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fff36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4.png)
孔子的养生之道展开全文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养之经”,关注精选好文,如果喜欢别忘记分享哟!孔子,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崇为“孔圣人”。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
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0多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
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
今天,我们来探讨他有何保健养生之道。
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食讲究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
”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饮食上,孔子不多食,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食物必须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孔子很喜欢吃姜,每餐都“不撤姜食”,生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
老年时主张适当把蔬菜或肉类的烹饪过程做“精细”,更有利于肠胃吸收。
2、戒贪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戒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
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要警觉贪得无厌,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3、仁者寿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
“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有道理的。
4、乐有益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e323d2da8114431b90dd873.png)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孔子养生之道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指食物,“脍”指切碎了的鱼或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精心料理的食物,吃的肉切得越细碎越好。
这是很有道理的。
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大大减弱,食物如果较粗、肉切不细煮不烂的话,便容易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
这句话还可以做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享美食。
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是美食,它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提倡家庭美食,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孔子养生之道之二:君子有三戒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过频;等到壮年,身体状况最为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免得伤及自身;到了老年,体质逐渐虚弱,就要看淡名利,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在这方面,孔子确实言行一致,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心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孔子养生之道之三:食不语,寝不言孔子还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言”。
就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
孔子这样做,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孔子对饮食卫生的论述,包含着深刻的中医饮食养生的道理。
脾胃是人的身体之本,气血升华之源,不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是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更应护养脾胃之气,以延年益寿。
除了在日常饮食上注意,孔子还专门服用保健药。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嗜服菖蒲菹,以强心益志。
孔子闻而亦服之。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的“孔子枕中散”就是用菖蒲、远志、龟板、龙骨配伍而成的药物,具有镇静安神、开窍益智之功。
孟子大丈夫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孟子大丈夫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831b41cc4028915f804dc235.png)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一、孟子其人其书现在人们经常把儒家学说称之谓“孔孟之道”,这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之为“至圣先师”。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发扬者和开拓者,他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说:“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
就儒学之方向讲,孔子思想对儒学有定向之作用;就理论体系讲,则孟子是建立较完整之儒学体系之哲人。
故在先秦哲学家中,孟子有极为特殊之地位。
中国文化精神以儒学为主流,而孟子之理论则为此一思想主流之重要基据。
”(《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一,页11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比孔子晚生百余年,正处在战国时代。
孔子时代周代的制度已崩溃,所谓“礼崩乐坏”即是。
战国时,天下大乱。
这个时代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之间互相攻打,战争不断。
国君们任用的都是些尚功利、善打仗或者喜欢纵横捭阖的人,如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
当时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策士”,都想投机取巧,在某一诸侯国受到重用,升官发财。
思想领域是“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混乱局面差不多。
所谓诸子百家,就形成于此时。
此时,杨朱、墨翟之言尤其流行。
孔子的仁义学说处在绝续之交,处在危机之中。
此时孟子有一种危机感,于是,挺身而出,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与当时的其他学派展开辩论。
孟子口才很厉害,当时有“好辩”之名。
晚年见道不行,退而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作《孟子》一书。
孟子的文章如大江滔滔,如泰山严严,“宏肆博辫”,用现在的话说,非常“有大气”。
既是伟大的哲学作品,也是伟大的散文作品。
一个知识分子不读孟子,可谓遗憾无穷!《孟子》一书共有七篇,[篇名取自该篇前几个字,具体地说,孟子七篇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
七篇每一篇又分为上下。
篇下分章,]全书共261章,有3万5千多字。
《四书》之一,《十三经》之一。
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e6f193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4.png)
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Maggie 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1 1-5-12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可厚天地。
他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
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大德必寿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
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
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
孔子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主张推行“忠恕之道”,“为政以德”,造福于民。
他最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
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
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八十名美女歌妓。
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
孔子屡屡动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
二、自强则刚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
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
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合”。
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西方哲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的运作,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7145d1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7d.png)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把修身养性作为人生要务,源于先秦诸子阐发的共同思想。
修身之根本的确立,则显明于儒家,造端于孔子。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的修身思想,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修身学说。
孔子的修身之道,即为孔子所倡导的内圣之道,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
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内圣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的修身之道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理论思维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研究孔子的修身之道,首在分析其理论基础。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部分力图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着重从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崇德意识的确立、人性论的提出、德治的基础以及周易的影响来探讨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的文化基础。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基本内容博大精深,在修身目标的确立、修身方法的形成、修身过程的实践以及修身境界的划分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部分力图从修身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四个方面阐述孔子的修身之道。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历史价值评析。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孔子的修身之道在对社会稳定、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
由于其历史环境、阶级立场的制约使其存在诸多缺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孔子修身之道的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历史局限性。
修身克己寿自常 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修身克己寿自常 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5e7162f5a8102d276a22f9b.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修身克己寿自常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导语: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名扬四海,是中国文化的大成者。
除此之外,他还善养生,那么孔子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养生值得我们借鉴呢?
