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合集下载

化学结晶过程与原理

化学结晶过程与原理

化学结晶过程与原理化学结晶是一种物质从溶液或气体中析出并沉积形成晶体的过程,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形式。

结晶过程是物质由溶液状态向固态晶体状态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形成晶体。

化学结晶不仅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也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结晶的原理主要包括饱和溶解度、过饱和度、结晶核形成和长大、结晶速度等几个方面。

首先,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

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此时继续加入溶质不会再溶解,而会析出形成晶体。

其次,过饱和度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浓度高于其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有利于结晶核形成。

当过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结晶核,进而导致晶体的生长。

结晶核的形成和长大是化学结晶中的关键步骤。

结晶核是一小部分溶质分子排列有序而形成的微小结构,它是晶体生长的起始点。

结晶核在一定条件下会不断长大,形成完整的晶体结构。

结晶核形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结晶的速度和晶体质量。

最后,结晶速度是指晶体在结晶过程中的生长速率。

在化学结晶中,合适的结晶速度可以保证晶体的质量和形态,过快过慢的结晶速度都会影响晶体的质量。

因此,控制结晶速度是化学结晶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化学结晶过程与原理是一个复杂但又具有规律性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结晶的原理,可以更好地控制结晶过程,提高晶体的质量和产率,从而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结晶现象是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从厨房里的食盐结晶,到实验室里化学物质的结晶提纯,结晶无处不在。

那么,结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发生步骤呢?要理解结晶现象,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晶体。

晶体是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物质。

这种有规律的排列赋予了晶体独特的性质,比如固定的几何外形、明确的熔点以及各向异性等。

结晶现象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过饱和度。

过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超过了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当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溶质就有了结晶的趋势。

过饱和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比如改变温度、蒸发溶剂或者加入晶种等。

以改变温度为例,大多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当温度升高时,很多物质的溶解度增大,能溶解更多的溶质;而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减小,原本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就可能会超过饱和限度,从而形成过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也是一种常见的产生过饱和度的方法。

当溶剂不断蒸发,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加,当超过饱和浓度时,就为结晶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结晶的发生步骤。

第一步是形成晶核。

晶核就像是结晶的“种子”,它是晶体生长的起点。

晶核的形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通过引入外来的微小晶体颗粒(晶种)来实现。

自发形成晶核需要溶液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并且在局部区域内,溶质分子或离子通过随机碰撞和聚集,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的微小团体。

当这个微小团体达到一定的临界尺寸时,就成为了稳定的晶核。

第二步是晶体生长。

一旦晶核形成,溶质分子或离子会不断地在晶核表面附着和排列,使晶体逐渐长大。

这个过程中,溶质粒子会根据晶体的结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在晶核表面沉积,从而保持晶体的有序性和对称性。

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环境条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化工结晶是指物质由溶液或熔融状态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结晶过程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分离纯化物质、提纯产品、制备晶体材料等。

本文将从结晶原理、结晶过程和结晶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化工结晶的相关知识。

一、结晶原理。

结晶是物质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过程,其原理主要包括溶解度、过饱和度和结晶核形成三个方面。

1. 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当溶质的实际溶解度小于其饱和溶解度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结晶的倾向。

因此,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溶剂浓度等因素,可以促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2. 过饱和度。

过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超过了饱和浓度的程度。

当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时,溶质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过饱和度是结晶过程中重要的物理参数,对结晶速率和晶体形态有重要影响。

3. 结晶核形成。

结晶核是晶体生长的起始点,是溶质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的微小团簇。

结晶核的形成是结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数量和大小对晶体的形态和纯度有重要影响。

二、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主要包括溶解、过饱和、核形成和晶体生长四个阶段。

1. 溶解。

在结晶过程开始之前,溶质先要从固体状态或其他溶剂中溶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解是结晶过程中的起始阶段,也是影响结晶质量的重要环节。

2. 过饱和。

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了饱和浓度时,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度越大,结晶核的形成速率越快,晶体生长速度也越快。

3. 核形成。

过饱和状态下,溶质分子聚集形成结晶核,是结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结晶核的形成需要克服表面张力和核形成能的影响,对结晶质量和产率有重要影响。

