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目标的分解、强化和辅助是ABA的基本训练原则,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塑造法和连环法则体现了ABA的具体训练方法。训练方法的实施是以遵循训练原则为基准的;而训练原则正是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体现的。

分解目标就是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它是运用连环法和塑造法的前提。连环法是将简单的单元行为连成链条形成更复杂的行为;而每个单元行为的建立都要用塑造法来完成;在塑造的过程中要通过指令、强化、辅助所构成的一个个回合加以具体操作运用。因此,连环法的运用是以塑造法为基础的,而塑造法的完成是以一个个回合具体体现的。

(一)回合式操作教学法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包括指令、个体反应、结果(强化或辅助)、停顿4个基本的元素。指令发出后,孩子出现正确反应马上强化,然后停顿。预示着一个回合的结束。如果在指令后出现错误反应,停顿。进入下一个回合:重新发指令→辅助→强化→停顿。如果孩子在指令发出后1-3秒钟没有反应就认为是无反应,立刻重复指令,如仍失败。第三次发指令后立刻辅助。关于回合的目的,Lovaas 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回合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刺激;使教者和孩子马上知道反应是否正确;帮助教者以一致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免引起孩子理解上的混乱,延误进步;帮助教者快而容易地辅助孩子的进步。

1、指令

Lovaas认为由于孤独症儿童问题的出现同时发生在感觉输入和加工两个过程。迅息进入到大脑以后不能进行有效地过滤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发指令时要注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教者的声音大而自信以确保孩子接收到,做出我们所期望的反应。其次,指令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复杂。重复指令是一种指令无效性的表现,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要求发出指令后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的过程是期待孩子独立做出反应的过程。等待是强调反应是思考以后的结果。而对指令的重复,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时间,干扰了孩子的加工过程。指令的必要性强调反应是功能性的反应。不仅要求孩子要有相应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一定是具功能性的。例如:叫名字,答应“哎”。有的孩子答应“哎”,但是他的眼神并没有交流,也没有相应地行动如过来,这是形式上的东西。对叫名字的反应,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常人的反应可以没有语言但一定有眼神交流。

通过指令,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更主要的是使孩子明白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要对别人的指令做出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别人只是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工具而已。

2、结果

(1)强化

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原理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一般强化的方式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奖励性刺激,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建立自信、体验成就感的目的。例如: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强烈反抗学习。如果,我们当初在孩子出现一点点能力哪怕是一点点配合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反抗。负强化就是通过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是非感,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大多自我控制力很差,我们在肯定其正向行为的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当他们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运用一定的惩罚,如有的孩子害怕气球,当他表现不好时,通过气球约束他的行为。一旦表现好了,气球就被拿走。

运用强化时的手段我们称为强化物。一般强化物有两类。生理性强化和社会性强化。生理性强化包括食品、活动、孩子的依恋物甚至可以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社会性强化包括夸奖、笑容、亲吻、拥抱等与人有关的行为。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是要经常变换的。

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于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如我们要求孩子“坐下”。孩子一旦坐下马上表扬,然后给予他喜欢的食物—饼干。这样,使孩子理解“坐下”妈妈就会笑,就会表扬我。而妈妈笑了,才有饼干吃。逐渐,他懂得了妈妈表情的含义。而很多家长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并不关注强化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训练长期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物支撑下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

另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给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强化

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或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新的课题时。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与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的建立。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乃至撤消强化以成为一种自身的行为习惯。强化的关键就是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

(2)辅助

当孤独症儿童表现为不配合或者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时,我们用辅助的方法。不配合时运用辅助是为了形成配合。有难度时是为了建立自信,减少挫折感。一般辅助有几种方式:身体辅助、视觉辅助和语言辅助。身体辅助,我们通常所用的就是手把手的辅助。例如当孩子不会做某个动作时,我们就手把手地教。孩子不会拍手,我们就把着他的手帮助他拍手。视觉辅助包括示范、手势、眼神、位置等。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杯子”。桌子上有杯子和笔。发指令“拿杯子”。我们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拿杯子给孩子看,要他模仿。我们也可以用手指或用眼神示意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杯子。例如,我们用手指着杯子或用眼睛看着杯子。另外改变物体的位置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方式。如把杯子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待他能力提高后再将位置还原。

在运用辅助时,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l、辅助不及时。辅助不及时会造成孩子形成猜测和有挫折感。

例如: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杯子时,如果孩子拿错了。家长会说“错了”,或者是生气的表情或者不说话,待孩子又去拿旁边的笔时,家长脸上马上露出微笑或者说“对了”。家长往往将其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修正性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大部分孩子是一种猜测。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不是看着桌子上的物体而是看着家长的脸或听家长的声音来判断对错。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物体的特征去命名物体。还有的孩子因辅助不及时有挫败感而拒绝学习,表现为发脾气,哭闹甚至是自伤性行为。

2、依赖辅助。

例如:我们有个孩子。妈妈教他特指问句“这是什么?”(苹果)当出现特指问句后,妈妈总是马上提示“苹”,孩子就接着说“果”。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摆脱辅助。有一次,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谁也没有提示他。过了大约一分钟,孩子才看了看桌子上的苹果说“苹果”。因此对辅助依赖的恶果是使得孩子不去动脑筋思考问题,甚至连“看”这个必要的过程都被省略了。久而久之就不会思考了。为了避免对辅助的依赖,我们在运用辅助时要注意辅助程度的逐步减弱和辅助频率的逐渐降低助程度的减弱表现在辅助方式的变化。孩子进步的过程表明运用辅助方式的变化的过程。

如指令“拍拍手”。当孩子没有模仿能力时我们可以运用身体辅助,手把手地教;待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后,我们要借助于他的模仿。先示范给他看,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