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叙事结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首先,《水浒传》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整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故事的开始是宋江领导梁山泊起义,然后依次展示一系列的战斗和冒险,最终以宋江及其兄弟被收编为官兵的结局结束。
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
使得故事的发展清晰有序,读者能够一步步地理解整个故事的起伏和变化。
最后,《水浒传》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叙事的手法。
在时间叙
事方面,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到几十年,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主人公们
从起义到最终的归顺的过程。
在空间叙事方面,故事的地点也相当多样,
涵盖了山野、村庄、城市等各种不同的地方。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运用,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对比和冲突,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叙事技巧丰富多样,包括线性叙事、插叙、
回忆叙事、多人称叙事以及时间和空间叙事等。
这些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
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得每个人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水浒传》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小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篇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叙事结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进行文化阐释。
一、英雄崇拜与英雄神话《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英雄,他们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勇气,常常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地保护人民。
这种英雄崇拜的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英雄的崇拜和追求。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英雄被视为权力、荣誉和力量的象征,他们的故事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曲和民间艺术中,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榜样。
二、聚义与反逆《水浒传》中的聚义和反逆是叙事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聚义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反抗不公和压迫,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聚集在一起。
反逆则是指一群反叛者对统治者和社会进行反抗和破坏,他们试图通过暴力和破坏来改变社会。
这两种叙事结构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权力和秩序的渴望和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三、情节起伏与反转《水浒传》的情节具有起伏和反转的特点,这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们最终却获得了胜利和自由。
这种情节的反转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吸引力。
同时,这种情节起伏和反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权力和秩序的渴望,以及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四、角色塑造与命运《水浒传》中的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和信仰,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故事中,角色的命运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包括社会地位、个人选择、社会环境等。
这种命运塑造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看重,以及对于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英雄崇拜、英雄神话、聚义与反逆、情节起伏与反转、角色塑造与命运等元素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篇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叙事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作者:洪扬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9期摘要:叙事学理论对于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方面探析《水浒传》的叙事技巧。
叙事结构上,《水浒传》是典型的缀段式结构,表面上松散,实则有结构之道贯穿其中;叙事时间上,《水浒传》以顺叙为主,杂以倒叙、预叙,并通过对时序的控制,形成疏密有致、跌宕生姿的叙事节奏;叙事视角上,《水浒传》以说书人全知全能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有时也采用人物视角。
关键词:水浒传叙事学叙事技巧叙事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中国从古代就对小说叙事加以关注。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金氏对《水浒传》给予高度评价,将《水浒传》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统称为“六才子书”。
金氏指出,《水浒传》的写作技法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等。
金氏已经注意到《水浒传》的叙事技巧,但由于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意识,批评者的思想光芒只能散见于评点之中。
本文将从现代叙事学视角出发分析《水浒传》的叙事手法。
一、《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浦安迪将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外形结构,指大型叙事架构存在的内在形式规则和美学特征,类似结构之道;二是纹理特征,指叙事文本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细针密线,类似结构之技。
