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角度测量及仿真

合集下载

仿真题目一 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

仿真题目一 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

仿真题目一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题目要求:采用高斯型天线方向图绘制单脉冲和差测角的和、差波束及∑∆波形,并将∑∆数据制表,以便找出偏离等信号轴的角度,给定∑∆的值即可给出偏离角度。

1.单脉冲和差测角原理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性和雷达天线的方向性,分为振幅法和相位法两大类,其中振幅法测角又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等信号测角采用两个相同且彼此部分重叠的波束,其方向图如下图1所示,若目标处在两波束的交叠轴OA 方向,则两波束收到的信号强度相等,否则一个波束收到的信号强度高于另一个,故常称OS 为等信号轴。

当两个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相等时,等信号轴所指的方向即为目标方向。

若目标处在OB 方向,波束2的回波比波束1的强,处在OC 方向时,则与之相反,因此比较两个波束回波的强弱就可以判断目标偏离等信号轴的方向,并可用查表的方法估计出偏离等信号轴的大小。

图1等信号测角(a)波束(b)显示器画面设天线电压方向性函数为)(θF ,等信号轴OA 的指向为0θ,则波束1、2的方向性函数可分别写为)()()()()()(2211o k o k F F F F F F θθθθθθθθθθ--==-+==k θ为0θ与波束最大值方向的偏角。

用等信号法测量时,波束1接收到的回波信号)()(11t k KF KF u θθθ-==,波束2收到的回波电压值)()-()(22t k t k KF KF KF u θθθθθ+=-==,式中t θ为目标偏离等信号轴0θ的角度,这里对1u 和2u 信号进行和差法处理,可以获得目标信号t θ的信息。

由1u 及2u 可以求得其差值)(θ∆及和值)(θ∑,即)]()([)()()(21t k t k F F K u u θθθθθθθ+--=-=∆)]()([)()()(21t k t k F F K u u θθθθθθθ++-=+=∑在等信号轴附近差信号及和信号分别可近似表示为kd dF o t t θθθθθθ=≈∆|)(2)(kF o t )(2)(θθ≈∑即可求得其和差波束)(θ∑及)(θ∆,如图2所示。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姓名: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学号:实验名称规范程度原理叙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成绩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相位法测角实验接收机测距和灵敏度实验目标距离跟踪和动目标显示实验平均成绩折合成绩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2017年5 月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2017年4 月5 日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姓名评分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形式。

2. 学会用仿真软件分析信号的特性。

3.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频谱特点和模糊函数。

二、实验原理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 :目标距离;T :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 :光速。

三、实验参数设置载频范围:0.5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幅度:1V 线性调频信号 载频范围:90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信号带宽:14 MHz 幅度:1V 四、实验仿真波形x 10-3时间/s 幅度/v脉冲x 10-3时间/s幅度/v连续波0.51 1.52x 10-3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4-2024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0.51 1.52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8.2628.26258.263x 10-4-101时间/s 幅度/v连续波0.51 1.52x 10-3-101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4-224x 107024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4-224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4-224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02004006008001000五、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中用到的简单脉冲调制信号的产生由脉冲信号和载频信号组成,对调制信号进行线性调频分析,得到上面的波形图。

雷达测角方法

雷达测角方法

雷达测角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雷达测角方法。

你说这雷达测角啊,就像是我们在黑暗中寻找目标的一双眼睛。

想象一下,雷达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侦探,时刻准备着捕捉那些隐藏起来的“小坏蛋”。

而测角呢,就是要准确地知道这些“小坏蛋”在哪个方向。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雷达测角方法有很多种呢,就好像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单脉冲测角,这就像是一把精准的尺子,一下子就能量出目标的角度。

它特别厉害,能够快速又准确地给出结果,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圆锥扫描测角,这就好像是雷达在围着目标转圈圈,通过观察信号的变化来确定角度。

就好像我们围着一个东西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一样。

相控阵雷达测角呢,那就更牛了!它就像是一个拥有无数只眼睛的巨人,可以同时看向不同的方向,快速又高效。

你说厉不厉害?那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该怎么选择这些方法呢?这就得看具体情况啦!就像我们出门穿衣服,得根据天气来决定穿什么。

如果要求特别高的精度,那可能就得用单脉冲测角;要是需要同时监测很多个目标,相控阵雷达测角可能就更合适啦。

而且啊,这雷达测角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得和其他部分配合好才行。

就像一个球队,每个队员都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赢得比赛。

要是雷达测角不准确,那整个雷达系统不就乱套啦?你说这雷达测角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啦!没有它,我们的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我们的军舰怎么能准确打击敌人?它可是默默守护我们的大功臣呢!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研究这雷达测角方法,让它不断进步,变得更厉害。

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准确地找到目标,保障我们的安全和利益。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对雷达测角有了更深的认识啦?。

雷达仿真曲线实验报告

雷达仿真曲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雷达系统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2. 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3. 分析雷达系统性能指标;4.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雷达系统的实际性能。

二、实验原理雷达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发射电磁波,经目标反射后,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通过处理这些信号,实现对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部分组成。

三、实验仪器与软件1. 仪器:计算机、雷达系统仿真软件;2. 软件:MATLAB、雷达系统仿真软件(如:Simulink)。

四、实验步骤1. 打开雷达系统仿真软件,创建一个新的仿真项目;2. 根据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搭建雷达系统的仿真模型,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等部分;3. 设置雷达系统的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4. 仿真实验,观察雷达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表现;5. 分析仿真结果,绘制雷达系统的仿真曲线;6. 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际雷达系统性能,分析雷达系统的优缺点。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1)频率:24GHz;(2)脉冲宽度:1μs;(3)脉冲重复频率:100Hz;(4)天线增益:30dB;(5)接收机灵敏度:-100dBm。

2. 仿真曲线:(1)距离分辨率曲线:如图1所示,雷达系统的距离分辨率为3m,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图1 雷达系统距离分辨率曲线(2)测速精度曲线:如图2所示,雷达系统的测速精度为±0.5m/s,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图2 雷达系统测速精度曲线(3)角度分辨率曲线:如图3所示,雷达系统的角度分辨率为0.5°,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图3 雷达系统角度分辨率曲线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雷达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表现,为雷达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 分析仿真结果,雷达系统的距离分辨率、测速精度和角度分辨率均满足实际应用需求;3. 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际雷达系统性能,雷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 雷达系统仿真曲线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雷达系统原理和性能指标的认识,为后续相关实验和研究奠定基础。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中的应用姓名:学号:2014-12-2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对抗摘要:在雷达系统中,为了确定目标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距离参量,同时也需要知道目标的空间方位,为此需要知道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

