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并表示他们的后嗣由唐 册封。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逮也。 ”
——吴兢《贞观政要》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杜甫
“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
——白居易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商周以来所确定的王位世袭制就 表现为嫡长子继承,身为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又怎样当上 皇帝的?
玄武门之变(626年)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②客观: 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出现的主要动力
材料1:上问房玄龄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 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 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 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 修唐职太业宗,为何什忧么天不下赞之成不隋治文乎帝!的”为政之道?结合--材-- 料《简资述治唐通太鉴》 宗使天下治的做法。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中外交流,这都了推动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更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 批评的精神,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 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一练: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李渊
B、李世民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⑤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的过失;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则 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唐太宗《 帝范》
二、分组讨论,辨析观点,总结标准
观点一:唐太宗充其量算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君主,推 行的一直也是专制统治,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值得称 道的。
观点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 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 皆时会(当时的机遇)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休养生息
不拘一格;___________,均__田__制__和__租__庸_调__制;
2.经济:反复民强本调“________”慎的用思刑想法,实行__仁__义__为__本_
的刑政罚策为,末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________,轻徭薄赋

文德治国 崇儒尊孔
3.法律:从______思想出发,_________,体现________

一、梳理教材,抓住主干,论事知人
设置军事、政治机构 管辖西域
武力征服 战而后和 羁縻府州
册封
和亲
史料解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 如父母。”
——唐太宗
①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 友好关系,有利于加强对民族 地区的管理,推动民族地区经 济文化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 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坚持民本思想,选贤任能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慎用刑法的政策,贯彻文 德治国的思想,完善科举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 政策。这一系列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 复和发展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步辇图》(唐)阎立本
【特别提醒】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 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 济的发展。
文成公主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角度
孙中山
甘地
背景(民族危机严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贡献(领导资产阶级 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 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民族民主运动)
国,促成国共合作
推动印度独立
局限(民族资产阶级 前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 非暴力原则限制群众运动
软弱性)
清,对封建势力妥协
发展,对英国抱有幻想
3.毛泽东思想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 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 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邓小平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略(☆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3、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自 主 探究 3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 家。”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图
“天可汗”
1、材料一可知,和 以往相比,唐太宗处
西突厥
东突厥
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 面有什么不同? 2、在这一原则指导
下,唐太宗处理民族ຫໍສະໝຸດ 吐蕃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 式?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 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唐太宗?
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原则和依据: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
4、评价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准(根 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需要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 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
2020/8/25
(599—649年)
一、印象唐太宗
二、走近唐太宗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 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ppt课件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评价自 己“功大过小”。 知识点拨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 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 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主题一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角度 前提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 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 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 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政治
表现 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
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法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经济
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
民族
开明的民族政策
外交
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基础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夺取王位
(1)统一后,设立“ 文学馆 ”,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 玄武门之变 ”,最终登基。 误区警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 评价。
探问题 材料一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 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5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53张PPT)

一、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五、晚年的反省
唐太宗 李世民
一、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
宫城 皇城
昭陵六骏
与父反隋建唐
在创建唐王朝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 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 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 下定。
——《贞观政要》(卷十)
《 唐 律 》 残 片
朕之公临天下,法之所 行,无舍亲昵。
——《册府元龟》卷一五七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 须五复五奏。
——《贞观政要·论刑法》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崇儒尊孔,官方注释 《五经正义》;完善科举, 提高进士科地位。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太宗主要治国方略
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2.爱惜百姓,修养生息 3.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阅读以下史料,概括唐 太宗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 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 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阅读史料,分析其中呈现出 贞观年间怎样的社会景象?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 (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 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 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
——《贞观政要》卷一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 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玄武门之变1.(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深化认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贞观之治”的出现1.(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

(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深化认知]“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件: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件: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 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 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 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 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 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 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 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材料研读 名师精讲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 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 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 县,节约开支。 (2)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 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理念:重农、存百姓。 (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 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一位 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探究点
当堂检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 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 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

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1、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他们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做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戴胄那么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2、魏征有句名言:“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

〞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

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有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确实是发自内心。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

