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③寒潮在南下过程中,当地形走向 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加速风 速,从而加强冷空气的影响。
7、危害
8、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做好防寒保暖准备(用 烟熏、塑料薄膜覆盖庄 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 种等)。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 5、我国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 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6、影响寒潮强弱的因素:天气系统(冷锋强弱)、纬度位置、 地形
◇分析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寒潮不易侵 入;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 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 影响。
江淮流域 长江和松花江流域
回顾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移动规律,说说我国不同地区 洪涝灾害出现的时间。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暴雨) 时空分布存在一致性。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 以夏季最集中。
7-8月份 华北东 北
6-7月份 华东 (江淮地区)
4-5月份 华南
3、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春旱 华北地区 为主
自然:①春季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 人为:③冬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
伏旱
长江中下 (夏) 游地区 为主
自然:①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密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分布范围广;地震频率高,强度大;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中国的气象灾害
⑤危害:
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 一。台风灾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引起的。台风中心附近的 风力达到10级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若超过12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特大 暴雨(日降雨量可达500-1000毫米),往往造成洪水灾害;特大风暴潮 更会毁灭性的灾害。
③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主要是西伯利亚、蒙
古高压)
④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入侵。
⑤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如天山、 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 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 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 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 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 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 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 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 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③台风结构:
台风结构
台风眼
漩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天气
强烈的上升气 大气幅合运动,云增多 盛行下沉气流,天 流,产生狂风 增厚,气压下降,湿度 气晴朗无风 暴雨 增加,风力加强
自然灾害与防治笔记
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1、地震(1)分布(2)成因: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危害: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注: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2、滑坡、泥石流(1)分布:我国山区多发滑坡(2)形成条件泥石流(3)危害(4)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浅谈中国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在科技名词定义中,自然灾害有两种解释:一是,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危害的自然变异和极端事件;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如飓风、地震、海啸、干旱、洪水、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
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所以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在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呢?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霜冻,雪灾,沙尘暴等。
比如1998年的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6年在海南登陆的特大台风达维,2008年在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等都是典型的气象灾害。
防护措施:1.台风。
(1)在台风天气尽量避免外出。
(2)在家时,保持家用电器处于断电的状态,且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3)在遇到特大台风时,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2.霜冻。
霜冻主要是对农作物很大,目前主要防御措施有两大类,即农业措施和物理方法。
知识点一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9年初,一场罕见的旱灾在我国北方地区蔓延,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情况更为严重。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加严重。
(1)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旱灾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旱灾的主要措施。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关联性(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考向一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示例 1 (2009·山东文综)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方法技巧学习和认识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减灾与防灾,所以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特点十分必要。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2)群发和群聚现象的发生(3)灾情前兆与预报: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 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 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 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 少(台湾除外)。
9
(6)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 部重于西部,从北向南大体上东北地区主 要为玉米大小斑病,华北地区主要为小麦 条锈病,长江流域主要为小麦赤毒病,华 南主要为稻瘟病。从北向南主要的虫害是 东北和华北的粘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的蝗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螟,显示 了随温度梯度分布的特点。
18
( 3) 全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格局存在着明显 的南重北轻特征,华中、西南、华东三个 地区是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区域,灾种组合 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风雹和台风灾害 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灾情 相对较轻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旱灾和风雹 灾害为主。
19
减灾措施措施:
减灾工程建设: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 1) 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出南重 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 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基本全部集中于西 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我国地处东亚 季风气候区域,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气 候特征是一致的。
17
( 2) 旱灾与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存在 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省 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受灾最 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总体呈 现出南涝北旱的特点; 风雹灾害呈现全国 普发态势; 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其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 减的格局。
2
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1)气象灾害。①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建国以来,有四个明 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 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 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②暴雨:暴雨是我 国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有两个暴雨集中的地带, 一是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东南沿海地区;二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带。另外沿三大纬 向山系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的南麓, 也是暴雨较多的地区。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曾有一句讲述边塞风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这里是太平洋季风所能照拂到的最远的中国疆土。
春风不度玉门关,却在这里划下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三亚是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杭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哈尔滨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在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冬季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夏季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夏季,雨热同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冬季,北方大雪会影响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作物生长期长,使东北稻米口感醇厚。
华北地区冬季的大雪会冻死一些害虫,保护庄稼不受冻害,正是“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的来历。
我国西部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夏季风不能到达这里,因此降水量少,降水变化大。
由于缺少水体对气温的调节,这里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也较大。
吐鲁番的瓜果糖分积累多,正是得益于这里日照充足,并且昼夜温差大。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频发,主要包括寒潮、台风和洪水。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台风云系宽广,中心叫做台风眼,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时,大风能吹倒大树和不牢固的建筑物。
在干旱季节,台风可以缓解旱情,缓和高温天气。
