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合集下载

320排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320排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织产生一种酶 , 使 负 重 区 关 节 软 骨 的基 质 变 性 , 软骨面 塌陷 、
崩溃 , 骨质 暴露 , 出现软 骨和骨破 坏 , 即软骨下囊 肿形成 , 造 成关 节严 重毁 损 。 血 友 病 性 关 节 炎 的影 像 检 查 早 期 仅 表现 为 关 节 肿 胀 . 髌 上囊因积血而增浓 , 骨 质 结 构 无 异 常 改 变 。 中后 期 可 见 关 节
反复发生关节肿胀 、 疼痛 , 影 像检 查 见 关 节 肿胀 、 关 节 积 液 积
血和滑膜 增厚 , 在排 除其它常见 疾病 的同时 , 应 考 虑 本 病 的 可能 . 进 一 步 行 实 验 室 及 生 化 检 查 。对 于 反 复 发 作 、 关节 内出 血较 多 的 病 例 , 临床 医生 应及 时 止 痛 、 止血 、 补充凝血 因子 以
中 国 临 床 医 学 影像 杂 志 2 0 1 0年 第 2 1 卷 第 4期 J C h i n C l i n M e d I m a g i n g , 2 0 1 0 , V o 1 . 2 1 , N o . 4
导致出血。
・ 3 0 3.
友 病 性 滑 膜 炎 。后 期 由 于关 节 内 出血 、 关 节腔 内压 力 增 高 , 制
动后的废用性骨质疏松 , 特 别 是 出 血后 血 液 内 及 炎 性 滑 膜 组
关 节 出 血 是 血 友 病 特 有 症 状 之 一 . 约有 7 0 %一 8 5 %的 出 血 发 生 在 关 节 内 .但 并 非 所 有 的 血 友 病 都 会 出现 关 节 内 出 血。血友病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血友病 甲, 好 发 关 节 为 上 下 肢关 节, 如 膝关 节 、 肘关节 、 踝关节 、 髋 关 节 和肩 关 节 。出 血 特 点是 反 复 、 延迟 、 持续而缓慢的渗血 , 多数为轻微外伤后 即出 血不 止 , 但 也 可 自发 出血 。关 节 内 出 血 可 分为 急性 出血 、 亚 急 性 出血 和 慢 性 出血 。急 性 出血 时 , 患 者 自觉 关 节 灼 热 感 , 几 个 小 时后 , 出现关节 炎症 、 胀痛 及热感 , 皮肤发亮 变红 , 关节 由 于 疼 痛 保 持 屈 曲位 。 运 动 受 限 。一 般 有 2 ~ 3次 以 上 关 节 内 出 血 即 被认 为 是 亚 急 性 出血 , 多发生于年轻 患者 , 可 长 达 多 年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 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典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
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上腹部剧烈 疼痛就诊,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动脉瘤。
患者接受了紧急手术治疗,术后恢复 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 分离,形成真假腔,血液通过内膜撕 裂口流入假腔。
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并定期 进行复查,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病情稳定。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覆膜支架植入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 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需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其他治疗方案
其他治疗方案包括介入治疗、放 射治疗等,适用于特定病情的患
病例二
01
患者女性,45岁,因腹部不适、 食欲不振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伴有血 栓形成。
02
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密切观察 ,未出现明显症状加重,但需定 期复查,预防血栓脱落导致严重 后果。
病例三
患者男性,38岁,因突发腹部剧 痛就诊,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夹
层动脉瘤。
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通过放置 覆膜支架隔绝真假腔,控制夹层
进一步发展。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 症,随访结果显示支架位置良好,
夹层未再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血管造影
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瘤
的位置、大小和累及范围。
CT血管成像

