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件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课件
5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1.20世纪30年代 ❖ 2.20世纪60年代 ❖ 3.20世纪80年代
6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
其相关学科关系
❖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理论模式
❖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200907简答)
❖ (二)影响组织中的人和行为的因素
❖ (三)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 一、组织的概念 ❖ (一)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 (二)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 (三)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 (四)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 (五)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
第十七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第十八章 组织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
关系
2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1
❖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 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 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 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 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 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9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 一、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 (一)观察和实验 ❖ (二)分析和评价 ❖ (三)预测和推断 ❖ (四)检查和验证 ❖ 第一、二步,首先是观察、分析与评价这位新职员的行为 ❖ 第三步预测推论 ❖ 第四步检验 ❖ 二、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 1.确定研究课题 ❖ 2.研究理论和模式 ❖ 3.形成假设 ❖ 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 5.实地观察和实验 ❖ 6.说明研究结果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17
系统研究指的是通过对事 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试图 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 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 之上。即在经过控制的条件下 收集数据,并采用合理严谨的 方式对数据进行测量和解释。
18
(3)直觉(intuition) 直觉即“本能”。依赖直 觉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因为我们倾向于高估我们认为 自己所知的准确性。因此应尽 可能地使用证据,使其贯穿在直 觉和经验当中。
47
48
26
文化。 5.改善人际技能 组织行为学提供的新概念
和理论,可以解释和预测工作 中人的行为。帮助获得一些人 际技能方面的具体启示,并运 用到工作当中。
27
当今成功的组织必须鼓励 创新,并精通变革艺术。
组织中的员工可能成为创 新和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 为主要的绊脚石。管理面对的 挑战是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以及 他们对变革的宽容性。
35
前一种水平基础之上。
图1-3 基本的组织行为学 模型,阶段Ⅰ
36
(effectiveness)和效率 (efficiency)两方面的关注。
(2)缺勤率(absenteeism) 缺勤率会给雇主造成巨大的 损失并扰乱正常活动。一般来讲, 在任何组织中,只有当缺勤率超 出正常范围时,才会对组织的效 果和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并不是 所有的缺勤都不好。
44
(3)组织行为学采用系统 研究,有助于提高过去单凭直 觉来预测人们行为的准确性。 但是,由于人与人不同,需要 用权变的观点来看待组织行为 学,通过情境变量来调整因果 之间的关系。
45
(4)组织行为学提供了一些真知灼见来改善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组织行为学承认差异,它帮 助管理者认识到劳动力多元化的价值所在,以及 在不同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做出的一些变化。通 过向管理者表明如何给员工授权,如何设计和实 施变革方案,如何改善顾客服务以及如何帮助员工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 员工的生产率。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Retun
22
管理當局的作法
甄選 訓練與社會化 結構設計 賦權 領導 績效評估 酬償系統
Retun 23
16.8 心靈與組織文化
何謂職場心靈? 現在為何重視心靈? 心靈組織的特質 對心靈組織的批評
下一節
24
何謂職場心靈?
職場心靈(workplace spirituality):
Retur1n4
社會化
員工適應組織文化的過程。
過程:職前期 → 接觸期 → 蛻變期
ex受為期一個月名為『登船』的 訓練。
15
職前期:
社會化過程中員工尚未進入組織的階段。
接觸期:
新員工進入組織後,了解期望與現實有所差距的階段。
認為由職場社群(community)所發展出具有意 義的工作,會與人們的內在精神生活,產生相互 滋養的作用。
Retun
25
現在為何重視心靈?
是對動盪生活壓力下所產生的省思 正式的宗教對許多人並不管用,他們持續尋
找心靈停靠之處,以彌補空虛感 各種來自工作的要求,使得人們以工作為
重心,但也使眾人質疑工作的存在 想將私人生活與專業生活加以整合 追求到越多物質,反而更有空虛感
17
實質象徵
ex:美國 Alcoa 公司的不正式總部,要讓員工 知道,公司重視的是開放、平等、創新及彈性。
語言
ex:Boeing 公司的許多獨特字頭語。
18
16.6 建立重視道德的組織文化
以身作則:員工常以高階主管的言行,作 為學習標竿。
釐清組織對道德的期望:訂定並傳達組織 的道德倫理守則,可將模糊地帶減至最低。
法 描述快速回應顧客的文化 界定心靈組織的特質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 45张)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 45张)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 一、期望理论
• (2)感情调整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 对目标失去了兴趣,同时难度又比原先想 象的要大,此时V值和E值都发生了变化, V→V’,E →E’,M →M’。新的M’如果小于 M,则△M=M’-M等于负值,称之为感情挫 折。 △M=M’-M等于正值,称之为感情增 值。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集中研究室什么因 素激起人们的行为?它着重于对激励的原 因和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 度研究了心理过程的诸多要素,认定需要 是引发行为的源泉。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也就是说, 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工作本身 就有报酬,所以在进行工作时也就有可能调动内 在的积极因素。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 三、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奥德佛的 ERG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的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成就需要的高 低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 二、综合型激励理论 • 美国迪尔在1981年提出了以数学公式 表达的综合激励模式,弥补了期望理论之 不足。 • (一)理论要点 • 综合激励模式: • 工作激励水平=任务内在激励+任务完成 激励+任务结果激励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 二、综合型激励理论
• (二)理论特色 • 1.任务内在激励是赫兹伯格所提出的与工作 本身有关的多样化.丰富性.成就.发展.责任 感……员工由工作任务中存在着这些内激因素而 感到欢乐,即乐在其中。 • 2.再以任务完成激励而言,它是努力导致的 第一级结果绩效,不通之处期望理论认为绩效只 是换取报酬的工具,而综合激励理论认为绩效本 身也有效价。 • 3.由报酬产生的外激励力量,它是以完成认 为前提。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

