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904e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b.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想》。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概括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增强文学素养。
学会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积极态度。
增强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课文主题的把握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理想的文章——《理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理想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课文分析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5.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理想》。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
2.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拓展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增加文学素养。
2.开展关于“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故事。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演讲、写作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47fb6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8.png)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421acbc5da50e2524d7fec.png)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说课稿教案七年级上册《理想》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
“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
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
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三、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2,理解诗歌的主旨3,赏析诗歌的语言四、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理想》流沙河教学设计
![《理想》流沙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302e3c5fbfc77da369b1df.png)
《理想》流沙河教学设计《理想》流沙河教学设计1一、案例描述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
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
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内涵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
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
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
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教师:对。
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
外语字母往往有大写和小写两种。
但这里所谓的“大写的人”实际只取大的含义。
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
表示要作一个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2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5dc91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f.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自由诵读,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刚从小学升上来很难一下子过渡到初中的思维,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能够体会到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后能够有所感悟。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来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理清“重塑生命”的历程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然后试着完成下列任务:1.复述课文: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
2.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状况的语句,摘录下来读一读。
3.研读赏析:理清“再塑生命”的历程:(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_ 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
《理想》教学设计4
![《理想》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53fbe66cb52acfc789ebc9ac.png)
人教七年级上《理想》教学设计(李从勋)一、课题:理想二、教学目的: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1.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七、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八、教具:写好生字词的小黑板、录音机、朗诵带。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
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
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
”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
”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的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理想》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理想》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08d2f939e009581b6ad9eb6c.png)
《理想》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理想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3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树立远大理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品味语言.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树立远大理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朗读诗歌唱响赞歌1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诗歌,用铅笔勾画你不能理解的语句,或是对你很有启发的语句。
在每一个诗节前面标注诗节序号,边思考:我们要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确: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读出抑扬顿挫;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第2—8节——悲壮和沉思的语气第9一11节——劝告和警醒的语气第12节——欢快和奋发的语气2 掌握了诗歌朗读的方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测一下,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节——老师朗读,用明朗和坚定的语气;第2—8节——男生朗读,读出悲壮和沉思的语气;第9一11节——女生朗读,读出劝告和警醒的语气;最后第12节——全班用欢快和奋发的语气齐读。
)3 不难看出,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理想”,本文围绕理想大胆抒情,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再一次欢快奋发的朗读最后一诗节。
明确:最后一节。
主旨: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4 “理想”是诗歌的诗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来抒写理想的?(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先善于抓关键字词,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分别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老师示范一例。
2024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课件教案-3.2 学习成就梦想(大单元教学设计)22
![2024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课件教案-3.2 学习成就梦想(大单元教学设计)22](https://img.taocdn.com/s3/m/9812d8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e.png)
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第三课梦想始于当下3.2学习成就梦想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规划(一)主题名称:新生活中的成长(二)主题概述:1.本单元以“新生活中的成长”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孕育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价值观的萌芽,是各单元内容设计的基础。
围绕“新生活中的成长”这一主题,引领学生踏上成长的节拍,体会角色变化的意味,了解初中阶段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生活确立崭新的目标,并建立努力就有改变的生活信念。
引导学生关注发展中的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励自己,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带领学生树立梦想,把个人梦想与时代脉搏、中国梦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走进学习新天地,建立学习新概念,拓展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激发生命成长的原动力,学会学习。
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3.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在重点研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参照课程标准,并结合生活价值提取出“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单元大概念。
在大概念的引领下,立足“新生活中的成长”主题,采用现实情境转化为问题或任务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新生活—新自我—新梦想”为主线,构建筑梦篇、发现篇、学习篇的三个切入完整成长链条,构成了以生活逻辑为线索的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立足单元主题,统筹单元活动,实现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
每课时都以议题的形式呈现和解决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发现陈述等方式,力求实现学科内容的学习,体现情境化、建构性、活动型的议题式教学特征。
(三)主题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所以他们将在中学时代去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理想》教案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理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a8f727ba1aa8114431d9ac.png)
教 学 目 标
重点 与 难点
1、能说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够理解特定语句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教学 准备
1、导学稿。 2、多媒体幻灯片。
总课时数
2
当前课时
2
学习 参考 资料
word 整理版
课 时 目 标 课时 重 难点
1、分析课文,概括各小节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 2、能够准确概括整首诗歌的大意。 3、能对整首诗的写作特点进行点评。 4、能说出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能够感悟到理想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树立起自己的理想。 1、分析课文,概括各小节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 2、能说出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生字词的音、形、义。 2、读懂文章的大意。
学习 参考 资料
word 整理版
新 课 导 入
新课导入 流沙河及背景知识简介
实施过程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学习字词 对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练习 自读提示 1、全文分为十二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什么?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2、归纳全文的主旨 3、试总结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 4、找出课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5、思考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 教 学 过 程 齐读课文 课堂小结 诗歌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从理想之于历史的作用、理想之于人格的作用以及 理想之于人生的作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理想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呼吁人们珍惜 大好时光,树立理想,建功立业。诗歌写于特定历史时期,理解本课必须了解相 关的背景知识。 课后,大家在今天初步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预习,并找出自读提示中问题的答 案,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时,希望大家积极发言。
效 果 检
课堂检测 1、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测 2、朗读时感情的把握以及流利程度的检测
初中语文 理想教案
![初中语文 理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ab48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4.png)
初中语文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理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作者对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想》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
3. 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理想》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5. 分析课文观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观点的合理性。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的词语和句型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理想》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和表达的工具。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理想课文教案
![初中理想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b7619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f.png)
初中理想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名为《理想》。
课文通过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不同人物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热爱和执着。
