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课件.ppt

合集下载

杜牧诗三首ppt实用课件15

杜牧诗三首ppt实用课件15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大家积累一定的 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 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古 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 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例如
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 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 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 人感想的媒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 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 实在是__历__史__的__必__然____。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 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 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 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 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_人___心__向___背___是

杜牧诗歌ppt课件

杜牧诗歌ppt课件
穆宗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
态发生巨大变化,诗坛风貌出现明显转变,唐诗由中 唐进入晚唐。
杜牧手迹(故宫博物馆藏)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 俗。”——杜牧《献诗启》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
忧多喜少,在此
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
重阳佳节,应该
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
举杯痛饮,采菊
而已。”
插头,潇洒忘怀,
❖ “菊花”句———古人有重阳节 采菊插发的习俗。《续神仙传》: “许曾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 酒家楼醉歌。”
❖ 牛山句———《晏子春秋》: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杜牧的诗以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卓立于晚 唐诗坛,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因此,此诗看若旷达不羁,而实内含激愤感慨之 情。虽不无颓放之意,看似消极颓唐,但骨子里却 愤激不平,志士之气仍存,实有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 “此等诗,自杜公(指杜甫)外,盖不多见,当 为小杜(指杜牧)七律中第一。”
❖ “ 竟体超拔,俯视一切”。
❖ 《瀛奎律髓》称“此以‘尘世’对‘菊花’,开 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
九日齐山登高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④“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 “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 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 骄奢淫逸 。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精选旧完整笑ppt课春件 风。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哪些词最有表现力?
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
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
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
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 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
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
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
《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
写法多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
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 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 “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 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 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 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 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 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 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
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 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 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 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 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写作特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
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 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
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 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 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 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 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早雁》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五__言__绝__句。这两首都是抒发 ____思___乡__之__情。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明确: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 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第十一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的无家 可归。
第八页,共23页。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月
,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 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 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 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
二个月,故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第十四页,共23页。
• 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 一句?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1) 一骑红尘妃子笑 • (2) 对比手法; 以小见大 。
第十五页,共23页。
•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 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者不 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荒 唐之举。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 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
第十页,共23页。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gǔ)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诵读吟咏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13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13
针对晚唐政治现实的黑暗腐朽,杜牧常用诗歌品 评历史,借古讽今。 《过华清宫》、《赤壁》
艺术特色鉴赏
• 就选材与结构安排的角度,谈谈这首 诗的特色。
进贡荔 枝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 事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 思考,语含讽刺。
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 又暗含骊山景色美不盛收之意,
双关 意味
起句,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展 示一个广阔深远秀丽的骊山全景。
山顶千门次第开
千门次第开 :夸张之语,平时紧闭 给人感觉似 的宫门依次大开,有人专门在等待。 。 有国事发生
为“荔枝来”铺 垫
一骑红尘
妃子笑
批判玄宗荒淫好色, 杨贵妃恃宠而骄。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 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一骑红尘”隐含 的是无数个驿卒 的血汗和无数匹 战马的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 缺乏大将气度。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 的胸襟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 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 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刚 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 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而重新 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第二联写孤雁飞过帝都长安,数声哀鸣却无 人理会,隐寓着对执政者的讽刺。场景凄凉, 感情沉痛。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咏史讽时读杜牧——杜牧诗三首ppt 课件