组织行为学全套课件

组织行为学的特征
①边缘性与综合性:OB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 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②两重性:OB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 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 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 ③实用性: OB不仅研究人的规律性,还进一步研究保持 人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与方法,其目的是提 高人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关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个研究 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 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绩效。 OB研究决定组织行为的三类因素:个体、群体、结构。 OB关注的是人们的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 组织的绩效。 OB研究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 工作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
表现: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 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 具特色。
③研究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OB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化
平衡工 作与生

全球化
OB挑战
改善顾 客服务
劳动力 多样性
应对临 时性
OB的学科基础之四:人类学
Anthropology
The study of societies to learn about human beings and their activities.
组织行为学模型Ⅰ
Model
An abstraction of reality. A simplified representation of some real-world phenomenon.
用系统性研究完善直觉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课件
员会参与制度
自我实现的 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
需要
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展计划、劳资会议制度
内容型激励理论:ERG理论
爱尔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2)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3)成长的需要(growth)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需 生理 安全
要 的 相 对 强 度
社交
尊重 自我实现
A
B
C
D
心理的发展与成熟
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2020/10/9
9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与管理措施相应表
需要的层次 诱因(追求的目标)
管理制度与措施
生理的需要 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 身体保健(医疗设备)、工作时间
② 有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 起职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 满,并不能使职工受到巨大的激励,不能促进生产率 的增长(保健因素)。
2020/10/9
13
内容型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
传统的观点
满意
不满意
赫兹伯格的观点
满意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2020/10/9
研究激励效果的警觉性试验结果
组别
施加激励情况
A 不施加任何激励 B 精神激励结果
24 8 14 11
误差顺序
4(最多) 1(最少) 3 2
注:表中实验结果指”平均误差次数”.
什么是激励?
激励(Motivation),由动机(Motive) 演化而来,基本含义即为激发动机。在组织 行为学中,激励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 激励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 (OB,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课件

《组织行为学》 (OB,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课件
... 18
(二)人性的假设

对人的本质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采取 不同的管理指导思想和采取不同的管理 模式。西方管理学、心理学中对人性提 出了各种理论,称为人性的假设。
...
19
1.“经济人”假设
(1)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又称为实利人 或金钱人。出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起源于英 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 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 了获得经济报酬。人就是为了挣钱才干活。 泰勒称之为经济人,他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 大利益才开设工厂,而工人则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都可得到好 处。泰勒曾把这种管理称为一次心理上的革命。
...
10
3.根据上述指标,可以了解:

是否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 指标的高低,不决定于物质与工作条件,而是物质与 精神激励有无成效; 成功的单位各项指标中精神与物质是交叉排列的; 可以作为成功与否的诊断指标、单位努力的方向。
...
11
第一节

学科背景
一、管理概念的拓展
... 9
企业成败与职工的心理评价



1.人的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2.心理评价指标: 方向感:职工明确地意识到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寄希望于它的发 展; 信任感:职工与领导相互信任,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 成就感:领导 认识到单位的成就都与职工个人的成就有关; 职工 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温暖感:职工的归属感,为职工排忧解难,人际关系和谐; 舒适感:对工作环境、条件感到比较舒适,有安全感; 实惠感: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物质利益、热爱专业、安于职守;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概念界定: 本:与生俱来 善恶标准:个体、社会行为、社会化 从心理学角度,”本”讲的是无条件反射,” 善恶”是社会化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
(三)管理学上的人性与管理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经济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经济人”假设 《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 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 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 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 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福利实验 群体实验
管理方式 访谈
管理措施(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①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 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 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 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④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 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忠义关云长[1].flv 讨论:面包?爱情?
心理测验 工作条件 心理条件
2、管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霍桑实验使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理论发展为 行为主义理论,管理思想和方法由以工作为 中心转为职工为中心。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访谈实验 群体实验
? 论证经济人 效率与疲劳单调 实控 增 福利与效率 支付 休息 增 ?参与 关系 政策 态度 条件 工人脱纲 访谈不预设 半时增至2 大增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略) 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 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 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人的心 理的方法。
听观 发外 身体 表情 表现行为 脚尖所指 守株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共 40张)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共 40张)

