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一、陶行知生平简介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

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

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

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首先,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素质。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基础能力和品质。

其次,陶行知提倡以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反对过度竞争和应试教育,主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此外,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只注重书本知识和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主张让学生走出教室,与社会、与大自然接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陶行知提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觉醒。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他主张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反对教育的僵化和教育者的僵化,主张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和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以人为本、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思想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

要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

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一、陶行知的人才观1、他认为,幼年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幼年时,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六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可费事啦。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2、培养“人中人”。

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要做“人中人”,不为“人上人”的主张。

做“人中人”,就是教人掌握学术以后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利益。

他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中人”的道理,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净胜。

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我的容量。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

3、行以求知知更行。

陶行知强调“惟有从行动上”的来得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据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

二、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1、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起点。

陶行知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他实践普及教育思想的开端,也是他最终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起点。

军阀混战时期,他认为救国救民,旨在开发民智。

他曾于1923年7月后全力推行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陶行知提倡的平民教育,除了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以外,凡粗识字义的人,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

他认为平民教育要把公民和读书化合在一起,培育国民的能力,培育做人做国民的精神。

2、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根据中国“以农立国,80%的人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成立乡村教育研究会,提出“四个一百万”的宏大计划。

这是他从平民教育运动的基础转向乡村教育运动的开始。

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化”的主张,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首次使学校走上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道路。

他针对当时教育的错误,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的条件: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要有活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教育与农业携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陶行知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设置。

以下是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解析和对我们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陶行知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要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并以积极、诚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困难。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包括道德和品格的培养。

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二、学生自主学习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兴趣为中心,而不是强制性地学习某些课程。

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学科,并且也应该有足够的自发能力来学习。

陶行知认为,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三、课程设置陶行知主张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他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各个方面能力。

除了学科之外,还包括艺术、体育、实践等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力。

针对困难学生,陶行知更是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应强制让他们参加课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启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安排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及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的教育宗旨是“爱、智、勤、仁”,注重爱心与智慧的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他提倡“以生为本,以教为辅”,强调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提倡“德育为先,学习为本”。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渊源、宗旨、方法、价值观、实践、浅析、结论1. 引言1.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人格完善。

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爱与严”的教育理念,即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成长,通过生活的点滴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传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对当今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体系。

陶行知生于清朝末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科室副主任:彭春华一、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核心理论是“生活既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之内。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终身教育思想。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家庭生活当然也是教育,学校应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展开讲解这一部分)2 社会即学校:“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传统教育是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能受到的装饰品,是大小书呆子的养成所,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这一理论可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地增加和扩大。

应使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里,如学校周围的街道、商店或电灌站、粮油加工站、节日氛围、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无一不是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这是陶行知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而寻找的普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讲解:小先生制及其由来;即知既传;平民教育。

3 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最能反映其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是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请大家听一听,看看是否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二、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与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整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实践能力展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首先,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际的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出了“劳动为主”的教育原则,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教育。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品德、阳光心态和高尚情操的公民。

他提倡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此外,陶行知提倡兴趣教育。

他认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倡导教师要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实践。

他提倡通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品格教育、兴趣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教育界,并继续对我们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启示。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创新,同时也在于他的教育成果和思想体系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的。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方式。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注重个体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

他认为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发展,那么对于这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会有莫大的帮助。

全面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全面发展。

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他主张通过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来实现全面发展。

实践教育陶行知主张实践教育。

他认为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不能脱离实践。

在他看来,实践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

他同时也认为实践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性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和情感、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这些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他主张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结语以上是本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浅析。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教育、个性教育等观念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

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内涵:(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极力反对传统教育,认为其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与生活分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教育是生活的影子。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人为地造了一道高墙,以至于“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隔绝;改良主义的教育固然已经觉得学校是离不开社会的,提出了“学校社会化”、“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把社会的东西,诸如公安局、卫生局等,拣选几样,缩小一下,请到学校里来,但这样的学校不过象是一个大鸟笼,鸟笼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树枝,它也决不是鸟世界,同样,学校即使是包罗万象,它与社会依旧是隔膜的。