目录:
第一章:修身克己寿自常孔子养生之道
第二章:141岁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第三章:钱钟书养生16字秘诀助其益寿延年
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名扬四海,是中国文化的大成者。
除此之外,他还善养生,那么孔子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养生值得我们借鉴呢?
修身克己寿自常孔子养生之道
提起孔子,人们多半会想到道德的文章,想到诲人不倦似乎很少人会联想到养生。
但孔子的确在养生方面颇有建树,堪称养生大家。
明代有名的养生家万全就十分推崇孔子的养生之道,认为“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清代着名学者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评价:“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73岁时因病而浙,这个寿命放在现在可能稀松平常,但在2400多年前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春秋时代,绝对算得上高寿。
劳逸结合身体强健
人的一切活动依赖于肉体,身体才是一切之本,“德、智、体、美”应全面均衡发展。
幼时的孔子就极为聪明好学,3岁那年,父亲叔梁纥病逝,此后,生活常识分享。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e452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6.png)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
那你知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养生之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
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
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
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孔子养生之法日常饮食衣着合理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常衣着,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论语·乡党篇》又言“亵裘长,短右袂。
”指的便是在家穿的皮衣应该长点,但是右袖应该短些,以便于做事。
饮食有节孔子在养生方面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养生有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管子·形势解》)。
孔子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认为饮食不应过量,即使是鱼肉丰富也不能过多地饮用,更反对暴饮暴食,否则,肥甘之品,易于上心脾。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1f92e6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7.png)
孔子的养生之道本文节选自《古代文化论丛》,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出版。
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孔子活了73岁,这在人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四十岁的春秋时期,应算是高寿了。
而且,直到晚年,孔子的身体也还硬朗,思维也很清晰,71岁时还在作《春秋》。
他虽然自叹“甚矣吾衰也”,也只是久“不复梦见周公”而已,未见有什么大病。
那么,孔子是如何养生的呢?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健康的饮食常言道,病从口入。
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
具体地说,有“九不食”。
据《论语·乡党》记,孔子的“九不食”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孔子不吃。
食物的颜色难看或味道难闻,孔子不吃。
反季节的蔬菜即所谓“不时”之物(也有人释“不时”为不到吃饭之时),孔子更不吃。
即使是正常的食物,如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即“割不正”),或烹调不当的食品(即“失饪”),或没有调味的酱醋佐餐,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孔子也不吃。
而且,每次吃完饭,姜不能撤除,他还要再吃一点,但吃得不多。
可以看出,孔子对食物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也是符合现代的卫生标准的。
尤其是对反季节食物的抵制,更是具有超前的意识。
至于食姜的习惯,与时下流行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也颇相吻合。
除“九不食”外,孔子在饮食上还有三项原则,也皆见于《论语·乡党》:一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所谓“精”,是指对食物加工得精;所谓“细”,是指对鱼和肉切得细。
这样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过去曾有人据此得出孔子生有胃病的结论,那不过是调侃之词罢了,我们从文献上并未见有孔夫子患胃病的记载。
即使是周游列国期间,“厄于阵蔡”,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也依然讲颂、弦歌不止。
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平时对身体的养护。
二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486f84ccb307e87101f696d2.png)
龙源期刊网 孔子的养生之道作者:韩晓雯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9期孔子并未专门论述养生,但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处处暗含了养生保健之道。
因而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说到孔子,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位谆谆教诲的师长,或是文质彬彬的书生,这样的印象固然不错,但并不全面。
其实,除了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孔子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乐观的心态。
他兴趣广泛,品味颇高,称他为“生活艺术家”也不为过。
孔子对于衣、食、住、行都有一套准则,十分讲究,在这些准则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孔子并未专门论述养生,但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处处暗含了养生保健之道。
