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解直角三角形(2)

合集下载

坡比、坡度问题

坡比、坡度问题

(2)自学“例4”,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①.四边形ABCD是梯形,例中是如何做辅助线把四边
形进行分割的?
②.例题中通过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 形和 形。 ③.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解疑合探
1、坡角
坡面
i= h : l
h
α 水平面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 。
l
2、坡度(或坡比)
别忽略我哦!

bC
sinA=
a c
cosA=
b c
tanA=
a b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 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 AB的坡度i=1∶3,斜坡CD 的 坡度i=1∶2.5,
则斜坡CD的 坡面角α , 坝底宽AD和斜坡AB 的长应设计为多少?
A
6
i 1 : 3B
C
i=1:2.5
23
D
学习目标
如图所示,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 i=—h— l
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6.
3、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i

h l

tan
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值
1、斜坡的坡度是 1 : 3,则坡角α=___3_0__度。 2、斜坡的坡角是45°,则坡比是 __1:__1___。
在Rt△ABE中
i

BE AE

1 3
AE 3BE 3 23 69m
在Rt△DCF中,同理可得
i CF
1
FD
2.5
FD 2.5CF 2.5 23 57.5m
AD AE EF FD

24. 解直角三角形及一般应用 PPT课件(华师大版)

24.  解直角三角形及一般应用 PPT课件(华师大版)


添设 辅助线解
解 直 角 三 角 形

直角 三角形
导引:在Rt△BCD中,求出BC与BD的长,再求出甲、乙所
用的时间,比较其大小即可知道谁先到达B处.
解:乙先到达B处.理由:由题意得∠BCD=55°,
∠BDC=90°,
∵tan∠BCD= BD , CD
∴BD=CD·tan∠BCD=40×tan 55°≈57.2(m),
CD
又cos∠BCD= ,
BC
【例3】〈浙江温州〉某海滨浴场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可近似看成直线l (如图).救生员甲在A处的瞭望台上视察海面情况,发现其正 北方向的B处有人发出求救信号.他立即沿AB方向径直前往 救援,同时通知正在海岸线上巡逻的救生员乙.乙立刻从C处 入海,径直向B处游去.甲在乙入海10 s后赶到海 岸线上的D处,再向B处游去.若CD=40 m,B在 C的北偏东35°方向上,甲、乙的游泳速度都是2 m/s.谁先到达B处?请说明理由.(参考数据:sin 55°≈0.82,cos 55°≈0.57,tan 55°≈1.43)
b
(3)利用∠B=90°-∠A求出∠B的度数.
1 (兰州)如图,△ABC中,∠B=90°,BC=2AB,则cos A =( )
A. 5 B. 1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C.2 5 5
D. 5 5
2 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CA是∠BCD的 平分线,且AB⊥AC,AB=4,AD=6,则tan B=( )
【例1】在Rt△ABC中,a,b,c分别是∠A,∠B,∠C
的对边,∠C=90°,a=6,b= 2 3,解这个
直角三角形.
导引:先画出Rt△ABC,标注已知量,根据勾股定理 求出斜边长,然后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A的 度数,再利用∠B=90°-∠A求出∠B的度数.

2019-2020年新华师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4.4第2课时仰角、俯角问题教案.doc

2019-2020年新华师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4.4第2课时仰角、俯角问题教案.doc

第2课时仰角、俯角问题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解析:设塔高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P=tan30°,求出的值即可.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PM、△PN是直角三角形,则-(16-01)PM=tan45°,∵tan45°=1,∴PM=P=-15在Rt△PN中,PPN=tan30°,即-15-15+415=33,解得=833+894答:塔高为833+894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类型二】利用俯角求高度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D解析:根据点G是B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的中位线,求出AB在Rt△AB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DF,继而可求出D的长度.解:过点D作DF⊥AF于点F,∵点G是B的中点,EG∥AB,∴EG是△AB 的中位线,∴AB=2EG=30在Rt△AB中,∵∠AB=30°,∴B=AB tan∠BA=30×33=103在Rt△AFD中,∵AF=B=103,∴FD=AF·tanβ=103×33=10,∴D=AB-FD=30-10=20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类型三】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的建筑物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精确到01,参考数据:2≈141,3≈173)?解析:在Rt△AD中,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的值,再在Rt△BD中,根据∠EDB=45°,求出B=D=21,最后根据AB=A-B,代值计算即可.解:∵在Rt△AD中,D=21,∠DA=30°,∴A=Dtan30°=2133=213∵在Rt△BD中,∠EDB=45°,∴∠DB=45°,∴B=D=21,∴AB=A-B=213-21≈153().则河的宽度AB约是153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类型四】仰角和俯角的综合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的高,他们到与建筑物AB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的建筑物D上的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的仰角为30°、底部B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1,可供选用的数据:2≈14,3≈17).解析:过点作AB的垂线E,垂足为E,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DBE是正方形,再由BD=12可知BE=E=12,由AE=E·tan30°得出AE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解:过点作AB的垂线,垂足为E,∵D⊥BD,AB⊥BD,∠EB=45°,∴四边形DBE是正方形.∵BD=12,∴BE=E=12,∴AE=E·tan30°=12×33=43(),∴AB=43+12≈19().答:建筑物AB的高为19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2.利用仰角和俯角求高度;3.利用仰角和俯角求不可到达两点之间的距离;4.仰角和俯角的综合.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4 第2课时 方位角、仰角、俯角 公开课获奖课件

