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教案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3018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a.png)
陈德宏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蜂窝网络、数字通信原理、多址技术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3. 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组网方式和网络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移动通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规划、干扰排查等;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移动通信测试设备,进行网络测试和优化;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项目式学习,完成移动通信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激发他们投身于通信行业的热情;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知欲,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 蜂窝网络原理- 数字通信基础- 多址技术介绍2. 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 发展历程及关键标准- 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3.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组网方式- 基站子系统与核心网- 组网方式及演进趋势- 网络优化方法与实践4. 实践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设备认识与操作- 网络测试与优化实践- 项目式学习:移动通信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移动通信概述第二周: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第三周: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组网方式第四周:实践教学环节(设备认识与操作)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网络测试与优化实践)第六周:项目式学习(移动通信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2d3f6f4856a561253d36f14.png)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思维、应用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充分体现立足行业,强调技能,突出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及2.5代的GPRS系统和CDMA 1X系统;了解3G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强计算、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能力。
2、具体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特色在于在具体的任务指导和完成过程中,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知识目标: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分类;掌握噪声分类,噪声和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干扰的减少。
掌握多址技术,区域覆盖,信道分配,信令,越区切换。
掌握无线寻呼系统的工作原理,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系统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掌握GSM网络接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情感目标: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内容标准。
大学参赛教案
![大学参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9a01a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0.png)
教案名称:《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2.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3 移动通信传输技术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3.1 信道编码与解码3.2 调制与解调3.3 接入控制与漫游3.4 语音编码与解码3.5 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4.1 4G移动通信技术4.2 5G移动通信技术4.3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课件。
3.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仿真软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
2. 讲解移动通信概述讲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情况。
3. 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分析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传输技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4. 讲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讲解信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接入控制与漫游、语音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探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介绍4G、5G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探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电子教案(2024)
![《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电子教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f177d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f.png)
24
加密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加密技术原理
通过加密算法将明文转换为密文,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包括端到端加密、传输层加密等,这些加密技术可以保护用户通信内容不被窃 取或篡改。
2024/1/26
25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探讨
2024/1/26
隐私泄露风险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用户隐私泄 露的风险较高,如位置信息、通 信内容等可能被非法获取。
大数据分析应用
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 化推荐和精准营销等服务。
5G及未来通信技术
5G及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时延、提 升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为各种新兴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22
PART 06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 策略
REPORTING
了解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包括直射 、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无线通信频段划分
掌握无线通信中不同频段的划分及其特点,如长 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
调制与解调技术
3
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线通信中 的应用,如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 和相位调制(PM)等。
2024/1/26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REPORTING
2024/1/26
15
手机发展历程及趋势
第一代模拟手机
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话质量 较差,且安全性低。
2024/1/26
第二代数字手机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通 话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实现了 短信功能。
第三代智能手机
具备操作系统和多种应用软件 ,可实现拍照、上网、游戏等 多种功能。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ab3b9cec14791711cd791726.png)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0a6d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c.png)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教案: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原理和发展;2.掌握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3.了解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程度。
Step 2:讲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等。
