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概述
1.运动(移动)的类型:①平移运动(transl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在水平面上,肢体任何部位运动的距离相同。
)②旋转运动(rot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围绕固定轴(旋转轴心)在弯曲的轨道上活动,越靠近圆心的部位移动距离越小,同一部位在不同角度时与圆心距离相同。
)
2.力臂与阻力臂的分析
3.组织修复过程与特点:
(1)炎症反应期(inflammation phase):特点为出血逐渐停止,局部红、肿、热、痛(特点:夜间痛、静息痛、持续性疼痛)等炎性表现明显,组织修复开始启动,局部抗机械应力能力差。
吸烟、高血压和过多负荷是不利因素。
(2)组织机化期(proliferation phase):特点为炎症反应减少,已有组织初步愈合,强度仅为正常组织的20~30%,抗机械应力仍弱,因此不能介入力量训练。
而且过多的乳酸易引起局部纤维组织错构,不利于组织愈合。
(3)功能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特点是组织有较好的恢复,强度可达60%左右,适度的应力有助于组织的功能重塑,可介入所有康复内容。
4.过度炎症(定义、表现、评定标准)
定义:
表现:
评定标准:①温度过高(双侧对比>2°;或身体负荷后双侧对比>1°);
②持续性疼痛、休息状态下或者夜间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炎症性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及夜间痛;
机械性疼痛:活动开始、过程中或者活动后出现疼痛
5.人体常见组织机化时间:①肌肉3周②韧带3-6周③纤维环3-6周④肌腱6-10周⑤半月板约10周⑥骨软骨约12周(故损伤后较难恢复)
6.生物适应原理:
(1)SAID原则:人体会对所施加的负荷产生特定的适应性。
(2)Davis原则:软组织会沿着施加刺激的作用力线产生反应。
(3)Wolf原则:骨组织会随着其承载的压力而发生改变。
骨骼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
肩关节
1.肩复合体:①盂肱关节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峰肱骨关节(肩峰下间隙)
⑤肩胛胸壁关节(⑥第一胸肋关节⑦第一横肋关节)
各个关节评估均按照视触动量进行,但关节不同具体的评估内容不同
2.肩关节评估:
(1)视诊:①姿势(有无头前倾)
②肱骨位置(正常者鹰嘴为中立位—朝向正后方;异常者朝外—外旋肌弱)
③锁骨位置(上斜方肌紧张、短缩—锁骨外侧向上倾斜)
④肩胛骨位置(是否双侧对称;内侧缘是否与脊柱平行;是否有畸形—如
翼状肩胛,因前锯肌无力,或胸长神经损伤导致无法支配
前锯肌)
⑤其他(是否有肌肉短缩、皮肤红肿等)
(2)触诊:皮温、肌肉张力的变化、以及各个骨性标志点、肩袖肌群起止点有无压痛。
(3)疼痛:包括疼痛程度(VAS)、性质、范围、影响因素等。
(4)ROM/灵活性:①主动运动活动度(健患侧对比);②被动运动活动度。
(5)肌力:测定方法主要是MMT,此外还有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6)稳定性:1)深感觉检查(位置重置;运动觉;震动觉)
2)关节囊紧张度检查:
①肩关节前侧关节囊中束:患者立位,在肩胛位外展40°,屈肘90°,被动外旋肩关
节。
②肩关节前侧关节囊下束:患者立位,在肩胛位外展90°,屈肘90°,被动外旋肩关
节。
③后侧关节囊的上束及中束:在肩胛位外展30°,被动内旋。
④后侧关节囊下束:在肩胛位外展60°,被动内旋。
⑤整个后侧关节囊:在肩胛位外展90°,被动内旋。
3)综合稳定功能(Y-test)
(7)理学检查:疼痛弧;Neer’s征;Yocum-test 等。
·Y-test评分标准:
上肢:①左右差异<5%;②综合得分84-90%(三个方向距离总和/3倍上肢长度(C7-中指尖距离))。
下肢:①双侧对比小于5%;②综合得分大于95%(3个方向摆动脚所达到的距离总和除以3倍单腿长度)
肩关节MMT:
①冈下肌,小圆肌:患者站立,上臂置于体侧,屈肘90°,前臂旋前位。
肩外旋抗阻。
②冈上肌:患者站立,上臂外展90°,水平前伸30°(肩胛位,scapular plane ),
拇指向上。
肩外展抗阻。
(Ful can test positon)
③肩胛下肌:肩后伸,旋内,屈肘(即将手背放到腰部)。