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t e a y wa n t l mp o e . h n,p r u a e u n o a c lr r c n tu t n w t tn i g wa a re u h rp s i i al e ly d T e i y e c t n o se d v s u a e o sr c i i se t sc r d o t o h n i a d t e p t n s w r e t n a t lt ltt e a y F l w— p c e k p t TA o A r o d c e t n h ai t e e k p n i a ce h r p . o l u h c u s wi C r DS we e c n u t d a e o p o h 1 3 a d 6 mo t sa trt e t a me t Re u t T c n c ls c e swa c i v d i l f e p t n swi o t . n n h f r t n . e h e sl s e h ia u e s s a h e e n a 1 v ai t i e t u h a y c mp ia in . C mb n t n o e c i e oia in a d e d v s u a t n l c me t r r f r e n n o l t s c o o i a i ft ol mb l t n n o a c lrse tp a e n e p eo o h z o we m di 2 c s s T e o h r 3 a e r u c s fl r a e i i l o b e se t p a e n . T e c ii a ae . h t e c s s wee s c e su l t t d w t smp e d u l —t n lc me t h l c l y e h n s mp o n t e fu y tmai ain s d s p e r d ga u l t i e k . ol w u A o A s y t ms i h o rs mp o t p t t ia p a e r d a l wi n 3 w e s F l — p CT rDS wa c e y h o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左 江伟
( 广西 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外一科 , 南 宁市 5 3 0 0 2 3 )
【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瘤 , 夹层 ;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R 5 4 3 .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6 5 7 5 ( 2 0 1 3 ) 0 4 - 0 4 7 9 - 0 3
者推荐 C T A作 为首选 影像 学检查¨ , 其优点 主要在 于 : ①检查 S M A是否呈双腔动脉 ( 真腔 和假 腔 , 一般假腔较 大, 真腔较小 ) 或存 在 内膜片 , 可 以据此 明确诊 断 ; ②可
了解夹层 累及 的范 围与程度 , 是否有 分支 血管 受 累, 真 点、 破 口的位 置 、 类型、 长度 等 , 计 算模 拟 血流 和血管 的 假腔 的形 态 及 是 否 有 血 栓等 , 便 于分 型 和 判 断 病情 ; 角度 等 , 提出 S I S MA D的发生 似乎很少 是高血压 或 者结 ③扫描 范 围大 , 可 同时观察腹 部血管 外情况 , 便 于 了解
指不合 并 主 动 脉 夹 层 , 而 单 独 出 现 的 肠 系 膜 上 动 脉 ( s u p e i r o r m e s e n t e r i c a r t e y, r S MA) 夹层 。S I S M A D是 一种 极 为罕见的血 管疾病 , 发病率 低 , 国 内外报道 病例较少 。 近年来 , 随着影像 诊 断技术 的进 步和人 们认 识 的提 高 ,
报道 明显 增多 , 现 复习相 关文 献 , 对 S I S MA D的诊有正相 关性 , 但是腹 痛并 不表示 发生 了肠
坏 死 , 。
S a k a m o t o 等 根 据影 像 学 特 点将 S I S M A D分 为 四 型, Y u n等 则在此基础上做 了新 的分型 , I 型: 假 腔近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选择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选择

・临床经验・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选择李文毅 金毕 贾俊亚 郑鸿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isolatedsuperiormesentericarterydissection,SISMAD)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SISMAD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1]。

由于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加,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武汉协和医院2008~2010年收治的6例SISMAD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一、资料与方法1畅一般资料:入选患者为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例SISMAD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48岁。

首发症状均为突发性中上腹持续性疼痛,其中2例患者伴有腰背部酸胀不适,3例出现恶心、呕吐,其中腹痛发作至入院时间最长为3d。

按照腹痛的VAS疼痛评分标准(0~3分: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4~6分:疼痛影响患者休息;7~10分: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睡眠)1例患者5分,其余均在7~10分。

2例有高血压病史,3例有吸烟史。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腹膜炎体征,生化检查、出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异常。

所有患者均通过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图1~3),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等。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存在的证据。

2畅治疗方法: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肝素抗凝、前列地尔扩管以及禁食、肠外营养支持、镇痛等对症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VAS疼痛评分、有无餐后痛。