4. 晶体生长。

结晶核形成后,晶体开始在溶液中生长。

晶体生长的速率和方向受溶液中溶质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结晶应用。

结晶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分离纯化、提纯产品、制备晶体材料等方面。

1. 分离纯化。

结晶可以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提高产品的纯度。

结晶科学原理

结晶科学原理

结晶科学原理结晶是指物质从混合态或溶液中逐渐形成有序排列的晶体过程。

它是无数个微小颗粒按照特定的规则排列而形成的,具有固态物质特有的有序性和周期性。

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结晶现象随处可见,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药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结晶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结晶的物理原理结晶的形成涉及到物质的凝聚态物理学和热力学原理。

当溶液中存在过饱和度时,就会发生结晶现象。

过饱和度表示的是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点溶解度的程度。

当过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溶质分子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晶体。

结晶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核心形成和晶体生长。

核心形成是指在过饱和度较高的条件下,溶质分子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团簇,这个团簇就是晶核。

晶核的形成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因为在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从溶液中有序地排列起来,而不是呈现无序的状态。

随着晶核不断增大,晶体的生长就开始了。

晶体生长是指晶核周围的溶质分子逐渐附着在晶核上,而使晶体的大小不断增加。

晶体生长的速率取决于过饱和度、温度、溶液中其他成分的存在等因素。

二、结晶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领域,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将目标化合物从杂质中分离出来,并达到纯度要求。

此外,结晶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工业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

结晶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废料的生成,具有环保和经济的优势。

三、结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在材料科学中,结晶的研究对于研发新材料和改良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控结晶过程中的参数,可以控制晶体的形貌、晶格缺陷以及晶体之间的界面性质等。

这对于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半导体材料制备中,通过控制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可以调控材料的电导率和光学特性,进而实现不同的器件功能。

四、结晶在药学中的应用在药学领域,结晶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中。

药物的结晶性质对于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结晶法的原理和应用

结晶法的原理和应用

结晶法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结晶法是一种分离和纯化固体物质的方法,通过控制溶剂中溶质的饱和度和温度,使溶质逐渐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它基于溶解度的差异,利用溶液与溶质之间的溶质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吸引力以及溶质分子间的排斥力。

结晶法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溶解-饱和度: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间的分子间吸引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排斥力,溶质能够均匀溶解在溶剂中。

2.过饱和度:通过增加溶剂中溶质的浓度或降低溶剂温度,使溶液的饱和度超过平衡饱和度。

在过饱和溶液中,多余的溶质分子凝聚形成微小晶核。

3.形核:过饱和溶液中的微小晶核逐渐增长,形成大型的晶体。

4.结晶:溶质分子在溶液中逐渐聚集,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

5.结晶纯度:晶体的纯度取决于溶液中杂质的含量和晶体形成过程中的操作条件。

2. 应用结晶法在化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2.1 药物制造药物的生产过程中,结晶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离和纯化。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溶剂选择,可以使目标药物从复杂的混合物中结晶出来,并去除其中的杂质物质,从而得到高纯度的药物。

2.2 化学品制造结晶法在化学品制造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结晶法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学品。

例如,从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通过改变溶液的条件,可以使特定金属离子结晶出来,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金属化合物。

2.3 食品加工结晶法在食品加工中常用于脱色和提纯。

例如,白糖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溶解原始糖浆,并在适当的温度下控制结晶条件,可以使杂质物质逐渐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终得到纯净的白色结晶糖。

2.4 分子物理学研究结晶法在分子物理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控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温度,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晶体样品,用于X射线衍射和单晶衍射等实验技术的应用。