向后侧抗阻。
(Lift-of test )
④前锯肌:上臂在肩胛位外展至145°。
向上抗阻。
⑤斜方肌下束:俯卧位,上臂外展90°,外旋90°,屈肘90°,肩关节水平后伸抗
阻。
⑥斜方肌中束:俯卧位,肩外展90°,肘伸直,前臂旋前位(拇指向下),水平后伸抗
阻。
⑦斜方肌上束:俯卧位,将手放在同侧髂后上棘处。
嘱肘上抬抗阻。
⑧背阔肌:前臂外展约30°,前臂中立位后伸抗阻。
⑨菱形肌:俯卧位,肩胛骨内收抗阻°
⑩胸大肌:双臂侧平举抗阻内收;双手合十用力。
⑪三角肌前束:前屈90°抗阻。
⑫三角肌中束:外展45°抗阻。
⑬三角肌后束:屈肘位后伸抗阻。
⑭肱二头肌:屈肘抗阻。
3.肩关节运动介入:-----每个关节在三个方面各举1~2个实际训练方法
(1)ROM/灵活性:①增大盂肱关节ROM---手杖运动、擦窗、擦桌子或在桌面上滚球、钟摆运动(肿胀不适用,急性期之后加负重);②肩周肌肉的自我或被动牵伸;③肩部关节松动术。
(2)N-M控制,力量:①N-M控制---多角度肌肉定位收缩—活化肩周肌肉,在肩关节屈曲或上举不同的情况下进行;②力量训练---肩周肌肉的等长运动;动态肌力训练:肩胛下压练习—下斜方肌,弹力带抗阻肩外旋—冈下肌、小圆肌,哑铃侧平举或肩胛平面上举—三角肌、冈上肌。
(3)稳定性(本体感觉):①静态稳定性训练---仰卧肩前屈90°位静力性对抗各个方向的阻力,站立位双手撑墙(进阶在手与墙面之间放一个球),平板支撑(肘支撑-手支撑-平衡软垫上支撑)。
·稳定结构分为静态稳定结构(关节囊、韧带、、筋膜、骨骼)、动态稳定结构(肌肉)
4.肩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又称旋转肌袖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以及肩袖肌腱炎等,是指肩峰下滑囊、肩袖肌腱等组织受到肩峰和肱骨大结节等结构的挤压产生的创伤性炎症。
5.肩撞击综合征分期及治疗方法:
(1)炎症反应期:----如有发炎,治疗首要目标是控制疼痛
①控制炎症促进修复:如冰敷等;
②控制疼痛并维持关节完整性:如无负重下钟摆运动;
③维持软组织完整性及活动度:无痛范围内被动或主动助力式关节活动技术;多角度肌肉定位收缩;
④发展相关区域的支持:修正错误姿势(如头前倾等);肩关节绑带或肩胛贴扎;对着镜子做动作;发展相邻关节(肘关节)的功能;
⑤患者教育。
(2)组织机化期:
①横向纤维按摩;
②动态关节松动术:主动上举时向后外侧滑动,尽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逐渐增加阻力;
③发展肌肉稳定性及肌耐力:多角度静力性维持;手摇式功率自行车。
(3)功能重塑期:
①增加肌耐力:15-20RM;
②肌力训练:中等负荷;
③稳定性进阶训练:加入不稳定平面或增加负重等。
肘关节
1.肘关节评估:
(1)视诊:
①形态有无异常或畸形:自然立位姿势下,肘关节呈“自然位”或“休息位”,鹰嘴朝向正后方;肘关节半脱位或髁上骨折---肘后方/侧方突出畸形伴明显肿胀;肱骨外上髁骨折、桡骨头(颈)骨折、肘外侧软组织损伤---肘外侧明显肿胀;肘内侧软组织损伤、内
上髁撕脱伤---肘内侧肿胀、皮下瘀斑。
·肘后三角(Huter’s Triangle)的关系:屈肘90°,鹰嘴在下,与肱骨内、外上髁构成一等腰三角形。
Huter直线:伸肘90°,鹰嘴与肱骨内、外上髁在一条直线上。
(2)触诊:对肘关节的骨性标志点进行触诊,检查有无异常位置或压痛点。
(3)ROM:主被动活动度,屈曲/伸展。
(4)肌力:MMT、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5)理学检查:被动肘外翻试验、屈腕抗阻试验、Mill’s征等。
2.肘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PROM、CPM、A-AROM;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伸(增加柔韧性);关节松动。
(2)力量:肱二头肌---哑铃俯坐弯举,坐位,一手扶住同侧膝关节,另一手握哑铃将肘关节置于膝关节上方固定,并做屈肘动作;肱三头肌---坐姿哑铃臂屈伸,坐位,双手持哑铃上举至上臂与地面垂直,做肘关节的屈伸动作。
(3)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合并拉动或推动动作,如俯卧撑,坐位用双手将身体撑起。
3.肘关节脱位评估:
(1)视诊:肿胀;畸形---后脱位为“靴状畸形”,若局部过度肿胀,需考虑“筋膜腔室综合征”。
(2)触诊:
①前脱位:肘窝部隆起,可触及脱出的尺桡骨上端,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
