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生之间思维对话”的粗浅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师生之间思维对话”的粗浅认识
“对话”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直就存在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种种交流、对话活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话”一词的解释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谈话”。然而,课堂上的“思维对话”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专指在特定的时空里,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文本,目的明确,并以口语为主的多形式的交往活动。
1对话要定“题”
课堂对话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教学过程,但主要还是在深读探究阶段。这时的对话能否到位,与探究题的质量是有重要关系的。这就是说,对话题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涉及文本的大部分,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直击文本的要旨,有正确的思维定向),有较好的探究性(能引发疑窦,有合适的思维强度),有较浓的情趣性(能激起研读兴趣,有一定的思维透力)。如李老师执讲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学生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关键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既包含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又是本课的主旨,有很强的探究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兴味盎然,积极地进行着思维对话,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整个教学设计中心突出,脉络清晰,简单明了。
2对话要定“程”
对话是一个过程,而不应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凝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所以良好的思维对话状态,它既是学生从不会对话到学会对话的方法掌握、提升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有枪,可为什么不开枪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关系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可以细读课文,再深入研究。”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1:因为李大钊的女儿在身边,如果开枪会伤害到女儿的性命,所以不能开。
师:说得有道理。但仅仅就为了这个吗?
生2:街头可能有无辜的群众,李大钊可能想到了他们,所以不会开枪。
师:这是重要的补充,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危,可……
生3:我从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与敌人的斗争体会到,李大钊需要保留揭露敌人阴谋的斗争实力,是不甘心被敌人乱枪打死。
生4: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开枪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活下来和敌人斗争到底,唤起人民大众。我认为他很有斗争策略。
师:你们能从全篇课文的整体着眼来分析问题,很好!(问提出问题的同学)你能结合大家的补充交流,谈谈你的看法吗?
提出问题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有头有尾,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3对话要定“本”
课文是一课之本,也是学生深入解读、产生感悟、引发体验之本。因此,课文的用词造句、语言示范,不可淡出交流圈。有些学生在对话时往往忽视了研读课文的词句,而习惯于用自己不规范的语言去讲情节,甚至凭感觉揣摩。这种习惯很不好。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便在于它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说什么,更要去品赏课文是怎么说的。所以“课文是怎么说的”就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语文课堂的对话中。
如在《顶碗少年》一文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把“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作为引领全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深入研读,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从“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这句话写得是观众的反应,连看都不敢看,从侧面写出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我是从“……忽而卧倒,忽而跃起”这个句子中体会出来的。什么也不顶,仅做“忽而卧倒,忽而跃起”这个动作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还顶着一大摞白瓷碗。
……
显然能在这样的对话中去赏析课文,品味语言,才是有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