”[1]《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也可如此划分。
(一)《水浒传》结构之道蒲安迪认为明清章回小说为缀段性结构,并指出缀段性结构的弊端。
“总而言之,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在于它的…缀段性‟(episodic),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
”[2]他认为缀段性结构使得小说没有整体感,如同散沙。
事实果真如此否?单从表面看《水浒传》叙事结构,或许会认同蒲安迪对于缀段性结构的批评,然而细读《水浒传》文本就会发现结构之道串联起看似无关的板块。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影响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
本作品以特殊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表达观点,从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技巧和人物复杂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叙事视角。
首先,《水浒传》以叙事视角来展现故事,结构清晰,虚拟时间宽阔,主要涉及四十三个英雄的一段人生历程。
文中将这些故事按先后时间顺序分别叙述,给读者清晰的时间线轨迹,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踪故事的发展历程,全面领略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其次,《水浒传》的叙事方式异于传统的西方叙事,叙事风格恢弘、不为一味追求节奏而牺牲情节内容,故事流畅,有节奏感,正确把握叙事细节,不偏离主线,勇敢创新,让叙事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它自己的意义。
此外,作者运用多种复杂的叙事技巧,如用描写、议论、对比、照应、象征、奇景、表达思想等,叙述不同的情节,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令人神往,使其有穿越古今的感觉。
最后,水浒传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通过一百多个英雄的复杂人物特征,透过个体的价值取向、人物性格、行动及故事情节等来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的多样性和变化,以此丰富和生动地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水浒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以特殊的叙事视角,表现出社会文化及人物复杂性,令人钦佩。
它通过结构清晰、叙事节奏明快、叙事技巧精彩多样以及人物复杂性,来表达叙事视角,
给历史文学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主要视角,由此形成的审美民族性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构中具有普遍性。
这一结构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类型之一。
从具有民族特色的“散点透视”来观照《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发现《水浒传》叙事结构是血脉贯通、浑然一体的。
【关键词】《水浒传》叙事结构散点透视文化阐释关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古今中外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从李开先、胡应麟、金圣叹等人的赞叹,到现当代一些学者的反思;从中国学者的争辩,到国外汉学家的指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看法,不仅体现着文艺批评标准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是文学审美民族性的反映。
本文试图在中国古代艺术生成的大文化背景中,结合审美的民族性特点,从“散点透视”的民族审美视角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进行阐释。
一、《水浒传》叙事结构评价述略关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可谓众说纷纭、歧见迭出。
简而言之,不外两种:一是“缀段式”的讥评;一是对结构松散的反驳。
(一)西方汉学家的讥评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里曾归纳了西方对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看法,即“总而言之,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在于它的‘缀段性’(episodic),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
蒲安迪进而分析了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一般叙事文学并不具备明朗的时间化‘统一性’结构,今天的读者容易觉得它在根本上缺乏结构的层次”。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自然也是如此。
蒲安迪说:“我们初读时的印象,会感到《水浒传》是由一些出自民间的故事素材杂乱拼接在一起的杂烩。
”罗溥洛在其主编的《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中也说过:“108位英雄好汉在一系列乱糟糟的互不相干的故事情节中上了梁山。
” 韩南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中断言,中国小说“实际上只是把许多单个情节组合起来,这种组合显然低于高层结构的水平”。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篇一:《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它的叙事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入手,探讨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梁山好汉的组织结构:《水浒传》以梁山好汉的组织为基础,通过他们的斗争和遭遇,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个组织结构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未来的向往。
2. 叙事方式的变化:《水浒传》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包括倒叙、插叙、分集叙事等。
这些叙事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作者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使小说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3. 人物形象的塑造:《水浒传》中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代表了梁山好汉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的人。