②后脱位:肘窝前饱满,可触及肱骨下端,肘后空虚凹陷,鹰嘴后凸;
③韧带、肌腱是否出现撕裂伤;
④排除肩、腕损伤:有无对应的压痛点。
(3)ROM:后脱位---合并伸肘受限5°~15°(永久性障碍);脱位不伴随前臂旋前、旋后障碍。
(4)量:Huter三角,Huter直线。
(5)神经、血管检查:肘关节脱位常损伤到尺神经(牵拉导致一过性神经传导障碍)---检查方法为“捏指试验”,尺神经除支配小鱼际之外,还支配大鱼际当中的拇内收肌。
血管—检查桡动脉
腕手部
1.腕手部评估:
(1)视诊:观察关节形态和皮肤,即有无肿胀和畸形。
(2)触诊:①压痛点---尺桡骨下端,近、远排腕骨等骨突部位;②肌肉。
(3)ROM:桡腕关节、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屈曲角度(MP+PIP+DIP)减伸展受限角度(MP+PIP+DIP))。
(4)肌力:手的握力,拇指分别与其余各指的捏力,拇指与示、中指同时捏力(三指捏力),拇指与示指桡侧捏力(侧捏)。
(5)感觉测试:
(1)手指触觉、痛觉、温度觉、实体觉;
(2)两点辨别试验:正常两点区分试验距离—手指末节掌侧为2~3mm;中节为4~5mm;近节为5~6mm;----是神经修复后常用的检查方法,距离越小,越接近正常值范围,说
明该神经的感觉恢复越好
(3)Moberg拾物试验。
2.腕手部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屈肌肌腱滑动:伸直手--勾状拳--握拳;桌面姿势--直拳。
②伸肌肌腱滑动:握拳—勾状拳;握拳—桌面姿势。
③手内在肌(蚓状肌、骨间肌)和外在肌的牵拉。
(2)N-M控制、力量:
①腕关节肌力:抗阻屈、伸、尺偏、桡偏。
②手外在肌:双手四指并拢相扣,做反向用力的牵拉。
3.手的功能模式:力性抓握(power grip)、精确抓握(precision grasp)、对掌活动(thumb opposition)
手的13种基本形式:悬垂(suspension)、托举(hold)、触摸(touch)、推压(push and press)、击打(tap)、动态操作(manipulation)、球形掌握(ball grasp)、球形指尖握(ball pinch)、柱状抓握(cylindroids grasp)、勾拉(hook and pull)、二指尖捏(tip pinch)、多指尖捏(multiple-tip pinch)、侧捏(lateral pinch)
4.桡远骨折的分类:
(1)科雷斯(Colles)氏骨折:也称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范围内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暴力轻者,骨折嵌插无移位;暴力大者,骨折断端向背侧或背桡侧移位,表现为“银叉”畸形,严重时,断端可发生旋转。
---发生体位为手臂旋前位手掌支撑
(2)史密斯(Smith)氏骨折:也称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远侧骨折端向掌侧移位,移位严重时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发生体位为手臂旋后位掌背支撑
(3)巴尔通(Barton)氏骨折:桡远掌侧缘和背侧缘骨折;骨折自桡骨远端关节面斜向前上方或后上方,常伴桡腕关节半脱位。
---骨折线波及关节面
4.桡远骨折的评估内容:
(1)问诊:①病史(受伤史);②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影响因素)。
(2)视诊:①肿胀(部位、程度);②畸形。
(3)触诊:①皮温;②压痛点(骨折端、DRUJ、腕骨—手舟骨、月骨);③局部肌肉状态。
(4)ROM:①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②前臂旋前、旋后;③手指(MP、PIP、DIP)。
(5)肌力:①前臂及腕部力量---屈、伸、旋前、旋后;②手部力量---握力、捏力,
髋关节
1.髋关节评估内容: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影响因素。
(2)视诊:①形态(有无骨性畸形、肌肉萎缩);②皮肤状况(颜色)。
(3)触诊:皮温;肌肉触感;骨性标志(股骨头、大转子、坐骨结节等)。
(4)ROM:主、被动,比较双侧差异。
(5)肌力:MMT、Micro-Fet、等速肌力测试。
(6)理学检查:“4”字试验、梨状肌试验、伸膝抗阻试验。
(7)步态分析
(8)功能评估