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雷达天线具有方向性。

测角的方法可分为振幅法和相位法两大类。

在雷达测角中,为了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精确坐标值,要采用自动测角的方法。

自动测角时,天线能自动跟踪目标,同时将目标的坐标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

在自动测角系统中,有一种典型的方式——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

单脉冲自动测角属于同时波瓣测角法,单脉冲雷达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关键字:雷达自动测角系统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一、单脉冲雷达什么是单脉冲雷达?单脉冲雷达是一种精密跟踪雷达。

它每发射一个脉冲,天线能同时形成若干个波束,将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进行比较,当目标位于天线轴线上时,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相等,信号差为零;当目标不在天线轴线上时,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不等,产生信号差,驱动天线转向目标直至天线轴线对准目标,这样便可测出目标的高低角和方位角,从各波束接收的信号之和,可测出目标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测量和跟踪。

单脉冲雷达通常有振幅比较单脉冲雷达和相位比较单脉冲雷达两大类(本次只研究振幅比较法)。

它有较高的测角精度、分辨率和数据率,但设备比较复杂。

单脉冲雷达早在6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

在军事上主要用于目标识别、靶场精密跟踪测量、弹道导弹预警和跟踪、导弹再入弹道测量、火箭和卫星跟踪、武器火力控制、炮位侦察、地形跟随、导航、地图测绘等;在民用上主要用于中交通管制。

二、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振幅定向法是用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值来进行角度测量的,该幅度值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天线方向图以及天线的扫描方式。

振幅定向法可以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大类,其中等信号法又可以分为比幅法和和差法。

雷达原理角度测量课件

雷达原理角度测量课件

自动测距 自动测角
时间鉴别器 角误差鉴别器
n原理
目标偏离轴线(即出现误差角ε), 产生一个误差电 压,其值正比于ε,极性随偏离方向不同而改变。误差电 压经跟踪系统变换、放大、处理后,控制天线向减小ε方 向运动,使天线轴线对准目标。
n 方法 圆锥扫描自动测角 单脉冲自动测角
顺序波瓣测角法
冬7.5.1 圆锥扫描自动测角系统
第七章 角度测量
第一节 概述
n 测角的物理基础
天线对于不同方向到达的电磁波具有 不同的振幅和相位的响应
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性,雷达天线的方向性。
n 测角的性能参数:
测角范围、测角速度、测角精度或准确度、角分辨力。
n 测角的方法 相位法、振幅法
利用相位响应进行测角
利用振幅响应进行测角
n 天线的方向图
利用天线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来做角度测量。幅度 变化规律取决于天线方向图以及天线的扫描方式。
n 测角方法
最大信号法、等信号法
n 最大信号法
天线扫描过程中收到最强回波时, 天线所在指向为目标方向
优点: 灵敏度高,能充分利用信号能量
缺点: 精度差, 20%θ0.5 ,不能判别误差方 向
n 等信号法 利用两个相同且部分重叠的波束。当目标位
鉴相精度
测相模糊
实际读数
提高测相精度要求 尽量小 测相不模糊要求 尽量大
矛盾!!

解决方法 三天线法测角
无测角模糊 测角精度差
测角模糊 测角精度高
例:采用三天线的相位法测角设备,已知

若相位计 的结构误差 是相位计 结构误差
的两倍,求二者的测角精度之比
解:
§ 7.2.2 振幅法测角

振幅和差式雷达导引头天线设计与仿真

振幅和差式雷达导引头天线设计与仿真

1 传 统 天 线 方 向 图 设 计
通 常 在 雷 达 导 引 头 天 线 图仿 真 中 , 线 的 天
方 向 图 一 般 采 用 高 斯 函数 Ⅲ描 述 .令 方 位 角 和
俯 仰 角 分 别 为 0和 , 和 。 别 为 方 位 和 0 分
这 4个 喇 叭 馈 源 天 线 的关 系 如 图 2所 示 . 图 中 , 俯 仰 上 为 正 下 为 负 , 位 左 为 负 右 为 正 , 4个 方 这 天 线 的公 共 点 就 是雷 达 天 线轴 线 的 中心 , 是 雷 它 达 天 线 的机 械 轴 , 是 雷 达 天线 的电轴 一] 也 .
个 小 天线 设 计 参 数 .经 Ma a 仿 真 , 样 设计 出 tb l 这
图 1 双平 面工 作 时 的天线 方 向 图
来 的 和波 束 天线 满 足各 项 技 术 要求 ( 波束 3d 和 B 波 宽 和 差 波 束 3d B波 宽 内线 性 变 化 要 求 ) 该 .
3 B波 宽 内线性 变化 要 求 . d 关键词: 雷达 导 引 头 ; 天线 方 向 图 ; 喇叭 天线 ; 幅和 差 振
中图分 类 号 : N 5 T 9
文 献标 志码 : A
D I 1. 6/.s. 7 —6 1 01 5 0 O :03 9jsn1 389 . 1. . 4 9 i 6 2 00
方 法对 导 引 头 目标模 拟器 、 引 头对 抗 实 验 平 台 导 以及 导 引 头 天线 的模 拟 设 计 具 有实 际意 义 .
2 四喇 叭振 幅 和差 式 雷达 导 引 头天 线方
向 图
四 喇 叭 振 幅 和 差 式 雷 达 导 引 头 天 线 由 4个
独 立 且 性 能 完 全 一 样 的 天 线 A、 C、 B、 D组 成 , I

一种二维数字阵列雷达的和差波束测角方法

一种二维数字阵列雷达的和差波束测角方法

一种二维数字阵列雷达的和差波束测角方法杨蓓蓓【摘要】研究了基于窗函数的二维数字阵列雷达和差波束测角方法.该方法在较大幅相噪声条件下能保证测角误差信号基本不变,且使用和波束与差波束共轭乘积虚部的正负号来确定目标角度相对于主波束的偏向,简化了确定目标偏向的计算过程,给出了数字阵列雷达中数字和差波束测角的详细过程.计算机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测角性能,适合于工程实际应用.【期刊名称】《雷达与对抗》【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6页(P6-10,34)【关键词】数字阵列雷达;和差测角;数字波束形成【作者】杨蓓蓓【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3.5传统的单脉冲测角是雷达的一项成熟技术。