这些实验技术可以揭示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

2.5 矿石提取结晶法在矿石提取中也有应用。

结晶原理、方法、设备

结晶原理、方法、设备
02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可 以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离要 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03
结晶设备
冷却结晶设备
冷却结晶器
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达到 饱和并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降低而显著减少的物质。
冷冻结晶器
利用冷冻剂将溶液冷却到冰点以 下,以析出晶体。适用于热敏性 物质或高价值物质的结晶。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进展与成果
结晶原理的深入理解
随着科研的深入,人们对结晶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对晶体 生长的动力学、结晶过程中的相变等关键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新型结晶方法的开发
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型的结晶方法,如冷冻结晶、反溶剂结 晶等,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先进结晶设备的研制
离子交换结晶器
利用离子交换剂将溶液中的离子吸附并释放,使溶质析出晶体。适用于含有特 定离子的物质。
其他结晶设备
筛网结晶器
通过在筛网上形成过饱和溶液,使溶质在筛网表面析出晶体。适用于易于在固体 表面结晶的物质。
搅拌结晶器
通过搅拌使溶液中的溶质在固体表面或悬浮液中析出晶体。适用于需要较长结晶 时间和较大结晶粒度的物质。
降低而显著减小的物质。
盐析结晶
通过加入盐类使溶质析出结晶 的方法,适用于蛋白质、酶等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
萃取结晶
通过溶剂萃取使溶质在另一种 不相溶溶剂中析出结晶的方法 ,常用于分离和纯化有机物。
结晶设备
01
02
03
结晶器
用于进行结晶操作的设备, 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结 晶器类型,如搅拌式结晶 器、流化床结晶器等。
蒸发结晶设备
蒸发结晶器
通过加热溶液使溶剂蒸发,使溶质达 到饱和并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增加或随温度变化不大的 物质。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3、结晶的步骤
4盐析法 在溶液中,添加另一种物质使原溶质的溶解度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 而析出结晶.加入的物质可以是能与原溶媒互溶的另一种溶媒或另一种 溶质. 5抗溶剂法 通过加入能降低溶解度的抗溶剂,如碳酸钠的抗溶剂结晶,在此结晶 体系中,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或者1,2-丙二醇等可加入其水溶液中,以 降低溶解度,产生过饱和度.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方法
目录
1 结晶与晶体 2 结晶的基本原理 3 结晶的步骤 4 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1、结晶与晶体
1、结晶与晶体
结晶是指固体物质以晶体状态从溶液、蒸汽或熔融物中析出的过程. 晶体是指内部结构中质点元素〔原子、离子、分子作三维有序规则排 列排列的固态物质. 晶体可分为三大晶族,七大晶系如下: 高级晶族:立方晶系<等轴晶系 中级晶族:三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 低级晶族:正交晶系<斜方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
2、结晶的基本原理
介稳区
不稳区 过渡区 亚稳区
稳定区
1—饱和曲线;2—第一过饱和曲线; 3—第二过饱和曲线
A稳定区:即不饱和区.其浓度≦ 平衡浓度,在这里不可能发生结晶.
B亚稳区:即第一过饱和区.在此 区域内不会自发成核,当加入晶种时,结 晶会生长,但不会产生新晶核.
C过渡区:即第二过饱和区.在此 区域内也不会自发成核,但加入晶种后, 在结晶生长的同时会有新晶核产生.
4、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冷却〔蒸发速度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真空绝热蒸发冷却是使溶液产生过饱和度的重要手 段之一.冷却速度快,过饱和度增大就快,容易超越介稳区极限,到达不稳 定区时将析出大量晶核,影响结晶粒度.因些,结晶操作过程的冷却速度 不宜太快. 〔5杂质的影响 物料中杂质的存在对晶体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应该尽量去除杂质,以提 高产品质量.

溶液结晶的方法、结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溶液结晶的方法、结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溶液结晶的方法、结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根据析出固体的方式不同,可将结晶分为溶液结晶、熔融结晶、升华结晶和沉淀结晶等多种类型。

工业上使用上最为广泛的是溶液结晶,采用降温或移除溶剂的方法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析出溶质作为产品。

此外,也可按照操作是否连续,将结晶操作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或按有无搅拌装置分为搅拌式和无搅拌式等。

一、溶液结晶的方法溶液结晶是指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溶液结晶的基本条件是溶液的过饱和,一般经过以下过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晶核的形成、晶体生长。

1、冷却法冷却法也称降温法,它是通过冷却降温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的方法。

冷却结晶基本上不除去溶剂,靠移去溶液的热量以降低温度,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进行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的情况。

冷却又分为自然冷却、间壁冷却和直接接触冷却。

自然冷却法是使溶液在大气中冷却结晶,其设备结构和操作均最简单,但冷却速率慢、生产能力低且难于控制晶体质量。

间壁冷却法是工业上广为采用的结晶方法,靠夹套或管壁间接传热冷却结晶,这种方式消耗能量少,应用较广泛,但冷却传热速率较低,冷却壁面上常有晶体析出,在器壁上形成晶垢或晶疤,影响冷却效果。

直接接触冷却器以空气或制冷剂直接与溶液接触冷却。

这种方法克服了间壁冷却的缺点,传热效率高,没有结疤问题,但设备体积庞大;采用这种操作必须注意的是选用的冷却介质不能与结晶母液中的溶剂互溶或者虽互溶但应易于分离,而且对结晶产品无污染。