因而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 明代养生家万全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饮食养生:“八不食”理论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不言而喻,而孔子堪称中国古代的美食家,他对饮食的挑剔是出了名的,明末张岱《老饕集序》便有“中古之世,知味惟孔子”之语。
这种挑剔不单是对色香味的追求,也是出于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的考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为人熟知的名言就出自《论语·乡党》,意为粮食加工得越精越好,肉食切得越细越好。
饮食制作精细则利于消化吸收,反之则易伤脾胃,这在食物加工大多较为粗糙的上古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体现了孔子对食物烹调的高要求。
孔子的“八不食”理论更为医家所推崇,具体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指出,腐烂变质的食物,颜色和气味不正的食物,烹调方法不当的食物,不合时令的食物(另有解释为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不当的食物,没有适合的酱料搭配的食物,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以及超过三天的祭祀用肉都不能食用。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c4c373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9.png)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德然养生荐读:孔子的养生之道我国的古医家、道家对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其实,早期儒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论述。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论语》中,涉及了许多养生内容,大体如下:仁者寿"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理论形态的养生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特点是从"仁"与"寿"的辩证统一上全面思考养生问题。
他在这里所说的"仁"有其特定的含义。
东汉包咸的解释是"性静",唐孔颖达的解释是"少思寡欲,性常安静",这个意义类似北宋苏轼所说的"心平气和"(见《菜羹赋》)。
在孔子看来,心平气和,才能延年益寿。
这里,既讲了人的修养,又讲了人的健康,并把人的修养水平、精神状态作为健康的首要因素。
无怨孔子在《论语》中讲"无怨"、"不怨"、"远怨"、"匿怨"、"又何怨"、"又谁怨"的文字,见于《里仁》、《公冶长》、《述而》、《颜渊》、《宪问》、《卫灵公》、《尧曰》等7篇,共12处。
可见,孔子对"无怨"的重视程度。
他要求在基本利益相一致的条件下,对家、国,对上下,对父母兄弟,对朋友,以至对不同性别的人和不同修养的人,都"无怨",以培养宽广的胸怀,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见《论语·宪问》),人人都培养出"坦荡荡"(《论语·述而》)的胸怀。
对此,曾子赞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见《论语·里仁》)他并根据孔子的上述思想在《大学》中提出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名言叫"心广体胖".这句名言,既有伦理学上的意义,更有养生学上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句养生名言。
孔子的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的健康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4f6403087c24028915fc37b.png)
“ 六万斗谷 子” ,相 当于现在高级 白
领阶层 的待 遇 ,待遇 的丰厚 自 然决 定
12 2
H AI E H HORI0 Z N
了 孔 子 食材 选 择 范 围 的 扩 大 。 但 是 孔
变昧 了,鱼和 肉腐 败变质 了,不吃 。
食物 颜色难看 ,不吃 。气味不好 ,不
吃 。 烹 调 不 得 当 , 不吃 。 不 时 ,则 是
乱”之句 ,意 即 “ 只要饮酒不 限量 ,
但 却 不 至 于 醉 ” 。 《 语 ・ 罕 》 还 论 子 记 载 有 这 么一 段 话 : “ 日 : ‘ 则 子 入 事 公 卿 , 出 则 事 父 兄 , 丧 事 不 敢 不
食 ,食 得 太 饱 ,所 以 孔 子 提 出的 “ 食
认 为简陋的衣服 与粗 糙的食物是 为可 耻 ,如此之人是 不值得与他讨 论任何
东西的。
不求饱 ”也正体现 了 “ 节食益寿 ”的 饮食观点。
德行 的行 为 加 之 对 于 饮 食 平 和
的态 度 ,使得孔子 得到 了心 灵上的宁 静 。而他均衡饮 食的做法 ,也 被后世 所验证 。现代医学研 究认为 ,经常饱 孔 子 幼 时 家 贫 ,后 来 发 迹 ,做 了 鲁 国上 卿及 鲁 国 大 司寇 ,俸 禄是
生之道。
孔攀 的)的 銎有一这 是趣那像 也臂 义 水云”活 的的我 天富来 手啊些 ,当样 边样用 段。 生 它作 不 弯贵说 得枕 过 起至 合 浮。 来对 乐于 手头 , ,
而 对 于 一 心 追 求 荣 华 富 贵 、精 致 美食之人 ,孔子认 为读书人嘴 里说
浅谈孔子在《论语》中的养生精髓
![浅谈孔子在《论语》中的养生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839e607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8.png)
浅谈孔子在《论语》中的养生精髓一、调摄精神,形神合一。
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他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地指出了人们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
同时又从伦理学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人们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
还从心身关系出发阐述了思想品德与人体健康和寿命之间的关系。
孔子把调整精神情感,倡导道德规范,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其养生的基本思想与人们的道德实践,生活行为等紧紧相连。
1.提出“仁者寿”的理论,作为其养生理论的核心。
汉代董仲舒解释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后世则把“仁者寿”作为长寿的代名词。
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的态度。