它通过利用一种特殊的天线馈电使得只需要一个单脉冲就可以产生4个波束,并通过天线或射频前端的混合器形成和波束、方位差波束和俯仰差波束[1]。

对于二维数字阵列雷达,天线单元多达数千个,不能采用微波网络形成单脉冲和、差波束,只能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形成和、差波束,因此称之为数字和差测角。

本文根据基本单脉冲测角的思想,考虑到数字阵列雷达在数字信号处理及数字波束形成上的优势,给出了一种基于窗函数的二维数字阵列雷达和差波束测角方法,并给出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其性能,最后给出实测结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雷达接收信号可以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所以移相不一定需要专门的移相器,而可以通过数字方法实现移相。

数字技术不但使移相方法可变,也使天线方向图可以用数字方式形成,称为数字波束形成技术[2]。

实现数字波束形成的关键器件是数字阵列模块(digital array module,DAM),每个DAM都包括相互独立的直接数字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功放、收发开关、A/D变换及中频正交采样等模块。

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docx

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docx

雷达原理大作业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指导老师:魏青振幅和差脉冲测角基本原理单脉冲自动测角属于同时波瓣测角法,在一个角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的方向。

将这两个波束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比较,就可取得目标在这个平面上的角误差信号,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后加到驱动电动机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的方向运动。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到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要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确定角误差,所以叫“单脉冲”。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测角精度,故精密跟踪雷达通常采用它。

由于取出角度误差信号的具体方法不同,单脉冲雷达的种类很多,应用最广的是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该方法的实质实际上是利用两个偏置天线方向图的和差波束。

和差脉冲法测角的基本原理为:①角误差信号。

雷达天线在一个角平面内有两个部分重叠的波束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取得角误差信号的基本方法是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收到的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分别得到和信号和差信号。

与和差信号相应的和差波束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c)。

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波束图(a)两波束;(b)和波束;(c)差波束其中差信号即为该角平面内的角误差信号。

若目标处在天线轴向方向(等信号轴),误差角为零,则两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相同,差信号等于零。

目标偏离等信号轴而有一误差角时,差信号输出振幅与误差角成正比,而其符号(相位)则由偏离的方向决定。

和信号除用作目标检测和距离跟踪外,还用作角误差信号的相位基准。

②和差波束形成原理:和差比较器是单脉冲雷达的重要部件,由它完成和差处理,形成和差波束。

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中的双T接头为例,它有四个端口,∑(和)端、△(差)端和1、2端,这四个端口是匹配的。

发射时,从发射机来的信号加到和差比较器的∑端,1、2端输出等幅同相信号,△端无输出,两个馈源同相激励,并辐射相同功率,结果两波束在空间各点产生的场强同相相加,形成发射和波束。

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角度测量及仿真

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角度测量及仿真

雷达原理大作业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及应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作者:2016年5月21日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及应用一.摘要单脉冲测角法是属于振幅法测角中的等信号法中的一种,其测角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其中对于接收支路要求不太严格的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更是备受青睐。

本文首先讲述了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的原理,再简述了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的结构框图,接着简述了本文仿真所用的一些原理和公式推导,包括天线方向图函数及其导数的推导,最后做了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基于辛克函数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和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双平面单脉冲自动测角。

源代码在附录里。

.重要的符号说明三.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自动测角原理单脉冲测角法是属于振幅法测角中的等信号法中的一种。

在单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的方向。

将这两个波束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比较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精度要求下测到目标的所在角度。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到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要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即可,所以称之为“单脉冲”。

因取出角误差的具体方式不同,单脉冲雷达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其基本原理说明如下:1•角误差信号雷达天线在一个平面内有两个重叠的部分,如下图1所示:图1•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波束图(a )两馈源形成的波束 (b )和波束(c )差波束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取得角误差信号基本方法是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收到的信号进行 和差处理,分别得到和信号和差信号。

其中差信号即为该角平面内角误差信号。

若目标处在天线轴方向(等信号轴),误差角 0 ,则两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振幅相同,差信号等于0。

目标偏离等信号轴而有一个误差角 时,差信号输出振幅与成正比而其符号则由偏离方向决定。

2•和差比较器这里主要使用双 T 插头,示意图如下图 2(a )所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大作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大作业

雷达原理大作业指导老师:魏青班级: 021231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对目标的定向,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单脉冲定向是雷达定向的一个重要方法。

单脉冲探测技术的作用就是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在角度、距离,有时还在频率(或者速度)坐标上跟随目标的路线。

其中,角度跟踪,即测角可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大类。

本文重点对等信号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基于MATLAB进行仿真和应用。

关键词:振幅法测角等信号法MATLAB目录0 引言 (2)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基本原理 (2)1.1 和差法测角 (2)1.2 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 (4)1.3 公式推导 (6)1.4 系统组成 (8)2 主要优缺点 (9)3 MATLAB实现4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应用5 结论参考文献0 引言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已有几十年历史,迄今仍然是精度较高的雷达测角方法。

单脉冲是指在目标回波一个探测脉冲周期内能够完整分离目标角度信息,而不同于锥扫(线扫)体制,通过多个脉冲周期扫描得到回波幅度调制信息,再从中提取角度信息。

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有四种类型,振幅和差、振幅-振幅、相位和差、相位-相位。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振幅和差及振幅-振幅,又叫比幅单脉冲。

单脉冲测角的基本原理是运用指向目标(或发射机)的有方向性的天线波束,测量接收信号的到达角。

单脉冲雷达系统中,目标的角位置信息是将回波信号加以成对比较得到的,在进行这种比较时,系统输出电压只取决于信号的到达角。

在一个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其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

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就可取得目标在这个平面上的角误差信号,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加到驱动电动机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的方向运动。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需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确定角误差。