2、蒸发法蒸发法是靠去除部分溶剂来达到溶液过饱和状态而进行结晶的方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

蒸发结晶消耗的能量较多,并且也存在着加热面容易结垢的问题,但对可以回收溶剂的结晶过程还是合算的。

蒸发结晶设备常在真空度不高的减压下操作,目的在于降低操作温度,以利于热敏性产品的稳定,并减少热能损耗。

3、真空冷却法真空冷却法又称闪蒸冷却结晶法。

它是溶剂在真空条件下闪蒸蒸发而使溶液绝热冷却的结晶法。

化工原理-结晶(原理、工业方法、设备 )

化工原理-结晶(原理、工业方法、设备 )

内容提纲
一、结晶基本概念 二、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 三、结晶过程的计算
一、结晶机理
1、结晶概述 2、结晶过程的特点
结晶原理
3、晶体及特性 4、相平衡与溶解度
5、晶体的形成过程
一、结晶机理
1.什么是结晶
所谓结晶是指物质以晶体的状态从溶液、熔融混合物或蒸气中析出的过 程称为结晶(crystallization),结晶是生物化工生产中,获得纯固态物质
①内循环冷却式结晶器
内循环式冷却结晶器的构造如图所示,其冷却
原料液
剂与溶液通过结晶器的夹套进行热交换。
这种设备由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受结晶器的限 制,其换热量不大。
冷却剂
晶浆
②外循环冷却式结晶器 外循环式冷却结晶器的构造如 图所示,其冷却剂与溶液通过结晶 器外部的冷却器进行热交换。 这种设备的换热面积不受结晶 器的限制,传热系数较大,易实现 连续操作。
④对称性
由于晶体内部的微粒,在空间是按一定几何形
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必然导致各种晶体都具有一 定的对称性。 在结晶操作中,我们常可依据晶体的形状及色
泽等外观粗略判断结晶产品的纯度。
NaCl晶体
例如:通过结晶得到的岩白菜素是白色疏松的针状结晶(干燥后会变成 粉末状晶体)。 又如:从天然材料中提取并通过结晶得到的
差及中等溶解度的物系。
4、盐析(溶析)结晶法
盐析(溶析)结晶:向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以降低溶质在原 溶剂中的溶解度,产生过饱和度的方法。 盐析剂的要求:能溶解于原溶液中的溶剂,但不(很少) 溶解被结晶的溶质,而且溶剂与盐析剂的混合物易于分 离(用蒸馏法)。 NaCl是一种常用的盐析剂,如在联合制碱法中,向 低温的饱和氯化铵母液中加入NaCl,利用同离子效应, 使母液中的氯化铵尽可能多地结晶出来,以提高结晶收 率。

结晶的基本原理

结晶的基本原理

结晶的基本原理
结晶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调整溶液中的温度、浓度和通风条件,使其中的溶质逐渐形成晶体。

具体原理如下:
1. 过饱和度:将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当溶液中含有超过其在该温度下饱和溶解度的溶质时,就形成了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度是晶体形成的前提条件。

2. 成核: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会聚集成微小的晶核,称为成核。

成核是晶体生长的起点,一旦形成,晶核会逐渐生长。

3. 晶体生长:晶核在过饱和溶液中吸收其它溶质分子,并沉积在晶核表面,从而使晶体逐渐增大。

晶体生长速度取决于溶质的浓度、温度和通风条件等因素。

4. 结晶后处理:当晶体达到一定大小后,可以通过过滤、洗涤等操作将其分离出来,并进行干燥和粉碎等后续处理。

总而言之,结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溶液的饱和度,促使溶质成核并生长,最终得到晶体。

同时,控制温度、浓度和通风条件等因素,能影响晶体的形态和质量。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应用一、结晶的原理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质物质因过饱和而产生固相晶体的过程。

它是物质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纯化和分离技术。

结晶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饱和度: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高于其溶解度时,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度是结晶发生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结晶的速率和产物的纯度。

2.稳定结晶核形成: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在溶液中发生聚集,形成最初的结晶核。

稳定结晶核的形成受到溶剂特性、温度和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3.结晶生长:在稳定结晶核的基础上,晶体逐渐增大,形成可见的晶体固相。