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对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做到处变不惊,荣辱不变,使情绪始终处在正常的稳定状态之中。
2.精神豁达,情绪乐观。
要求人们要有坦荡豁达的胸怀,恬淡虚无,对世间万物抱有乐观的态度,把乐作为养生的宗旨之一,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涵养德性。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乐观精神状态是其历尽艰辛坎坷而年逾古稀的原因之一。
3.不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要安于贫苦,“贫而无怨”,“富而不骄”,在贫苦中自得其乐。
如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欲而不贪”。
二、饮食卫生,讲究烹调1.易消化原则。
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不求膏粱厚味,只求制作精细,有益消化,使人们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脱离出来,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2.注重饮食卫生提出诸多不食原则。
因上古卫生条件较差,人们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易造成诸多疾病,故无论是鱼是肉只要色味显示变了质就一概不吃,“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祭祀用的肉超过三天,恐其变质,“出三日,不食之矣”;对市场上买来的酒肉,担心不洁,一概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因其影响味道,丧失营养,“失饪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e323d2da8114431b90dd873.png)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孔子养生之道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指食物,“脍”指切碎了的鱼或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精心料理的食物,吃的肉切得越细碎越好。
这是很有道理的。
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大大减弱,食物如果较粗、肉切不细煮不烂的话,便容易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
这句话还可以做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享美食。
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是美食,它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提倡家庭美食,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孔子养生之道之二:君子有三戒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过频;等到壮年,身体状况最为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免得伤及自身;到了老年,体质逐渐虚弱,就要看淡名利,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在这方面,孔子确实言行一致,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心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孔子养生之道之三:食不语,寝不言孔子还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言”。
就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
孔子这样做,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孔子对饮食卫生的论述,包含着深刻的中医饮食养生的道理。
脾胃是人的身体之本,气血升华之源,不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是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更应护养脾胃之气,以延年益寿。
除了在日常饮食上注意,孔子还专门服用保健药。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嗜服菖蒲菹,以强心益志。
孔子闻而亦服之。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的“孔子枕中散”就是用菖蒲、远志、龟板、龙骨配伍而成的药物,具有镇静安神、开窍益智之功。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b9ea3a513c1ec5da50e270e2.png)
孔子的养生之道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
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
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
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在科学不发达、生产落后,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春秋战国时代,活到73岁可谓高寿了。
孔子之所以能高寿,在于他在养生方面有独特的观点和做法。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即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什么事也不干,也难成才,有什么出息呢?他认为,应找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去做,又可活动脑筋。
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多种谋生技艺,如赶车、骑射、行礼、作乐。
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和驾车、打猎、射箭、钓鱼等。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作曲。
他认为,音乐可影响人的思维和情志,有益健康。
他曾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舜帝时代的一种优美的乐曲,传说用箫吹奏这种乐曲时,声音优雅动听,连凤凰都会飞来朝仪。
在孔子时代,韶乐几乎失传。
所以,他在齐国偶然听到韶乐时,便深深陶醉其中,以至于此后3个月里,吃肉都不香了。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主张吃东西不宜过量,即使筵席上的肉食很丰盛,也不宜过量。
否则,肥腻之品会损伤心脾。
