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合集下载

心理学试题库

心理学试题库

1 、心理学2 、注意3 、思维4 、情绪情感5 、气质二、选择(每题2 分,共20 分)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B 社会实践C 遗传因素D 个性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B间接性C 深刻性D 独立性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B 变通性C 独特性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B 性格C 能力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B 饱和度C 明度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B 无条件反射C 第一信号系统D 第二信号系统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B 心境C 应激D 理智感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B 胆汁质C黏液质D 抑郁质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理解性B 选择性C 恒常性D 整体性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四、论述1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2科目:心理学适用年级: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2005 年7 月试卷类型:B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5 分):1 、心理学2 、个性3 、记忆4 、情绪情感5 、性格二、选择(每题2 分,共20 分):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B 适应C联觉D 对比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B 饱和度C明度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B 激情C 紧张D 心境4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B 有意回忆C 再认D 追忆5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试题及名词解释

试题及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_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A.每天跑步B.视力下降C.装修房屋D.不怕见生人了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学习的类型。

(按不同标准分类)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有什么特点?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与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记忆能力。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望梅生津。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

由感觉器官。

传导神经。

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4)2.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P18)4.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的说出头脑内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进行分析。

(P12)(第二章)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2.注意: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4)3.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P37)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P37)5.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6.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P28)(第三章)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P45)3.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4.感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

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5.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6. 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7.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8.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才能就是完成某种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0.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2.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3.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4.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7、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的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

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9、注意的转移——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注意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心理特征。

10、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及物变化的觉知。

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15、幻觉——是一种虚幻的感知觉。

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16、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

17、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

18、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9、保持——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0、再现——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21、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22、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24、判断——是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题库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2024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记忆1. 编码:指将信息转化为脑中可储存的形式的过程。

编码方式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或语义的,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的保存和检索都有影响。

2. 存储:指将编码的信息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存储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短期记忆只能储存有限数量的信息,而长期记忆可以储存更多和更持久的信息。

3. 检索:指将储存在脑中的信息取出的过程。

检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记忆中的关联性和有效性等。

二、情绪1. 情绪认知: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情绪状态的认识和解读。

情绪认知是人们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表达的基础。

2. 情绪调节:指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刺激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过程。

情绪调节可以是认知的、行为的或生理的方式,不同的调节策略会对个体的情绪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情绪表达:指个体将内部情绪状态通过言语、面部表情、姿势等方式传达给他人的过程。

情绪表达能够帮助个体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相互理解。

三、行为1. 条件反射:指个体在特定刺激下形成特定反应的学习过程。

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先前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来形成,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的条件唾液分泌反射。

2.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通过试错学习形成的反应。

个体在特定情况下展示某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后果,那么个体就有可能在类似情况下重复这种行为。

3.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和内心状态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包括推理、情感理解和情感状况判断等维度,这些认知能力对个体的社交互动和合作非常重要。

四、认知1. 语言加工:指个体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能力。

语言加工包括语音加工、语义加工和句法加工等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来帮助个体理解和使用语言。

2. 注意力: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关注过程。

注意力决定个体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关注哪些刺激,可以影响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3. 推理和问题解决:指个体根据已有信息,在缺少部分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①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是教学中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②教学媒体:媒体为传播信息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就是教学媒体。

<包括A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B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仪、幻灯机等;C 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D听觉辅助,如录音机等。

>③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包括A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B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3、学习与教学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4、观察法:由由者直接观察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5、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6、个案研究法: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7、反省思维:指一种能够对自分析、评定的思维能力。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试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考试作为评价一个人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涵盖了大量的名词解释。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一、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提取和加工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认知研究常涉及记忆、注意力、思维等方面。

通过了解认知的机制,可以深入探究人类思维运作的奥秘。

二、内隐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常用于无需主动回忆的任务中。

外显记忆则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的记忆能力,如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

这两种记忆形式在心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解释了记忆与遗忘的机制。

三、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人们对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

它与认知智力并列,对于个体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强个体的情绪自主性和适应性,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缺乏心理疾病,更是指具备正常的情感表达、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激与适应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产生的身心上的压力或冲击,而适应则是个体为应对应激而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调整。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关注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

了解应激与适应的机制和方法,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和生活质量。

六、人格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体表现,它包括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价值观、情绪表达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特点,对揭示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起着重要作用。

七、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感受和评价。

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它对人们的自信心、积极性和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考试中的自尊概念常常作为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进行讨论。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2.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颅相说是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

8.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但又不全面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

9.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

该学说承前启后,有科学实验依据;10.机能系统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由动系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和调节系统这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1.模块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12.泛脑网络论认为人的大脑和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和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

13.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内在动力。

14.汪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5.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6.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17.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格心理学试题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试题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养的根底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肯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别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搜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精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刻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操作条件,系统地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开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含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制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根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开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开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存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预防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信任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成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

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
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