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三)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中年危机: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 代差问题与双向社会化
7.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 心理学是关于( )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 D.社会互动 8.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 ( ) A.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 、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9.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 A.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 身中。
大众媒体
美国A.班杜拉1963年研究了电视、电影中残暴行 为对观看电影、电视儿童的影响,发现看了有残 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以后有侵犯行为者,是未 看过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后来有侵犯行为的 2倍。 美国S.费许巴奇等1971年的研究认为,看有残暴 行为的电视节目未必导致侵犯行为。当然,观看 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是否导致侵犯行为,还要 考虑看电视者的动机因素。
• 4.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 学.社会经验论和______三大阶段。
• 5. 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直接理论来源包




• 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
•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 论述中国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内容和方法。(综述有关观点,给出自己 的看法)
斯芬克斯之谜
网游与儿童社会化
天津市13岁男孩小航(化名)在连续上网36个小时之后,站在24层高楼顶 上一跃而下,选取跳楼的方式,告别现实世界,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 些英雄朋友。这位少年留下了8万字用圆珠笔写下的网络游戏笔记《守望 者传》。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三编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三编社会关系

第三编社会关系九、偏见:不喜欢他人1、偏见的本质和作用偏见的界定►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双重态度系统(第二章)种族偏见、偏见的微妙形式、性别偏见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社会化(容易出现偏见)a. 权威人格:不能容忍软弱,有惩罚性的态度和服从群体权威(在幼时苛刻的管束所致)b. 宗教与偏见:制造偏见也消除偏见c. 从众:偏见随着潮流和规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制度的支持——也支持偏见,有时通过政策,有时通过无意的惯性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当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尚未可知时,我们往往会转移敌对方向►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避免偏见的动机►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会产生内群体偏差——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秀,会提供积极的自我概念亦产生偏袒;自我形象及归属感受威胁会增强此偏差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分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越熟悉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

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性,忽视其积极行为►即便非典型群体中的某个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见的行为,便可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虚假相关。

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

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刻板印象威胁——担忧有人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一旦接触到生动案例,往往会忽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事件的方式;十、攻击:伤害他人攻击的概念:分为敌意性(伤害作为愤怒的宣泄)工具性(伤害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1、攻击的理论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攻击受遗传、大脑等生物学影响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存在攻击性线索,此愤怒就可激起攻击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是习得的,通过经历和观察,习得攻击的好处2、攻击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疼痛、炎热、受攻击等唤醒:任何来源(像锻炼或性刺激)都可导致唤醒,唤醒状态可以强化情绪►性唤起和愤怒等其他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 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 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第三章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2016/7/4 kangyanping@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三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三  自我意识

Who am I?
• 人自诩为万物之灵,总想究诘宇宙自然的 奥妙。然而曾几何时,人类发现‚自我‛ 的存在才是谜中之谜。早具慧心的先人们 以神话隐喻的方式将‚认识自我‛的箴言 昭示给后人。 认识你自己,否则你就会被毁掉。
课堂练习: 写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 的语句。
认识你自已!
社会心理学专题三
——自我意识“我是谁?”
网络红人-“凤姐”
征婚条件
• 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 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 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 业 • 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 身高176--183左右 • 无生育史 • 东部沿海户籍 • 年龄25--28岁左右。
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 没有人会超过我。在智力上他们是不可能比我强的,那 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吧…… 我想重新征婚。以前我自身的条件无人能超越,现在我 更是举世无双了 我觉得我能做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或者当个中央领导。 他太老了,而且身高也不够。他也不可能是北大清华, 更不可能是经济学专业,我不会选他(陈坤) 我经常看的都是人文社会的书,例如《知音》、《故事 会》 我现在征婚的话,一律要海归人士,而且只要欧洲和北 美的海归。哈佛牛津毕业的优先。 有一天我要领导世界
• 左侧写满之后,请在白纸的上方从左至右写上: •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 好了,现在我们这张表的基本构架就出来了,剩下的事就 是你按照刚才列出的条目填上答案。 • 具体填法,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竖填,还有一种是横填。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 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每天 早晨,我对自己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 天的自我都是新的,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前进的动 力,而是摆脱昨天阴影的力量,你不能轻装是因 为你习惯向后看,请转过身吧,走过去前面是个 天,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真好!‛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三)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三)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三)姓名: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一、单选题1.认为人不是社会行动物而是群居动物的学者是(C)A.华生B.阿德勒C.赫胥黎D.瓦根舍因2.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A)效应。