2.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的标题《理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要有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翻译和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精讲点拨: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如:词语“坚定”、“执着”、“热爱”等;句型“的理想是”、“认为……”等。
5. 情境教学: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如:课文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在艰难环境中仍然坚持追求理想的情景。
6.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他们是如何坚持追求理想的?7. 情感升华: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初中《理想》教案
![初中《理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f4246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5.png)
初中《理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解读。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学生对自身理想的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并简要介绍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个理想。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讨论与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我的理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坚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给出一些建议和鼓励的话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写作练习:学生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想,并能够合理组织语言。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55f16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9.png)
《理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关于“理想”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词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理想”的含义与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关于个人理想的观点和目标。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向学生引导他们思考: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关于未来的理想?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们觉得理想重要吗?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标题《理想》并让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与个人生活的关联。
3. 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教师将课文《理想》分发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阅读。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解释。
4. 理解与拓展(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中关于“理想”的观点和重要性,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概念思维导图。
5. 寻找自己的理想(10分钟)学生个体活动,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并写在小纸条上,统一贴到教室展示墙上。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理想。
6. 分享与总结(10分钟)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理想,并与大家一起讨论理想的实现方法和遇到的困难。
教师适时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理想。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理想》,在短文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打算如何实现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思维和情感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培养,能够理解并表达关于理想的观点,并且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实施中,可以合理调整时间分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延伸1. 深化理解: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关于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并思考他们的理想和努力。
七年级理想教案
![七年级理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52cc024b73f242336c5f5f.png)
七年级理想教案导读:本文七年级理想教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年级理想教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把握诗体特征,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是本设计的特点。
以朗读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思维的、语感的、情绪的、创造的激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习得技法,从而了解诗歌,喜爱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赛说关于理想的名句。
二、一读,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
(2)评说式朗读课文,理解各节大意。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说内容,读一节,评说一节。
(3)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
明确:第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2、3两节谈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谈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谈理想的人生意义。
朗读指导:要读好任何一首诗,都要先理解诗意,这样在朗读时才能把握感情基调,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如果离开了对诗意的正确理解,朗读技巧就失去了灵魂。
三、二读,悟诗理。
(1)自由朗读课文,在最能打动你的诗句下作上标记,并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你。
学生自由谈,答案不拘一格。
有些诗句能很快激起我们的共鸣,如:第2节、第5节、第7节、第8节、第11节中的一些诗句,老师可重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来印证,从而体会诗情。
有些诗句如长者的谆谆告诫,不妨让学生多读读,领会其意味。
如:“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有些诗句富有哲理,如:“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老师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辽宁省大连第76中学七年级语文《理想(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辽宁省大连第76中学七年级语文《理想(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2180e4a76e58fafbb003d6.png)
重点赏析语言,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小组研讨赏析最喜欢的一段,进行朗读、分析。
可以仿照第四节,进行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爱心 奉献 信念
比喻
课后反思
围绕本课达成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反思
语言赏析时间短,仿句练习不好,学生缺乏想象力,语言积累不够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理想(2)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目标:树立远某某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难点
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书、教参
学生准备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某某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话题:“奉献”“信念”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理想》的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理想》的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86b567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8.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理想》的教案设计《理想》教案○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其抽象化的言语。
②联系生活实践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宗旨。
③建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宗旨。
③赏析诗歌的言语。
○课前预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业绩。
②预习课文,就本人疑问和感兴味的成绩,预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预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造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宗旨。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古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心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甚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甚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甚么要有理想?我们该当建立甚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完成本人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一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全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先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先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腔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宗旨是甚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宗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求小组讨论上述成绩,教师巡回指点。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成绩,逐渐明确诗歌宗旨及结构。
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建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化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入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抽象化言语:第l节,在言语表达上有甚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甚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甚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言语抽象、生动,在方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总体构思: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
《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
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
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是________,_______”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
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教学板块:一、导入:(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一)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二)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一)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二)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3、教学生学会倾听;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附:教学实录《理想》课堂实录(二课时)四川双流县棠湖中学孙晓晖一、引入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
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
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
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生1:扫除字词障碍生2:借助工具书(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2.全班齐读老师正音: 远行(xíng 不是“航”)玷污(diàn)3.请一位学生读。
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3读。
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三、质疑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问:比如牺牲什么?生6 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师请大家再思考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
(全班鼓掌)——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
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
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全班鼓掌)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怎样理解?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
(全班齐读两节诗)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一)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
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
(师肯定,请生读)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
(师肯定,请生读)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
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
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二)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
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
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
众生等待。
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
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学生作勾划汇报: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 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
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
(生造句略)六、作业1.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自己喜并且各自讲欢这3.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g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