咏史讽时读杜牧——杜牧诗三首ppt 课件

复习:高中课本中的咏史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旨:仰慕英雄,抒发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现实:屡遭排挤,意欲建功立业。 手法:1 烘托:“多少豪杰”突出周瑜一人。
2 映衬:周瑜和作者互相映衬。 风格:豪放风格 (1)景物描写。长江波澜壮阔,赤壁形势险要。 (2)人物形象。美女衬英雄;战场指挥若定。
•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 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学习小结: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人物事迹为题材,通过一定的 史实和人物来抒发感情,表现主旨。
在鉴赏这一题材的诗歌时,必须对诗歌所谈论的 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清楚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历史人物的主要生平功绩) 后,才能对诗歌有较准确的把握。
因此,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我们应注意 联系作者相关的资料,如时代、生活经历等,根据诗歌中 对事件评述的关键字眼,揣摩诗人的观点态度,进而作出 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切忌任意拔高或牵强附会。 分析诗歌
感知杜牧
• 杜牧,字牧之,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长安下杜樊乡,故称“ 杜樊川”。其为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杜牧诗是 通
过描述
,讽刺了
;杜常诗是通过描绘华清
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 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 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
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
首用了象征手法?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石灰吟
《题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两首运用了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竹石清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 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 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 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气 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碎。
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一组诗,通 过唐明皇杨贵 妃当年荒淫误 国的事,各选 一个事件、一 个场面进行艺 术概括,既对 历史作了总结, 又借此讽刺了 现实,含蓄而 有力地讽刺了 晚唐帝王们的 荒淫享乐。
咏史怀古诗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借三国时赤壁大战 的史实,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生不逢时的 感触。他说,周瑜当 年只不过是借助了东 风,才侥幸成功,不 然,东吴就免不了二 乔被锁、国家灭亡的 命运。言下之意,如 果我能生逢其时,也 未尝不能作出一番事 业。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 “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 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 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 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 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 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 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 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
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 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 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 贵族统治者。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
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 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象征手法
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事物本身,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 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可根据文章 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 理”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 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 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 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 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 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 明象征的含义。

《杜牧诗三首》 PPT课件 5

《杜牧诗三首》 PPT课件 5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作背景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 时,过乌江亭,创作这首 咏史诗 。“乌江亭 ”即现 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 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 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 , 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 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 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痛惜他的“英雄”事业归 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 意。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写的是什么景呢?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 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 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 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
触景生情: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 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
“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行》
《山行》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20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20

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 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 活的讽刺。表达含蓄、精深。诗人没有明 确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 娇,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 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比直抒己见更强 烈的艺术效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 牧 诗 三 首
关于诗人:
杜牧(公元03~852), 字牧之,晚年居长安城南 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 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 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 称“小李杜”。其诗风格 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 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 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 诗和绝句。
杜牧诗歌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 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 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 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 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 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 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 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 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 首七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 结果。“笑”写出贵妃恃而娇的神态,寄寓讽 刺。
④“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 “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 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 骄奢淫逸 。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情 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马 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
整体把握
1.此诗写了什么史实? 写了唐玄宗不恤民力为杨贵 妃千里运荔枝一事。
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讽刺和 批评。
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用饱含讽刺的语言寄 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的评价?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项羽不 肯过江东的刚烈 行为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高度赞 扬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 回答了杜枚的提问, 指出楚霸王是因为 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 了军事上的失败, 当时的处境是败势 已定。就算回到江 东,只怕也难以招 集人马回天之力。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的评价?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小结
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 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 失败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 刺。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类:
研读全诗
①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 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 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 辱是男儿”
②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胜败兵家事不期”,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 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的艺术概括。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 知红千回 是尘门望 荔妃次绣 枝子第成 来笑开堆 。,。,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 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 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 乐。
读出诗人的情感 ——批判、惋惜。
拓展探究: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 论。比如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 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 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 讨论: ①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题
咏 史 诗
乌 江
)亭


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知人; 忧天下——论世 D.写作技巧?
再读把握
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
项羽乌江自刎。
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题目 江东子弟
历史回放
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他四面楚歌,只 得率28骑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边。乌江亭长 泊舟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 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还说“天亡 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 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 深思。
一、弄清史实
二、要体会意图
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1.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2.借史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抓住历 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 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 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 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 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 衰兴亡的历史感慨。
3.诗人的观点从怎样体现出来的?
①“山顶千门”“次第开”:特写镜 头,引起悬念
②“一骑红尘”:悬念迭生
③“妃子笑”: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
杜牧诗三首
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 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 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 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 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 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 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 隐,世称“小李杜”。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 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 了三首七绝。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