据报道,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情况下1周内临床症状可以缓解[2],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以1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
占 8 . % ,年 龄 3 ~ 8 41 6 8 7岁 , 7 .3 的 患 者 年 龄 在 4 72 % O~ 6 0 岁 之 间 。 SS D 临 床 急 性 期 常 表 现 为 腹 部 及 腰 背 部 疼 痛 , IMA
伴恶心 、呕吐 、腹胀 ; 慢性期表现 为餐 后腹 痛、恶心 、呕吐 、 腹 泻,血便及体重减轻 1 。腹痛症状可 能由夹层本 身或夹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的影像 学检 查
陈则君 综述 孟宪平 审校
【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 肠系膜 上动脉 ; 声检查 ; 超 体层 摄 影术 ,x 线计 算机 ; 磁共 振成像 【 中国图 书资料 分类法 分类号】R644 5. 自发 性孤 立性 肠系膜 上 动脉夹 层 ( ot eu oa do s na os sl e f p n i t
综合影像 MutMo a t gn l— d lyI ig i i ma
7 8・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9
C iee o ra o Me i lmaig hn s Ju l f dc gn n aI
D i 1 . 6  ̄i n1 0 —152 1.0 2 o: 03 9 .s . 55 8 .0 11. 3 9 s 0 0
主动脉受累 。临床罕见,尸检其发病率为 0 6 l .% 】 0 ] 。自 14 9 7年 B urfl ae e s d发现 第 1 以来 ,全球 报 道约 1 0例 ] 由于其 例 2 , 临床 表 现 无特 异性 ,易漏 诊 、误 诊。 随着无 创性 检 查如 超 声、 多层 螺旋 C T血管 成像 ( l—i i l Tagorpy mutsc s r igah , ile p a C n MS T C A)及 MR血管 成像 ( n igah , A) 的广 泛 MR agorp y MR 应用 , 临床检 出 SS IAMD 越来越多 。本文复 习相关文献报道 , 以提高对 SS IMAD的认识。

【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临床上少见,缺乏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故容易漏诊或错诊,任其发展都可能导致小肠缺血、坏死、动脉瘤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病因目前对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并不明确,文献报道可能与高血压病、血管壁发育异常、血管炎以及创伤性血管损伤有关。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真性和假性动脉瘤,真性动脉瘤是因为动脉壁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的,而假性动脉瘤通常发生在胰腺炎、外伤后。

目前对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并不明确,文献报道可能与高血压病、血管壁发育异常、血管炎以及创伤性血管损伤有关。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真性和假性动脉瘤,真性动脉瘤是因为动脉壁发育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的,而假性动脉瘤通常发生在胰腺炎、外伤后。

临床表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首发症状常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主要是由于夹层病变使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受压、肠道缺血所致;其次是因为夹层形成过程中动脉撕裂及炎症反应刺激了腹腔神经丛。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典型临床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等。

辅助检查血管增强CT(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呈双腔结构或存在内膜片,则可明确诊断;此外,CTA还可观察夹层累及范围、真腔形态及肠管有无增厚、水肿等坏死征象,同时还可观察是否存在腹腔其他脏器的病变,便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显示夹层真假腔结构及分支血运方面优于CTA,但因有创及操作复杂而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图A和图B是肠系膜上动脉夹层CT增强和CTA)。

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CT、磁共振、DSA。

影像学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腔内治疗,测量相关参数帮助选择适合的人工血管支架。

介入治疗早期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压、阶段性控制饮食、抗凝等保守治疗为主。

动脉夹层与动脉瘤PPT课件

动脉夹层与动脉瘤PPT课件

监测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 是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
咳嗽或屏气动作。
康复指导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 动康复计划,逐步恢复体力活动。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 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水果。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基因治 疗、免疫治疗等,这些方法在动脉夹 层与动脉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 ,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辅助药物治疗 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05
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降低动 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案例二:某患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结词:手术治疗
详细描述:患者因腹部疼痛就诊,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动脉瘤切除和人 工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案例三:某患者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预防措施
总结词: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患者在确诊动脉夹层与动脉瘤后,医生建议其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低心率、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方案。
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根治动脉夹层 与动脉瘤,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
治疗争取时间。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 方式。
传统手术方式包括开胸手术和血管搭桥手术等,创伤较大,恢复期较长,但疗效确 切。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通讯作者 : 李卫东 。E — m a i l : l i w e i d o n g 6 8 1 3 @1 6 3 . c o n r
为有创 技术 , 并且 费用较 高 , 不能作 为常规 检查使 用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 治疗 、 手术治疗 、 腔 内介入治疗三种 。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 、 降低心 率、 镇痛 、 抗凝 、 抗血小板等 , 多用于临床症状轻微 、 夹 层破裂风险较小以及肠壁缺血症状轻 的患者 ; 手术治 疗多用于发现夹层进展 、 局部急性血栓形成至肠段缺 血加剧或破裂出现休克的患者 ; 介入治疗凭借疗效确 切、 操作简单 、 风险低、 恢复快等优点 , 近年来越来越 被临床医生所采用。 目前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多采用 自膨式覆膜支架 , 因其具有安全性高 、 不 易移位等优点。本例患者起病时临床症状轻微 , 相关 检查未见 明显异常 , 人院心 电图示异常 Q波 , 考虑有 心肌梗死 引起腹部不适可能 , 但 心肌酶谱正常 , 并且 无心脏病史 , 考虑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 于家属沟 通后行腹盆腔 C T平 扫 + 增强, 结 果 提 示 肠 系膜 上 动 脉夹层动脉瘤 , 但该 患者症状较轻 , 并且无 明显并发

