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
赏水平。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诵读法:通过反复 朗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诗歌的 背景、主题、艺术 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 讨诗歌的内涵和意 义
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歌中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介 绍《渡荆门送 别》和《钱塘 湖春行》的背
景和作者
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朗读两 首诗,纠正读
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 解释两首诗中 的重点字词, 包括含义和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作 者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运 用多媒体手段,如 PPT、音频、视频 等,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共同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指导:注重 朗读指导,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
拓展延伸:结合 相关背景和资料, 对诗歌进行拓展 和延伸,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添加标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 讲解、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诗歌。
《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
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有什么特点?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悬念。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 13 课的唐诗五首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野望》——王绩1.原文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心情彷徨,不知归依何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树树都染上了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然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没有相识之人,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长歌以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主题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1.内容:首联和颔联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联则转换视角,描绘了眼前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在日暮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兴起思乡之愁,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又抒发了对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而最主要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13课《唐诗五首》(三)《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 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苍茫起伏的 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 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3.颔联中的“随”与“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使景物富于动态。一个“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 水涌入原野的开阔景象。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气 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喜悦心情 和蓬勃朝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南 屏 晚 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 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即贾公亭
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春时早 争着飞到向阳
刚从南方飞
来的黄莺 的树枝上去
回来的燕子 衔取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新来的 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及诗歌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及诗歌表现手法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专项练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ˮ这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山随平野尽,。
(2)月下飞天镜,。
3.根据要求填空。
(1)《渡荆门送别》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描写过荆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表现喜悦心情、朝气蓬勃的语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4)《渡荆门送别》借与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中,“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直抒胸臆,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7.诗歌的最后两句写的含蓄而富有情致,请简要赏析。
8.《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9.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孟浩然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
①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李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诗人白居易给我们描摹了一幅()西湖早春图景。
生机盎然 清新亮丽
喜悦、赞美之情
主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全诗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 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 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 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 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 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 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 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品味诗句,感悟情感 李白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如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气势的浩大,充分表
月下飞天镜,云生达 充结满了海诗喜楼人悦的和。万激丈情豪情,
意境?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 的山岭摹状出活动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
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进入平野后宁静; 奇幻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辽阔,天 空高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
长记西湖,水光山色,浓淡相宜。
—宋·姚勉《柳梢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 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 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 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 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 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2)《钱塘湖春行》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
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
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
6. 【答案】 (1)妙在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 乡深情。 (2)例 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赏析: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神驰宇宙、摘取明月的豪情,进一步渲染了双方举杯畅饮后谈古论今的兴致, 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将水中圆月比喻为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想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表现了江面的辽阔和天 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 别 【解析】【分析】 (1)读诗句可知,诗中把江水拟人化,用水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妙处尽出。 (2)李白的诗“浪漫飘逸”,多表现在善于联想想像上,两首诗均运用了想像的手法,举出一句想像的句 子,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点评】诗句赏析的角度与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
部编版八上语文《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 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 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 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 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 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 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 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 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背景介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 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 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 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 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 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 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 行。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
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 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 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重点1. 了解诗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渡荆门送别》1. 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 理解词语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往喜爱辽远无际的荒原。
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3. 鉴赏诗句(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明确: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明确:山水壮景。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
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月云美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初中语文《唐诗五首》第二课时作业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班级: 姓名:一、填空题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 ,号 ,唐代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
2.《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 ,晚年号 ,唐代诗人,有“ ”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默写《渡荆门送别》, 。
, 。
, 。
, 。
《钱塘湖春行》 , 。
, 。
, 。
, 。
三、理解1. 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 。
3.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
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不同。
想想下列诗句,他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1.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2.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辋川别业》) (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春兴》) (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郑谷《柳》) ( ) 注意:1.检查孩子是否完成全部作业。
是否2.检查孩子是否自己默写后自己主动对照课文红笔改错。
是否3.检查孩子是否字迹工整。
是否 家长签字: 日期:。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PPT课件
导入新课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 妪能解”。初作《钱塘湖春行》时,尾联的内 容是“我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请湖边同样观赏春景的老妪读他的诗, 老婆婆读罢说:“这诗好啊,不过白沙堤不只 你一人喜爱,我们杭州人都爱这堤呢,你不如 把‘我爱’改为‘最爱’吧!这样,就吟出了 许多人的心思了。”白居易听了惊喜得赞不绝 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吟咏西湖的佳作。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许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唐诗就是其中的杰 出代表,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 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 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 口的唐诗。
学习目标
1、背诵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 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 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江水向着广阔 的原野奔腾而去。
诗歌翻译
海市蜃楼,这里形 容江上云霞多变形 比喻明月 云彩兴起 成的美丽景象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喜爱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 之外,还不忍分别。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 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 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合作探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 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 楼,想象奇特,衬托诗人的愉悦之情。
初中语文 八上第三单元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与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理解诗意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
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译文: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四、问题归纳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动静结合近景 俯视眺望 远景
尾联
抒情 仍怜故乡水,拟万人里送行舟。依 惜恋 别
点题 点明主旨
主“旨随:”抒字发,了化诗静人为对动祖,国将大群好山河与山平的野赞的美位,置也逐含渐蓄变地换表、达推了
移,真作切对的故表乡现无出限来爱,恋写与得思活念了的,真给挚人感以情空。间感和流动感。
白 居 易
钱塘湖,即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 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 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 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八上 13 唐诗五首
后两首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2021/7/15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彰明人。我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是我国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 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 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 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 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 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其诗政治
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语言
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代表作品有:《赋得古
原草送别》、《卖炭翁》、《长
恨歌》、《琵琶行》等。
《忆江南》《大林寺桃花》《暮江吟》《池上》
写作背景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 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 0个月。在此期间,他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 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 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 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 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捍湖浚湖,重疏六 井,使市民能够近湖而栖,安居乐业,也奠定了西湖“三 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离任前,他还将自己俸禄的大部 分留存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用去多少,由继 任者补足原数。嗣后沿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50年之久。
第13课《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籍,思通古今; 15岁学剑术,常于月下空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 26岁这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作为。
旅 程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本站已到达:荆门山
荆门山
人生新起点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宜都西北,三峡尽头, 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俗称为“蜀 楚咽喉”。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 2.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3.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 他豪放不羁——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他自信张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他文采风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湖的留恋之情。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忆江南》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五十岁自请外任的白居易将杭州视为自 己的晚年居所:
疏通六井 修筑湖堤
官为民,民爱官,与民同乐!