Step 3: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4:探讨移动通信的应用(2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讲解,包括应用的具体内容、实现原理和使用效果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移动通信创新项目的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讲解内容的质量;2.学生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关注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2024年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
![2024年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1417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a.png)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扩频技术、编码技术等。
3.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方法。
4.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2)多址技术(3)扩频技术(4)编码技术(5)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6)数字信号处理技术3.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1)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移动通信网络的协议(3)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1)5G技术(2)物联网技术(3)移动互联网技术(4)其他新兴技术5.实践教学(1)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3)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室实践,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技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1237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c.png)
初中通信与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移动通信: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
3. 网络通信: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
4. 光纤通信: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信技术。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如移动电话、基站、信号覆盖等,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讲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互联网、数据传输、TCP/IP协议等,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 教师讲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光纤、光缆、光信号传输等,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的高速度和广泛应用。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例,如移动通信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网络通信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分析并讨论通信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时间轴。
2. 列举生活中应用通信技术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学生课堂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
2. 网络资源:如通信技术相关视频、文章等。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76607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2.png)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b5cf1770bf78a6529548c.png)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教案设计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a77c2a76c66137ee06197c.png)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体验现代应用科技的价值。
【教学重点】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教学难点】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激趣诱思】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图片导入语:电视、电话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了电视能让我们坐在家里了解世界,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板书课题】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用的电视、手机等图片引入电磁波的广泛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观看多媒体课件;意识到电磁波的应用很广泛,怎样用电磁波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期待本节课的学习。
【合作互动探究新知】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2.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1.电视信号及其伴音的发送2.电视信号及其伴音的接收移动电话1.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2.无绳电话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广播电台[自学提纲]通过阅读课本154页,完成课件展示的内容:(时间3min)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分别由________和________来完成。
2.用________传递声音信号,需要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加载到________上,再把载有这种信号的电磁波向外界发射出去,在接收处需要把加载在电磁波上的信号取出并放大,然后还原为________。
[精讲点拨]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https://img.taocdn.com/s3/m/d6cc7a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9.png)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MCC:用于唯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国家,中国的 MCC为460。 MNC: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通信网。中国移 动的MNC为00,中国联通的MNC为01。 MSIN:用于识别某一移动通信网(PLMN)中的移动用 户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归属(原籍)用户位置寄存器HLR GSM网络的中央数据库 每个首次入网的移动客户都应在其HLR注册登记,将移
动用户相关的入网信息存储在HLR中 存储有关移动用户漫游时的动态信息数据,如移动台漫
游号码等。 (3)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 GSM网络的动态用户数据库 存储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来访移动用户的相关信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SIM卡作用 存储数据
用户身份认证所需的信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临 时 移
动用户识别码 (TMSI) 、用户鉴权键Ki等
存储安全保密有关的信息:如加密密钥Kc、密钥序号n、、PIN码、
PUK码等
存储与网络和用户有关的管理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 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计费费率、由用户自己存入的数据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 构
2.补充业务 补充业务是基本业务的增值业务,不能单独提供,必
须和电信业务一起提供给用户 (1)号码识别业务 (2)呼叫转移业务 (3)呼叫限制业务 (4)呼叫完成业务 (5)多方通信 (6)计费类补充业务
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复习回顾: 1.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网络子系统NSS: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归属(原籍)用户位置寄存器(HL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 鉴权中心(AUC)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组成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6b28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b.png)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2)电视的工作过程。
(3)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1)调制和解调的过程。
(2)电磁波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信息传递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教师讲解: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
