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word教案
地理ⅰ湘教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案(2019最新版)
![地理ⅰ湘教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案(2019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bd75730722192e4536f6fa.png)
地理ⅰ湘教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案(2019最新版)[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及主要危害。
2.掌握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研究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 ③ 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④ 灾害:干旱、洪涝、寒潮、沙尘暴等⑤ 灾害:农业、林业病害、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3、特征⎩⎪⎨⎪⎧ 周期性、⑥ 性、⑦ 性复杂性、⑧ 性、⑨ 性【二】自然灾害的危害1、自然灾害的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⑩____________,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⑪____________。
2、我国的自然灾害:⑫________和⑬________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广。
⑭________灾害危害程度较大。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A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⑮__________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⑯________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⑰________、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⑱________的现象B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⑲__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2)1998长江洪涝灾害主要特点⎩⎪⎨⎪⎧ 洪水发生⑳ 、来势○21 洪峰次数○22 、水位○23洪水持续时间○24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25 性的区域强降水地貌:地面坡度○26 水文:江河的○27 变化大,河道弯曲、狭窄植被:覆盖率○28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春夏之交,暴雨时常发生于○29________地区;6、7月份,江淮地区形成○30____________;7、8月份,华北和○31________出现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也时降暴雨;8、9月份,○32____________受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3(湘教版必修1).doc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3(湘教版必修1).doc](https://img.taocdn.com/s3/m/1dec48b5be1e650e53ea99e6.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教学背景分析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并于2004年秋进行高中新课程的实验。
新课程的改革首先表现在新教材的改革。
在现行的四个地理教材版本中,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各版本编写人员根据当地典型的自然灾害进行了选择。
然而对于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而言,采用某一版本的教材,并不意味着以此版本为纲,而应根据新教材课程标准,可以灵活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一学生学习活动的材料更加贴近生活,达到实现智慧或能力发展的目的。
考虑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多受台风影响,故此在教材处理中增加了台风这一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
并以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为代表分析我国洪涝频发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对环境治理、保护的紧迫性。
补充台风的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认识台风的危害,掌握防灾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
b.分析判断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2.能力目标a.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及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b.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基础上,探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观,养成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自然吴害发臺的规律及其造成的危害。
2.难点:利用相关图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及防御措施。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1.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法、讲授法、讨论法2.多媒体手段:新闻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六、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近几年来,全球频繁出现重特大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指出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导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
(新课)(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1.资料分析:阅读教材1—4小段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a.自然灾害的概念(强调是一种自然事件,只有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时,才形成灾害)b.自然灾害的分类(显示自然灾害类型的一些图片)c.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播放2004年印度洋海啸及灾后救援工作视频, 强调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dc5aa1168884868662d69b.png)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自然灾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难的阻碍3、据表分析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难的类型及特点。
5、说出洪涝灾难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难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难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备措施。
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难频繁发生缘故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猎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适应。
二、重点难点我国洪涝灾难发生的要紧缘故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难频繁发生的缘故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四、新授导入新课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 发生7.8级地震。
此次地震造成了庞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缺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阻碍。
从这一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峻阻碍外,还有哪些灾难会给我们人类带来阻碍呢?带来哪些阻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活动智能要求推测点拔活动1阅读P107“自然灾难的概念”及图明白自然灾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难的4-32。
完成:1、什么是自然灾难?2、自然灾难要紧有哪些特点?(结合实例来说明)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难的发生产生哪些阻碍?4、自然灾难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难的阻碍。
发生产生的阻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活动2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难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难”分析完成:1、从自然灾难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点?2、自然灾难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3、中国的自然灾难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4.4【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4.4【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e2d58b7de518964bcf847c6d.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即必修Ⅰ最后一节,在讲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自然灾害,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又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在必修Ⅰ与必修Ⅱ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灾害放在必修Ⅰ最后一节也暗示着自然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最终回归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地理学习以人为本。
【知识与能力目标】1.2.了解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以长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为例,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3.【过程与方法目标】1.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树立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图片一、导入新课: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师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发生死伤空前惨重的海啸灾难。
下图显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其中左图是2004年6月23日的卫星照片,右图是2004年12月28日的卫星照片。
