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珺 21世纪核心素养
知识与素养并举,思维与品格并成
知识与素养并举,思维与品格并成作者:***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3年第03期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来确定课程目标,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深度参与。
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四元五环”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路径的探究,论述了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利用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并举、思维与品格并成,以此强化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
同时,本文还对趣设多元活动,激发思维参与,发展语言能力;活用思维导图,拓宽思维空间,推动语言学习;学生自主提问,凸显思维主体,培育文化意识;巧借问题链,推进思维进阶,凸显育人价值;小组合作学习,助力思维创新,提升学习能力这五个方法进行具体阐述,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四元五环”作者简介:王淡艳,福清市龙田中心小学。
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强调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其中思维品质体现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决定语言、文化学习等认知活动的质量,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程度。
“四元五环”的教学理念,即围绕“情境、思维、能力、立德”四大元素,并结合英语课堂教学五大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更加高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加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强化学生的思维建设以及德育建设,对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积极影响。
本文结合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课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小学英语“四元五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旨在培养思维品质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知识与素养并举、思维与品格并成。
一、趣设多元活动,激发思维参与,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输更多的知识,但是学生在消极心態的影响下比较容易生出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
如果说“双基”目标是教学的2.0版、“三维”目标是教学的3.0版的话,那么,“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教学的4.0版。
它直接指向的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
学生发展九大素养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
价值观是发展的原动力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教育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
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析
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析引言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对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内涵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需具备的关键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需求。
以下几方面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1. 综合素质: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跨文化交流等能力。
2. 信息素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检索、评估、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知。
3. 情感素养: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同理心、抗压能力等,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4. 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二、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 提高个人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容易在学术、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3. 促进国家发展: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三、如何培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 改革教育体制:教育部门应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中。
2. 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在综合素质、信息素养、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能力。
3. 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引导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1世纪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教育界对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中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介绍21世纪中学生需要具备的10种核心素养。
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它包括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勇于尝试新技术和新的思维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2、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评价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3、合作与交流能力在21世纪,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沟通意见和协调活动。
此外,他们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礼仪和跨文化交流技巧,以便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和交流。
4、自我发展与规划能力自我发展与规划能力是指中学生需要具备的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自我规划的能力。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和时间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5、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是每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
他们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同时还需要了解媒体传播的原理和技巧,以更好地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6、公民与社会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是指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需要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常识、社会组织和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
7、跨文化素养与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对于中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并具备全球视野,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8、健康生活与体育素养健康生活与体育素养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了解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以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创新思维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是指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和跨文化技能(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这五大素养是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提出的。
1.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通过产生新的想法、概念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创造力,能够不断创新,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可以组织各种创意比赛或者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1世纪社会,信息爆炸,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来辨别信息的真伪,做出明智的决策。
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学会怀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
3. 沟通:沟通能力是指学生可以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