近年来,测角效率和测角精度不断提高。

雷达探测距离仿真实验

雷达探测距离仿真实验

远距离支援/自卫干扰下雷达探测距离仿真一、实验目的1.定量分析干扰机掩护突防目标或自卫干扰的有效距离。

2.根据抗干扰措施,了解不同抗干扰策略条件下雷达探测探测目标的能力。

3.利用MATLAB可视化雷达的探测能力,更好地理解雷达威力图。

二、实验原理雷达能在多远的距离检测到目标,即雷达的探测能力,由雷达方程确定。

雷达方程将雷达的作用距离和雷达发射、接收、天线和环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决定了雷达检测某类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

2.1无干扰条件下的雷达方程雷达检测能力实质上取决于信号噪声比,设检测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为(SN)omin,并考虑系统总损耗L,则可得无干扰条件下的雷达最大作用距离方程为:R max=[P tσG t G rλ2(4π)3kT0B n FL(S N)omin]14上式中,P t为雷达发射机功率,G t为雷达天线的发射增益,G r为雷达天线的接收增益,λ为波长,σ为目标雷达截面积,B n为雷达接收机带宽,F为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T0为噪声温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

2.2支援干扰条件下的雷达方程支援干扰条件下,干扰机以其主瓣指向雷达,而雷达则以主瓣指向目标。

只考虑单部干扰机时,雷达作用距离方程为:R max_SJ=[P t G t G rσR j2B j4πP j G j G r′(θ)B n Lγj (SJ)min]14上式中,P j为干扰机发射功率,G j为雷达天线的发射增益,B j为干扰机噪声带宽,G r′(θ)为雷达天线对干扰机干扰信号的接收增益。

γj为干扰信号对雷达天线的极化损失,R j为干扰机到雷达之间的距离。

(SJ)min为最小可检测信干比。

考虑多部干扰机支援干扰时,设干扰机到雷达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不同,而其他性能一致,则雷达作用距离方程为:R max_SJ=[P t G t G rσB j4πP j G j B n Lγj(SJ)min∑G r′(θi)R j,i2ni=1]14本实验中,计算干扰下的雷达作用距离时,除干扰机的干扰信号外,考虑其他噪声杂波的影响,则信干比的计算为:(SJ all )=SP N∙P NJ all=SP N∙P NP N+P0j上式中,P N=FkT0B为噪声杂波功率,P0j为雷达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功率。

雷达角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雷达角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雷达角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雷达角度测量是指利用雷达技术来测量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的过程。

一般有以下几种原理和方法:
1. 机械扫描:传统的雷达系统采用机械扫描方法,通过旋转雷达天线,扫描所需探测范围,利用天线转动角度来确定目标的方位角。

仰角则通过改变天线的倾角来确定。

2. 电子扫描:现代雷达系统采用电子扫描方法,通过控制阵列天线的相位、幅度和频率来实现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的测量。

通过调整相位和幅度可以改变天线的波束指向,从而实现目标的方位角测量;通过改变天线的阵列元素的工作频率可以实现目标的仰角测量。

3. 多普勒测量:雷达系统可以通过测量目标的多普勒频率来计算目标的运动速度和角度。

多普勒测量原理是利用目标运动引起的频率变化,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频移来确定目标的速度和角度。

4. 相位测量:雷达系统可以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目标的方位角。

这种方法常用于精确测量,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别的精度。

综上所述,雷达角度测量可以通过机械扫描、电子扫描、多普勒测量和相位测量等方法来实现。

具体选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际应用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概论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概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论文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专业:信息对抗技术学生姓名:石星宇02123010柯炜鑫02123049张宇新02123060指导教师:魏青目录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 (1)一、自动测角系统简介 (1)1.1圆锥扫描雷达简介 (1)1.2单脉冲雷达简介 (1)二、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优势 (2)2.1角度跟踪精度 (2)2.2天线增益和作用距离 (2)2.3角度信息的数据率 (3)2.4抗干扰能力 (3)2.5复杂程度 (3)三、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原理 (3)3.1角误差信号 (3)3.2角误差信号的产生 (5)3.3角误差信号的转换 (6)3.4自动增益控制 (6)3.5整体结构 (7)四、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仿真 (7)五、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应用 (9)附录 (10)第1页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一、自动测角系统简介在火控系统中使用的雷达,必须快速连续地提供单个目标(飞机、导弹等)坐标的精确数值,此外在靶场测量、卫星跟踪、宇宙航行等方面应用时,雷达也是观测一个目标,而且必须精确地提供目标坐标的测量数据。

为了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精确坐标值,要采用自动测角的方法。

自动测角时,天线能自动跟踪目标,同时将目标的坐标数据经数据传递系统送到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和自动测距需要有一个时间鉴别器一样,自动测角也必须要有一个角误差鉴别器。

当目标方向偏离天线轴线(即出现了误差角)时,就能产生一误差电压。

误差电压的大小正比于误差角,其极性随偏离方向不同而改变。

此误差电压经跟踪系统变换、放大、处理后,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角的方向运动,使天线轴线对准目标。

用等信号法测角时,在一个角平面内需要两个波束。

这两个波束可以交替出现(顺序波瓣法),也可以同时存在(同时波瓣法)。

前一种方式以圆锥扫描雷达为典型,后一种是单脉冲雷达。

1.1圆锥扫描雷达简介圆锥雷达的针状波束的最大辐射方向偏离天线旋转轴一个角度,当波束以一定的角速度绕天线轴旋转时,波束最大辐射方向就在空间画出一个圆锥,故称圆锥扫描。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中的应用姓名:学号:2014-12-2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对抗摘要:在雷达系统中,为了确定目标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距离参量,同时也需要知道目标的空间方位,为此需要知道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

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雷达天线具有方向性。

测角的方法可分为振幅法和相位法两大类。

在雷达测角中,为了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精确坐标值,要采用自动测角的方法。

自动测角时,天线能自动跟踪目标,同时将目标的坐标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

在自动测角系统中,有一种典型的方式——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

单脉冲自动测角属于同时波瓣测角法,单脉冲雷达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关键字:雷达自动测角系统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一、单脉冲雷达什么是单脉冲雷达?单脉冲雷达是一种精密跟踪雷达。