症, 故予以保守治疗 , 后复查病变减小 。总而言之 , 在 临床诊 疗过程 中, 对于症 状和体征不 相符的腹痛 患 者, 应想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 , 积极行腹 部增强C T 扫描 , 一旦确诊 ,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 方法 , 必要时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
参 考 文 献
[ 1 】B a u e r f e l d S , J a c k s o n F Di s s e c t i n g a n e u r y s m o f t h e a o r t a : a p r e s e n - t a t i o n o f1 5 c a s e s a n d a r e v i e w o f he t r e c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明 . A n nI n -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全文)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全文)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全文)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是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孤立夹层,不伴腹主动脉夹层。

另外创伤性和医源性所致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也不包括在内。

SIDSM属少见病,但随着影像技术(CT、MRI)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报道逐年增多。

目前SIDSM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甚清楚。

SIDSMA多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弧弓部,因此,有学者从血液动力学的角度来阐述其发生机理:肠系膜上动脉分为3段,即肠系膜根部起始段、弧弓部和胰腺后段。

起始段活动度大,而胰腺后段相对固定,活动度小。

因此肠系膜上动脉弧弓部在血流冲击时承受较大的机械应力,易发生动脉夹层。

一、临床表现SIDSM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性SIDSM和有症状性SIDSM。

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部分患者有腰痛、背痛),恶心、呕吐等。

引起的腹痛原因有①肠道缺血和坏死,严重者出现腹膜炎。

②夹层假腔压力高、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周围炎症致内脏神经丛受刺激。

③夹层增大形成动脉瘤样改变,压迫或刺激内脏神经丛。

可以看出腹痛并不一定表示肠道缺血、坏死,了解这一点这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二、分型从影像学(CT/MRI增强扫描和DSA)上来看,SIDSM表现多样,对其进行分型对夹层危险程度的判断、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最为常用的分型方法是2007年Sakamoto 提出的分型。

共分四型,Ⅰ型:夹层为开放的假腔,有入口和出口。

Ⅱ型:夹层呈死胡同形(cul-de-sac)假腔,有入口无出口。

Ⅲ型:夹层假腔血栓形成伴溃疡样突起(ulcer like projection,ULP)。

Ⅳ型:夹层假腔完全血栓形成,不伴ULP 。

Sakamoto分型虽然最为常用,但该分型法没考虑到肠系膜上动脉真腔是否受压狭窄或闭塞、是否有血栓形成而造成肠道缺血,夹层假腔是否有动脉瘤样改变等。

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由巡 回护 士 登 记 补 充 , 手 术 巾 遇 特 殊 情 况 , 通 如 可
污桶 、 引瓶 专 人 浸 泡 消毒 、 洗 后 , 据房 问 号放 吸 刷 根
在 夹层 门之 问备 川 ; 7) ( 手术 问地 面及 物 品表 面采 用 湿式 清 扫 , 每周 清洁 消毒 。
参 考 文献 :
[] 2 言樱 , 晓军 , 萍 .浅谈 现 代 医院手 术 室 马 周 危 害 因素 的预 防 [ ] J .中华护 理 杂 志 ,9 8 3 ( ) 19 ,3 6 :
3 . 51
( 辑: 编 薛 凡 )
( 稿 【期 : O 0— 4—1 ) 收 】 2l 0 2
入 污物袋 及 垃 圾 袋 , 由专 人 从 外 走 廊 运 走 。器 械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 庆 油 田总 厌 院 , 龙 大 庆 13 0 1 黑 600
2 .河 北 省 青 龙县 医 院 , 北 青 龙 0 60 ; 河 6 5 0 3 北省卢 龙县医院 , .河 河北 卢 龙 0 6 0 ) 6 00
1 病例 介 绍
患者 , ,9岁 。 腰 腹 痛2 d 诊 临 床 查 体 : 男 2 就 l腹部 及腰 部 轻压 痛 。超 卢 检 查 所 见 ( 1 : 系 卜 罔 )肠 膜 上 动脉增 宽 , 内径0 8 3c 彩 色 多普 勒 显示 : . 4 m。 血 流信 号 ( 见图 2 。频 谱 正 常 , 前 方 呈 现部 分 彩 色 ) 但
肠 系膜 上动 脉贯 通 型夹层 动 脉瘤 。
2 讨论
肠 系膜 上 动脉 夹层 动脉 瘤 为罕 见疾病 , 前 米 之
图 3
见过 报道 。本 例病 人 较 年 轻 , 大 动 脉 炎及 动 脉 硬 尤 化等 病史 , 周 『 未 见异 常 改 变 , 诊 前 有 创 伤 缸管 就