作者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如外貌、性格、行为等,塑造了这些人物形象,使它们更加真实和立体。
4. 社会文化的反映:《水浒传》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映社会文化的名著。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如官场腐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也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和文化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小说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篇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描写了108位义士在梁山泊聚义,反抗统治阶级的故事。
本文将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入手,探讨其文化阐释的意义。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小说以梁山泊聚义为开端,通过描述梁山泊的领袖和成员,展现了义士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水浒传》的叙事艺术《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融合了叙事艺术手法,深受人们喜爱。
叙事艺术是通过将叙事故事赋予意义和情感,使 storytellers 以身为主角,使读者认可它们的价值观从而进行传达的对话。
下面将讨论《水浒传》的叙事艺术式的特点。
首先,《水浒传》充分运用了叙事的节奏。
它包括由叙述者开头的讲述叙述方式,使其更加有力,以及使用经典的故事叙述。
另外,《水浒传》也使用了伴随节奏,使整个节奏特别强烈。
全书由 108 个英雄故事组成,以每两个英雄故事之间的“情侣”节奏和“返璞”节奏所组成。
每个英雄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而全书又有共同的主题,为读者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
其次,《水浒传》中使用了充满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充分地展示了故事的情绪和冲突。
整个叙事动作始终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具有性。
比如潘金莲的故事,从潘家主人之间的冲突,到潘金莲害怕被抓住,最后被追捕抓住,整个叙事情节都充满了戏剧性,充分展现出大量的情感和冲突,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水浒传》丰富多样的叙事形式,充分展现出叙事艺术的多样性。
它充分利用了叙事艺术的技巧,如引人联想的比喻、描绘形象的描述、直接表达的箴言,使故事恰到好处地展示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心情。
比如,在《水浒传》中,每个英雄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每个叙事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比如说,宋江的叙事风格以十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为主,他以一种朗朗上口、曲折有致的风格呈现出宋江的人物形象。
总之,《水浒传》充分运用了叙事艺术的特点,使其更加有趣、生动和感人。
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和叙事形式的丰富多样,使这部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更加成熟,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精神感受。
《水浒传》结构艺术特色整理
《水浒传》结构艺术特色整理
一、众多丰富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以宋朝末年的社会形态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从宋江、林冲等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到曾头市、杨志等江湖中的小人物,再到包拯、花荣等朝廷官吏,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各自的言行举止、对待义气、对待权力等方面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小说具有丰富的人物关系和生动的情节冲突。
二、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
三、善于运用描写手法
《水浒传》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比如,透过描写人物的相貌、仪态、言辞等来塑造角色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经历、感受、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利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氛围、衬托人物情感等等。
这些描写手法使小说更加具体生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巧妙的叙事结构
五、独特的章回体结构
总结起来,《水浒传》的结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众多丰富的人物形象、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章回体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水浒传》成为一部情节曲折、人物丰满、描写细致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水浒传》文学风格赏析整理
《水浒传》文学风格赏析整理1. 引言《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以中国北宋末年为背景,描绘了以宋的一群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
在文学风格方面,《水浒传》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奔放豪放的笔触,是一部令人深受触动的作品。
2. 叙事风格《水浒传》的叙事风格鲜明生动,行云流水般地将众多故事情节进行有机连接,给读者带来连续的惊喜和快感。
作者通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复杂的情感纠葛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情节饱满有力,富有戏剧性。
同时,《水浒传》还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得故事更加复杂和丰富。
3. 人物描写《水浒传》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饱满,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
宋江、林冲、鲁智深等都是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特点的角色,他们的形象既是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剖析,也是对时代社会风貌的写照。