在21世纪社会,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口才培训、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协作:协作能力是指学生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5. 跨文化技能:跨文化技能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地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技能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文化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技能。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是对21世纪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学校应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跨文化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成为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考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思考和探索作者:王帆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8期课改是为了教育朝着更好、更有效的方向发展,而核心素养正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出的明确的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发展的灵魂。
如何将灵魂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理念一直发展、传承下去,伴随整个人生阶段,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开始,思考和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核心素养诣在培养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发展且符合社会发展常态的能力及素质,其中包括知识、能力、品质等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知识、能力、品质等素养当中最突出的地方。
将核心素养融合到在教学当中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学生教育阶段会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阶段,新课标主要是针对小学到高中阶段进行的,核心素养也是针对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发展方面三个,包括知识基础、自我发展及社会参与,具体表现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有担当、有文化、懂科学、善创新等基本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如下:一是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培养其会学习、爱学习的理念;二是要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其文化底蕴及创新精神;三是力行社会实践,培养其会工作、会生活、有担当的社会责任。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考(一)思索课堂教学,定位核心素养自从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以后,各界学者纷纷提出对核心素养不同的理解,但其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便是从学科的基础知识出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跟以往的应试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所说的基础是与学生日常教学、成长以及学习过程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更注重对过程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二是要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拥有这5种核心素养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功
拥有这5种核心素养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功21是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怎样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纪立足呢?北京师范大学这份权威发布的研究报告为您揭秘。
各位家长一定要认真学习,针对性的培养,方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全文8779字丨阅读共需5分钟编辑丨人民酱近十几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
这份报告吸纳了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
5C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个二级维度,如下表所示。
每个素养各有侧重。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该素养包含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辩思维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辩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与团队合作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综上,五个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核心素养——成长的力量》摘记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笔者参加了一场关于核心素养的研讨会,并在会议中做了以下摘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1.1 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升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素养等。
1.2 核心素养的内涵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表达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能力;合作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能力;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2.1 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尚的情操和精湛的品德修养。
2.2 开展跨学科的探究学习和项目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开展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倡导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强化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5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践行新课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践行新课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者:顾刘兵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第01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迎来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占据重要地位。
小学阶段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启蒙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用数学思维处理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自身发展潜力。
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拉近了知识和学生心灵的距离,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痕迹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
教师首先要做好生活情境的引入,在选择生活情境时,可以灵活变通,如将“衣服”换成“零食”“玩具”“玩偶”等学生熟悉又喜爱的事物,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
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上述物品的价格,提出问题:“如果有300元,会买哪些东西?如果只能买两件物品,会花多少钱?”学生发现,根据选择的不同会存在多种结果。
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怎样选剩下的钱最多?”学生发现,选择价格最低的两件物品剩下的钱最多。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会发现“剩下的钱=拥有的钱-用掉的钱”,因此学生得知,想要知道剩下的钱需要先算用掉的钱。
基于此,理清了一条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借助教材案例的模板,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微调,将数学知识融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此外,教师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也逐渐融合。
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抓手”。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补足学生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的不足,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抽象思维。
健全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教育作者:***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0年第09期编前语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指向。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通过自主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通过社会参与,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在“健全人格教育”探索与实践中,坚持“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重点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特色建设。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内涵,逐步彰显学校和谐与文明特色。
“三格五维体系”培育途径“健全人格教育”包括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笔者所在校,抽象的健全人格教育具体称为“三格四会”,即养成学生全面发展的“三格”:优质的体格、品格、智格;“四会”:学会做人(诚实自信,遵规负责,友善合作)、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广泛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善于自护,热爱生活)、学会健身(自觉锻炼,坚持锻炼,正确锻炼)。