此外,他有“十不吃”之说:粮食舂得不精不吃,鱼肉切得不细不吃,食物霉烂变质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色味难闻不吃,食物烹饪不当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菜肴没有合理调味不吃,餐桌上没有姜不吃。
食不语即吃饭时不说话,自在细嚼慢咽,以免食不知味、影响消化,也可避免骨刺卡喉、饭粒呛鼻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道德修养,要乐观豁达,心胸坦荡,终日无私,宽厚待人,无忧无虑,处此状态,必能长寿。
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
![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b9b64d4960590c69fc37625.png)
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
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圣人”,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典范。
他活了72岁,这在当时实属罕见。
孔子之所以高寿,自有他的秘诀,现从《论语》中看,孔子传统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即: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
二、心存仁善,慈悲为怀
孔子心地善良,胸怀仁慈,并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兴趣广泛,爱好多多
孔子爱好音乐,并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章,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谓之曰:“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爱好山水,他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陶冶性情于山水之中。
此外,孔子还常习武,精通射御之术。
《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
”可见孔子身强体壮,力大过人,是位文武双全的英杰,也为其长寿打下了健康基。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https://img.taocdn.com/s3/m/0ba672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0.png)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
《论语》中的养生秘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调适:孔子非常重视心理的健康和修养,认为这是养生之本。
他提出“仁者寿”的理论,认为仁者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这种心理调适的理念,对于现代人应对压力和焦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饮食健康:孔子对饮食有很高的要求,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对食物的卫生、营养和烹饪都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他还主张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这对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运动适度:孔子爱好射箭、驾车等运动,但也强调运动要适度。
他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运动要让人感到快乐,但又不能过度,避免造成身体伤害。
4.社交和谐:孔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交的和谐。
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和谐、友好的,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往往充满争斗和矛盾。
这种社交观念对于现代人的社交行为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5.精神愉悦:孔子非常重视精神愉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同时,他还强调人们要避免过度思考和忧虑,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养生秘籍可以概括为心理调适、饮食健康、运动适度、社交和谐和精神愉悦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人的养生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夫子的养生方法
![孔夫子的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5d4e1ab52acfc789ebc9b0.png)
别是修炼者 历来提倡戒 色节欲 反 对纵欲 神保 寿
,
督
, ,
以养精存 气 存 气全 神
,
全
。
不 然 必 损健 康
, 、 、
。
壮年时血气方刚 精满神全 应
,
7 .
J
,
子虽 然 生活在
7 3
2千
,
5百
多年
是 倡 导 人们要 积极 上 进 执 着地 追 求 ; 快 乐 到 忘记 一 切 优 愁 是 教 育人 们要热爱生 活
养生 是分不 开 的
:
工作 和事业 就进人 了一种 忘 我 的 天 人合一 的 气功境界
, ,
乱 阴 阳 失 调 而得 病 所 以 人 要 宽 厚 仁 和 心 平 气静 以 保 健 康 老年时血气 已衰 想的 得
“ ” 。 , 、 、 、 ,
载 孔子 的养生 方法 主 要有 以 下几 点 一 心 胸开阔 对生活和 理想持 达观态度
” 。
宝 精 气 神
三 宝 足 则 健康长
。
”
口
。
人
。
”
注意饮食是养 ( 杜 立功 )
、
发奋工作到忘记吃饭 关 节疼 痛 有 关 节 病史
、 ,
寿 否 则则 伤身损 寿 如果以前没
所 以 古人特
、 、
生 的一 件 大 事
、
排 尿 困难 尿 储 留 尿 失禁 血尿等症状
、 , , 、
肠癌
、
萎缩性 胃炎
出现视力急 剧下 降
突 然单
,
冠心 病合并左
眼 或双眼 看 不 见东西 能是与某些 疾病有关 血压
、
就可 如高
孔子的养生之道揭秘圣人孔子长寿秘诀
![孔子的养生之道揭秘圣人孔子长寿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6aaedfe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3.png)
孔子的养生之道揭秘圣人孔子长寿秘诀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听说过圣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在政治、文学等领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很多的思想精华。
其实孔子留给我们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养生知识,只不过被我们忽略掉了而已。