2.髋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髋关节伸直:Thomas牵拉---膝关节伸直位牵拉髂腰肌,屈曲位牵拉股直肌;弓箭步牵拉。
②增加髋关节屈曲:仰卧屈髋屈膝环抱;手膝跪位活动骨盆。
③增加髋关节外展:仰卧屈髋腿靠墙分开利用自重进行牵拉。
(2)N-M控制、力量:
①发展髋外展肌力:仰卧位、侧卧位、站立位髋外展。
②发展髋内收肌力:侧卧位,上侧腿屈膝足踩在床面上,下侧腿内收直腿上抬。
③发展髋伸直肌力:手膝跪位后抬腿;臀桥;站立位抗阻后伸。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重心转移:双脚分开站立,由前向后移、侧向移、斜向移。
②高踏步阻力行走:原地高踏步—行进中高踏步—加阻力行走。
③平衡进阶训练: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重心转移、抛接球等。
膝关节
1.膝关节稳定性测试:
(1)局部稳定性测试:主动直抬腿---阳性体征:正常关节伸展丧失>5°,人工关节伸展丧失>10°。
(2)深感觉测试:
①位置重置:睁眼、闭眼完成同一屈曲动作,两次测量角度差异<5°即为正常。
②运动觉
③震动觉
(3)反馈测试:
①单脚站立:睁眼30秒,闭眼15秒为正常。
②星状平衡(Y-test):双侧对比小于5%;综合得分大于95%(3个方向摆动脚所达到的距离总和除以3倍单腿长度)。
(4)前馈测试:
①Landing-test:评分标准:侧面---落地时膝关节屈曲>30°,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前脚掌着地;着地后各关节进一步屈曲;整体观动作流畅。
正面---落地时无膝外翻,无脊柱侧屈,双足同时着地;着地后无膝关节进一步外翻,无足部旋转(内外八)。
·1点1分,总分10分;8-10分,无需专门的前馈训练;5-7分,前馈机制较好,但仍需适当训练;<5分,前馈薄弱。
②单/双脚跳:无摆臂。
单脚跳远度—男性为80-90%的身高,女性为70-80%的身高;双脚跳远度---男性为90-100%的身高,女性为80-90%的身高。
(5)理学检查:①MCL/LCL—外翻/内翻应力试验;②ACL/PCL---前/后抽屉试验;③半月板---回旋挤压试验,挤压研磨试验;④髌股关节---磨髌试验,压髌股四头肌收缩试验,伸膝抗阻试验。
2.膝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膝关节伸直:a.PNF技术--仰卧位,下肢伸直,握住踝关节近端,施加阻力对抗膝关节屈曲的等长收缩,被动(或主动)将膝关节伸展到终末角度。
b. 俯卧位,双脚垂出床面,髌骨上方放置一卷毛巾,将沙袋置于踝关节。
②增加膝关节屈曲:a. 仰卧位,臀部靠近墙面,下肢伸直置于墙面,缓慢屈曲活动受限侧膝关节,直到出现轻微被牵拉感,停留往复。
b. 站立位,受限侧下肢置于阶梯上,远端固定同时身体前倾,屈曲膝关节到受限范围,然后以缓慢节律性的前后摇动或停留。
(2)N-M控制,力量:
①股四头肌:a. 定位收缩--长坐位,足根着地,膝关节微屈,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导致髌骨的近端滑动,持续10s,重复。
b. 直腿下降--仰卧位,若股四头肌无力不能完成直抬腿,可将下肢被动置于直抬腿90°(或可达到的最大范围),然后嘱患者缓慢放下,同时保持膝关节伸直。
c. 深蹲—闭链运动。
②腘绳肌:a. 定位收缩--坐位,腘窝处夹毛巾卷,等长收缩腘绳肌,足跟和缓地推压治疗床边缘。
b.站立或俯卧位勾腿---开链运动。
c.闭链运动---仰卧位,足跟不离地屈髋屈膝至臀桥位置。
d.离心训练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平衡杆中部分承重与重量转移→完全承重。
②抵抗变换阻力的稳定性运动。
③原地踏阶及踏步。
④伴随手部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不同动作保持平衡。
⑤行走:不同方向的行走、对抗阻力行走、在不平地面上行走。
踝关节
1.踝关节评估:①疼痛;②ROM;③肌力;④稳定;⑤理学检查(韧带、肌腱、神经)
2.踝关节运动介入:
(1)ROM/灵活性:
①增加踝关节背伸:a长坐姿或两膝关节微屈,用毛巾环扣前足,拉其背伸。
b坐姿,两足轻放于地面,嘱患者足部向后滑动,同时保持足跟始终贴于地面。
c站于楔形板上,持续被动牵拉。
d站立,前足在台阶外缘,脚跟在外缘后,嘱患者将脚跟沿外缘后方缓下降(垂跟)。
②增加内、外翻:a长坐,毛巾环扣于足下,嘱患者拉毛巾内侧使足部内翻。
b或拉毛巾外侧致足外翻。
(2)N-M控制,力量:
①动态N-M肌肉控制:a长坐姿或膝关节微屈,双足腾空,用脚趾在空中划出字母,始终保持动作发生在踝关节。
b用脚趾拾起小物品。
c坐姿,双足或是患足在滚板或平衡板上,嘱患者执行踝关节及足部有控制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
②肌力训练:抗阻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旋前、旋后等。
(3)稳定性(本体感觉)/平衡活动:
①稳定运动:a站立位,在患者骨盆施加各个方向的动作阻力,同时嘱其维持稳定。
b 患者双手抓木棍或拐杖,在木棍上给予各个方向上不同强度与速度的阻力,并嘱患者维持稳定。
②阻力式行走
③平衡活动:在不稳定平面上保持平衡,双脚—单脚—干扰动作—头眼的转动。
3.踝扭伤分级:
Ⅰ级:指距腓前韧带扭伤;
Ⅱ级:指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部分撕裂;
Ⅲ级:指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断裂,还时常伴随胫腓前韧带损伤。
4.跟腱断裂的部位主要为腱止点(跟骨结节)上方2-6cm处
骨性关节炎
1.骨关节炎(OA):是指由于增龄老化、炎症、感染、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变性或破坏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病。
又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2.膝OA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
④中老年患者(≥40岁);
⑤晨僵≤30min;
⑥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即可诊断膝OA
3. OA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髋关节疼痛;
②血细胞沉降率≤20mm/h;
③髋X线片示骨赘形成,髋臼缘增生;
④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变窄。
·满足①+②+③或①+③+④即可诊断髋OA
4.骨关节炎常见的功能障碍:
(1)关节疼痛、受限及结构问题:
①关节疼痛及压痛:常为首发症状,早期表现为轻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晚期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局部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②关节僵硬:多发于晨起或关节长时间处于静息状态,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不超过30min。
③关节肿大:手部关节肿大明显,部分膝关节有骨赘形成或关节积液时也会出现关节肿
大。
④骨摩擦音(感):见于病程较长者,由于关节软骨被破坏,关节面不平,甚至有游离体的出现,关节活动时产生骨摩擦音(感)。
⑤关节无力、活动障碍:晚期出现,由于关节疼痛、活动度下降、软组织挛缩等导致关节无力,行走时软腿或关节绞锁,不能完全伸直。
(2)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
(3)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如膝OA影响步行、转移等日常活动。
(4)生活质量下降和心理障碍
5.关节置换的适应证:适用于经规范药物和康复处理后仍持续疼痛,受累关节运动功能丧失者。
如OA患者常需要关节置换,常用于髋、膝和掌指关节。
6.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摆放:仰卧位,下肢呈外展、中立位
7.手术固定方式:
(1)骨髓泥固定:适用于老年人以及合并骨质疏松者;
(2)非骨髓泥固定:多用于年龄<60岁,较活跃,骨质较佳的患者;
(3)混合元件固定
8.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训练:
(1)术后6周内限制髋关节活动范围:屈曲<90°,旋转<45°。
(2)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并发症:踝泵,持续深呼吸运动。