小结
本诗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生动传神 的西湖初春美景图,诗人置身其间,饱览 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抒发了诗人对 西湖的留恋以及喜悦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达方式:描写
移
动 山岭 随 原野 视 长江 入 荒原
角
激昂 喜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2.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捕捉情感线索,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需要引导学生从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尤其是在《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句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在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在导入环节通过一个与离别相关的问题,试图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带着情感进入诗歌学习。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较为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通过韵律的平仄对仗,展现了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举例:《钱,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中的《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与朋友分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韵律和意境上仍有困难。我意识到,可能是我讲授的方式还不够生动形象,未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诗句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诗句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境。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汇总
【首联】扣题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颔联】1.写景视角(远近静动)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总体概括)。
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又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两岸地势又山地过渡到平原,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原野奔腾而去,化静为动,使画面富有动感(分析)。
这景象中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情感)。
2.拟人修辞“随”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真题演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字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展现出雄伟壮阔的景象,蕴含诗人的情感。
(随喜悦/激动)【颈联】1.用自己的话描绘写景句:抓住景物(对象)+总结场景(点明特点)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补充:诗中有画】江上夜景,水中映月图/朗月映照图,写出江水澄净明澈。
2.比喻修辞运用比喻,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尾联】拟人修辞本联使用拟人手法。
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
此联写出了长江水为“我”送行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而且这两句舍万千风物,单写“故乡水”、“送行”,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标题 - 怎样理解“送别”?诗中并无送别意,标题可不可以删掉?】不可以。
这首诗和常见送别诗不一样,常见送别诗以人送人为题材,而本诗别具一格,写出故乡山水送自己离别蜀中,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注意:是热爱!不要写成怀乡!!!!)构思巧妙又曲折含蓄。
【首联】点题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勾画西湖早春轮廓。
【颔联】1.拟人修辞(含关键词赏析)“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本诗选自《李 太白全集》。他的作品想象丰富,音律和谐, 飘逸洒脱,风格豪放。
写作背景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把蜀地当作自己的 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有何作用?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勾勒出西湖早春轮廓画面。
画面(动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 书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 “争”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的活跃热闹 景象,洋溢着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 “啄”生动传神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又兴奋的神情。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怎样描摹景致画面?
画面(静态):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的开放, 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渐渐 令人眼花缭乱;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花繁草嫩,一派盎然春意。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 1、赏修辞; 3、研写法; 5、抓词语; 2、描画面; 4、表感情;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 移动的视角描写了所见的画面:苍茫起伏 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 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 的辽阔平原。
行至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举目远眺,但 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早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 衔来春泥? 纷繁的花儿渐渐就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 能够遮没马蹄。 最喜爱湖东景色,令人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 映下的白沙堤。
赏析名句
温馨提示: 1、赏修辞; 3、研写法; 5、抓词语; 2、描画面; 4、表感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韵脚:i 四三节奏,读出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二二三节奏,读出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声:拖音缓慢 仄声:短促有力
1、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不懂的词句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2、把课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 3.水面初平: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4.初: 刚刚。 5.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 上去浮云很低。 6.云角: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晴时。 7.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8.新燕: 刚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9.乱花: 纷繁的花。 10.欲: 将要,就要。 11.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12.没: 遮没,隐没 13.行不足: 百游不厌。不足:不够。 14.阴 :同“荫”,树荫。 15.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 颔颈两联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 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为 “我”送行的离别之意。含蓄地抒 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 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 惜别之情。
之情。 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
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便是他在
开元十三年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时所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板书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颔联:山水(远景)
叙事
渡荆门送别
颈联:月云(近景)
景 色 壮 丽
绘景
赞 山 河 恋 故 乡
尾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走近作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 写下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著 有《白氏长庆集》。 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823、824年)间 的春天。
“最爱” “行不足”体现了对湖光山色的喜爱 之情。
主旨:
本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 眼点,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 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喜悦的情感。
板书
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
所见
春水春云 早莺新燕(湖上春光)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湖东景色)
喜 悦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喜爱
上云霞多变 形成的美丽 景象。
(我)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山外,将到楚地游览。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 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 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韵脚:ou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仄仄平平仄)
来从/楚国游。 (平平仄仄平)
平声:拖音缓慢 仄声:短促有力
1、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不懂的词句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2、把课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辽远无际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原野
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里形容江
炼字: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的画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 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写出了长江水气势的宏大, 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广阔胸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静态的视角来写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①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 同飞下的天境。②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