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

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

〞唐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表达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用人与纳谏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 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 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唐太宗的宽容 魏征 化解了许多矛 盾,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 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 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魏征犯颜直谏千秋传美名
用人与纳谏
太宗器重魏 征的忠心与胆 识,反而任命他 为谏官。
一次,太宗想 去秦岭打猎,行装 都准备好了,却迟 迟未能成行。后来 魏征问起来,太宗 笑着说:“ 本来想 去,害怕你又要来 进谏,还是算了。”
唐初玄武门之 变以后,有人向太 宗李世民告发,魏 征做太子幕僚时多 次建议太子杀他。
用人与纳谏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 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 家大事,所以用为宰 相,用其所长,避其 所短。而戴胄则相 杜如晦 反,他不通经史,但 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 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 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 杜如晦 宗赏识。
对外 开放政策 关系:
扩大影响 提高声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 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历史选修4 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人教版历史选修4 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 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思考1: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文成公主带着宫娥、乐队、工匠及许多家具、绫罗、珠宝、经 史、文籍、谷物种子,·取道青海入藏。她带去的谷物种子,在 西藏高原上广为种植;带去的工匠帮助藏族人民制造农具、纺织 机、碾米机,兴办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手工业;带去的宫 娥教会藏族人民纺纱织布。帮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藏文。后 来,她又把许多汉族书籍译成了藏文
A C社国会家安政定权、更政治加清巩明固、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D文唐化太繁宗荣以、民民为族本关系,融慎洽用、刑对法外交流频繁。
2.原因
客观: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主观:唐太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作用
(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吸取隋亡教训 )
3.贞观之治的内容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⑴用人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人才济济,政治清明
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 之变”?
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旧唐书》
玄武门之变
奠定皇位的关键——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
宫城 皇城
1太.时子联间合:齐6王26、年后宫,“日
(玄李夜害武世谮,门民诉不,,世配登乐民做皇而于皇位乐上帝),”。屡次加
2.—原—因唐:《太宗实录》
a“.李立世嫡民以具长,有礼为之帝正实也力。” —(可—能宋性·)司马光
• 第四, 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 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
• 第五,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 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 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 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 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时将士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 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共28张)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共28张)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来自“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治而下乱者。”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 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 教令?” ……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唐太宗经常以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关“民惟 邦本,本固邦宁”、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警句反复鞭策自己, 以免重蹈隋亡的覆辙。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 行。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民安,若肆情以从非, 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 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 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 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 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 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 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 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 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 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 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
盛时期。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
探问题 材料二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 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 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 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出现材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设置 鸿胪寺 作为接
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
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2)宽容的宗教政策: 佛教 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
汉文,派 玄奘 到天竺取佛经。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 开放 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
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 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 加快了日本的 封建化 进程。 知识点拨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 度和宽容。
文化
民族
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
开明的民族政策
外交
基础
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探问题
材料一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
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 人的话如何解释? 答案 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舟也,民,水也。
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
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太宗言论节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答案 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答案 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 “ 贞观之治 ” ,为唐朝的繁 荣奠定基础。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 羁縻府州 ;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
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 天可汗 ”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
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 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 “世为唐臣” 。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表现
(3)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
赋,反复强调“存百姓 ”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 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 科举 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深化理解 “ 贞观之治 ” 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 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
误区警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 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 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重用太子谋士 魏征 。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
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
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探问题 材料一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
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
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
祖采取 息事宁人 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
2.措施
(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材料三
唐太宗曰: “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
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资治通鉴》 (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答案 “任人唯贤”。
材料四
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
——材料一、二、四均选自《贞观政要》
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答案 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统治。
答案 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 帝范 》,反省过失;评价自
己“功大过小”。
知识点拨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 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
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主题一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角度 表现 前提 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 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政治 法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经济 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探问题 材料二 ( 太宗 ) 谓侍臣曰: “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 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
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 答案 民本思想,重视农业。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
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Fra bibliotek翻隋朝。(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 割据势力 、 统一全国, 立下汗马功劳。 位在王公上”。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
2.夺取王位 (1)统一后,设立“ 文学馆 ”,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 玄武门之变 ”,最终登基。
第2课
课标要求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列举 “ 贞观之治 ” 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
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 (1)你怎样看待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2)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思考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 史作用。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