它每发射一个脉冲,天线能同时形成若干个波束,将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进行比较,当目标位于天线轴线上时,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相等,信号差为零;当目标不在天线轴线上时,各波束回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不等,产生信号差,驱动天线转向目标直至天线轴线对准目标,这样便可测出目标的高低角和方位角,从各波束接收的信号之和,可测出目标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测量和跟踪。

单脉冲雷达通常有振幅比较单脉冲雷达和相位比较单脉冲雷达两大类(本次只研究振幅比较法)。

它有较高的测角精度、分辨率和数据率,但设备比较复杂。

单脉冲雷达早在6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

在军事上主要用于目标识别、靶场精密跟踪测量、弹道导弹预警和跟踪、导弹再入弹道测量、火箭和卫星跟踪、武器火力控制、炮位侦察、地形跟随、导航、地图测绘等;在民用上主要用于中交通管制。

二、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振幅定向法是用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值来进行角度测量的,该幅度值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天线方向图以及天线的扫描方式。

振幅定向法可以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大类,其中等信号法又可以分为比幅法和和差法。

雷达原理_第七章-角度测量

雷达原理_第七章-角度测量

7.1 概 述
•辛克函数
F() sinb
b
7.1 概 述
五、天线方向图的主要技术指标 •半功率波束宽度θ0.5[F(θ0.5)≈0.707] ——影响测角精度 •副瓣电平 ——影响雷达的抗干扰性能
7.1 概 述
六、雷达测角性能的度量 •测角范围 •测角速度 •角度分辨力 •测角准确度 •测角精度
三、实际空间电磁波传播非线性影响 •实际空气介质的非均匀性使电磁波传播轨迹弯曲 •近距离测角,影响可以忽略 •远距离测角,测量数据必须修订
7.1 概 述
四、天线方向图近似表示 •天线的方向性用方向性函数表示 ——电场强度幅度的归一化 •余弦函数
F()cons
7.1 概 述
•高斯函数
2
F( ) e a2
此相位检波器两输入信号为
u1=U1cos (ωt-φ) u2=U2=cos (ωt-90°)
VD1
u1
+1 -2u1 +u2
ud1 -
+1
Uo1
-2u1
u2
ud2
Uo2
1
2U1
12U1sin
1
1 2U1
Uo
U2
2U1
1
2U1
Ud1
Ud2
Ud1
图 7.3
(a) VD2
Ud2
(b)
(c)
(a) 电路; (b) U2>>U1; (c) U2=1/2U1
7.1 概 述
•角度分辨力 ——雷达将相同距离上相互靠近的两个目标区分开
的最小角度。
角度分辨力由天线半功率 波束宽度决定
θ0.5
7.2 测角方法及其比较
测角方法
振幅法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基于MATLAB的和差脉冲测角的研究和仿真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基于MATLAB的和差脉冲测角的研究和仿真

摘要测角即是测定目标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它是目标定向、精确制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差单脉冲测角由于其快速性、精确性而获得了广泛应用。

运用信号处理理论与MATLAB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思想进行测角仿真,不仅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运算,还能获得很好的精确度。

本文首先建立了仿真信号模型,分析了天线方向图,仿真得到了二维和三维的天线和差波束方向图;其次对几种常见的测角方法、单脉冲系统的实现形式进行了介绍;最后综合前几章的内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

得到了目标的角度误差曲线。

关键词:和差波束,测角,雷达信号,天线方向图ABSTRACTAngle measurement is to measure the azimuth and elevation angle of the detected targets, it’s a crucial part of target direction-finding and precision guiding. Sum and difference monopulse radar is widely used for its shor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ime and high angle measurement precision. The combination of signal processing theory and MATLAB simulation software can produce efficient operation as well as good accuracy.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model of signal environment, analyzes the radar antenna model, and simulates the 2-D and 3-D sum and difference antenna patterns. Secondly, several commonly used target angle-tracking methods as well as realization of monopulse system isintroduced. Finally,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system in presence of different errors and error curve is obtained.Keywords: sum and difference beam, angle measurement, radar signal,antenna pattern目录第一章引言 11.1课题背景 11.2 MATLAB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1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第二章信号环境的建模与仿真 32.1 角度测量处理模型 32.2 常用雷达信号 32.2.1 线性调频信号 32.2.2 相位编码信号 52.3 回波信号 62.4 噪声及杂波信号 82.4.1 雷达目标噪声 92.4.1.1 幅度噪声 92.4.1.2 角噪声 92.4.1.3 距离噪声 92.4.2 发射和接收噪声 10 2.4.2.1 发射机噪声 102.4.2.2 接收机噪声 102.4.3 杂波及干扰信号 10 2.4.3.1 杂波信号 102.4.3.2 干扰信号 102.5 本章小结 11第三章雷达天线 133.1 天线参数 133.1.1 方向性增益 133.1.2 功率增益 133.1.3 天线辐射方向图 14 3.2天线方向图数学模型 14 3.3 天线和差波束方向图 163.3.1 和波束性能 163.3.2 差波束性能 173.4 三维天线建模 183.5 本章小结 22第四章测角方法及其比较 234.1相位法测角 234.1.1 基本原理 234.2振幅法测角 274.2.1 最大信号法 284.2.2 等信号法 304.3 和差脉冲测角 334.3.1基本原理 334.3.2 单平面振幅和差单脉冲测角 36 4.3.3 双平面振幅和差单脉冲测角 37 4.4 本章小结 37第五章仿真测角系统设计与测试 38 5.1 角度敏感器和角信息变换器 385.1.1幅度敏感系统 385.1.2.相位敏感系统 395.1.3幅相组合敏感系统 405.2 角信息变换器 405.3 角度鉴别器 405.4 基本实现形式 415.4.1 幅度—幅度单脉冲系统 415.4.2 和差单脉冲系统 415.5单脉冲系统的变化实现形式 425.5.1 误差通道合并双路单脉冲系统 43 5.5.2 和差通道合并双路单脉冲系统 43 5.5.3 幅相组合双通道单脉冲系统 43 5.6 解角误差 445.7 仿真系统功能概述 475.7.1 仿真场景设定子系统 475.7.2 仿真数据获取及分析子系统 49 5.8 仿真测角系统的测试 495.8.1 仿真参数设置 505.8.2 仿真结果 515.8.3 仿真结果分析 525.9 本章小结 55第六章全文总结 56参考文献 57致谢 58外文资料原文 59外文资料译文 69第一章引言1.1课题背景对目标的定向,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单脉冲定向是雷达定向的一个重要方法。