师 以上同学们看到了因地震诱发的海啸造成的重大灾害,除此以外,自然界还有哪些二、讲授新课:板 书:第四节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推进新课师1.什么叫自然灾害?自然2.生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灾。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2)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2)](https://img.taocdn.com/s3/m/b2c5780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7.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危害。
(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梧州和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此提出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通过对梧州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探讨分析,让学生形成读图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梧州洪涝灾害的探讨,学会迁移应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认识到人为原因对灾害发生的作用,让学生确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梧州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御措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导学案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ecafc00029bd64783e2ca5.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记忆其特征和分类。
2.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分布、成因和对策。
【学习重难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什么是自然灾害,分为哪些种类。
2.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表现、对策。
3.说明中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三、自我检测1.自然灾害的成因类型包括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农业灾害④林业灾害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现象体现群发性的是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B.火山――台风――干旱C.寒潮――酸雨――南极臭氧空洞D.台风――洪涝――水土流失3.关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有时也会带来洪水和洪灾B.我国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受灾面积最广的是洪水C.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D.形成暴雨。
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高压系统和锋面系统4.从全球范围来看,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居首位的自然灾害是A.地质灾害B.滨海地区的风暴潮C.臭氧层空洞的形成D.气象灾害5.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势西高东低,水流湍急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强弱不同C.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D.台风的影响所致6.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C.1998年的特大洪水,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加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是说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于干流水量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7.下列属于防治洪灾的非工程措施的是A.修筑堤坝,整治河道B.兴修水库,退耕还湖C.开挖分洪道D.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8.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我国__地区的__现象,其发生的时间是____中旬,长达一个月之久。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1d2f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b.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前言自然灾害是指由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现象引起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和事件。
让我们一起看看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内发生溢出、泛滥或导致内涝的现象。
洪水肆虐时,会冲毁房屋和桥梁,破坏农田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例如,2010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四川省雅安市遭受罕见暴雨侵袭,引发山洪泥石流,导致254人死亡、18人失踪,经济直接损失超过68亿元。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地壳发生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晃动现象。
地震会造成土地滑坡、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灾害。
例如,2018年9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7.5级地震,导致超过2000人死亡和2.08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因此被迫离开家园。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旋风。
在龙卷风的袭击下,飞行物和高速风力把房屋的屋顶和门窗刮飞或摧毁,导致人员伤亡和房屋毁坏。
例如,2011年4月27日,美国阿拉巴马州遭遇了多个级别不同的龙卷风袭击,导致315人死亡和2336人受伤,造成了达到10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台风台风是气象学中的一种强烈气旋风暴,通常形成于太平洋或印度洋。
台风会造成巨大的海浪和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引起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例如,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受到“海燕”台风袭击,导致6200人死亡、1771人失踪、14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达到1.3亿美元。
总结自然灾害的威力是很大的,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我们需要加强预防,降低灾害的影响。
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预案,提前疏散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地质等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提高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73c8042b160b4e767fcf73.png)
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以洪涝灾害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气象灾害,掌握洪涝灾害的含义。
2.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
3.分析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掌握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据、材料及影像直观感知洪涝灾害。
2.运用地理要素叠加的方法,综合分析中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3.根据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2016年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通过引导、讨论的方法探索长江流域的洪灾治理具体措施。
(3)情感和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地理思维。
2.了解灾害性天气的人为形成原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1)课标要求1.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2.结合案例,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
(2)学情分析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共两课时。
一是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二是对中国的洪涝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而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气象灾害之一,增强对洪涝灾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与人地关系,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更好的防御和应对洪涝灾害。
2.高一学生呈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善于表达自己、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较快等阶段性特点,但由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到一年,对知识的认识基本限于理解与记忆的层次,难以形成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整合能力。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认知,但缺少生活中的案例与之联系,不能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的学习体系。
三、重·难点重点:运用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
难点:引导学生形成认识洪涝灾害----分析洪涝灾害---预防洪涝灾害的综合分析体系。
高中地理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湘教版 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5aaae13172ded630a1cb660.png)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相同。
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所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人类采取合理的活动,其本身就是防灾的重要措施。
此外,对于自然灾害及其危害,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
只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
进一步,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
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视。
(2)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危害;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3)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表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
●能够简要说明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