健全人格教育“三格四会”培养目标,也正迎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培训要求,是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实的细化。
在“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统领下,学校通过制度设计、课堂设计、课程设计、德育设计、文化设计组建“三格五维体系”教育通道,整体推进“健全人格教育”特色建设(见图1)。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
有效的教学管理会使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进行“责任”管理制度建设是推进“健全人格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确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完善各部门、各岗位及教职工个人的岗位职责,建立包括学校各级管理层及每位教职工在内的一整套岗位责任制,岗位清楚、职责明确,形成“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級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析
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析引言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分析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分析知识素养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包括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学生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创新和创造的精神。
沟通合作素养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同时,他们应该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品德素养品德素养是21世纪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包括诚实、守信、尊重等。
重要性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备全面的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为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方法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品德素养。
实践机会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实习、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结论21世纪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新时代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结构
教师教育者的本源性职责就是培养教师ꎬ在完
特适的素养体系以应对其职业角色的特殊要求ꎮ
成教师培养基本任务的同时ꎬ培养高质量的有效教
教师教育者的素养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保障教
师、教育家型教师、能够“ 立德树人” 的教师是对进
师教育者教师培养工作可否正常进行的基础素养ꎬ
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高质量教师队伍迫切需求的
一为决定教师教育者教师培养任务能否有效完成
的核心素养ꎮ 基础素养体现其教师属性ꎬ核心素养
则凸显教师之教师的独有韵味ꎬ更具专业特质ꎮ 优
秀的教师教育者必定是优秀的教师ꎬ而优秀的教师
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育者ꎬ其根源就在于是否
具备教师教育者之核心素养ꎮ
积极响应 [12] ꎮ 教育发展、教学实践对教师质量的
成果发布会上正式提出ꎬ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
情意的综合ꎬ具有统领性、内核性和表征性并与教
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6 大素养ꎬ具体细化为 18 个
育发展、教师培养需要相适应ꎬ同时引领教学发展、
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ꎬ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
基本要点ꎮ
8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素养可理解为“ 人在真实情境中作出某种行为
的能 力 或 素 质”
我”
[5]
[4]
ꎬ可用于“解决问题并实现自
ꎮ 众多素养中ꎬ最为关键、重要并能适用于
多样化情境的是谓核心素养ꎮ 核心素养“ 同职业上
教学创新并对教师发展起助推作用的素养ꎮ 这种
素养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养ꎬ
指向在教师培养工作中需要的态度、知识、技能、价
中国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总体来说,都把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
如新西兰一对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的对部分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
如台湾。
二.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语言建构与应用(奠定语言基础)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奠定认知基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奠定文学基础)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奠定文化基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数学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逻辑推理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核心素养到七大横向能力培养
从核心素养到七大横向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横向能力的培养。
作为21世纪社会中的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核心素养和横向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和横向能力的含义、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它不仅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了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些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技能是人们实践和创新的手段。
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2.情感和态度情感和态度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情感倾向。
包括了情感的表达和控制能力、同理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3.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是人们品格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使学生具备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
二、核心素养与横向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与横向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基础,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而横向能力则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和延伸。
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培养和提高横向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造的意识,是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基本动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并能够用批判性的观点和方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兴国必先强师——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一
但升学选拔中对分数的重视的确在阻碍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育大环境的问题不能单凭一线教师甚至各学校的努力,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各层次初中核心素养落实中面临的问题对于题目“授课时,您是否有意识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普通初中有60.61%的教师选择“是”,示范性初中的教师100%选择“是”,重点高中的教师80.00%选择“是”。
普通高中的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渗透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示范性初中的教师则更主动地去尝试渗透,重点初中大部分教师愿意尝试,但教师积极性却比不上示范性高中。
笔者推测该结果与考试制度有关,名校追求升学率,某些教师的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在题目“核心素养教育难开展的原因”中,普通初中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式不适应为最主要的原因。
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则将教师思想认识上,教学方法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并列为最主要的原因。
重点初中的教师则认为考试机制与核心素养理念不相匹配为主要原因。
可见,不同层次的初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普通初中的生源质量是三个层次里面相对较复杂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从而影响了教师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效率与积极性。
示范性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处于中等。
前文亦提到,示范性高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最为积极,因此容易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倘若此时碰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展就会遇到困难。
重点高中生源最好,教师队伍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也相对准确,此刻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第一目标,还是追求升学率为第一目标”,考试机制与教学培养目标的冲突显得较为突出。