2022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要点(全文)

2022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要点(全文)

2022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要点(全文)年仅44岁的李先生因腹痛至医院就诊,平素患有1级高血压,轻度肥胖,无烟酒史,起初自认为是普通胃肠炎,然而由于腹痛反复发作,经过医师详细检查(腹部增强CT)诊断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并假腔血栓形成”,经过梨园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心内科、血管外科讨论,考虑目前夹层假性动脉瘤形成,真腔严重受压,病变段长,有行腔内治疗适应症,于2022.01.11 在局麻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各一枚)。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1周后出院。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指单纯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夹层,是一种肠系膜上动脉因内源性或外源性原因导致血管内膜及中膜受损破裂,血液冲击血管裂口进入动脉壁内从而形成夹层。

“孤立”指未累及腹主动脉、肾动脉的夹层。

ISM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1.中年男性,常年吸烟;2.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3.外伤;4.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囊中膜坏死、结缔组织病;5.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较大(正常40-60°),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腹腔干与腹主动脉夹角呈钝角。

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和吸烟可能与ISMAD有关,但仍存在争议。

有学者推测马凡(Marfan)综合征、埃莱尔-当洛(Ehlers-Danlos)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能与ISMAD有关,但临床证据不足有学者提出“剪切应力损伤”学说,即SMA起始段走行于胰腺后方,并被周围组织包裹,位置相对固定,而远端则向下弯折走行于肠系膜内,二者移行部位弯曲程度大,且可随体位和活动出现相对位移,计算机模拟血流动力学研究显示SMA弯曲部位前壁由于血流方向突然改变而承受异常应力,产生的剪切应力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夹层的发生。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护理常规(修改)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护理常规(修改)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护理常规【相关知识】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 mesentericartery ,SMA )夹层系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血管严重损害的一种急症,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自1947 年Bauersfeld 发现第1例以来,近年来临床上报道逐年增多。

【治疗原则】除了出现肠道缺血坏死和 SMA 破裂者需要立即行开放手术外,其余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

经保守治疗后腹痛不缓解或C T A 提示夹层范围进展等情况时,给予腔内介入治疗。

对于解剖条件不适合或腔内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开放性手术治疗。

一、保守治疗1. 禁食水,必要时行胃肠减压,液体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对症止痛处理。

2. 合并高血压者控制血压到合理的水平(130/80 mmHg 以下)。

3. 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待病情平稳后,改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控制I NR 达到2~3)治疗,及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防止血栓形成导致S MA 狭窄,也有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者,避免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真腔及分支动脉继发血栓形成。

二、腔内支架治疗采用 Seldinger 技术常规穿刺股动脉,常规行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评价夹层部位、程度及肠道血供情况,导丝导管交换引入导引导管,送入支架,在狭窄处释放,再次造影,观察支架扩张、局部血流、周围分支动脉情况。

术后长期口服氯吡格雷(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

三、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1. 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旁路转流术2. 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3. 切除已明确坏死的肠管【护理】一、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1. 健康史和相关因素(1)有无家族史(2)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3)年龄、职业、体重、营养状况、排便情况(4)过去史:近期手术,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5)活动耐力和自理能力(6)腹痛情况(7)全身皮肤黏膜情况(8)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认知程度,心理承受程度和社会支持系统)2. 专科症状体征(1)生命体征(2)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和程度,有无休克症状及血液的异常。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

Journal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20Oct,Vol.34,No.5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0年第34卷第5期313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杨开来(中日友好B■院急诊科,北京100029)患者1.男性.41岁。