●能够简要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4)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和。
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和林业灾害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性、性、性、性、性、性。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和,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和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第四节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设计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第四节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7ee6afed630b1c58eeb51d.png)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标准解读:1.识记:自然灾害的概念;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分布。
2.理解:简述某种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及危害。
3.应用: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实例,说明人类抗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的做法。
【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概念:发生在①系统中,能造成人们②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大致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③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主要特征二、自然灾害的危害1.危害:2.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洪涝和②。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类型2.形成洪涝灾害的因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④变化大、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等。
3.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⑤极不均匀,降水量⑥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2)我国暴雨具有⑦、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
(3)近年来因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活学巧练】1.判断题(1)地震、火山喷发属于地质灾害。
( )(2)人类活动不会诱发自然灾害。
( )(3)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等特征。
( )(4)自然灾害会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导致人员伤亡。
( )2.选择题(1)我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和火山喷发B.洪涝和干旱C.台风和寒潮D.滑坡和泥石流(2)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我国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的危害较小B.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但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C.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大致呈下降趋势D.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气候异常读“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Ⅱ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B.6—7月C.6—8月D.5—8月(4)如果在7月份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的灾害是(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北皆涝D.南涝北旱【重难讲解】一、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特征含义潜在性灾害发生之前都有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突发性灾害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可直接感受到的前兆或严格的规律可循,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周期性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群发性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或者是相伴发生复杂性灾害的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时间尺度上;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多因性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2.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类型举例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二、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60ce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2.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自然现象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灾害。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教案将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为基础,深入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与地球板块活动有关。
强烈的地震会引发土地滑坡、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电力中断等严重后果。
而且,地震会导致地壳破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指地壳岩浆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爆发会喷发出热蒸气、火山灰和熔岩等物质,导致火山口附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风,巨大的风力会导致巨浪、洪水等灾害。
此外,台风还会影响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这些影响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洪水洪水是指强烈的降雨和雪融等原因造成的水流增大,水位上升泛滥成灾的自然现象。
洪水会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田地被毁等严重后果。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1.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比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热蒸气、火山灰和熔岩,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洪水会淹没田地,破坏基础设施,引发交通瘫痪等问题;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电力中断等问题。
3.社会生活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台风会影响交通运输,破坏通讯线路,导致断电等问题;地震可以导致人们逃离家园,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1.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具体、科学、周密,以便于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灾害事件。
2.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是有效缓解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比如加强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及建造,提高桥梁的承受能力。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https://img.taocdn.com/s3/m/434b90e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a.png)
4.4 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3)了解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5)以长江和淮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五、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通过松花江洪涝视频,导入新课。
环节一:学习目标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危害。
2.知道我国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提出防洪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活动规律。
环节二:自主预习学生带着以下五个自主学习: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什么?4、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5、找出我国暴雨的三个特点环节三: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p111活动题2讨论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的危害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的危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d1281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0.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的危害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四、新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同学门的积极性,本节课设置了许多问题,许多活动,大家通过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
全班分为A、B两个小组,南边5列为A组,北边5列为B组,两个小组抢答问题得分,最后比较两个小组得分多少,评出胜负。
回答问题时注意,举手起立回答问题,坐着回答不算。
下面就开始我们的课堂。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大家仍记忆犹新。
短短的三分钟,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地震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本节课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分类、危害四个方面认识自然灾害。
第二部分:从洪涝分类,洪涝成灾原因,我国洪涝频繁原因三个方面学习中国洪涝。
第三部分:以98年长江洪水为例探究洪涝成因。
第四部分随堂训练,第五部分课堂总结。
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以下4个问题:• 1、 什么是自然灾害?(5分)• 2、 自然灾害有哪些主要特征?(5分)• 3、 按成因和发生过程,自然灾害有哪些常见类型?(5分)• 4、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5分)自然灾害是用图表来表示为: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造成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8e1f97155fbfc77da369b1c1.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内,即最后一节,既有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巩固,也有对应的拓展和延伸。