结晶生长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搅拌速率和晶体生长面等因素的影响。

二、常见的结晶方法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结晶方法包括:1.蒸发结晶法:将溶液置于容器中,通过加热或静置,使溶质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晶体。

2.降温结晶法: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溶解度降低,从而导致过饱和,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3.倾析结晶法:将过饱和的溶液慢慢倾斜放置,使晶体沿着特定方向缓慢生长。

4.冷凝结晶法:利用冷凝在冷凝器内壁上的水珠作为晶核,使溶质析出晶体。

5.溶剂结晶法:通过改变溶剂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来控制结晶的发生。

三、结晶的应用结晶是一项重要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医药工业:结晶在药物的分离纯化、提取和制备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结晶技术可以得到纯度高、晶型良好的药物物质。

2.食品工业:结晶用于食品添加剂、人工甜味剂、调味品等的提纯和制备过程中。

3.化学工业:结晶是许多化学品的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化学品。

4.环境保护:结晶技术可以用于废水处理,通过结晶分离出有价值的溶质,从而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5.材料科学:结晶是合成和制备许多材料的重要方法,如单晶材料、多晶材料和纳米材料等。

总之,结晶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重要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实现物质的纯化和分离,还能得到具有良好晶型和高纯度的产品,以及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得到结晶的方法

得到结晶的方法

得到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
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2、降温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 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3、重结晶
重结晶是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

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彼此分离。

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

某些金属或合金重结晶后可使晶粒细化,或改变晶体结晶,从而改变其性能。

结晶溶剂的选择
1、溶剂对欲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差别越大越好;
2、溶剂对杂质在冷、热时均溶或者不溶;
3、溶剂不与欲结晶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4、溶剂的沸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初中结晶方法

初中结晶方法

初中结晶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结晶方法结晶是一种物质在固态中由溶液过渡到稳定的晶体状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结晶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也是一个常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结晶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液溶解和结晶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在初中阶段常见的结晶方法。

一、溶液结晶法溶液结晶法是最常见的结晶方法之一,通常用于从溶液中结晶出纯净的晶体。

其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溶解固体:将需要结晶的固体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加热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为止。

这一步骤是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的过程。

2. 过滤:在溶液中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得到纯净的溶液。

3. 结晶:在适当的条件下(如降温或蒸发溶剂),溶液中的溶质开始析出晶体。

晶体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耗时较久,需要耐心等待,直至晶体完全生成。

4. 结晶收集:利用玻璃棒或玻璃棉球将结晶从溶液中捞出,并用净水洗涤,最后用滤纸吸干。

二、熔融结晶法1. 加热:将固体物质加热至熔化,形成液态。

2. 结晶:逐渐降温,使物质在适当的温度下结晶。

三、悬浮结晶法1. 溶解固体:将需要结晶的固体加入适量的溶剂中,使之溶解。

2. 加入结晶剂: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可以促进结晶的物质(称为结晶剂),如种子晶。

3. 调节条件:适当调节溶液的温度、搅拌速度等条件,促使溶质结晶。

通过以上几种常见的结晶方法,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结晶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晶是一种有趣的实验现象,通过结晶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物质的转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学生们对初中结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更多的化学世界。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一、初中结晶方法的定义结晶方法是一种通过整理、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和提炼的学习方法。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目 录
1 2
结晶与晶体 结晶的基本原理 结晶的步骤 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
4
1、结晶与晶体
1、结晶与晶体
结晶是指固体物质以晶体状态从溶液、蒸汽或熔融物中析出的过程。 晶体是指内部结构中质点元素(原子、离子、分子)作三维有序规则
排列排列的固态物质。
晶体可分为三大晶族,七大晶系如下: 高级晶族:立方晶系(等轴晶系)
处于平衡的溶液称为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溶液浓度恰好等于溶质的溶解度,即达到液固相平衡状态时的浓 度曲线,称为饱和曲线;
溶液过饱和而欲自发的产生晶核的极限浓度曲线称为过饱和曲线
。饱和曲线与过饱和曲线之间的区域为结晶的介稳区。
2、结晶的基本原理
A稳定区:即不饱和区。其浓度
不稳区 过渡区 介稳区
≦平衡浓度,在这里不可能发生结晶
3、结晶的步骤
3、结晶的步骤
结晶是从均一的溶液中析出固相晶体的一个操作,常包括为三个 步骤: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晶核的生成和晶体的成长。 a-晶核的生成 b-诱导期 c-结晶成长 d-结晶老化 e-平衡的饱和溶液
3、结晶的步骤
(1)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结晶的首要条件是过饱和,制备过饱和溶液的方法一般有五种:
4、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结晶原理,结晶操作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晶核形成速率和晶 体成长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过饱和度、温度、搅拌强度、冷却速度
、杂质以及晶种等方面。
(1)过饱和度的影响 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成长速率均随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不
稳区,溶液会产生大量晶核,不利于晶体成长。
化学反应法
冷却法
盐析法 蒸发法
抗溶剂法
3、结晶的步骤