(六)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指导各层次的学校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次,缺乏真正的技能培养,且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情况”这一项当中,选择“完全理解,实际教学偶有应用”的占22.92%,选择“大致理解,但还无法实践”的占45.83%,选择“不怎么理解,也无法实践”的占25.00%,该三项数据总共占93.75%,说明教师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只一知半解,更不明白如何实践。
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者:刘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7期刘岩(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摘要: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具体分为“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88-02一、引言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着重强调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近年来,国外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被引入我国,这些教学方法或理论是否适合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此有必要进行实验验证研究。
二、研究背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变观念,还是希望老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状态只会阻碍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永远处于被动学习,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笔者针对我校2014级学生进行的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学习目的和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付考试,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算完成了英语学习,学习动机属于表层动机。
虽然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的价值,比如有助于找工作、出国留学、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等。
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教学研究
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教学研究作者:张晶,张丽伟,王明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50期[摘要]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不仅要传承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而且要不断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开拓人类文明的新边界。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STEAM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展开探析。
STEAM教育的跨学科和情境性等特点与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交叠,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深入理解 STEAM的内涵,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STEAM 教育;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038-02一、引言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际组织与经济体系纷纷制定了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等各方面,是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整合。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STEAM教育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先提出的,是将这几种学科整合到一种教学范式中,并非一门新的具体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
所以,在STEAM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二、STEAM教育的内涵与特点STEAM课堂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重点关注实践和过程,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强调真实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学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跨学科性。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比课本上的复杂,不能完全将知识按学科划分界限,而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将知识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数学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数学计算思维培养策略作者:刘宁晖朱哲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4年第05期摘要:计算思维是明确问题及其解決方案的思维方式。
计算思维与数学领域的密切关联为计算思维融入数学课堂提供了可能。
教师应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设计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流程,通过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反思与方法总结五个环节,强调抽象、分解、算法、评价与概括五个思维过程,进而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思维;课堂教学;高中数学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计算思维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关注。
当数字化和计算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特征,计算思维就会像阅读、写作、算数一样普及,成为每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
计算思维与以数学运算、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育密切相关。
计算思维应当作为核心素养的内容而走进数学教育。
PISA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中首次引入计算思维,标志着计算思维开始和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推理共同组成21世纪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中也首次提到了计算思维,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简约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
计算思维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还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概念和技能至关重要。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计算思维指的是将现实问题进行量化,转换为可运算的问题,进而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工具进行求解。
因此,计算思维的本质就是用数学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思维主要涉及数学运算,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运算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理解运算对象、形成运算法则、理解算理、选择和设计算法、求得运算结果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算法思维。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多次提及算法思想、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如在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时,要求学生探索该方法的思路并会画程序框图。
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应用
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应用作者:农玉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4年第08期[摘要]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力与创新力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成效反馈与改进的凭据。
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过程的评估体系,是整体评价课堂教学信度与效度的策略。
要掌握这一教学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就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教学评价量规与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量规。
因此,教师要从思维活跃度、表达与沟通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量规,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数据支持,有助于评价的个性化和教师的精准指导,还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数字化;思辨教学评价;评价量规[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27-04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力、创新力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成效反馈与改进的凭据。
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过程的评估体系,是整体评价课堂教学信度与效度的策略。
下面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理念,探讨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问题。