仿真题目一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

仿真题目一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

仿真题目一 单脉冲和差测角仿真题目要求:采用高斯型天线方向图绘制单脉冲和差测角的和、差波束及∑∆波形,并将∑∆数据制表,以便找出偏离等信号轴的角度,给定∑∆的值即可给出偏离角度。

1. 单脉冲和差测角原理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性和雷达天线的方向性,分为振幅法和相位法两大类,其中振幅法测角又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等信号测角采用两个相同且彼此部分重叠的波束,其方向图如下图1所示,若目标处在两波束的交叠轴OA 方向,则两波束收到的信号强度相等,否则一个波束收到的信号强度高于另一个,故常称OS 为等信号轴。

当两个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相等时,等信号轴所指的方向即为目标方向。

若目标处在OB 方向,波束2的回波比波束1的强,处在OC 方向时,则与之相反,因此比较两个波束回波的强弱就可以判断目标偏离等信号轴的方向,并可用查表的方法估计出偏离等信号轴的大小。

图1 等信号测角(a )波束(b )显示器画面设天线电压方向性函数为)(θF ,等信号轴OA 的指向为0θ,则波束1、2的方向性函数可分别写为)()()()()()(2211o k o k F F F F F F θθθθθθθθθθ--==-+==k θ为0θ与波束最大值方向的偏角。

用等信号法测量时,波束1接收到的回波信号)()(11t k KF KF u θθθ-==,波束2收到的回波电压值)()-()(22t k t k KF KF KF u θθθθθ+=-==,式中t θ为目标偏离等信号轴0θ的角度,这里对1u 和2u 信号进行和差法处理,可以获得目标信号t θ的信息。

由1u 及2u 可以求得其差值)(θ∆及和值)(θ∑,即)]()([)()()(21t k t k F F K u u θθθθθθθ+--=-=∆)]()([)()()(21t k t k F F K u u θθθθθθθ++-=+=∑在等信号轴附近差信号及和信号分别可近似表示为k d dF o t t θθθθθθ=≈∆|)(2)(k F o t )(2)(θθ≈∑即可求得其和差波束)(θ∑及)(θ∆,如图2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原理大作业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及应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作者:2016年5月21日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及应用一.摘要单脉冲测角法是属于振幅法测角中的等信号法中的一种,其测角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其中对于接收支路要求不太严格的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更是备受青睐。

本文首先讲述了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的原理,再简述了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自动测角的结构框图,接着简述了本文仿真所用的一些原理和公式推导,包括天线方向图函数及其导数的推导,最后做了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基于辛克函数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和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双平面单脉冲自动测角。

源代码在附录里。

二.重要的符号说明三.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自动测角原理单脉冲测角法是属于振幅法测角中的等信号法中的一种。

在单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的方向。

将这两个波束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比较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精度要求下测到目标的所在角度。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到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要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即可,所以称之为“单脉冲”。

因取出角误差的具体方式不同,单脉冲雷达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其基本原理说明如下:1.角误差信号雷达天线在一个平面内有两个重叠的部分,如下图1所示:图1.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波束图(a)两馈源形成的波束 (b)和波束 (c)差波束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取得角误差信号基本方法是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收到的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分别得到和信号和差信号。

其中差信号即为该角平面内角误差信号。

若目标处在天线轴方向(等信号轴),误差角0ε=,则两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振幅相同,差信号等于0。

目标偏离等信号轴而有一个误差角ε时,差信号输出振幅与ε成正比而其符号则由偏离方向决定。

2.和差比较器这里主要使用双T 插头,示意图如下图2(a )所示。

它有四个端口:和端,差端和1, 2端。

假定四个端都是匹配的,则从和端输出信号时,1,2端输出等幅同相的信号,差端无输出;从1,2端输入同相信号时,和端输出两信号之和,差端输出两信号之差。

图2.双T 接头和差比较器示意图(a)双T 接头 (b) 和差比较器示意图在发射信号时,从发射机来的信号加在和端,故1,2端输出等幅同相的信号,两波束在空间各点产生的场强同相相加,形成发射和波束的天线方向性函数为()F θ∑。

接收时,回波脉冲同时加到1,2端,此时在和端,输出两个回波信号同相相加之和,记为E ∑;在差端,输出两信号反相相加之和,记为E ∆。

假设两个波束方向性函数完全相同,记为()F θ,两波束衰减倍数为k ,两波束相对天线轴线的偏角为δ,则对于θ方向的目标来说:和信号振幅为:2()()()()()E kF F kF F kF θδθθδθθ∑∑∑∑=-++= 差信号振幅为:()()()()()()E kF F kF F kF F θδθθδθθθ∆∑∑∑∆=--+= 其中:()()()F F F θδθδθ∑=-++,()()()F F F θδθδθ∆=--+。

实际情况下,θ是很小的,可以对()F δθ-和()F δθ+在δ附近做一阶泰勒展开:22()()()()()()()()()()()()F F F o F F F F F o F F δθδδθθδδθδθδδθθδδθ''-=-+≈-''+=++≈+则:222()[()()()()]4()E kF k F F F F kF θδδθδδθδ∑∑''=≈++-=()()[()()()()][(()())(()())]E kF F k F F F F F F F F θθδδθδδθδδθδδθ∆∑∆''''=≈++---+4()()kF F δδθ'=-则:24()()()4()()E kF F F E kF F δδθδθηθδδ∆∑''-==-=, 其中η是个常数,()()F F δηδ'=-。

据此,可以求得1E E θη∆∑=,这就是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测角的公式。

四.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自动测角简述为了对空中目标进行自动方向跟踪,必须在方位角和俯仰角两个角平面上进行角跟踪,因而必须获得方位角和俯仰角的误差信号。

为此,需要用4个馈源照射一个反射体,以形成四个对称的相互部分重叠的波束。

双平面上天线四个子波束在三维空间中的辐射图图3.雷达天线空间子波束分布图假设其中一个子波束的三维方向图函数为(,)F θφ,其中θ代表方位角,φ代表俯仰角,p θ和p φ分别为子波束在方位面和俯仰面相对中心轴的偏离角。