(3)患者教育(防止髋关节脱位):限制髋关节活动范围;不翘脚;坐位时膝关节低于髋关节;使用垫高的马桶座椅;上下楼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脊柱
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血管等周围软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又可称为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2.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1)定义:颈椎病是指由于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颈部软组织痉挛或损伤等,导致颈部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2)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会有病例
脊髓损伤
1.脊髓形态: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长度:成人到L1椎体下缘,其下为马尾神经。
2.脊神经分支及支配:----思维导图
3.脊髓损伤平面:是指保留身体两侧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水平。
4.运动平面:是指关键肌肌力≥3级,且损伤平面以上关键肌肌力≥4级的最低脊髓节段。
5.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均正常的最低脊髓节段。
6.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全部收到挫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与运动完全消失。
7.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是指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骶段(S4-5)仍保留部分感觉和(或)运动功能。
即肛门黏膜和肛周存在部分感觉,和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可收缩。
8.脊髓震荡(spinal concussion):是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仍可存在,伤后数分钟或数小时脊髓功能即完全恢复,无明显病理变化。
可见于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见于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
9.脊髓休克(spinal shock):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包括躯体和内脏的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反射)完全消失,但并不意味是完全性损伤。
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
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特殊类型:
(1)中央束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即脊髓中央部位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有可能恢复步行,但上肢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即脊髓一侧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丧失,对侧痛温觉消失。
(3)前束综合征(anterior cord syndrome):即脊髓前部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posterior cord syndrome):即脊髓后部受损,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功能和痛温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