同时,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也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得人物更为鲜明,更具吸引力。
4. 情节设置《水浒传》的情节设置十分丰富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使得故事发展不断迭起。
故事中的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主题贯穿始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5. 对白文化《水浒传》以对白为主要表达方式,对白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言论,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对白通过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6. 转折与反讽《水浒传》中的转折和反讽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许多转折点,以及通过对剧情进行反讽的方式展示了人物的无奈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手法使得故事更富层次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7. 结语《水浒传》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多样化的情节,以及巧妙运用的叙事和对白技巧,《水浒传》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北宋末年义士起义的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的角度进行文化阐释,探讨《水浒传》作者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
一、多重叙事结构体现社会多元化《水浒传》采用了多重叙事结构,如主线叙事、副线叙事和支线叙事等,展现了社会多元化和复杂性。
主线叙事是梁山泊起义的过程,而副线叙事则包括了东京城内贪官污吏的故事和南明福建起义的故事等。
支线叙事则是各个梁山好汉的个人事迹。
这种多重叙事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丰富,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性,而且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多元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情节布置反映道德取向《水浒传》的情节布置多以善恶分明的原则为导向,反映了作者的道德取向。
善的人物有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他们勇敢正义、忠心耿耿,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恶的人物有方腊、王伦、高俅等,他们奸诈狡猾、凶残不仁,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在情节布置上,作者不仅强调正义的力量,也展现了恶势力的丑陋和必定的失败。
通过这种道德导向,作者呼吁每个人都应遵循正义行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塑造角色突显个性特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如:宋江勇猛果敢,机智过人;林冲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武松刚毅果决,勇冠三军;史进憨厚善良,忠心耿耿等。
这种角色塑造的多样性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同类型人物的观察和认知。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呼吁人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况和状况时,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做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四、结构反映了对人性的思考《水浒传》叙事结构复杂,多样化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既包括了善的一面,也包括了恶的一面,在作者看来,人类是由诸多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征,通过他们的塑造,作者反映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去强调一个标准化的道德观念,而是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真正含义。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研究
水浒传的叙事语言与修
辞塑造
• 生动形象的描绘:以英雄人物、
• 比喻与象征:以英雄人物、故事
• 通过叙事语言展现故事的表现力
故事情节的生动描绘为特点
情节的比喻与象征为特点
与感染力
• 豪放奔放的文风:以英雄人物的
• 排比与对仗:以语言表达的排比
• 通过修辞手法突显故事的审美价
豪放性格为基础
与对仗为表现
值与表现力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与命运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类型
水浒传的人物关系与命
运塑造
水浒传的人物命运特点
• 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兄弟、
• 英雄人物的命运波折:以英雄人
• 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关系的复
师徒、同僚等关系为基础
物的成长与命运为线索
杂性
• 英雄人物与反派人物之间的关系:
• 反派人物的命运悲剧:以反派人
• 通过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命运的波
物的感情表现为补充
高潮部分为线索
与价值观
水浒传的故事结局与意义
水浒传的故事意义
水浒传的故事结局与意
义塑造
• 英雄人物的胜利结局:以英雄人
•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英雄人物
• 通过故事结局展现故事的主题与
物的最终胜利为特点
与反派人物的斗争为核心
价值观
• 英雄人物的悲剧结局:以英雄人
• 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命运:以英雄
• 叙事风格的特点:以水浒传的叙事风格为后世小说的模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故事中的传承
水浒传叙事结构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
• 英雄人物的塑造:以英雄人物的形象
• 民间艺术的表现:以水浒传的叙事结
《水浒传》的版本、叙事与诠释
《水浒传》的版本、叙事与诠释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部伟大著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我国传统叙事学理论,探究《水浒传》的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