A.首因B.记忆加强C.近因D.弱势强化3.以下关于模仿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C)A.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榜样作用B.模仿是自觉自愿的C.模仿可以是内心层面的模仿D.模仿是学习的基础4.补偿自卑和改变自卑的过程叫做(A)A.追求卓越B.追求成功C.追求爱D.追求幸福5.(C)提出了操作强化论。

A.班杜拉B.塔尔德C.斯金纳D.龙勃罗梭6.(C)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法维斯B.津巴多C.拉塔D.弗瑞德曼7.与社会经验论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B)A.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B.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C.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时期D.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8.要求证人对犯罪现场进行背景重建时,这个背景可以是物理性的,心理性的和(D)背景。

A.自然的B.社会性的C.场面的D.情绪性的9.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属于(C)A.直接观察法B.参与观察法C.一般观察法D.间接观察法10.研究证明,下列对他人的评价的变化情况中,哪一种能获得最高的好感度?(C)A.先高后低B.先高后高C.先低后高D.先低后低11.权益从众在(D)上可以从众。

A.知觉B.判断C.信仰D.行为12.按照角色间的权利地位关系来划分的是(C)角色。

A.先赋和自致B.规定性和开放性C.支配和受支配D.功利性和表现性13.马林诺夫斯基在对布兰岛部落的调查中发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表现为憎恶(C)A.父亲B.母亲C.舅舅D.奶奶14.以下属于作伪证的人的特点的是哪一项?(D)A.内容不断重复B.证词细节有古怪C.自发矫正D.不轻易接纳外部信息15.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驾马车是社会表征、话语分析和(D)A.社会认知B.认知分析C.行为分析D.社会认同16.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C)A.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B.社会心理认知C.应用社会心理学D.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17.以下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D)A.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既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B.脱离社会现象的研究是没有应用生命力的C.价值中立在应用研究中是较难做到的D.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是严谨、艰深、难懂的18.鼓励(D)的评价有助于预防群体思维。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找答案(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找答案(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找答案(三)1、单选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A.社区图B.社会图C.社网图D.社量图正确答案:C2、多选阿多尔诺等人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发展出的量表是:()(江南博哥)A.反犹太主义量表B.种族中心主义量表C.政治和经济的保守主义量表D.潜在的反民主倾向量表E.潜在的反法西斯主义量表正确答案:A, B, C, D, E3、判断题利他行为本身不可以作为强化来源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正确答案:错4、单选“志同道合”体现了人际吸引中的()。

A、相符性B、相近性C、类似性D、互补性正确答案:C5、单选模仿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家()提出的。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巴甫洛夫正确答案:A6、填空题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正确答案:评估性;隐含的个性理论7、单选动物园的设计可以分为()代。

A.三B.四C.五D.六正确答案:A8、单选处于()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A、友谊爱B、游戏爱C、伙伴爱D、激情爱正确答案:D9、多选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A.阻抗B.习得无助感C.恢复控制D.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正确答案:A, B, D10、单选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正确答案:B11、判断题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正确答案:错12、名词解释曝光效应正确答案:指人们对其它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的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13、问答题论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正确答案:态度改变中的沟通要素包括:(1)沟通者。