首先,播音员说话的声音或音乐等信号通过话筒转化为电信号,但这种电信号的频率很低,不能直接用来发射电磁波。
为了将信号有效地发射出去,需要将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这个过程叫做调制。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和调频两种。
调幅:使高频电磁波的振幅随信号的强弱而改变。
调频:使高频电磁波的频率随信号的强弱而改变。
经过调制的高频电磁波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
(2)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教师讲解:收音机等接收设备负责接收无线电广播信号。
接收天线接收到各种各样的电磁波,从中选出我们需要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这个过程叫做调谐。
然后,从接收到的高频电磁波中取出音频信号,这个过程叫做解调。
解调后的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1)电视信号的发射教师讲解: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话筒把声音变成电信号。
发射机把两种电信号同时加载到同一电磁波上发射出去。
(2)电视信号的接收教师讲解: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接收包含图像和声音信息的电磁波,经过调谐、解调,得到图像和声音的电信号,分别由显像管和扬声器还原成图像和声音。
(2024年)5G移动通信技术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
![(2024年)5G移动通信技术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c5cf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b.png)
5G终端设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发挥重要 作用,如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环保 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4/3/26
26
07
5G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3/26
27
5G安全挑战分析
5G网络架构的复杂性
5G网络架构包括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 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面临不同的安全威 胁和挑战。
6
02
5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4/3/26
7
5G网络架构组成及功能
5G核心网(5GC)
提供网络功能,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 新型业务能力。
传输网
承载5G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传输通道。
2024/3/26
5G接入网(5G AN)
实现无线接入功能,包括gNB和ng-eNB两 种基站类型。
控制与转发分离
5G核心网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分离,使得网络更加灵活,易于 扩展和维护。
网络切片技术
5G核心网支持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的 网络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16
5G核心网部署策略探讨
1
分布式部署
5G核心网采用分布式部署策略,将网络功能分 散到多个地理位置,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信。
优势特点
02
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降低通信时延。
应用场景
03
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场景,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
。
14
04
5G核心网演进与部署策略
2024/3/26
15
5G核心网架构变革及特点
2024/3/26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7e7dd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0.png)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终端基站传输网络控制中心3.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调制与解调扩频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4. 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4G LTE5G5.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物联网应用车联网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互动:提问和回答,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2. 视频资料:播放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介绍移动通信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对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应用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章节一:4课时章节二:4课时章节三:6课时章节四:6课时章节五:8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二:探讨4G LTE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3. 案例三:预测5G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场景。
八、实践环节1. 项目一: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
2. 项目二:分析移动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3. 项目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1a68ac2e3f5727a4e96209.png)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尹立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 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 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 的帧结构,了解TDMA 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 )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 、TDMA 、CDMA 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 模拟蜂窝网,TDMA 数字蜂窝网,CDMA 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 网络与GPRS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含教学反思)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383a5fad4d8d15abe234efe.png)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声音、图像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
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
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回答:(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
(2)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
(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多媒体播放图片)教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
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教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学生回答:电磁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活动1: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
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同学们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
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
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尹立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章重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和工作方式;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接口.本章难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集群系统的集群方式.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本章课时安排:6本章习题:P281 2 3 4 5 8 10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为切入点,介绍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几种比较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
教学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应与实际使用状况相结合。