则图3所示的4个子波束的数学表达式为: 子波束A :(,)(,)A p p F F θφθθφφ=-- 子波束B :(,)(,)B p p F F θφθθφφ=+-子波束C :(,)(,)C p p F F θφθθφφ=++ 子波束D :(,)(,)D p p F F θφθθφφ=-+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框图如下图4所示:图4. 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原理框图其中和信号为(,)(,)(,)(,)(,)A B C D F F F F F θφθφθφθφθφ∑=+++ 俯仰角误差信号为:(,)(,)(,)(,)(,)A B C D F F F F F φθφθφθφθφθφ∆=+-- 方位角误差信号为:(,)(,)(,)(,)(,)A D B C F F F F F θθφθφθφθφθφ∆=+-- 再根据之前的单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测角的公式有:1E E θθη∆∑=1E E φφη∆∑=' 其中,,1(,)(,)p pp p F F θθφφθφηθφθ==∂=-∂,,1(,)(,)p pp p F F θθφφθφηθφφ==∂'=-∂。

五.仿真所用原理和公式推导1.单平面单脉冲雷达方向图函数A .高斯形方向图函数其方向图函数为:220.51.4()F eθθθ-=其导函数为220.51.420.52.8()F eθθδδθ-'=-。

B .辛克函数形方向图函数其方向图函数为:0()(2)F Sa θθπθ=, 其导函数为02222cos()sin()()2F πππδδδθθθδπδθ-'=2.双平面脉冲雷达方向图函数此处对三维天线使用简化模型,将三维天线看做由两个二维平面(方位面和俯仰面)方向图相乘的结果,即(,)()()F F F θφθφθφ=。

由于仿真中只以高斯形方向图函数为例做了仿真,所以此处只讨论三维的高斯形方向图函数,设p θ和p φ分别为子波束在方位面和俯仰面相对中心轴的偏离角:22220.50.51.4 1.4(,)*F eeθφθφθφ--=其偏导函数为:22220.50.51.41.42,0.5(,) 2.8*p p p pp F eeθφθφθθφφθφθθθ--==∂=-∂,22220.50.51.41.420.5,(,) 2.8*p p p pp F eeφθφθθθφφθφφφφ--==∂=-∂。

3.关于两波束相对天线轴线的偏角的选取: 两波束相对天线轴线的偏角δ一般选择为:0.512δθ≈ 0.5θ是半功率波瓣宽度,也就是归一化幅度为0.707时候对应的θ值在单平面上,直接取0.512δθ=; 在双平面上,可以取0.512p p θφθ==。