• 斯米斯(C.A.Smith)、奥尔干和尼尔(Near)确认了两个 维度的组织公民行为:利他主义(Altruism)和一般化的顺 从(Generalized Compliance),前者表现出对特别的人 (例如一个同事)提供帮助后,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具有更多
公民责任心的非个人形式,它包括对关于工作过程和产品规
• 梅耶和艾伦: • 情感承诺 • 连续承诺 • 规范承诺
三、组织承诺的测量
• 默德:OCQ • /bbs/index.php
• 梅耶和艾伦:组织承诺三因素测量表
• 量表的本土化问题 • /p-1036497.html • 共154题
尊重和理解;运动员精神含有一种对偶尔和暂时的个人不便
与强制性安排不发牢骚、申诉和抗议的态度,愿意毫无抱怨
的忍受;公民美德则是一种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具有责任心
和建设性的投入,积极参加和自觉关心组织各种活动。尽管
后来许多学者又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作了探
讨,但就目前来说,采纳得较多的还是主要由奥尔干等人提 出的五维度组织公民行为结构观点。
• OCB 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
•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 •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 • 组织遵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 • 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 • 公民道德(civicvirture) • 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
• 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和接受; • 渴望为组织发挥作用; • 维持组织成员资格的欲望。
• 夏兰希克: • 个人对某一特定组织的依赖,一些相应的行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 (8)正直原则
• 1)制订决策时是否优先考虑到对客户与员工的长期益处?
• 2)组织内的沟通渠道是否会让员工知道组织的真正目标以及做某 种决定的动机?
• 3)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员工,使之心悦诚服长期跟 随?
• 2.组织文化诊断 • (1)民族文化环境分析 • (2)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 (3)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二、 组织理论 三、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在汉语中,“组织”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用丝麻制成各种布 帛。“组”字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其中有这样的的诗句:“素 丝组之,良马五之”.这里的“组”就是把丝带编结起来的意思。 “织”是制作布帛的总称。《庄子.盗跖》中讲:“耕而食,织而衣 ”。《礼记.内则》把“组”与“织”两字连起来使用,有“织纴 组紃 ”一句。古人把“组织”一词用于将一些元素构成另一个东 西之意。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就变成现在的用法。
• 3.组织文化的定位和强化 • (1)组织文化的定位
• 1)明确指导思想。 • 2)确立价值观念。
• 3)形成独特风格。
• (2)组织文化的强化
• 1)领导表率。 • 2)榜样示范。 • 3)故事熏陶。 • 4)仪式强化。 • 5)网络影响。
• (5)成效原则
• 1)组织给出的最重奖赏是按成效还是按资历来决定的? • 2)是否依据组织内不同机构的优异程度而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金制度的? • 3)是否根据个人的成绩来决定晋升?
• (6)实证原则
• 1)每个管理者与员工所组成的团队,是否知道本身负责的资料?是否能看到这 些资料?以及是否如期把资料绘成图表?
进行的活动。
2.现代组织概念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 68页)