24.4 第2课时 方位角、仰角、俯角 公开课获奖课件

1.(4 分)小明沿坡度为 1∶3 的斜坡向上行走了 10 m, 则他上升的竖直高度是( B )
10 A. 3 m
B. 10 m
C.10 m
D.30 m
2.(4 分)如图,已知一坡面的坡度 i=1∶ 3,则坡角α为( C ) A.15° B.20° C.30° D.45°
3.(4 分)(凉山州中考)拦水坝横断面如图所示,迎水坡 AB 的坡比 是 1∶ 3,坝高 BC=10 m,则坡面 AB 的长度是(D ) A.15 m B.20 3 m C.10 3 m D.20 m 4.(4 分)有一拦水坝是等腰梯形,它的上底长为 6 m,下底长为 10 m, 高为 2 3 m,那么此拦水坝斜坡的坡度和坡角分别是( C)
则 A′E= 23x,故 CA′=2A′N=2× 23x= 3x, ∴ 3x+x=40 3.解得 x=60-20 3. 答:此时“中国海监 50”的航行距离为(60-20 3)海里
米,试求旗杆的高度. BC 交 AD 于点 H,则 BH⊥AD.在 Rt△ACH 中, AH=30°,∴CH=AC·sin 30°=5,AH=AC·co 中,BH= AB2-AH2=11,∴BC=BH-CH=6(米
8.如图,从热气球 C 处测得地面 A,B 两点的俯角分别为 30°,45°,
如果此时热气球 C 处的高度 CD 为 100 米,点 A,D,B 在同一直线上,
解:过点 A 作 AM⊥EF 于 M,过点 C 作 CN⊥EF 于 N, ∴MN=0.25 m∵∠EAM=45°,∴AM=ME,设 AM=ME=x m, 则 CN=(x+6)m,EN=(x-0.25) m,∵∠ECN=30°, ∴tan∠ECN=ECNN=x-x+0.625= 33,解得:x≈8.8, 则 EF=EM+MF≈8.8+1.5=10.3(m). 答:旗杆的高 EF 为 10.3 m

24.4.2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

24.4.2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

(2)若A城受这次沙尘暴的影响,那么遭受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解(2):设点E、F是以A为圆心,150km 为半径的圆与BM的交点,由题意得: ∴CE =√AE2 – AC2 = 90 ∴EF = 2CE = 2 x 90 = 180 A F C M
E
∴A城受到沙尘暴影响的时间为 180÷12 = 15小时
练习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 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 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 (1)从A处到B处的距离; (2)灯塔Q到B处的距离 (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 0.1 海里)
B Q
北30° 西 东
A 南
练习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 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 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 (1)从A处到B处的距离; (2)灯塔Q到B处的距离 (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 0.1 海里)
A
60º 30海里