那么大家知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吗?孔子在饮食方面又是怎么养生的呢?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圣人孔子一生都在经历政治以及生活的纷扰,坎坷一生,却依旧长寿。
活到了73岁,这在古时候是非常高寿的。
孔子的长寿与他晚年坚持的一套养生术有关。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
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
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
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人。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
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
”(《论语。
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饮食讲究以养生孔子在晚年的生活特别讲究饮食,他有“八不食”的习惯。
而且从现代的养生保健以及饮食卫生方面来讲,都是非常正确的。
这“八不食”总共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这八不吃,对饮食卫生的要求也是非常全面,可以启发我们当代人。
孔子还很强调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语”。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https://img.taocdn.com/s3/m/e17bff4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e.png)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养生思想由孔子奠基,孟子、荀子对其进行了阐发,其养生思想非常重视社会因素对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性,非常强调“礼”、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在养生中的作用。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先秦儒家的养生思想为后世儒家养生之道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这个基本框架主要体现在身心共养观、动静结合观和重视养心、标举“中庸”、修德养生以及慎独、兴趣养生法等方面。
1、先秦儒家的养生观(1)身心共养的养生观“形具而神生”,先秦道家明确地提出了形先神后的关系,主张形神结合、身心并修来养生。
如儒家的开山者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仁者寿”[34]和“故大德……必得其寿”[35]等命题,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饮食养生法,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36]饮食养生法主要是保证身体的健康,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孔子本人是推崇身心共养的。
(2)动静结合的养生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7]。
先秦儒家养生强调身心共养来养生。
如果说养心的关键是“静”,那么养身的关键则是“动”。
如孔子就提倡“动静以义”[38]的养生之道,在强调“仁者静”的同时,重视“动”的重要作用,其“射”、“御”等锻炼身体的内容教授弟子就是明证。
2、先秦儒家的养生原则(1)修德养心先秦儒家大都持“主心说”,在养生上主张养心为主,而养心又以修养高尚的品德为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39]、“仁者无忧”[40],正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坦荡荡”、“无忧”,所以他们一般长寿。
这一点对后世养生影响深远且得到了现代相关研究的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
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
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
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
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
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
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恃强好斗,好勇斗狠,不要为一些小事而与人争吵,甚至拳脚相向,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好。
年老了,血气衰退,要警觉贪得无厌,要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
“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道理的。
孔子的道德哲学、养生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对中国人的人格铸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按朱熹注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其任而致其远”。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反躬自省是很高的道德修养,是他“反求诸己”的本初心路。
他为人谋而求忠,与朋友交而求信,实践他所传承。
守忠信,重实践,是他自省的主旨。
孔子还为所谓君子制定了三条基本道德规范:“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如何才能到智仁勇三者的标准?孔子则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弘毅、忠、信、智、仁、勇是孔子道德修的核心。
我们学习先哲应取这种态度。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我们尊崇孔子德行,吸取他的智慧,就要遵循其嘉言懿行,躬行实践,做一个忠者、信者、智者、仁者、勇者、弘毅的人。
孔子的修养之道—读书笔记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君子。
哪有那样容易。
看起来君子有很多要素。
第一起码要物质生活充裕,才有时间去搞修养。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指望建筑工地的朋友们去修身养性,不合适。
他们有小孩、老人要抚养,是没有这个精力的。
第二要有天赋,君子琴棋书画,让一个疲于对付的人搞这些艺术创作也是不行的,他不搞破坏就算好了。
但孔子的修养之道似乎和物质没有很大的关系,和艺术有一点关系,但是不强烈。
