定N 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得到➢ 代入(6)式得425452[O][N ][O][NO][N][NO][O ]k k k k --+=+稳态424552d[N][O][N ][N][NO][O][NO][N][O ]0d k k k k t --=-+-=424525d[NO][O][N ][N][NO][N][O ][O][NO] (6)d k k k k t --=-+-121222N O N O N (4)N O N O O (5)+-+-+⇔++⇔+2O M 2O M (3)+⇔+假定O 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最终得积分得NO 的形成分数Y 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各种温度下形成NO 的浓度-时间分布曲线11(1)(1)exp()c c Y Y Mt +--+=-21/24p,O 21/21/2p,NO 1/21/24p,NO 21/252ed (1)d 2(1)4[N ]()()()[N ][O ][NO]/[NO]Y M Y x CY k K M RT K k K C k Y --=+===1/22e p,NOe 1/2[O ][O]()K RT =2424552452242p,NO 22452d[NO][N ]([NO]/[O ])2[O]d 1([NO]/[O ])2[O][N ]{1[NO]/([N ][O ])}=1([NO]/[O ])k k k k t k k k K k k -----=+-+在各种温度下NO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N 2/O 2=40:1)根据泽利多维奇预测结果:压力对M 值影响较弱,温度影响较强,即影响NO 生成总量,也影响NO 生成速率; 在相同停留时间,不同温度下NO 生成速率有显著差别;为减少NO 生成量,可采取降低火焰区温度和后火焰区温度,减少停留时间的途径。
瞬时NO 的形成:碳氢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成CH 、CH 2和C 2等基团,与N 2发生如下反应火焰中存在大量O 、OH 基团,与上述产物反应:小结:低温火焰中生成的NO 的量明显高于泽氏预测的结果. 因此,低温火焰中形成的NO2222HCN OH CN H O CN O CO NO CN O CO N NH OH N H O NH O NO H N OH NO H N O NO O+→++→++→++→++→++→++→+22222CH N HCN N CH N HCN NH C N 2CN+→++→++→多为瞬时NO;瞬时NO生成量平均为30g/GJ。
燃料型NO x的形成:燃料中的N通常以原子状态与HC结合,C—N键的键能较N ≡N 小,燃烧时容易分解,经氧化形成NO x;火焰中燃料氮转化为NO的比例取决于火焰区NO/O2的比例;燃料中20%~80%的氮转化为NO x。
第24 次课 2 学时第三节低NO x燃烧技术原理控制NO x形成的因素➢空气-燃料比➢燃烧区温度及其分布➢后燃烧区的冷却程度➢燃烧器形状低NO x燃烧技术传统低NO x燃烧技术➢1. 低氧燃烧▪降低NO 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2.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燃烧空气由27o C 预热到315o C ,NO 排放量增加3 倍3. 烟气循环燃烧采用燃烧产生的部分烟气冷却后,再循环送回燃烧区,起到降低氧浓度和燃烧区温度(主要减少热力型NO x)的作用,以达到减少NO生成量的目的.烟气循环率25%-40%。
4. 两段燃烧技术➢第一段:氧气不足,烟气温度低,NO x生成量很小➢第二段:二次空气,CO、HC完全燃烧,烟气温度低先进的低NO x燃烧技术原理: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分段燃烧技术➢1. 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 x直流燃烧器▪炉壁设置助燃空气(OFA,燃尽风)喷嘴▪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要求:▪合理确定燃尽风喷口与最上层煤粉喷口的距离▪燃尽风量要适当▪燃尽风应有足够高的流速,以便能与烟气充分混合.先进的低NO x燃烧技术2. 空气分级的低NO x旋流燃烧器既要控制燃料型NOx和热力型NOx的生成,又要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 ➢一次火焰区:富燃,含氮组分析出但难以转化➢二次火焰区:燃尽CO、HC等➢3. 空气/燃料分级的低NO x燃烧器➢空气和燃料均分级送入炉膛NO x为氮气。
➢一次火焰区下游形成低氧还原区,还原已生成的➢➢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脱硝技术的难点➢处理烟气体积大➢NO x 浓度相当低 ➢NO x的总量相对较大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 催化剂:贵金属、碱性金属氧化物 ➢ 还原反应➢潜在氧化反应还原剂: NH 3 (常用) 、H 2S 、 CO 反应特点:使氨能有选择的和气体中的NO X 进行反应,而不和氧反应。
常用催化剂:32232224NH 5O 4NO 6H O 4NH 3O 2N 6H O+→++→+322232224NH 4NO O 4N 6H O8NH 6NO 7N 12H O++→++→+1)贵金属2)非贵金属的氧化物或盐类Cu、Cr、Fe、V、Mn优点:1)还原剂基本上不与氧反应,避免了无谓消耗,同时大大减小了反应热,催化床温度变化小易于控制,采用一段流程即可;2)催化剂易得,选择余地大;3)还原剂NH3相对易得,起燃温度低反应热低,床温通常低于3000C,有利于延长催化剂寿命和降低反应器对材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