C
B 被观测点
这个问题归结为: 在Rt△ABC中,已知∠A= 60°,斜边AB=30,求AC的长
概括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先画图,再求解”;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两条边的长 度,那么就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另外的一条 边。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一条边的长 度和一个锐角,利用三角函数求出其他边。
附加题
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我国部分地区频频遭受沙尘 暴侵袭。近日,A城气象局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城的正南方向240km的B 处,以每小时12km的速度向北偏东30°方向移动,距沙尘暴中心 150km的范围为受影响区域。 (1)A城是否受到这次沙尘暴的影响,为什么? (2)若A城受这次沙尘暴的影响,那么遭受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7 24.4 第2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7   24.4 第2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24.4解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俯角、仰角问题学习目标:1.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重点).2.能够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自主学习一、新知预习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_______,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_______.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 探究点: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 如图,为了测量山的高度AC ,在水平面B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30°,AC ⊥BC ,从B 出发沿着BC 方向向前走1000 m ,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求山的高度AC (结果保留根号).【归纳总结】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若仰角、俯角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时,应利用已知条件将它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列方程求解.【问题2】 如图,某人站在楼顶观测对面笔直的旗杆AB ,已知观察点C 到旗杆的距离(CE 的长度)为8m ,测得旗杆顶的仰角∠ECA 为30°,旗杆底边的俯角∠ECB 为45°,那么旗杆AB 的高度是( )A . (82+83)mB .(8+83)mC .(82+833)mD .(8+833)m 【归纳总结】解此类问题,要作好辅助线,将问题分为仰角和俯角两个问题来解直角三角形.【针对训练】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 处探测到地面的目标B,此时从飞机上看目标B 的俯角为α,若测得飞机与目标B 之间的距离AB 大约为2400米,且sinα=0.52,求飞机的飞行高度AC .2.如图,一学生要测量校园内一棵水杉树的高度.他站在距离水杉树10m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ACD=54°.已知测角器的架高CE=1.5 m,求树高AB(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tan54°≈1.38).二、课堂小结仰角俯角问题图解在进行高度测量时,由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中,当视线在水平方向上时,叫做_____角;当视线在水平方向下时,叫做_____角当堂检测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机高度AC=b(m),从飞机上看地面上挥台B的俯角为α,则飞机A到指挥台B的距离为()A.m B.b cosαm C.m D.B sinαm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小明为了测量校园里旗杆AB的高度,将测角仪CD竖直放在距旗杆底部B点5m 的位置,在D处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60°,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6m,则旗杆AB的高度约为()(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73)A.8.6m B.8.7m C.10.2m D.10.3m3.为加快5G网络建设,某移动通信公司在山顶上建了一座5G信号通信塔AB,山高BE=100米(A,B,E在同一直线上),点C与点D分别在E的两侧(C,E,D在同一直线上),BE⊥CD,CD之间的距离1000米,点D处测得通信塔顶A的仰角是30°,点C 处测得通信塔顶A的仰角是45°(如图),则通信塔AB的高度约为(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1.414,≈1.732).A.350 B.270 C.200 D.150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在P处利用测角仪测得某建筑物AB的顶端B点的仰角为60°,点C的仰角为45°,点P到建筑物的距离为PD=20米,则BC=米(结果保留根号).5.如图,某校教学楼AC与实验楼BD的水平间距CD=15米,在实验楼顶部B点测得教学楼顶部A点的仰角是30°,底部C点的俯角是45°,则教学楼AC的高度是米(结果保留根号).6.如图,无人机A的高度为270m,从A处看一栋大楼顶部B的俯角为30°,看底部C的俯角为60°,求这栋大楼的高度BC.能力提升7.某地为打造宜游环境,对旅游道路进行改造.如图是风景秀美的观景山,从山脚B到山腰D沿斜坡已建成步行道,为方便游客登顶观景,欲从D到A修建电动扶梯,经测量,山高AC=308米,步行道BD=336米,∠DBC=30°,在D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电动扶梯DA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一、新知预习仰角 俯角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问题1】解:在Rt △ABC 中,由tan B =,得BC ==3AC ①, 在Rt △ACD 中,由tan ∠ADC =,得CD ==AC ②,由①﹣②,得BD=(3-1)AC=1000m,则AC=131000 =500(+1)(m ).即山高为500(+1)m . 【问题2】 D【针对训练】 1. 解:由题意得∠B =α,∠C =90°.∴sinB =sin α≈0.52.∵sinB =,∴AC =AB •sinB =2400×0.52=1248(米). 答:飞机飞行的高度约为1248米.2. 解:由题易得四边形CEBD 是矩形,BD =CE =1.5 m .在Rt △ACD 中,CD =EB =10 m , ∠ACD =54°,∵tan ∠ACE =,∴AD =CD •tan ∠ACD ≈10×1.38=13.8 (m).∴AB =AD +BD =13.8+1.5=15.3(m).答:树的高度AB 约为15.3 m .二、课堂小结仰俯当堂检测1.C2.D3.2664.(20﹣20)5. (15+15)6.解:过点A作AD⊥BC,交CB延长线于点D,由题意可知:∠DAB=30°,∠DAC=60°,∴∠ACB=∠BAC=30°,∴AB=CB.设BD=x m,∴AB=2x m,∴CB=AB=2x m.∴CD=BC+DB=3x m.由题意可知CD=270 m,∴3x=270.∴x=90.∴BC=2x=180 m.即大楼的高度为180 m.7.解:作DE⊥BC于E,DF⊥AC于F.则四边形DECF为矩形,∴FC=DE,DF=EC.在Rt △DBE中,∠DBC=30°,∴DE=BD=168米,∴FC=DE=168米,∴AF=AC﹣FC=308﹣168=140(米).在Rt△ADF中,∵∠ADF=45°,∴AD=AF=140(米). 答:电动扶梯DA的长为140米.~。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实物图,如楼梯、墙壁与地面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和作用。
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那么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问题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思考。
3.引导学生回顾Βιβλιοθήκη 股定理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c.正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角A,正切函数定义为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tanA =对边/邻边。
2.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问题,如求角度和边长。
3.结合计算器,让学生学会计算三角函数的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角度和边长问题,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旗杆高度、楼间距等,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3.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等教学工具,直观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解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情பைடு நூலகம்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3.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和方法。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
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三角函数的应用、计算器使用等。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优秀学生:完成课本习题24.4第5题,并撰写解题报告,探讨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预习作业:布置下一节课的相关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的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确保解题过程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提高解题效率。