任何事情都有原则,没有原则,很难成事。
修养也是这样。
修养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针对血气。
每个人是肉体,是动物。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虽然还可以,一夜五次郎也不是问题,但是血气未定,不能沉溺女色。
后果很严重,就和新车一样,一开始猛地加速提速,到了后期跑起来就没有劲儿了。
所以古代短命的皇帝太多了,很多是活活的被女人吸的精尽而亡。
然后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怒发冲冠,火爆不堪,走在路上人家瞪一眼,就上去打一架,这样的勇敢是匹夫之勇。
“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在大街上胆小如鼠!”年轻的时候戒之在斗。
年老的时候,各方面不行了,就不能贪恋财物,欲望要降低,要不然气血就供应不上了。
第二是,自我反省。
这个相当难。
毛主席说,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一点主席在后期他自己也只能做到前四个字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磨轮人非”这句话和我们更是不共戴天了。
批判总是很容易的。
“吾日尝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也就是说,我常常反省自己,为朋友、上司做事情,有没有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坦诚,自己教给别人的,首先有没有做到?这是很难得。
要努力往这方面靠,就很不错了。
第三个,言行合礼。
也不容易。
说话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时间历练的。
有些人说话出来,呛人三里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俄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意思了。
孔子也不是什么都说,他很少谈到,利。
如果大家都去夺利,也就把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搞的乱七八糟了。
但是,也不是不要,只是,取之有道。
现在有些人,为了钱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能量是守恒的,应有报应的。
很少谈命,佛教里面的归属论,说,冥冥中,一切都安排好了。
不提倡的,还是要奋斗,去改变,去学习。
现在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就是孔子,发愤忘食的低级版本。
孔子也算卦,但是不过分提倡,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改变,这是不同于佛教的地方。
孔子不谈神,那些玩意儿太玄乎,解释不了,与其吹的不行,不如不谈。
子不语,怪、力、神,是也。
孔子特别提出,三种说话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是害人的。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话的时候,就贸然讲话,这是暴躁。
该说了吞吞吐吐,就是隐瞒。
不去察言观色,信口开河,这是眼瞎。
所以简简单单的说话,并不简单。
第四个是情绪。
我靠,管理情绪是最难的。
有本书写的如何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写的,其实都是白搭。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确实如此。
孔子认为,做到不怨很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很多抱怨,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就产生了很多痛苦。
孔子怎样做到呢,他去看诗经,为什么?诗经里面的人好多都很惨,女子被抛弃的,男子事业无成的,人民生活水生火热的。
一比较,就没有什么怨气了。
以上是原则,原则就是方向。
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没有用。
当然人是有志向的,有些人发奋成为妥当的君子,有些人发奋成为彪悍的土匪,这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法勉强了。
然后是孔子的自我调节方式,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
这是他老人家是怎么学习修养的。
第一个是三忘主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不多,现在的我们最怕饿了,是不折不扣的吃货。
然后因为房价看看收入,忧伤就很多,抱怨就很多。
欢乐显得越来越奢侈。
最后就觉得生命是自然而然的了,道法自然。
第二个是读《诗经》,前面说了,是为了减少抱怨。
那我们也要常常想一些不如自己的人,减少怨气,主席说,“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是音乐,孔子的艺术修养还是很牛逼的。
他能用磬演奏很唯美的音乐。
来表达情感,现代人虽然不要说都是键盘乐的高手,架子鼓的达人,你至少可以喜欢唱歌,哪怕是五音不全,唱歌也能给你带来欢乐。
因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个是幽默。
孔子很幽默的。
我们也要常有幽默之心,不然人生枯燥的如同铝锅里面盐,只有一个味道,还容易和铝发生化学反应。
生命是一场远航,说不清是起航还是归航。
总是人生之旅是比较辛苦的。
修养的过程是枯燥的,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现代社会君子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妥当的人,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你和他打交道会觉得很舒服,如遇春风。
我们有误解,形容一个人文质彬彬,往往觉得他文静,不是的。
质就是粗放的一面,豪放的一面,文质彬彬就是说,该你静绝不浮躁,该你动绝不静止。
然后是自得其乐。
大家都看过心灵鸡汤。
这本书还买的不错,心灵鸡汤也好,平桥豆腐羹也好,关键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孔子是学不完的,人家是圣贤。
我们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人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奋斗,这才是生活的要义,也是儒家精神闪耀的光辉!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
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要“知之”,就得学习。
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
”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
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矢志不移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