课程“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所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人类采取合理的活动,其本身就是防灾的重要措施。
本节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如果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切块显得繁杂,因此我适当调整为一下三个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淮河流域洪涝多发的原因。
2.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发现,而且很有胆识,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已有一段时间,已掌握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技能,能够依据图片材料归纳地理现象,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地理规律。
如能做到前后知识的有效联系,比如锋面系统的相关的知识,那对本节课的帮助很很大的。
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互助学习、积极研讨。
针对本节内容,在研讨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时要给与充分的时间,并且帮他们条理罗列清楚,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3.教学环境分析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电子白板增添学习的乐趣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突破,通过让学生参与电子白板互动,更深刻、更直观地掌握规律,并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当然此环节也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板书可以罗列本节课的框架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危害。
(2)能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产生的危害。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探究防治自然灾害的措施。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132353783e0912a2162a74.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根据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本节课的教学用灾害图片和灾害事实,来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教学中主要通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案例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产生原因。
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
教材对自然灾害的概念部分学习,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涉及了相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学生认识了自然灾害的概念以后,教材从世界和中国两个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
并且教材基于中国国情,简要介绍了我国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几种灾害:洪涝、干旱、地震,为“中国的洪涝灾害”教学作铺垫。
中国的洪涝灾害是本节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成因。
教材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正确对待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这是本节课的重要教育价值。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用图像、音像资料以增强对灾害的感性认识;要注重引导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要注意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的发生原因、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概念,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
这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分自然灾害和自然事件,并能结合本地实际。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515d4616529647d2628520c.png)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四节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㈠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㈢内容分析:本课是本章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最后一课,同时也是必修I暨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课。
本课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特别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人类利用自然、影响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灾害现象,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这是本节的重要教育价值。
所以不能单纯地只学习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㈣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
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㈤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以1998年震撼人心的汶川大地震为案例导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
教材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1998年长江洪灾),说明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这是本节的重要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
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4.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剖析,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建议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
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
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这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采用图像、音像资料以增强结灾害的感性认识;要注重引导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要注意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中国的洪涝灾害
(二)难点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讨论法:让学生在启发中找出自然灾害的原因并讨论其造成的危害
2.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机制
六、教学准备
播放录象及展示图片————98年长江抗洪图片和视频,
四川大地震。
七、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1
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
完成: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
①2008年5月12日四川纹川发生8级央地震。
(突发性)
②夏秋季节发生在我国东沿海地区的台风。
(周期性)
③人类修建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潜在性、多因性)④火山活动
可以导致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群发性)
3、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类型?
①地质、地貌灾害②气象灾害
③海洋灾害④生物灾害
课堂练习:列举自然灾害,分别指出它们各属哪种类型?
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哪些危害?
①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活动2
阅读“中国的自然灾害”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活动3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
洪涝灾害包括哪两类?各是怎样发生的?
[从自然因素(流域状况和水系状况)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 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有哪些特点?(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洪峰次数多、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
)
导我国雨带随季节分布图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主要因素)
①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
③夏季风势力不稳定,常造成北涝南旱或北旱南涝。
④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2、其它因素
①流域地貌特征。
②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③植被分布
④人类的活动
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分析长江洪水造成哪些危害?
(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淮河流域包括哪几个省区?
2淮河水系有什么特点?
(说出淮河流域的省区、水系特点)
读“淮河流域有关资料”,回答:
1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流域易造成洪灾的原因是什么?
2从气候因素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3从地形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水系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5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6治理淮河的措施有哪些?
7一般河流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和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河堤、整理河道;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②非工程措施(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能从分析中掌握一般分析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
板书设计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2、特征
3、类型
4、危害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3、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