其中多样化的叙事时序使《水浒传》的内容更加充实、精彩;视角的限知与全知的不同组合增加了《水浒传》的叙事色彩,使整部小说生动、形象;多样的叙事结构则让文章的组合既符合内容需要,又不露剪接痕迹,高潮迭起、气势连贯。
因此,《水浒传》能成为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座高峰,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水浒传》叙事艺术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水浒传》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已颇有成果,笔者将结合前人研究,对《水浒传》叙事艺术进行更具操作性的探索研究,为解读长篇小说的叙述技巧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水浒传》的叙事时序叙事时序指文本展开叙事的前后顺序,隐藏于文本之下[1]。
传统史传文学对叙事时序的使用较为娴熟,但《水浒传》与之相比却更成熟。
(一)顺叙的叙事方式顺叙指依照事件本身发展过程进行叙述。
顺叙手法应用不好,就会导致淡而无味。
《水浒传》多采用顺叙手法,但读者仍觉唇齿留香,这与其熟练使用顺叙方式密不可分。
例如,文章第一回“洪太尉请天师”。
首先,平淡之处起波澜。
洪太尉在上清宫一切顺利,直至走入后山都无任何意外。
在读者看来,洪太尉此行只消步行至山上,事情便会水到渠成,谁知洪太尉行至山中,遇到猛虎与毒蛇,这两物的出现立使平淡的爬山活动惊心动魄。
其次,柳暗花明又一村。
洪太尉至山中,错与真人相会,使禳灾之行可能就此失败,但真人却自行去京中蘸事,让本陷入死局的事情瞬间转活。
最后,转角又生祸乱。
洪太尉的使命已完成,就此回朝便可大功一件,但其游览上清宫时,心生好奇,放走妖魔,又出灾祸。
由此可见,顺叙手法的恰当使用,仍可将平淡无奇的内容设置得悬而又悬、波澜起伏。
(二)补叙的叙事方式补叙指在叙事中,使用几句话或几段文字对事件发生之前的情况简单描述,使事件的发生合情合理。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
《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通过交错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故事围绕着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金故事展开,其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特点。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丰富多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个人物的成长和命运。
作者在《水浒传》中巧妙地运用了回环叙事的手法。
整个故事从宋江等人的起义开始,然后通过回忆和回溯的方式,逐渐展现每个人物的来历和背景。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悬疑和吸引力。
故事在叙事结构上也采用了跳跃式的叙述手法。
《水浒传》中的情节呈现出断断续续、跳跃式的特点,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推理和想象来填补故事的空白部分。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思考空间,并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在人物塑造方面,《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中的主角和配角,每个人物在《水浒传》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和才能。
通过交替叙事和情节的衔接,作者成功地刻画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在情节发展方面,《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也很独特。
故事的情节发展既有高潮迭起的部分,也有平缓沉静的部分,整体呈现出起伏有致的节奏。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织和情节的跳跃,使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水浒传》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多线叙事、回环叙事、跳跃叙事和人物塑造的手法,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并在情节发展上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
无疑,《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为整个作品增添了魅力和深度,让读者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论《水浒传》的圆形叙事结构及文化哲学意蕴
论《水浒传》的圆形叙事结构及文化哲学意蕴作者:程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10期【摘要】本文认为,在《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中,以情节的单线结构构成了文本的表层结构,在这表层中,由“洪太尉误走妖魔”到“神聚蓼儿洼”构成《水浒传》的主要脉络,使得单线结构曲化为圆线,最后又围绕“无(聚)——有(散)——无(聚)”这个结构构成文本的潜隐圆形结构。
本文还探讨了圆形结构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
【关键词】圆形结构两极共构天人合一提起《水浒传》的结构,许多人都认为只是一条单线,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到“神聚蓼儿洼”结束,那么《水浒传》的结构真的如其所认为的吗?本文带着这个疑问,对《水浒传》的结构作一番新的观照,试图发现其独特性及这种独特性所蕴含的的文化哲学意蕴。
一、《水浒传》叙事结构分析1.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要分析小说的结构,就必须面对一个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术语来操作的问题。
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认识,金圣叹提出了一套小说的构成观,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金圣叹认为任何虚构文字都是由“字、句、章、部”构成的。
在《水浒》读法中,他批到:“《水浒传》部有部法,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可看出,他把小说分为四个层面,由小到大组合成整部小说:字→句→章→部。
在句、章、部三个依次上升的层次上,他又提出“事”、“列传”、“大事”的概念:“《水浒传》一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
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事与事可以组合成列传,列传与列传形成大事,无数大事聚合为小说。
可以说,“事”、“列传”、“大事”即是“句、章、部”的具体叙述形态。
例如,作为一件大事的“三打祝家庄”,是由“一打祝家庄”、“二打祝家庄”、“三打祝家庄”等低一层的二级叙述单元的构成的,次于“三打祝家庄”。