在他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从作入手求知识、求创造。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1年至1939年,陶行知在全国多次办学,创办 了山海工学团、收容和教育难童的育才学校等。他 在宣传新知识、新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宣扬他抗日救 亡,因而在此期间,他也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 1946年6月,陶行知离重庆到上海,准备在上海 大办教育事业。他接连在学校、机关、工厂发表争 民主发内战的讲演百多次。7月25日,他终因劳累过 度,刺激过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脑溢血,不幸溘然长逝,享年55 岁。
• 1、“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 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 ,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 练的。”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陶行知文集》第141页) • “我们爱师范教育;我们更应爱全国 的儿童和民族的前途。惟独为全国儿 童和民族前途打算的师范教育才能受 我们的爱戴。”(《师范教育之彻底 改革》1927年2月3日《陶行知文集》 第168页)
• “我们主张培养小学教师要在小 学里做,小学里学,小学里教。 这小学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心, 也就是师范学校的中心。” (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陶 行知文集》第255页)
3.实施生活教育的一个目标——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他要求学校和教师,“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学校就是 要培养能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和运用工具, 善于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人才。 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 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 三、师范教育办学方向、原则和培 养方法 • 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在于面向广大 农村,要为农民服务,要为农业服 务,教育要与农业携手; • 师范学校的教育原则和培养方法 : •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 • (二)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 (三)推行“艺友制”的教育方法
原文赏析
民主教育:创办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
, 。 使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有所为
3.儿童教育
积极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大众的幼
稚园。 以幼儿生活为中心,改革幼儿教育学制 、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全面发展的幼 儿教育。 从实际出发,培养幼儿教育师资。 “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
4.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获得事物之真知;通过劳
陶行知主张传统的学校必须依据社会需
要来进行改造,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 创建新兴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 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 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 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 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终身 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
(7)全面性原则 ——全民发展,全面发展
6.七项措施
(1)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的活本领; (2)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 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6)要培养一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 新型教师队伍,他们是一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 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 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 成一片。
5.七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学习就是实践, “教学做合一” 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教育必须科学
(3)前进性原则——与时俱进
(4)全民性原则——“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 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
(5)终生性原则——“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 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6)创造性原则——打倒传统的教育,提倡活学活用 的创造教育
陶行知(1091—1946)
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一户农民家庭。
1914年,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
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 毕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9年秋天,26岁的陶行知怀着“要使全中国
人都受到教育”的雄心壮志,从美国学成回国。历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授兼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 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南京安徽工学校 长等职务。192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 科学博士”学位。
• 二、师范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 师范教育任务是要培养教育界中所需要 的人才——“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 养什么人才。教员之外,教育界还要什 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 ; • 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在于——“一、愿师 范学校从今后再不制造书呆子;二、愿 师范生从今以后再不受书呆子的训练; 三、愿社会从今以后再不把活泼的儿女 受书呆子的同化;四,愿凡日已经成了 书呆子的,从今以后要把自己放在生活 的炉里重新锻炼出一新生命来。”
系即当今所讲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 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 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 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 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 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 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 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一个活动对 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教学做合一》
4.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 看,过什么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的教育。从 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因而教育也应如此。 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 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生 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
主张。 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 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三原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2.普及教育
争取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是陶行知一生 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及其教育
思想体系的中心。
平民教育的推行:
1923年陶行知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又成立 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全力推进平民教育。
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陶行知指 出“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 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 不许人向前进,那末,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 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 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 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末,我们所失 掉的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 。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 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 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 铁门。所以,整个的中华民国和整个的世界 ,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
动,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培养热爱劳动人 们的感情,爱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养 成爱劳动的习惯,能自我服务。
5.职业教育——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以生利为职业教育之宗旨,人人都要 有独立的职业。” 职业教育不只是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更 应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诸方面有良好素 质的劳动者。
6.师范教育——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
师范教育思想
• 一、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培养教员——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自身质量的好与坏,又取决 于“须有适当之教员”,教员则有 赖于师范学校之培养 ; • 负责改造国民——“师范学校负责 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 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 •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 之亡。”
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师范教育可
以兴邦,也可以促国灭亡。
1.含义: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 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 的教育。
2.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有什么区 别?——“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一生,不断为中国人民大
众的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
,他将自己平时的积蓄、薪水、讲酬 全部都拿来办学,还四处募捐,“化 缘兴学”,而自己却克勤节俭,过着 十分简朴的生活,他逝世后除了故居
前后的流水和翠竹外,没有任何遗产
留给后代,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 来,不带半根草去”!
1.生活教育——教育思想核心,集中
他一方面编写《平民教育千字课》供人学习, 一方面亲自到全国各地讲演劝说,宣传平民教育运动。 正如他所指,平民教育目的在于使平民一面读点书, 一面得一点做人做国民的精神。
乡村教育的推进:
陶行知从平民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教 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口最多的农民,教育应当
下乡。他决心“筹募一百万资金,征集一百 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位同志,改造一百万 个乡村。”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拥有“农夫的 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生活教育,“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
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 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 的考成,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简单 的说来,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他也不教学生吃别人。他不教人升官 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 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 他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 ——1934年山海工学团讨论会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育,“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 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 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 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道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 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 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 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 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 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 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 心。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 呢?就是发农民、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民、工人才 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民、工人的血汗、生 产品,使农民、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 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