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

一般来说,如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它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5.
贝特〃汉莱密:
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即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 认同到自我认同。
认同是“关涉个人与群体隶属关系的一个概念,因此认同首 先是个体对某种意义上的身份的一种心理肯定,认同给 予个人以所在感,给人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核心”。 6. 戴维〃莫利:
认为是“差异构成了认同”,认同涉及了排斥和包含, “因此,界定种族集团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成了该集团相对其他集团 而言的社会边界……而不是边界线内的文化现实”。
• 就做你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个人主义文化:人应当在一套中心性格的基础上 行事,忽视情景,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反映一个 人独特的、正向品质的方式行事。
• 集体主义文化:自我是由情境中的关系所 • 界定的,并且自我批评的取向可帮助一个 • 人适应情境。
可能自我:将来可能或应该变成怎 样的人
社会印象
• 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⑴社会印象不像社 会知觉那样直观和直觉,它具有节间性。⑵社会 印象不像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 性。⑶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 为理性所说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 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知觉对象—人的外表的 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们的行为、人格乃至情 绪特征的记忆。
性别认同
年龄 学步期~2岁 4岁左右 认知发展时期
感觉动作期 已发展使用原始符号界 定人物,并会预期结果 运思前期 单向思维,并集中在较 明显的外观上,特定物 之间的推理 具体思维 具可逆性及衡存观念
性别认同发 展
性别标志的使用
例如
小明玩车车是男 孩,小美穿裙子 是女孩 小明是男生,长 大后会当父亲
3.
帕森斯:
把认同定义为“个性模式保持代码系统”,认为认同的价 值是通过相连贯的组织内有关个体的信息来维持个体的连续性。
4.
汉斯〃摩尔:
认同分为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在个人层次方 面,“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向,个 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在社会层次方 面,“认同是一个基本的及普遍拥有的信仰、模范及价值 之综合,它能抵抗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成员的威胁及维 续自身”。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 ⑴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 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人可以感知别人也可以被 感知 • ⑵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个体 可以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进而自己预先计 划自己的行动。 • ⑶社会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 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对信息处理的 以点带面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对人的知 觉更困难。
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的作用与测量 • (1)作用: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 (2)测量: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自我 • 表现描述问卷。
自我概念
• 自我表达: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 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一个人认为自 己很有善心,就可能给灾区捐款) • 自我表现:为了获得权力、 赞许等而给别 人留下好印象的动机。 •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社 会情境的需要即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 即灵活性。
指人们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 趋于一致的倾向。 工作或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认为工作不仅是谋生的需 要,还是价值实现的需要。
2. 角色认同
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 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赞同社会为 某个角色设定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 组长-隗虹 • 成员-龚盛兰、江燕、江晨、吴迪 许姣、陶欢、曹燕
第四章 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觉
• •
指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 规律的认识过程。(即:对社会性信息所形 成的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的社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 为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的内容
• 理想自我一现实自我(抑郁) • 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焦虑)
自尊的建构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3.自己的内部标准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1987)
理想自我
抑郁
应该自我
焦虑
实际自我
• 自尊的作用和测量 • 作用: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是身心健康
• 的决定因素。
• 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泰克塞斯社交
自我认同理论
• ⑴心理动力论:强调的是儿童早期如何经验 到主要照顾者对其性格塑造的重大影响。 • ⑵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自我认同的发展是通 过环境,而不是通过潜意识,是由在环境中 直接接受到不同的对待、酬赏和处罚,以及 间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形成的。 • ⑶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自我认同的发展是配 合认知发展阶段而自发学习到的。
一般 自我概念
一般社会 自我概念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
同学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
教师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
兄弟姐妹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
父母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 ⒈他人的反馈:有时,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 等给予清晰的反馈。当许多人对自己的看法一致时,我们 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真的,从而确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 ⒉反射性评价:有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并不会给予我 们清晰的反馈,但我们通过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及反应来了 解自己。(库利“镜中我”) • ⒊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 • ⒋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 略、方式也不同 • 5.环境的独特性 • ⒍文化与自我
3. 认同学习
指通过学习确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心理,包括对规范必要性 的认知(晓之以理)、对规范体现者(榜样或偶像)的崇拜仰慕情 感(动之以理)以及行为趋同倾向(导之以行,助之以成)。
4. 社会认同的认知过程
建构社会身份包含了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历程。 类化是一个会随泪化环境变通的历程,因此,社会身份不是一 个固定的个人特质。人们在某特定处境中会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社会 类别,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可及性的个人因素、对比适用度和规 范切合度。
1.社会认同的动机
(1)提高自尊 (2)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 (3)满足归属感与个人需要 (4)找寻存在的意义
二、文化认同
• 定义
文化认同意指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 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 的社会心理过程。 • 文化认同包括 1、社会价值规范认同 2、宗教信仰认同 3、风俗习惯认同 4、语言认同 5、艺术认同等
自我认同
• 认同的含义:
认同理论主要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 社会取向。 威廉〃詹姆士和弗洛伊德:曾用性格一词表示一个 人的认同感受。 简金斯:指出“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⑴同一性 ,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⑵独特性,表现为 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同是个人因为想要同另 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系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 接受影响时发生的。 •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 反应,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人希望自己成为 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 • 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 中的一种核心概念,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 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 • 张春兴:认同是一种社会学习的历程,人格发展 的过程就是从社会认同转变成自我统合。
• ⑴对人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是指
通过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 借以了解其心理过程。 • ⑵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⑶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 知觉。 • ⑷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 知觉。
社会知觉
• 定义: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 ,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 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 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 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 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做出有根据的 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