4-1 结晶技术

4-1 结晶技术
过程:将溶剂中的物质析出产生 结晶和沉淀都是是分子分离纯化的一种手段

不同

纯度不同:沉淀的纯度远低于结晶,是一种初级分离 技术。但多步沉淀操作也可制备高纯度的目标产物。 结构不同:沉淀是无规则排列的无定形粒子 速度不同:结晶和沉淀相比应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必须有适合的晶核


应用广泛性:沉淀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等生物产物的分 离,蛋白质沉淀是不定形颗粒,不是结晶。
(1)剪切力成核,一个变n个
(2)接触成核,两个变一个
晶核的成核速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溶液中生成新核的数目。

是决定结晶产品粒度分布的首要动力学因素;
成核速度大:导致细小晶体生成 因此,需要避免过量晶核的产生
3.
晶体的成长
晶体成长速度大大超过晶核生成速度,过饱和度主要用 来使晶体成长, 得到粗大而有规则晶体;
特点:



优点:构造简单,生产能力大,操作控制较容易。
缺点:必须使用蒸汽,冷凝耗水量较大,操作费用和能 耗较高。
名词
晶浆:在结晶器中结晶出来的晶体和剩余的溶液 (或熔液)所构成的混悬物。 母液:去除悬浮液中的晶体后剩下的溶液(或熔液)。 晶习: 一定环境中,结晶的外部形态。 结晶过程中,含有杂质的母液(或熔液)会以表面粘 附和晶间包藏的方式夹带在固体产品中。
3. 结晶操作的特点
多数情况下,只有同类分子或离子才能排列成晶体,因 此结晶过程有良好的选择性。
结晶

真空浓缩结晶锅主要用于味精结晶
冷却盘式结晶器

提高纯度
结晶过程的预测与改善
提高产率:提高起始浓度,降低溶解度, 杂质的存在原因: a 母液带入; b 杂质包埋; c 单晶中包含母液; d 杂质取代晶格分子 改善晶体大小分布:改变成核和生长速度,控制过饱和度 进程 控制过滤速度:大晶体与窄的粒径分布过滤效果好 避免结垢:晶体沉积在容器中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

引言概述结晶现象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液体或气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对于许多科学领域而言,了解结晶的原理和发生步骤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结晶现象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结晶现象的原理和发生步骤,希望读者能够更加理解这一现象。

正文内容一、原理1.结晶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结晶是一种物质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结构的过程。

在结晶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晶粒。

2.结晶的热力学基础结晶的发生需要克服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能量差,即自由能差。

当自由能差为负时,结晶就能发生。

3.结晶的动力学过程结晶的动力学过程指的是物质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核化、生长和形态发生等多个步骤。

4.结晶的驱动力驱动结晶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溶剂性质、溶质浓度、杂质等。

不同的系统对这些因素的响应也大不相同。

5.结晶的种类结晶现象可分为物理结晶和化学结晶。

物理结晶是由于温度或浓度变化引起的,而化学结晶则是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

二、发生步骤1.核化核化是结晶的第一步,指的是液体中出现起始晶核。

起始晶核的形成需要克服活化能的影响,活化能越低,核化速度越快。

2.生长晶核后,它们会通过吸收周围溶液中的溶质来增大尺寸,形成晶体的过程被称为生长。

生长速度受到温度、浓度、溶液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

3.晶体形态发生晶体形态发生是指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形状改变。

形态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溶剂对溶质的影响、晶体生长速度的变化等。

4.晶体合并晶体合并是指在结晶过程中,颗粒之间发生相互迁移和接触,形成更大晶体的过程。

合并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晶体形态等。

5.晶体分散晶体分散是指结晶过程中,固体晶体颗粒由于能量分散、扩散等原因发生分离的过程。

晶体分散会导致空心晶体、多晶晶体等形成。

结尾总结结晶现象的原理与发生步骤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

通过了解结晶的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结晶现象,在化学工业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一、结晶的原理方法结晶是指物质从溶液或气体中逐渐变为晶体的过程。