2020年5月22日因“上腹痛4h”急诊就诊。

患者4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上腹部疼痛.以上腹稍偏左为著,痛处大致固定,持续存在,伴恶心,自行催吐后疼痛缓解,饮水后疼痛再次出现,不伴腹泻、发热,无胸闷心慌气短。

入院査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74x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7.88x109/L,N%80.9%,淋巴细胞百分数14.9%;凝血六项:D-Dimer0.99mg/L.PT12.8s。

既往高尿酸血症5年,高脂血症5年。

人院后急诊腹主动脉CTA报: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空肠动脉发出后层面)至左、右结肠动脉主干见双腔影像.考虑动脉夹层形成(图1,见封三)。

诊断:(1)腹痛、肠系膜上动脉中远端夹层;(2)髙尿酸血症;(3)高脂血症。

入院后予禁食水,静脉营养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血管外科会诊:腹痛症状基本缓解,可继续目前治疗,2周后复査CTA0患者治疗3d后症状好转,腹痛症状缓解,停抗凝Id后无不适主诉,准许出院,门诊复査。

出院医嘱:(1)心脏血管外科门诊随诊。

(2)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流食。

(3)症状变化,及时就诊。

预后随访:电话随访患者,患者出院后一般情况好,良好控制血压后未再出现腹痛,定期门诊复査。

患者2,男性,50岁。

2020年5月24日因“上腹痛Id”急诊就诊。

患者Id前较多进食后出现腹痛,伴后腰部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我院急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74X107L,淋巴细胞总数0.62x109/L,N%86%,肌ffF72.7|imol/L,凝血六项:D-Dimer0.22mg/L,PT14s o既往高血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病史。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

标题: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绕口,但其实挺重要的医学话题——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这玩意儿就像是给肠道供血的水管出了点问题,要是不搞清楚它的毛病,治疗起来可就麻烦了。

今天咱们就来分个类,看看这个病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得明白肠系膜上动脉是啥。

简单来说,它就是给小肠和大肠前面一部分提供血液的主要管道。

要是这条管道出了问题,那肠道可就遭殃了。

现在咱们来看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有哪些类型。

这就像是分辨苹果的种类一样,虽然都是苹果,但品种不同,味道和用途也不一样。

第一种,叫做急性闭塞型。

这种类型的夹层就像是路上突然冒出的大坑,车辆(血液)一下子过不去了,导致交通(血液循环)瘫痪。

这种情况通常来得快,症状重,需要紧急处理。

第二种,是慢性狭窄型。

这种情况就像是道路慢慢变窄,车子还能走,但越来越难通过。

患者的肠道可能会逐渐适应这种缺血状态,但时间长了还是会出问题。

第三种,是间歇性梗阻型。

这就像是路上时不时有施工,有时候车流顺畅,有时候又堵得厉害。

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时好时坏,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四种,是无症状型。

这种情况就像是路上的小石子,虽然存在,但对车辆通行影响不大。

这类患者可能检查时偶然发现夹层,但并没有明显的不适。

了解了这些类型后,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像是选择合适的工具箱里的工具一样,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管是要动手术修路,还是用药物维持路况,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总之啊,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只要我们把它分门别类,就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付它。

就像是识别各种蔬菜,知道它们的品种和特性,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类型,就像是掌握了一把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PT课件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PT课件
• 动脉造影仍然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在显示真腔血流和假腔堵塞 SMA分支血运方面是 C T所不能比拟的。
第7页/共24页
动脉造影分型 根据Sakamoto 影像学分型,SISMAD分为4型: • Ⅰ型:夹层假腔内血流通畅,内膜存在近远2个破口; • Ⅱ型:夹层假腔呈囊状,内血流通畅,内膜只存在 1个破口; • Ⅲ型:假腔内血栓形成, 动脉内膜存在1个或多个溃疡样破口; • Ⅳ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动脉壁上没有溃疡样破
手术治疗
第12页/共24页
方案选择
• 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 当诊断明确、 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 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 ✓ 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 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 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 ✓ 若出现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第13页/共2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4页/共24页第15页/24页第16页/共24页
第17页/共24页
第18页/共24页
第19页/共24页
第20页/共24页
第21页/共24页
总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该对 SISMAD提 高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结论
第22页/共24页
Thank You !
第23页/共24页
临床体会
•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应该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提高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 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比较外科手术的方法支撑架治疗有损伤小的优点。适合支撑架植入的解剖适应症包括 内膜片局限化或夹层比较短。一般一旦发现适合的解剖结构应立即进行支撑架植入,避免日后夹层扩展而 失去支撑架植入的机会。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mesentericartery SMA 夹层是临床 上比较少见的疾病 自1947 年Bauersfeld 发现第 1 例以来 全球报道约100余例 。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韩礼良;毛永征;刘金萍【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8例PDSMA的MSCT 资料.结果 MS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18例、夹层真假腔18例、内膜瓣17例、假腔内血栓12例、动脉瘤样突起9例、管壁模糊8例.假腔近端距SMA 开口0.5 ~ 5.5cm;假腔长度1.0~5.5cm;假腔宽度0.5~ 1.5cm.内膜破口距SMA 开口距离1.2~6.0cm.结论 MSCT对于诊断PDSMA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3【总页数】4页(P178-181)【关键词】动脉夹层;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韩礼良;毛永征;刘金萍【作者单位】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CT/MR科,河南桐柏474750;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影像科,北京100040;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CT/MR科,河南桐柏4747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2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案例报道逐渐增多,但多为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rimary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PDSMA)相对少见[1-2],文献报道较少,常被漏诊或误诊。