在二级叙述单元之下就是金圣叹所说“列传”,即武松列传、李逵列传、杨雄列传、解珍解宝列传,这些是三级叙述单元。
水浒传的文体
水浒传的文体
摘要:
1.水浒传的文体特点概述
2.水浒传的叙事方式
3.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
4.水浒传的语言风格
5.总结
正文:
一、水浒传的文体特点概述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文体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全书采用白话文写成,以流畅、简练的文字描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生活和斗争,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
二、水浒传的叙事方式
《水浒传》采用了顺序、倒叙和插叙等多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中,顺序叙事让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倒叙和插叙则使情节更加紧凑,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主题。
三、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多样,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水浒传的语言风格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独特,采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俚语和口语,使文字更具生活气息和表现力。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诗词、歌谣等形式,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
《水浒传》的文体特点鲜明,叙事方式多样,人物塑造手法丰富,语言风格独特,使得这部作品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水浒传》中的“乌托邦”叙事
论《水浒传》中的“乌托邦”叙事前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唯美叙事的文学作品,其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不仅心怀正义,而且有力量和智慧,可以打败罪恶和不义。
而这种“乌托邦”式的世界观,正是《水浒传》背后的价值观所在,其影响深远,甚至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中乌托邦式的叙事方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
乌托邦式的叙事在《水浒传》中的应用英雄形象的建立《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都有着超常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可以打败所有邪恶和不义。
他们的作为和决策全部都是为着正义和道德而出发,他们愿意为了大家的利益出生入死。
这种英雄形象无疑是一种完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在《水浒传》这样的故事中,这种英雄形象常常被乌托邦式的叙事方式加以强调,使这些英雄形象更加符号化、象征化,更加具有代表性。
在《水浒传》中,对于这些英雄的描写非常完整,道出了他们的优养,也描述了他们的不足之处,但是这些不足之处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这些英雄形象的崇拜与推崇。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这些英雄在读者的心中构建了完美的形象,促进了人们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
我们的期望由于对于这种乌托邦式的叙事,读者不难看出来,《水浒传》中所构建的英雄形象恰恰是我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期望,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寻求。
很明显,这是对真正的人性美好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认知与追求。
这种期望促使我们一边向着真正的美好,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改良,去除一切社会垃圾,使得整个社会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乌托邦式的叙事中诠释人性的失落虽说在《水浒传》中构建了理想完美的英雄形象,这并不代表着作者否认人性的缺陷。
相反,作者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中诠释了人性的失落,也使得这种人性的缺陷被更加突出地抖出来。
在《水浒传》中,尽管我们看到了英雄形象的种种优养,却永远不要忘记《水浒传》中的杀戮、裹足不前、家族式的心血斗争,更表现出了人性中的七情六欲,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水浒传的主要叙事结构特点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宋江领导的一百零八位英雄聚义起义为故事的主线。
1. 人物众多:《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背景故事。
2. 分章叙事:整部小说分为120回,每回都独立叙述一段故事。
每回的题目都以一位英雄人物命名,通过不同的故事片段展示各个英雄的经历和形象。
3. 聚义结局:《水浒传》从宋江等英雄逐渐相聚、建立起义军,到最后被朝廷招安,结局以朝廷招安的事件作为小说的高潮点。
4. 丰富的情节:《水浒传》中有许多刺激、激动人心的情节,包括英雄们的战斗、聚义和力挽狂澜等。
同时,也有一些宴会、婚嫁等喜庆场景。
5. 精彩的对白: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活泼,充满了幽默、激昂和智慧,展示了各个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勇才略。
6. 多线叙事:除了宋江等主要人物的故事外,小说还穿插了许多次要角色的故事,形成多线叙事的结构,使整个小说更加丰富和复杂。
7. 社会批判性:《水浒传》通过英雄们的聚义起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苦难和对贪官污吏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呈现了普通百姓对抗压迫的勇敢和正义之声。
这些是《水浒传》的主要结构和叙事特点。
通过这些特点,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英雄人物的形象,也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水浒传结构特点
水浒传结构特点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线叙事:《水浒传》是一部以108位英雄人物为主线,并且伴随着他们各自的故事线索展开的长篇小说。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背景和故事,通过交织叙述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网络。
2. 并列叙事:小说中的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主次关系进行展开,而是以一种并列叙事的方式呈现。