洪水一般由持续性暴雨、台风引发,人类对流域内森林的破坏、围湖造田等活动也会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什么是“经济地理特征”?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二章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认识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从而提升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象图表、分析气象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感,培养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气象灾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过程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完成气象图表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课后反思,评价学生对防范气象灾害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和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气候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介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讲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和防范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等,让学生观察气象图表,分析灾害成因、影响范围及防范措施;分组进行气象灾害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4. 总结归纳: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的关系及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气象灾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气象图表分析报告,分析一个典型的气候特征或气象灾害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和思考。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大领土面积的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
样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自然灾害类型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洪涝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矿山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其中,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一度汛期
时常常会引发严重的水灾;地震灾害也是我国的一大灾害,尤其是
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比较常见;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等自然
灾害,也给我国南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矿山灾害也是一种比
较特殊的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矿难;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灾害则
与我国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来减
轻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影响。
对于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生态防洪、人工防洪、水库蓄洪、河道整治等办法来控制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可以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等措施来保护人们生命和财
产安全;对于气象灾害,我们可以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等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对于矿山灾害,我们可以加
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矿山安全设施等措施来预防矿难;对于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灾害,我们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变人们的不
良生态行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等来维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福祉。
综上所述,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后抢险救援等方面的建设,来更好地应
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高考复习:中国的气候—主要气象灾害
二、暴雨洪涝
1、成因: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1)充沛的水汽; 2、暴雨形成条件: (2)强烈的上升气流; (3)降水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3、分布:
世界: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4、危害: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 ②经济财产受损 5、防御措施:
暴雨洪涝防御措施
多发季节
冬半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春
强冷空气,大风、 西北季风吹起干旱 成因危害 强降温、雨雪、 地区的沙尘向东南 大风 方向扩散 加强预报,做好 营造防护林,退耕 防治措施 防寒准备 还林还草
干旱
三、干旱
1、成因: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
2、分布: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频繁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5、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 特点是 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 北京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主要为 轻 度 (2)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在 春 季 原因是该季节 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少; 多快行冷锋活动(大风) (3)提出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1.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 A.14时 B.16时 C.19时 D.22时 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 A.台风减弱 B.台风中心经过 C.台风消失 D.台风停滞不前
C
B
典型例题: (四川高考)图1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
等压线。读图l,回答l~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 分别为
气压
气温
降水
A
0
B
A
中国地理: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2、源地: 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强冷
空气侵入。
3、路径:
偏北路径
偏西路径
东北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 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 沿海侵入。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有利: (1)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夏热是我国 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水稻、棉花种植 界限偏北。 (2)气候复杂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 动植物生长。 2.不利: (1)降水过分集中夏季,造成 洪涝 灾害严重 (2)寒潮带来的恶劣天气,台风带来的 风灾、水灾
2、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江淮、西南
探究活动:
(1)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的季 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 初夏降水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 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 夏季风没到,降水少; 正值春播,农业用水量大
华北
2000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 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5、防治措施:
① 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 被覆盖。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 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 。 ②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
2000年4月6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走向 和覆盖范围。
1.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提示: 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有: ①冬春冷空气活动多 ②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 ③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 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 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 致沙尘暴多发。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我国作为一个面积广阔的大国,其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也十分复杂多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从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候类型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种类型,这与我国广阔的地理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中热带位于赤道以南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偏多,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如海南岛和广东省等地;亚热带则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地带,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如浙江、福建等地;温带则位于亚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较为温和,四季分明,常见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寒带则位于北方的边缘地带及我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形成了寒带季风气候和寒带大陆性气候,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二、气候特征我国气候特征丰富多样,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季节性明显:我国大部分的区域都表现出季节变化明显的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2.降雨分布不均:我国降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东南部降雨较多,西北部降雨较少。
3.气温分布不均:我国气温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南方气温温和,北方气温寒冷,且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季节内有着一定的差异。
4.台风、暴雨、雷电气象灾害相对较频繁:我国的南方和沿海地区经常会受到台风、暴雨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三、主要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较为复杂,主要有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雪灾、霜冻、大风、雷电等,这些气象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安全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台风:台风活动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期间,常常使得我国南部和东海岸地区受到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一些依海而居的城市和岛屿,台风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暴雨:我国南方的气候多受到暴雨的困扰,在公共交通、电力和农业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些暴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