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PDSMA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MSCT在诊断PDSMA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

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56.5岁。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厌食、恶心、呕吐。

其中12例长期吸烟史,合并高血压10例、胰腺炎2例、糖尿病2例、腹部肿瘤1例,不明原因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某,男性,50岁,反复腹痛、肠梗阻表 现,外院腹部立位片提示不全性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者 主要引起小肠缺血性改变。
危险因素 中层囊性变 动脉硬化症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结缔组织病 外伤
很难确定真实病理原因 必伴有动脉壁中膜结构的薄弱、破坏,进而壁内血肿
SIDSMA Ⅲ型 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可见溃疡样龛影由真腔突入假腔
type IV 型
术前假腔血栓形成,无ULP
术后1年
血栓栓塞 附壁血栓 AS引起的SMA狭窄
SMA血栓 40-50% 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房颤 腹痛剧烈,无相应体征 距SMA起始部4~7cm、大的分支开口处 PS:血管内稍高密度影,CE栓子不强化,栓塞近端无异常, 远端血管闭塞、变细,不能显示,继发血栓形成 肠壁缺血、肠梗阻
男,71岁,SIDSMAⅠ型 A.SMA 双腔征及低密度内膜瓣 B.假腔入口,出口未显示 C.VR 示假腔出口。
SIDSMA Ⅱ型 A.假腔内大量血栓,真腔受压狭窄,周围脂肪间 隙模糊 B.近端见内膜破裂口 C.SMA分支受压狭窄,部分闭塞
男,66岁 SIDSMA Ⅱ型 a 轴位假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真腔受压变细 b 假腔远端低密度血栓形成,真腔受压变细 c 假腔远端因血栓形成充盈缺损,真腔及其分支 受压变细
SMA 栓塞 SMA 主干远段及部分分支内血栓影
附壁血栓
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 斑块内出血或表面血栓形成,使血管狭窄加重 动脉壁常伴钙化 CT上附壁血栓常不连续,欠规整,不呈弧形,无破口及 撕裂内膜显示
肠系膜动脉管壁增厚,部分管壁可见钙化 影,管腔不规则狭窄,内壁不光滑,侧支 循环可显示
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 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肠系膜缺血 夹层动脉瘤破裂
形成或内膜破裂,血流灌入,形成夹层
胰腺
弯曲部前壁 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1.5-3cm SMA相对固定与移动部位的移行处
产生特殊的血流剪切力,影响血流动力 学,产生夹层
典型: 真假两腔及其中的内膜瓣。 动脉期 真腔与假腔之间见弧形内膜瓣影
不一定能明确破裂口 SMA内充盈缺损影,轴位低密度月牙形改变
间接: 动脉管径增粗、扩张
不明原因腔内血栓形成 动脉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模糊
肠管的血供情况,发现肠缺血、坏死
A SMA周围脂肪密度增高 B 1月后SMA增粗,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狭窄
SIDSMAⅠ型
MPR示假腔主要位于真腔腹侧,真、假腔同时强化,其间可见线状 低密度内膜瓣,近端见内膜破裂口
夹层扩张超过2cm。
急性小肠缺血四种主要病因: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亦 不少见。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