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给自己一些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自己一些压力(拟2011年深圳中考满分作文两篇)

爆米花物语:没有压力,我才懒得开花呢!――题记

秋,无风,无云。

我凝视着班牌——初一6班。我是初一的学生了!虽然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但在这个重点班里,我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仿佛从来没有人会在乎平凡的我。

第一次数学测验还算顺利,考了98分。班级第十的名次比自己预想的结果要好。松了一口气的我,回家后把试卷拿给爸爸妈妈看。随着一阵风将试卷吹向桌下,画面定格在母亲暴怒的神色和父亲失望的眼神里。那一刻,我知道了父母要的是什么。我捡起试卷,喃喃地说:“我会考第一的。” 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一年我几乎垄断了数学考试的第一名。

我像一颗不饱满的玉米豆,在狭小的空间里被残酷地挤压着。

秋,微风,浓雾。

“初一”的班牌悄悄地换成了“初二”。我的手边多了一页页写满密密麻麻单词的小纸条,这一切只因为老师那天的一句话:“如果英语成绩再没有提高,你的总名次肯定要下滑了!”我冲她笑笑:“我一定可以的。” 我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努力学着,即使是英语老师嘴里吐出的刺耳的单词,我也全当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我在灼热的空间里被无情地炙烤着,但我却在大声喊:“我要开花!”

秋,大风,阴雨。

进入初三,灰暗的心情就像这一个个阴暗的天气,每一天都伴着不安的情绪。也许是因为所学的知识尚未沉淀下来,也许是因为紧张的氛围令人透不过气。深夜,累得焦头烂

额的我,刚想合上书趴在桌上闭一会儿眼,脑海中却又浮现出她在“同学录”中写给我的那行字:“你是我的目标!我会努力超过你!”心里不禁一惊,困劲儿全无,拿起书又翻开了新一页。在这最后冲刺的时刻里,我一丝一毫也不敢怠慢。

在黑暗的空间里,随着“嘭”的一声,我开花了,伴着一股扑鼻而来的香味。

现在,在这个考场里,我挥洒自如,眼里还有泪水在打转,我从未如此释然过。回首三年的路程,一直是父母、老师和朋友给我的压力在推动我前进,让我这颗并不饱满的玉米豆,终于变成一粒优质的爆米花。那个狭小、灼热、黑暗的空间一直在挤压着我,纵使痛苦,却让我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方向。

我的动力来自于压力。

点评:这是难得一见的优秀考场作文,能够将“压力”这一严肃的人生主题与平凡得难登大雅之堂的“爆米花”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小作者丰富的联想能力和独特的感悟能力。文中“爆米花”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不仅使动力与压力之间抽象的关系变得具体可感,也让整篇文章洋溢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灵动的童趣之美。

文中选取了三个真实而平常的材料。父母的一个神态、老师的一句话、朋友的一句留言,这些学习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在小作者简洁的叙述和富有张力的语言下,却变为一个个生动又丰厚的生活场景。父母的望子成龙到老师的殷殷厚望再到朋友间的相互竞争,从不同侧面,将初中三年不断面对压力的成长历程表现得层次分明,也使结尾处的议论抒情水到渠成,更加耐人寻味。

给自己一些压力

××同学:

您好!您在写给《作文导报》编辑部的信中谈到:老师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向你们施加压力,造成同学们为应付检查而互抄作业、休息时间少等不良后果。我作为一名初三学生,对您所谈到的情况深有感触。的确,一些老师采取“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的身体、思想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消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作为学生本人,除了向老师提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压力,认识到: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对待压力最明智的办法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减少其消极作用。

英国大作家柯林斯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读中学时,同寝室一个凶暴而爱听故事的学生每晚都用鞭子逼他不停地讲故事,稍有不满便用鞭子抽打。为了逃避鞭打,柯林斯每天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构思故事情节并积极揣摩,久而久之,练就了出色的讲故事的本领,以后顺利写出了《月亮宝石》、《白衣女人》等名篇。后来他自己也充分肯定了他这变压力为动力的做法对他成为一名作家的作用。上海一位中学生参加国际竞赛获奖,他在介绍学习经验时也谈到,在备考期间主动迎合老师的压力,对他成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压力属于客观范畴,何时来、何处来、有多大,都由不得我们做主。您在信中自称“一个不堪重负的学生”,说明您对老师的压力已经产生了厌恶、恐惧等情绪,这样,压力只能成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您和同学肯定很明确:老师的压力是向我们不断敲响的警钟,使我们时刻不忘肩上所负的责任。那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好时间,处理好学习、娱乐、休息的关系,变被动“受压”为主动“迎压”。应该把做作业的过程看作不断熟悉旧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过程,看作是通往前进路上不可避免的艰苦跋涉,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做。只有这样,才能化消极为积极,变“坏”为“好”。

有一句谚语:“沙之未成为石,缺乏的是压力。”由此看来,压力并非全是坏事。美国肯尼迪也说过:“重大的压力将会产生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英雄行为。”愿这两句话能帮助您正确对待老师的压力,消除思想上的抵触情绪。当您真正做到了变老师的压力为动力,你肯定会由衷地说:“给自己一些压力,真好!”

就此搁笔,不妥之处还望指正。顺祝

学安!

同学:×××

2011年6月19日

点评:充满辩证法,颇具说服力。这是一篇用书信形式写的议论文。有位初三学生写信给《作文导报》编辑部,面对备考的重重压力,自感“不堪重负”,呼吁减压。李晓霞同学在复信中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实际出发,现实而理智地提出“变压力为动力”的主张,既有的放矢,又令人耳目一新。

对“压力”与“动力”的关系,作者讲得很辩证,充满了“一分为二”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对待压力最明智的办法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减少其消极作用。”这就使不堪重负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找到了那“柳暗花明又一村”。

复信没有停留在找到了对策上,而是进一步使人信服地论证了走“又一村”之路是正确的选择。柯林斯的故事,上海获奖中学生的经验,变被动“受压”为主动“迎压”的道理,“压力并非全是坏事”的谚语,肯尼迪的名言,多角度地雄辩地论证了“变压力为动力”的观点,使读者无可置疑。

深信那些叫苦连天的“受压者”,在读了这篇短论之后,会由衷地说:“给自己一些压力,真好!这篇文章,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