六.仿真结果1. 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 下图是两馈源形成的波束,和波束和差波束波形图下图是单平面上目标所在角度和测得角度的比较曲线:2.基于辛克函数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单脉冲自动测角下图是两馈源形成的波束,和波束和差波束波形图:下图是单平面上目标所在角度和测得角度的比较曲线:3. 基于高斯形天线方向图函数的双平面单脉冲自动测角下图是双平面上天线四个子波束的方向图函数图像:下图是三维和函数的图像:下图是方位角差函数图像:下图是俯仰角差函数图像:下图是目标方位角与俯仰角之积的三维曲面和测得方位角与俯仰角之积的三维曲面:下图是目标方位角与测得的方位角的比较:下图是目标俯仰角与测得的俯仰角的比较:七.附录源码ld.m(单平面的仿真代码):=========================================================================================== clear; close all; clc% % 高斯函数的方向图函数绘图和自动测角% % parameters% theta_r=0.4;% theta_p=0.2;% k=1;% % operations% theta=(-pi):(2*pi/1000):pi;% f1=exp(-1.4*((theta-theta_p).^2)/theta_r^2);% f2=exp(-1.4*((theta+theta_p).^2)/theta_r^2);% sigma=f1+f2; delta=f1-f2;% figure(1);% subplot(3,1,1); plot(theta,f1,theta,f2,'--','Linewidth',2); axis tight;% 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 hold on; plot(theta,0.7*ones(size(theta)),'k'); text(1,0.8,'归一化幅度=0.707');% subplot(3,1,2); plot(theta,sigma,'Linewidth',2); axis tight;% 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 subplot(3,1,3); plot(theta,delta,'Linewidth',2); axis tight;% 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 target=(-pi/8):(2*pi/1000):(pi/8);% result=zeros(size(target));%Fsum=exp(-1.4*((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2)/theta_r^2)+exp(-1.4*((target+theta_p*o nes(size(target))).^2)/theta_r^2);%Fdelta=exp(-1.4*((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2)/theta_r^2)-exp(-1.4*((target+theta_p*o nes(size(target))).^2)/theta_r^2);% Esum=k*Fsum.^2;% Edelta=k.*Fsum.*Fdelta;% F_ori=exp(-1.4*(theta_p^2)/(theta_r^2));% F_dao=-2.8*theta_p*exp(-1.4*(theta_p.^2)/theta_r^2)/(theta_r^2);% res=-(Edelta*F_ori)./(Esum*F_dao);% figure; plot(target,target,target,res,'--r','Linewidth',2); axis tight; legend('目标所在角度','测角所得角度');% xlabel('角度值(rad)'); ylabel('目标所在角度值和测角所得角度值(rad)');% title('高斯方向函数的自动测角结果和目标所在方向角度值比较');% 辛克函数的方向图函数绘图和自动测角% parameterstheta_r=0.8;theta_p=0.18;k=1;% operationstheta=(-pi):(2*pi/1000):pi;f1=sin(2*pi*(theta-theta_p)/theta_r)./(2*pi*(theta-theta_p)/theta_r);f2=sin(2*pi*(theta+theta_p)/theta_r)./(2*pi*(theta+theta_p)/theta_r);sigma=f1+f2; delta=f1-f2;figure(1);subplot(3,1,1); plot(theta,f1,theta,f2,'--','Linewidth',2); axis tight;hold on; plot(theta,0.7*ones(size(theta)),'k'); text(1,0.8,'归一化幅度=0.707');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 subplot(3,1,2); plot(theta,sigma,'Linewidth',2); axis tight;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 subplot(3,1,3); plot(theta,delta,'Linewidth',2); axis tight;xlabel('角度值(rad)\theta'); ylabel('幅度'); title('F(\theta-\delta)-F(\theta+\delta)波形');target=(-pi/8):(2*pi/1000):(pi/8);result=zeros(size(target));Fsum=sin(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theta_r)./(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r get)))/theta_r)+sin(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theta_r)./(2*pi*(target+theta_p*on es(size(target)))/theta_r);Fdelta=sin(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theta_r)./(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 rget)))/theta_r)-sin(2*pi*(target+theta_p*ones(size(target)))/theta_r)./(2*pi*(target+theta_p*on es(size(target)))/theta_r);Esum=k*Fsum.^2; Edelta=k.*Fsum.*Fdelta;F_ori=sin(2*pi*theta_p/theta_r)/(2*pi*theta_p/theta_r);F_dao=(2*pi*theta_p*cos(2*pi*theta_p/theta_r)/theta_r-sin(2*pi*theta_p/theta_r))/(2*pi*(thet a_p^2)/theta_r);res=-(Edelta*F_ori)./(Esum*F_dao);figure; plot(target,target,target,res,'--r','Linewidth',2); axis tight; legend('目标所在角度','测角所得角度');xlabel('角度值(rad)'); ylabel('目标所在角度值和测角所得角度值(rad)');title('辛克方向函数的自动测角结果和目标所在方向角度值比较');===========================================================================================ld2.m(双平面的仿真代码):=========================================================================================== clear; close all;% parameterstr=0.4;tp=0.2;k=1;% % 高斯方向图函数三维图像绘制% setax=(-pi):(2*pi/1000):pi;% setay=(-pi):(2*pi/1000):(pi);%f1=(exp( -1.4*( ( setax-tp*ones(size(setax)) ).^2 )/tr^2 ))'*(exp( -1.4*( ( setay-tp*ones(size(setay)) ).^2 )/tr^2 )); %A%f2=(exp( -1.4*( ( setax+tp*ones(size(setax)) ).^2 )/tr^2 ))'*(exp( -1.4*( ( setay-tp*ones(size(setay)) ).^2 )/tr^2 )); %B%f3=(exp( -1.4*( ( setax+tp*ones(size(setax)) ).^2 )/tr^2 ))'*(exp( -1.4*( ( setay+tp*ones(size(setay)) ).^2 )/tr^2 )); %C%f4=(exp( -1.4*( ( setax-tp*ones(size(setax)) ).^2 )/tr^2 ))'*(exp( -1.4*( ( setay+tp*ones(size(setay)) ).^2 )/tr^2 )); %D% figure;% meshc(setax,setay,f1);% hold on; meshc(setax,setay,f2);% hold on; meshc(setax,setay,f3);% hold on; meshc(setax,setay,f4);% xlabel('方位角(rad)\theta'); ylabel('俯仰角(rad)\phi'); zlabel('幅度'); title('四个子波束的天线方向图函数');% Fsum=f1+f2+f3+f4;% figure; meshc(setax,setay,Fsum); xlabel('方位角(rad)\theta'); ylabel('俯仰角(rad)\phi');% zlabel('幅度'); title('和函数的三维图像');% Fdelst=f1+f4-f2-f3;% figure; meshc(setax,setay,Fdelst); xlabel('方位角(rad)\theta'); ylabel('俯仰角(rad)\phi');% zlabel('幅度'); title('方位角差函数的三维图像');% Fdelph=f1+f2-f3-f4;% figure; meshc(setax,setay,Fdelph); xlabel('方位角(rad)\theta'); ylabel('俯仰角(rad)\phi');% zlabel('幅度'); title('俯仰角差函数的三维图像');% 目标自动测角targetx=(-pi/8):(pi/1000):(pi/8);targety=(-pi/8):(pi/1000):(pi/8);f1=(exp( -1.4*( ( targetx-tp*ones(size(targetx)) ).^2 )/tr^2 ))'*(exp( -1.4*( ( targety-tp*ones(size(ta rgety)) ).^2 )/tr^2 )); %Af2=(exp( -1.4*( ( targetx+tp*ones(size(targetx)) ).^2 )/tr^2 ))'*(exp( -1.4*( ( targety-tp*ones(size(t argety)) ).^2 )/tr^2 )); %Bf3=(exp( -1.4*( ( targetx+tp*ones(size(targetx)) ).^2 )/tr^2 ))'*(exp( -1.4*( ( targety+tp*ones(size(t argety)) ).^2 )/tr^2 )); %Cf4=(exp( -1.4*( ( targetx-tp*ones(size(targetx)) ).^2 )/tr^2 ))'*(exp( -1.4*( ( targety+tp*ones(size(t argety)) ).^2 )/tr^2 )); %DFsum=f1+f2+f3+f4; Fdelst=f1+f4-f2-f3; Fdelph=f1+f2-f3-f4;Esum=k*Fsum.^2; Edelst=k.*Fsum.*Fdelst; Edelph=k.*Fsum.*Fdelph;F_ori=(exp(-1.4*(tp^2)/(tr^2)))^2;F_dao=-2.8*tp*exp(-1.4*(tp.^2)/tr^2)/(tr^2)*exp(-1.4*(tp^2)/(tr^2));res_st=-(Edelst*F_ori)./(Esum*F_dao); res_ph=-(Edelph*F_ori)./(Esum*F_dao);figure; mesh(targetx,targety,targetx'*targety); hold on;mesh(targetx,targety,res_st'*res_ph);xlabel('方位角(rad)\theta');title('目标方位角与俯仰角之积与测得的方位角与俯仰角之积的三维图像'); ylabel('俯仰角(rad)\phi'); zlabel('\theta*\phi');figure; plot(targetx,targetx,'--',targetx,res_st,'r','Linewidth',2); legend('目标的方位角(rad)\theta','测得的方位角(rad)\phi');xlabel('方位角(rad)'); ylabel('目标的方位角和测得的方位角(rad)'); title('目标的方位角和测得的方位角比较'); axis tight;figure; plot(targetx,targetx,'--',targetx,res_st,'r','Linewidth',2); legend('目标的俯仰角(rad)\phi','测得的俯仰角(rad)\phi');xlabel('俯仰角(rad)'); ylabel('目标的俯仰角和测得的俯仰角(rad)'); title('目标的俯仰角和测得的俯仰角比较'); axis t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