不同的故事线索交错出现,读者需要细心辨识,才能理清其中的关联和发展。
3. 逐级展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往往通过逐级展开的方式来呈现。
从宋江等人起义的背景,到他们的征战过程,再到与梁山好汉的相遇和联合,最后呈现出一场大规模的对抗,小说的结构逐渐展现出一个庞大的历史画卷。
4. 环环相扣:尽管小说中有众多的故事线索,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
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会与其他人物的命运产生联系,他们的行动和选择都会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影响。
5. 情节繁复:《水浒传》中的情节繁复多样,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故事中的冲突和矛盾交织,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整个小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总体而言,《水浒传》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多线叙事、并列叙事、逐级展开、环环相扣和情节繁复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丰富多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复杂性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主要视角,由此形成的审美民族性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构中具有普遍性。
这一结构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类型之一。
从具有民族特色的“散点透视”来观照《水將传》的叙事结构,发现《水讲传》叙事结构是血脉贯通、浑然一体的。
【关键词】《水將传》叙事结构散点透视文化阐释关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古今中外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从李开先、胡应麟、金圣叹等人的赞叹,到现当代一些学者的反思;从中国学者的争辩,到国外汉学家的指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看法,不仅体现着文艺批评标准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是文学审美民族性的反映。
本文试图在中国古代艺术生成的大文化背景中,结合审美的民族性特点,从“散点透视”的民族审美视角对《水讲传》的叙事结构进行阐释。
一、《水讲传》叙事结构评价述略关于《水將传》的叙事结构,可谓众说纷纭、歧见迭出。
简而言之,不外两种:一是“缀段式”的讥评;一是对结构松散的反驳。
(一)西方汉学家的机评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里曾归纳了西方对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看法,即“总而言之,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在于它的…缀段性‟(episodic), —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
蒲安迪进而分析了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一般叙事文学并不具备明朗的时间化…统一性‟结构,今天的读者容易觉得它在根本上缺乏结构的层次”。
《水讲传》的叙事结构,自然也是如此。
蒲安迪说:“我们初读时的印象,会感到《水讲传》是由一些出自民间的故事素材杂乱拼接在一起的杂烩。
”罗溥洛在其主编的《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中也说过:“108位英雄好汉在一系列乱糟糟的互不相干的故事情节中上了梁山。
”韩南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中断言,中国小说“实际上只是把许多单个情节组合起来,这种组合显然低于高层结构的水平”。
但是,韩南又对“缀段式”结构作了深入分析,认为“缀合情节”虽属线性,但并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有一个“上层结构”在统辖着它们。
他以《水將传》中的武松故事为例解释说:“尽管描写武松的章节自成一个缀合情节体系,但这些章节尚与其他体系相串连,如有关宋江者。
两个体系间存在着一个总链,这就是偶遇后终成挚友的常见母题。
因此,在《水將传》和其他一些小说里,有高于上述链节的组织在焉,它便是上层结构(如这部小说的英雄之聚义、反叛之始末),它在控制着不同的缀合情节体系。
”库恩在翻译《水讲传》的时候,把它当作惊险小说来处理,取名《梁山泊的强盗》,并大删大改。
他在这个译本的《跋》中说“关于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我也整个没有翻译,因为在《金瓶梅》译本中全有了,不必重复。
”殊不知这两本书中的“武松”简直是判若两人,人物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形象洋溢着英雄豪气,另一个形象是充满着庸夫俗气。
(二)国内读者的论争在中国古代,对《水將传》的结构是肯定的、赞美的。
李贽、金圣叹的评点自不待说,李开先在《词谑》中指出“《水浒传》委曲详尽,《史•138 •记》而下,便是此书。
且古来更未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中总结《水浒传》谋篇布局的特点时,称赞“其形容曲尽”,“而中间抑扬映带、回护咏叹之工,真有超出语言之外者”。
等等。
关于《水浒传》的叙事结构,现当代经历了“有机、无机之争”、“板块说”、“叙事学”阐释以及文化阐释等几个阶段。
茅盾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认为:“从整体看来,…水併‟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
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
”李希凡不同意茅盾的观点,在《水浒的作者与水浒的长篇结构》中认为如果从“内容的安排来探讨《水浒》的结构,它的长篇结构是有机的”。
八十年代关于《水济传》叙事结构最为盛行的说法是“板块结构”。
这一观点是郑云波在《论〈水浒传〉情节的板块构成》中首先提出来的。
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水併传》结构进行阐释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其中,郑铁生在《论水將传叙事结构》中认为“《水浒传》前70回是以人物性格为结构形态,而70回以后则又回到了故事情节的结构形态,是一个交叉的多元的叙事结构形态,,o王平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把叙事结构分为“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用“结构之道”来统一“结构之技”。
虽然西方从“结构之技”来看中国古代小说是没有情节、结构散乱的,但是如果从中国的“结构之道”来看,却是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认为《水讲传》的叙事结构“先是折扇式的列传单元,后是群体性的战役板块”。
除了借鉴西方叙事理论,其它还有从哲学的角度论述《水將传》叙事结构的内在统一性的。