一、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的内涵数字化环境下进阶式思辨教学评价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层次性的评价方法,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水平。
这一教学评价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多个环节层层推进,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过程,主要设置五个评价内容。
一是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及是否能够提出新颖、有深度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加坡的“21世纪技能框架”
自信的人 自主的学习者
自我意识 自我管理 信息通讯技术 负责任 的决策
核心价值
公民素养、全球意识
和跨文化技能 社会意识
关系管理
有情怀的公民 批判和创新思维
积极的贡献者
《每一个孩子都成功》(ESSA, 2015.12.10)
选择恰当的技术与媒介手段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考虑在这个互相依赖的世界中,有效交流是如何影响理解与合作。
将自己的观 点付诸恰当 的行动以改 进现状
创造机会来进行改进现状的个人行动或团队行动; 基于证据与潜在影响,来评估选择与行动方案 以创造性与符合伦理的方式来进行个人行动或合作行动来致力于改进现状,并评估所采取行动的后果; 以创造性与符合伦理的方式来进行个人行动或合作行动来致力于改进现状,并评估所采取行动的后果, 以及考量致力于改 进的能力
调查自身之 外的世界 意识到问题,提出具体问题,解释意义; 运用各种语言、资源、多媒体来识别与权衡相关证据; 分析、整合与综合这些证据来构建一致的答案;
基于强有力的证据开展讨论以便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了解自己与 他人观点的 能力 了解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辨识影响因素; 了解其他人的观点,辨识影响因素; 解释文化交往的影响; 了解知识、技术以及资源获取的途径不同,人们看待生活的角度和生活质量也有所不同。 与各种不同 的人有效交 流自己的观 点 清楚了解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话有不同的理解,这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与不同的人进行有效交流;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
UNESCO《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出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 第一,基本技能:主要指找到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所需工资的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 第二,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现领导 力和责任感,以及展示创业的能力。人们需要这些技能,以便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
• 质量——182次
• 优质——91次
• 法案第四条“21世纪学校”
(TITLE IV 21ST CENTURY SCHOOLS)
• “要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 高阶思维方式的评价。”(25/391)
威廉姆· 亨特(William D. Hunter) 的“全球胜任力”指标体系 (2004)
21世纪核心素养: 历史溯源与基本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滕 珺 Email: tengjun1983@
1990-2013年国际移民的增长数量 (含中国、印度和墨西哥)
2000-2013年全球对结资金 的增长 (以2013年的美元价值计算)
中国、印度和墨西哥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备注:采集了137个国家的数据,占全球对结资金的93%。
理解自身的文化规范与期望 理解他人的文化规范与期望
知识
理解什么是“全球化 具有关当今世界性事件的知识 有关世界历史的知识 具备与其他文化和传统的人合作开展项目导向的学术或职业经历的成功经验 有能力评估社会与商业情境下的跨文化表现
技能/经历
有能力在自身之外的文化中生活 有能力辨识文化差异 有能力跨文化合作 能够有效参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务与社会情境事务 认识到自己的世界观不是普适的 愿意走出自己的经历与文化圈,作为“他者”来体验生活
专业精神 正直
尊重多元 民族文化 身份认同
目标明确
价值观
个体专业 知识
客户第一
思维方式
团队合作
专业知识
国际组织人才
素养模型
抗压能力 主动积极 尽职尽责 信息技术 细致敏感 开放灵活 管理技能 快速学习
组织专业 知识
交流沟通
人格特质
国际可迁 移能力
人际交往
组织计划
(滕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际组织人才标准及中国教育对策研究”)
8 6 4 2 0
学前
小学
初中
教育质量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
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
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
决的能力等。(UNESCO, 2014,
p295)
“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的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 学习的机会”
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计划
表述字段
经 合 组 织
√ √
欧 盟
√ √
教 科 文 组 织
√ √
国 际 文 凭 组 织
√ √
世 界 银 行
√ √
美 国
√ √
芬 兰
√ √
英 国
√ √
德 国
√ √
法 国
√
澳 大 利 亚
√ √
新 西 兰
√
台 湾 地 区
√ √
沟通与交流能力 团队合作 信息技术素养 母语能力 学会学习 独立自主 数学素养 外语能力
1、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 2、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 3、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异质互动
自主行动
Global Competence
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 • 认知策略(批判性思维、问 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 解释、决策、执行功能) • 知识 • 创造力 自我技能(Intra-personal Skills) • 开放(灵活、欣赏、终身学 习、好奇心……) • 工作责任(正直、积极、主 动、坚持……) • 自我效能(自我监管、身心健 康)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书面或口语的形式交流,学会共处,交流能力,交流沟 通,交际能力,交流表达,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交流信息,交流能力,沟通 表达,交流者 团队合作(4次),在团队中与人合作,合作能力,合作(2次),与他人合作,在 团队合作与工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及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
互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数字化素养,收集和使用信息,信息素养(2次),信息 与技术,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咨询与通讯的常规技术,培养创造科技 的能力,尤其是信息和通信的技术,运用符号的能力,使用科技信息
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
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
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 不可分。(UNESCO, 2015)
——《反思教育》第16页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
√
√
√
√
√
√
√
√
√
√
有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母语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英语,口语表达、书面表 达,陈述解释的能力,掌握法语,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阅读理解 学会学习(2次),学会求知,学习能力,学习技能,个人学习能力,独立进行学 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求知 自主行动,独立,自我导向,独立的公民,独立的调查者,独立自主,自主,自立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掌握各科(包括数学)知识内容,使用数字,掌握数学基本 知识,通过数字表达和理解知识信息,数的概念和应用 有效运用语言,外语交流,使用外语,世界语言,运用一门外语,外语能力,使用 语言(包括外语)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真实情景和非常规的复杂思维 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可迁移技能等)
核心概念与跨学科主题
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 本土认同与国际关怀
“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而且 也帮助青年人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彭丽媛在联合国“教育优先促进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留在有利可图的就业岗位的机会。
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许多工作要求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从种植蔬菜到使用缝纫机,砌 砖或使用电脑,无不如此。
UNESCO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学习领域全球框架” 文字沟通 学习方法和 认知发展
文化艺术 小学后
社会情绪 小学 幼儿 身体健康
数字数学
科学技术
注:该框架仅用于LMTF项目探索“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的研究,并不用于决策、课程设计和教学。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简称
DeSeCo)。
DeSeCo模型
使用工具
1、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 2、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 3、互动地使用(新)技术 1、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团队合作 3、管理与解决冲突
平 均 劳 动 技 能 投 入 的 比 重
1960-2009年美国经济中劳动技能需求变化
非常规性的分析能力 非常规性的手工劳动
非常规性的人际互动能力
常规性的认知能力
常规性的手工劳动
David H. Autor and Brendan Price (2013). The Changing Task Composi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 An Update of Autor, Levy, and Murnane (2003). retrieval from /files/9758 (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