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种类。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干旱
灾害特点:大气中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旱、严重缺水;干旱在我国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时空分布: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
华北平原易发生旱灾.此种灾害导致粮食不易生长。
2.暴雨洪涝
灾害特点:连续性的暴雨,短时间的大暴雨,来势迅猛,雨量集中,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
时空分布: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3.寒潮
灾害特点:降温幅度大、范围广,且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时空分布: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外。
寒潮的发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我国受寒潮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是内蒙古自治
区,其简称是内蒙古。
4.台风
灾害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登陆海南,除带来强风暴雨,造成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我国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春季,此时气温开始回升,降水少。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当台风来临时,不要待在大树下和电线杆旁,也不能躲在不安全的房屋内。在海上航行的船舶要进港避风
3.洪水
(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形成原因:
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植被护坡实验
实验表明,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的危害增大。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就与流域内森林破坏严重有密切的关系
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引发洪水或增大洪水的危害?
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干旱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由强冷高气压活动起
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
台风半径有数百公里。台风中心叫台风眼-----风平浪静,云量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台风的重灾区。台风在海上会形成狂风巨浪,它带来的大风能吹倒大树和不坚固的建筑物,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0
200
800
1600
降水量(毫米)
3200
⑵、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为什么降水稀少?
西部地区深居内陆, 东南季风不能到达这些区域,所以受大陆性质的影响大。
全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中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气温较差大,光照强,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干旱气候的利弊:
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仙人掌粗大的茎是贮存水分的地方,叶子退化成针状是为了减少水的蒸腾,发达的根系为了充分吸收水分.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面积的国家,中国的气候特征多种多样。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季风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和热带气候区。
在北亚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西伯利亚的寒流带来的冷空气使得这个地区的冬季异常寒冷,甚至会有严重的冰冻灾害。
而夏季,受到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的影响,这个地区主要受到干旱的困扰。
温带气候区包括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个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寒冷而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宜人。
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旱涝灾害相对较为严重。
夏季高温加上降雨不足,会导致旱灾的发生;而秋季的台风频繁,加上持续降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亚热带气候区则包括了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个地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多云。
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湿润的空气从南海吹至陆地,导致长时间的降雨。
这种气候特征使得亚热带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引发的强降雨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热带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和海南岛。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全年温差不大。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热带地区常常受到强降雨的影响,所以洪涝灾害是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除了上述气候特征外,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其中,旱灾是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和黄河流域。
降雨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贫困的加剧。
洪涝灾害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水可能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中国还有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
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和云南省,经常发生地震。
中国还面临着台风和沙尘暴等其他气象灾害。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此外,不断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是减少气象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象科学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灾害的发生。
全国防灾减灾日常见自然灾害及其自救应对措施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 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 餐用具,入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 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 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1.防灾减灾日概述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 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 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 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防灾减灾日图标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
基本元素。
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
3、自保措施: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扎制木排、竹 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 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5 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分布及防治方法:灾
害多发地区
多发季
节
成因特点防治措施
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
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
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
水多;出现“空
梅”天气——干
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
“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长江中下
游地区
7月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
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
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
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东南沿海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
烈的热带气旋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
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
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
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华北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
盛,夏季风没有到达
(或受单一冷气流影
响),降水少,又值农
作物播种、生长季节,
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
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华北、南
方地区
6-8月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
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
加入海口
倒春寒东部季风
区
3-5月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
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
原以外的冬半年,
以春秋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
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广大地区两季最
严重
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
季,以春
季最严
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
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
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
大,能见度低,影
响范围广,一般与
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除西部一
些沙漠地
区以外的
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
持续时间长,如锋面、
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
短,形成洪涝,我
国南方(和东部)
地区多大暴雨和
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
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
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
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
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
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
北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
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
水,使突出的世界
性问题,影响经济
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
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
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
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
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