组织行为学课件(PPT 68页)
组织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以及组织的目标而工作在 一起的人的集合。
· individual goals:
赚钱、公益事业、获得权力和名望、愉快的工作 体验等等
· organizational goals:
不断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创新性产品和服 务、资产增值、给股票持有者、管理者和员工相 应的回报等等。
·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组织成员(员工)的行为表 现,实际上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命运。
《组织行为学》 《企业人才能力管理》 《职业生涯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
重要参考书
《组织行为学》(第七版) 斯蒂芬·罗宾斯(美)
《组织管理心理学》王垒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
关于成绩
平时成绩20%(考勤+作业) 闭卷、集中考试成绩80%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
• 5:Professional
专业自信型 Pragmatic Self-Assured 喜欢挑战,相信行动而非运气。务实果断,通常被赋
予较大责任,因为人们信赖你。有影响力,有较高成 就动机,从不满足。
• 6:Peaceful
平和谨慎型 Discreet Non-Aggressive 重视自我与世界的和谐,享受得到的,不过分追逐。
low level is a good way to increase performances. 4、It is best to keep pay levels secret.
——这些凭直觉得出的结论,虽符合我们的期待,但都是错误 的。因此,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地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和 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
结论是……
北京物资学院 劳动人事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个体 生态学
组织种群 生态学
组织群落 生态学
组织生态 系统
组织行为学
12
组织生态学
2.种群生态理论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来源于达尔文的生 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
➢这一理论的分析对象为所有组织的生存如何适应环境 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个别组织如何改变,而是整个社 群(Community)或全种群(Population)组织的变 化。因此,可以说种群生态学是组织的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理论,组织就是组织的社会生物学 中的“物种”。
组织行为学
15
总结
➢ “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活生生的团体。要描述它们,我们需要使用团 体的语言和个人的语言。” --查尔斯·汉迪
➢ “组织不过就是合作行为的集合”,“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进行 合作,即系统地协调彼此间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形成了一个组织”。 --切斯特·巴纳德
组织行为学
16
THE END
第三部分 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第十二章 组织文化建设 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十四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
1
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新发展
① 组织行为学前沿 ② 积极组织行为学 ③ 组织健康 ④ 组织生态学 ⑤ 组织行为学的总结
4
3
组织行为学
组织健康研究源于人 们对工作压力对员工 健康产生的影响的研 究,进而扩展到具有 更广泛意义的组织健 康研究。
3
积极组织行为学
1.积极组织行为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鲁森斯(Fred. Luthans, 2002)提出了积 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的概念。
组织健康
➢ 一个组织能正常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并具有持续成长和发展能力 的状态,它既注重内部发展能力提升,又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满意与客观健康以及良 好的社会效益。
组织行为学
9
2.组织健康的特征
组织健康
学习 创新性
持续 成长性
组织、员工 与社会健康
并存性
特征
6
积极组织行为学
4.积极组织行为与工作投入
积极组织行为 与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是一种 工作角色内的认 知态度,也具有 利组织特性,它 是积极组织行为 的组成部分
组织行为学
二者有区别,工作 投入是工作角色内 行为,是态度倾向 性的行为;积极组 织行为则既包括工 作角色内行为也包 括工作角色外行为, 是态度支配下的外 显利组织行为。
环境 适应性
自我 调节性
组织行为学
10
组织生态学
组织生态理论的研究是以达尔文的自然 选择观为基础,将生态学的理论移植到对 组织的分析之中在其研究发展中逐渐融入 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它是20世纪70 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组织 理论。
组织行为学
11
1.组织生态的层次结构
组织生态学
组织生态的层次结构
组织行为学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 理论研究者特别注重与其 他学科理论成果的集成创 新,组织研究呈现出跨学 科研究的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前沿
因为研究组织与环境 之间的行为和相互关 系,导致了组织生态 学的产生。
1
2
OB范围在不断扩大, 除个人、群体和组织 行为外,还包括由不 同组织组成的更大系 统的行为。
➢ 核心问题之二: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 ➢ 核心问题之三: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 ➢ 核心问题之四:领导的关键是授权。 ➢ 核心问题之五:必需正视组织生存的关键影响因素:1)激励体制的有效
性相对于组织外在关系(2)激励体制是否有能力确保组织的凝聚力、协 作和组织成员对具体指令的服从。 ➢ 核心问题之六:组织结构的局限性。 ➢ 核心问题之七:组织结构更要依据责任而不是权力来设定。 ➢ 核心问题之八: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组织行为学
17
主要区别:在于 积极组织行为是 正向的、相对持 久的、状态性的、 可测量的利组织 行为
组织行为学
5
积极组织行为学
3.积极组织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组织行为 和组织公民行为
二者都是一种自觉 自愿的能提高组织 效能的利组织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积 极积极 组织行为既包括工 作角色外行为也包 括工作角色内行为, 而组织公民行为是 工作角色外行为
7
5.积极组织行为与利他行为
积极组织行为学
积极组织行为有利 他行为的成分,但 积极组织行为中的 助人行为是与组织 目标相一致的利他
行为
积极组织行为与 利他行为
二者指向不同,利 他、行为更多的指 向个体,积极组织 行为的助人行为更 多指向组织目标和 与组织目标相关的 个人绩效
组织行为学
8
1.组织健康的定义
➢他认为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 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 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
4
积极组织行为学
2.积极组织行为与员工积极性
积极组织行为 与员工积极性
主要联系:员工积 极性是积极组织行 为的前提和基础, 积极组织行为是积 极性的外显表征、 活动及活动方式
组织行为学
13
组织生态学
➢ 种群生态模型认为,在种群内一直存在着、始终伴随着新的组织 的出现,组织结构的种群也不断地变化着。因此.组织种群不断 地进行着变化。种群生态组织的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 段:变异、选择和保留。
组织行为学
14
总结
组织行为学的8个核心问题
➢ 核心问题之一:组织是为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组织 存在的关键是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