结晶是固体物质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有序排列形成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原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溶剂结晶溶剂结晶是指通过加入适当的溶剂,使溶质在溶液中逐渐形成晶体。

一般来说,溶剂结晶的方法包括过饱和溶液结晶、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等。

•过饱和溶液结晶是指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已经达到最大值,再进一步降低溶液的温度或增加溶质的浓度,就会导致溶质通过结晶形成晶体。

•蒸发结晶是指将溶液置于开放容器中,通过蒸发溶剂来充分饱和溶液,使溶质逐渐结晶。

•冷却结晶是指通过将溶液置于低温环境中,使溶质逐渐结晶。

2. 气相结晶气相结晶是指物质从气体状态逐渐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结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淀积和化学气相淀积两种。

•物理气相淀积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的溶质通过高能粒子的撞击使其逐渐形成晶体。

•化学气相淀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的溶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晶体。

3. 摇床结晶摇床结晶是指通过将溶液放置在摇床上,利用摇床的摇动使溶质逐渐结晶。

这种结晶方法主要适用于微量溶质的结晶过程。

二、结晶的应用结晶作为一种固体物质的制备方法,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以下列举了结晶的几个主要应用:1. 制药领域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结晶,可以将溶液中的杂质去除,获得高纯度的药物晶体。

2. 材料科学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结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半导体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

通过控制结晶的条件,可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

3. 化工领域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结晶,可以将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分离出来,获得高纯度的产品。

4. 生物领域在生物领域中,结晶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和纯化过程中。

通过结晶,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大分子晶体,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是指物质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过程。

当物质的浓度
超过其饱和度时,就可以形成结晶。

结晶的过程可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产生核心:当物质浓度超过饱和度时,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导致物
质开始聚集形成微小颗粒,称为结晶核心。

2.生长晶体:结晶核心会吸收周围的溶质,以便增长晶体。

在晶体生
长过程中,溶质会从溶液中转移到结晶体表面。

3.扩展晶体:晶体会不断生长并扩展,直到达到饱和浓度或其他外部
因素限制生长。

起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温法:通过逐渐降低溶液的温度,使过饱和度增加,从而促进结
晶的形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易溶性物质,如盐类、糖类等。

2.蒸发法:将溶液放置在容器中,让溶液中的溶质逐渐由于蒸发而浓缩,溶液浓度超过饱和度后开始形成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易挥发性
物质,如草酸钙、硝酸钠等。

3.混合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溶液混合,形成的混合溶液中溶质浓度
超过饱和度而形成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溶解度较低的物质,如硫酸
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可以形成硫酸铁。

4.冷却结晶法:先制备一个过饱和溶液,然后通过连续快速搅拌和快
速冷却的操作,促使结晶核形成和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结晶,适用于一些较难结晶的物质。

总结起来,结晶的原理是物质在超过饱和度后形成结晶核,并通过生长来扩展晶体。

起晶方法主要包括降温法、蒸发法、混合法和冷却结晶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需求的结晶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一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结晶原理的说明从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晶核的发生→晶体生长等过程。

制取饱和溶液是溶质结晶的关键,下面应用溶解度曲线加以说明。

图中曲线S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P表示未达饱和时的溶液,使这种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从而析出晶体的方法有两种:(1)恒温蒸发,使溶剂的量减少,P点所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变成S曲线上的A点所表示的溶液。

在此时,如果停止蒸发,温度也不变,则A点的溶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

若继续蒸发,则随着溶剂量的继续减少,原来用A点表示的溶液必需改用A'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溶质可以自然地由溶液里析出晶体。

(2)若溶剂的量保持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假如P点所表示的不饱和溶液的温度由t1℃降低到t2℃时,则原P点所表示的溶液变成了用S曲线上的B点所表示的饱和溶液。

在此时,如果停止降温,则B点的溶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

若使继续降温,由t2℃降到了t3℃时,则原来用B点表示的溶液必需改用B′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溶质可自然地由溶液里析出晶体。