本章的具体内容:§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一.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的通信。
例如,固定点与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之间、移动体之间、活动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都居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先运营的是模拟蜂窝系统(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用模拟信道传送模拟话音信号。
模拟蜂窝系统主要有如美国的AMPS 系统、英国的TACS系统、日本的NTT系统等。
但模拟蜂窝系统容量小,频谱及频道利用率低,业务形式单一,话音质量不高,难以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互通互连,通信保密问题严重,现在,模拟系统已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基本退出了移动通信的舞台。
目前运营的数字蜂窝系统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54TDMA、IS-95CMA 和日本的PDC系统,它们被称为第二代蜂窝系统。
数字蜂窝系统直接传输与处理数字信息,具有一切数字系统所具有的优点。
在频谱及频道利用率、系统容量、话音质量、通信保密性、手机的体积、重量、功耗等诸方面均优于模拟蜂窝系统。
第三代蜂窝系统最早是国际电联(ITU)在1985年提出的,当时把它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
由于该系统预期在2000年使用,工作频段在2000MHz,故于1996年易名为IMT-2000。
总的来讲.第三代蜂窝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包括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具有海陆空三维的服务面;有话音、数据、视频、ISDN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包括从不到50m的微微小区一直到大于500km的卫星小区;具有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
它可向高速与慢速移动的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个高度智能的、全球覆盖的、具有个人服务持色的移动通信系统。
三.移动通信的特点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5.移动通信设备必须适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一.移动通信的分类能够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系统称为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按用途、制式、入网方式等不同,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民用;按用途和区域,可分为陆地、海上与空间;按信息的流向,可分为单向和双向;技经营方式,可分为公众网、专用网;技服务区结构,可分为单区制(大区制)、多区制(小区制);按与地面固定网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人工、半自动、全自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模拟与数字;按调制方式,可分为调幅、调频、调相等。
二.工作方式1.单工通信1)同频单工制同频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相同工作频率。
单工是指通信双方的操作采用“按-讲”方式。
平时,双方的接收机均处于守听状态。
如果A方需要发话,按装在A 方的“按——讲”开关即收发控制按钮,关掉A方接收收机,使其发射机工作。
这时由于B方接收机处于守听状态,即可实现由A至B的通话。
同理,也可实现由B 至A的通话。
在该方式中,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是交替工作的,发射时不能接收,接收时不能发射,故收发信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要使用天线共用器。
2)双频单工制双频单工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两个频率,而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的通话制。
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也是交替工作的,只是收发各用一个频率。
在移动通信中,基地站和移动台收、发使用两个频率实现双向通信,这两个频率通常称为一个信道,若基地站设置多部发射机和多部接收机且同时工作,则可将接收机设置在某一频率上,而将发射机设置在另一频率上。
只要这两个频率有足够频差(或称频距),借助于滤波器等选频器件就能排除发射机对接收机的干扰。
2.双工通信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即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话音,操作方便。
但采用这种方式,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
这一点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很不利的。
此外,这种方式需用天线共用器,才能使收发共用一副天线。
目前,这种工作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的都采用双工制工作。
3.半双工通信半双工制是指通信的双方,有一方(如A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收发信机可以各用一副天线,也可通过天线共用器合用一副天线;而另一方(如B方)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平时,B方处于守听状态,仅在发话时才按压“按-讲”开关,切断收信机使发信机工作。
目前,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大多采用半双工方式工作。
二.模拟网和数字网三.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一.无线电寻呼系统目前的无线电寻呼系统是一种传送简单信息的单向呼叫系统。
它由寻呼控制中心、基站和寻呼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重点)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是一种双向双工通信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与市话网(P5TN)相连的中继线等组成,如图所示。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基站和移动台设有收发信机和天馈线等设备。
每个基站都有一个可靠通信的服务范围,该范围的大小主要由发射机功率和基地站天线的有效高度等决定。
三.无绳电话系统CT2是由第一代无绳电话(CT1)改进演变而来的。
它与CT1相比有两大改进:一是实现了全数字化,二是座机改成了基站。
CT2系统由手机(HS)、基站(BS)、网络管理中心(MNCC)及计费系统构成,它依附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是市话网的延伸。
四.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五.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六.分组无线网§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一.调制解调技术(复习通信原理中这部分内容)二.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第三章详细讲)三.多址方式(6、7、8三章有重点详细的讲解)四.抗干扰措施(第四章详细讲)五.组网技术(重点)1.网络结构2.网络接口3.网络的控制与管理第二章调制解调说明:本章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已有详细的讲解,在本课程中仅做复习内容。
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和损耗;重点掌握移动信道的特征;理解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本章重点:移动信道的特征;多径效应、瑞利衰落、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等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本章难点:移动信道的场强的估算.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本章课时安排:6本章习题:P1011 3 4 8 9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电波的传播方式为切入点,介绍移动信道的特点和电波传播过程中的衰落。
本章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讲授时应注重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考。
对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概念的讲授应相应加大力度。
本章的具体内容:§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一.电波传播方式电磁波从发射机发出,传播到接收天线,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四种:地波传播:是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磁波,称为地面波或表面波传播,简称地表波。
天波传播:电波向天空辐射并经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天波传播,也称电离层传播。
直射波传播:电波从发射天线直射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称为直射波传播,有时也称视距传播或视线传播。
散射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由于电磁波投射到大气层(如对流层)中的不均匀气团时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
二.直射波三.大气中的电波传播1.大气折射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直射波传播最大距离受收、发天线高度、地球曲面半径以及大气折射影响共同决定,下图示出了求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
假定发射天线高度为h t ,接收天线高度为h r 。
从几何关系可求出极限的距离d 为:d =在实际情况下,在超过上述极限距离的地方也可能收到较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