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课件

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课件

视线

仰角

线
俯角
水平线
视线
2.梯形通常分解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或分解成平行 四边形与直角三角形)来处理.
3.认真阅读题目,把实际问题去掉情境转化为数学中 的几何问题.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特殊四边形(矩形或平 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来解决.
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 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
仰角 水平线
B
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
在图中,α=30°,β=60° Rt△ABD中,α=30°,AD=120,
αD Aβ
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
俯角
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
C
解:如图,a = 30°,β= 60°, AD=120.
tan BD ,tan CD
AD
AD
BD AD tan 120 tan30
120 3 40 3 3
CD AD tan 120 tan 60
B
αD Aβ
120 3 120 3
BC BD CD 40 3 120 3
B 图1 C
B 图2 C
3.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 得仰角∠ACD=5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米,求树高(精确 到0.1米).
A 解:依题意可知,在Rt∆ADC中
AD tanACD CD tan52 15 1.28015
19.2米
CLeabharlann DEB所以树高为19.2+1.72≈20.9(米)
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学习目标

24.4.1解直角三角形PPT课件

24.4.1解直角三角形PPT课件
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 已知两条边; (2) 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1. 在 Rt△ABC中 , ∠ C = 90° , 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已知a=6 15 ,b=6 5 , 则 ∠B= , ∠A= ,c = ; (2)已知c=30,∠A=60°则 ∠B= ,a = ,b = ;
B
c a
C
b
A
如图:RtABC中,C=90, 则其余的5个元素之间有什么 关系?
在△ABC中,∠C=90°, a 2
b 2 3 , 求∠A、∠B、c边.
A
c
2a
B
23
C
b
1.填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90°,a、b、c分别为∠A、 ∠B、∠C的对边.
(1)c=10,∠B=45°,则
那么斜坡AB的坡度是
( C ).
A 1:3
B 1:2.6
C 1:2.4 D 1:2
(3)如果坡角的余弦值为 3 10 ,
10
那么坡度为( C ).
A 1: 10
B 3: 10
C 1:3
D 3:1
B
C
A
一段河坝的横断面为等腰梯形 ABCD,试根据下图中的数据求出 坡角a和坝底宽AD.(单位是m,结 果保留根号)
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200,求飞
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精确到1米)
水平线 D
A
1200
地面 BB
C
解 在Rt△ABC中, AC=1200,=200
由 sin AC
AB
所以 AB AC
sin
1200
sin 20
3509
?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1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1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6.巩固拓展,提高能力: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方法。
7.评价与反思,促进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学生的成长。
8.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解题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突破难点,强化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用法,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突破难点。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5.创设互动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给予反馈,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实际例题中加强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价值。
3.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需要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协作,提高团队效率。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勾股定理法: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介绍三角函数法: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角度。
3.结合实际例题,展示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法和三角函数法求解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题过程。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4.4 解直角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4.4 解直角

的邻边的对边AA∠∠解直角三角形仰俯角【学习目标】⑴: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⑵: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习重点】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学习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修改批注:一、复习导入: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二、自主探索: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三、合作探究:1、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AB,在离旗杆22.7米的C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α=22°,求旗杆AB的高.(精确到0.1米)2、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α=200,求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精确到1米)3、如图,小玲家对面新造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在自家窗口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和大厦底部的俯角,量得两幢楼之间的距离为32m,问大厦有多高?(结果精确到1m)斜边的邻边AA∠=cos斜边的对边AA∠=sin4、一位同学测河宽,如图,在河岸上一点A观测河对岸边的一小树C,测得AC与河岸边的夹角为450,沿河岸边向前走200米到达B点,又观测河对岸边的小树C,测得BC与河岸边的夹角为300,问这位同学能否计算出河宽?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你计算出河宽.CD B四、展示点评:五、当堂检测:1、一架飞机以300角俯冲400米,则飞机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200米A.升高400米B.下降400米C.下降200米D.下降32、在山顶上D处有一铁塔,在塔顶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60o,在塔底D测得点A的俯角β=45o,已知塔高BD=30米,则山高 CD=__________米.3、某飞机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