1.结晶原理(过饱和溶液)2.结晶原理(晶核形成与晶体的长大)障碍的程度因溶液的性质和操作条件不一样,这就是存在过饱和溶液的原因。

当溶液的过饱和度超过饱和曲线时,也就是溶液中不稳定的高能质点很多,多到足以不受稳定的低能质点影响,而很快互相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

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

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首先由几个质点结合成晶线,再扩大与晶面,最后结合成微小的晶格,称为晶核(晶芽),其他质点继续排列在晶核上,使晶核长大成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晶原理和起晶方法
结晶原理的说明
从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不饱和溶液一 饱
和溶液一过饱和溶液一晶核的发生一晶体生长等过程。

制取饱和溶液是溶质结晶的关键,下面应用溶解度曲线加以说明。

图中曲线 S 表
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P 表示未达饱和时的溶液,使这种溶液变成过饱和 溶液,从而析出晶体的方法有两种:
(1)恒温蒸发,使溶剂的量减少,P 点所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变成 S 曲
线上的A 点所表示的溶液。

在此时,如果停止蒸发,温度也不变,则 A 点的溶 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

若继续蒸发,则随着溶剂量的继 续减少,原来用A 点表示的溶液必需改用 A 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溶质可以自然地由溶液里析出晶体。

圈总吉晶用理的说明
(2)若溶剂的量保持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假如 P 点所表示的不饱和溶 液的
温度由tJC 降低到t 2°C 时,则原P 点所表示的溶液变成了用 S 曲线上的B 点 所表示的饱和溶液。

在此时,如果停止降温,则 B 点的溶液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溶质不会由溶液里析出。

若使继续降温,由t 2C 降到了 t 3C 时,则原来用B 点表 示的溶液必需改用B'点表示,这时的溶液是过饱和溶液,溶质可自然地由溶液
里析出晶体。

1. 结晶原理(过饱和溶液)
2. 结晶原理(晶核形成与晶体的长大)
障碍的程度因溶液的性质和操作条件不一样,这就是存在过饱和溶液的原因。

当溶液的过饱和度超过饱和曲线时,也就是溶液中不稳定的高能质点很多,多到足以不受稳定的低能质点影响,而很快互相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

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放出能量,吸引、聚集、排列成结晶,因此不稳定区浓度的溶液能自然起晶。

起晶时一般认为由于质点的碰撞,首先由几个质点结合成晶线,再扩大与晶面,最后结合成微小的晶格,称为晶核(晶芽),其他质点继续排列在晶核上,使晶核长大成晶体。

3. 境界膜
处于晶核附近的不稳定高能质点,受到晶体质点的引力,放出能量,排列到晶核上以后,晶体周围的溶液就是一些溶质质点比较稳定的溶液,这些溶液好象一层膜一样包围着晶核,通常称这层膜为境界膜。

4. 伪晶
表面结晶速度小于扩散速度时,不稳定的溶质质点来不及很好地排列,只受到继续通过境界膜的不稳定质点的影响,故可能形成新的晶核,或不规则地附在晶核上生成伪晶。

(二)起晶方法
1自然起晶:将溶液用蒸发浓缩的方法排除大量溶剂,使溶液浓度进入过饱和不稳定区,溶液即自然起晶。

2刺激起晶法:将溶液用蒸发浓缩的方法排除部分溶剂,使溶液浓度进入过饱和不稳定区,然后将溶液放出,使溶液受到突然冷却,进入不稳定区,而自然自行结晶生成晶核。

3晶种起晶法:将溶液浓缩到介稳定区的饱和浓度后,加入一定大小和数量的晶种,同时均匀搅拌,使晶体长大。

二结晶设备
通常结晶设备应有搅拌装置,使结晶颗粒保持悬浮于溶液中,并同溶液有一个相对运动,以减薄晶体外部境界膜的厚度,提高溶质点的扩散速度,以加速晶体长大。

搅拌速度和搅拌器的形式应选择得当,若速度太快,则会因刺激过剧烈而自然起晶,也可能使已长大了的晶体破碎,功率消耗也增大;太慢则晶核会沉积太慢则晶核会沉积。

故搅拌器的形式与速度要视溶液的性质和晶体大小而定。

搅拌器的形式很多,设计时应根据溶液流动的需要和功率消耗情况来选择。

对于一般煮晶锅多采用锚式搅拌,配合溶液在沸腾时的自然循环,可使晶体悬浮,立式结晶箱多采用框式搅拌器,卧式结晶箱多采用螺条式搅拌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