如张跃生《水浒传叙事结构与思维模式》从“人对生活和宇宙的观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模式”论证《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有机性。
崔茂新在《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 以〈水將传〉为例》认为“替天行道”是《水济传》的内在结构。
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从文化角度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进行阐释的,但主要是从宗教文化入手,例如马清江《〈水浒传〉的道教构架及其与〈宣和遗事〉、〈荡寇志〉的关系》就论述了《水將传》是以道教思想观念为构架的。
还有从“道”与“势”的对立统一着手考察《水浒传》结构的,如李春青《〈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认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所代表的…道‟与君权系统所代表的…势‟之间的对立冲突构成这部作品的基本意义生成模式”,由“道”与“势”的内在张力构成的文本结构是有机的、统一的和整体的。
当然也有学者认同《水併传》的结构是“缀段式”,不过却论述了这一结构的有机性。
如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把《水併传》归为“联缀式”结构,又认为“联缀并不意味着结构散漫,《水浒传》的各个单元的部分都有一种张力,它们都趋向梁山,逼上梁山的主题把它们聚合成一个艺术整体。
形虽不连而意相连,各个自成单元的人物传奇故事总起来是一个脉络贯通的有机构成”。
由此看来,“缀段式”结构是关于《水浒传》叙事结构争议的一个焦点。
一方面,《水讲传》得到了所谓“缀段式”结构的讥评;另一方面,它的叙事结构却被~'驻评论者所推崇。
i里士多德在1诗学》里曾说:“缀段性的情节是所有情节中最坏的一种。
我所谓的…缀段性情节‟,是指前后毫无因果关系而串连成的情节。
”那么《水浒传》的情节前后有没有“因果关系”呢?为了解答上述问题,蒲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说得好:“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直接套用于中国明清小说的探讨,将会出现许多悖谬之处。
”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应该考虑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差异性,从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对小说叙事结构进行阐释。
二、从“散点透视”观照《水將传》的叙事结构中国园林、中国画、古代戏曲和古典小说等中国艺术具有结构的一致性,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散点透视”的特点。
什么是散点透视?在“透视”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画是不一样的。
西方画一般是“焦点透视”,这如同照相,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只把摄入镜头的景物如实拍照下来。
中国画则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家“立意”的需要,移步换景,把“想”入画的景物全部摄入S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中国艺术结构上的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传统园林独具特色:整个园林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联系。
每一个景点既是整个园林的一部分,又独立成园。
以苏州园林为例,如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单独成景,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自成风格。
这种“园中园”的独立性与《水浒传》内部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岂非异曲而同工?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散点透视”的典范。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城内、郊野、桥上的行人、桥下的泊船、近处的楼台树木、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等尽收眼底。
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无法画出来的。
“散点透视”的特点之于戏曲,徐渭的《四声猿》最为突出。
《四声猿》共十折,包括四个故事:《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这四个故事既没有贯通前后的人物,又没有一致的叙事时间,如果以西方评论家的眼光来看,则是完全没有统一的叙事结构,地地道道的一个故事集子而已。
石昌渝认为《水將传》是“联缀式”结构,其特点“类似中国画长卷和中国园林,每个局部都有它的相对独立性,都是一个完整的自给S足的生命单位,但局部之间又紧密勾连,过渡略无人工痕迹,使你不知不觉之中转换空间。
然而局部与局部的联缀又决不是数量的相加,而是生命的汇聚,所有局部合成一个有机的全局”①。
这一论述表述了《水併传》所具有的“散点透视”的特点。
《水併传》这一结构的外在形式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王平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详细地分析了《水讲传》的结构特征,他把前五十回划分为九个结构单元:(一)鲁智深传(三~八回)、(二)林冲传(七~十二回)、(三)杨志传(十二〜十三回、十六~十七回)、(四)晁盖、吴用等人合传(十四~十六回、十九~二十回)、(五)宋江传(十八~二十三回三十二~四十二回)、(六)武松传(二十三~三十二回)、(七)李逵传(三十八、四十三回)、(八)石秀、杨雄合传(四十四~四十六回)、(九)李应、扈三娘合传(四十七~五十回)。
后三十回分为五个结构单元:(一)两贏童贯(七十五〜七十七回)、(二)三败高俅(七十八~八十回)、(三)接受招安(八十一〜八十二回)、(四)破大辽(八十三~八十九回)、(五)征方腊(九十~九十九回)。
以上是《水讲传》叙事结构的外在形式。
在一些人看来,它只是梁山泊好汉人物列传与受招安之后的征战事件的“缀合”,并没有外在形式的统一性。
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中国史学叙事的人物传记体和纪事本末体的传统,以“散点透视”的视角来分析它的叙事结构,便发现《水浒传》文气贯通、血脉疏通,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用“散点透视”的视角纵观《水浒传》的行文结构,前半部分的人物列传与后半部分破大辽、平方腊等征战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
“散点透视”并不是任意地铺排或罗列,而是都有一个“意”为其核心。
《水讲传》的叙事也是这样。
其中的鲁智深传、林冲传、杨志传等人物之传以及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破大辽、征方腊等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是“缀合”,然而它们都以一个“意”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