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_D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995(2001)05-0056-08

R&D 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骆品亮,向盛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与一般的产品竞争不一样,R&D 竞争存在外部性。首先分析了R&D 外部性(溢出

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R&D 激励的损害;接着考察了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着重探讨

如何通过专利保护、合作R&D 、政府补贴及特许权经营等方法将R&D 的溢出效应内部

化。最后,讨论对我国企业R&D 激励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2]。随着竞争的日益全球化,R&D 对于现代企业培养核心能力、提高竞争优势之重要性不言而喻。WT O 在即,R&D 的激励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深远。

市场结构(准确地讲,是市场竞争度)是影响企业R&D 动力的首要因素。尽管Schum pter 于1942年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指出,垄断性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技术变革的发动机[3]。但这一论断更多的是基于直觉的判断,尽管有为数不少的追随者为其寻找论据[4]。半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表明,竞争比垄断更有利于激励企业的R&D 活动[5-7]。直观地,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最多是为了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提高垄断地位,尖刻点讲,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在“自我替代”;而竞争性企业“白手起家”,从事新技术的开发活动则是以囊括整个市场利润为目标。

然而,R&D 的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结构对R&D 的激励效能大打折扣。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Public G ood )的部分特性,当缺乏严格的制度保护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R&D 的成果,很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此即溢出效应(S pill Over E ffect )。事实上,Mans field 等人发现60%的专利在四年内被模仿[8];而Levin 有同样的感叹:三年时间内过半的创新产品被模仿[9]。R&D 的溢出效应产生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正)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企业

收稿日期:2001-04.

基金项目:①本文受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基金项目(00QNY B031)资助.

作者简介:骆品亮(1969-10),男(汉),福建泉洲人,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培训咨询部主管,博士,副教授,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向盛斌(1967-05),男(汉),湖南长沙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第22卷 第5期 科 研 管 理 V ol.22,N o.5 2001年 9月 Science Research M anagement Sep., 2001

的工艺(或产品)R&D 的努力给其它企业也带来部分利益,甚至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种现象在产业链中表现尤其突出;换句话说,R&D 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R&D 的社会收益。正如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所表明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Failure ),R&D 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

损害了竞争性企业进行R&D 活动的积极性,导致R&D 竞争蜕变成一种“等待博弈”

(Waiting G ame )———企业不思自主R&D ,唯求“搭便车”

(Free Riding ),坐享其成。为重获竞争性市场在激励R&D 方面的优势,研究R&D 的外部性及溢出效应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重视。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外部性的是MacD ougall (1960),他注重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10]。该领域后来受到Caves 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11]。80年代,以Das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重点研究了在竞争市场中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他们仍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免费搭车”对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本身的影响[12]。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实证分析,未能实质性地分析R&D 外部性的本质,更未能系统地研究R&D 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

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技术,从理论上研究R&D 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并构建R&D 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作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本文还探讨其对构建我国企业的R&D 激励机制的启示。

2 技术创新外部性的产生机理

考察以下R&D 投资决策博弈:市场上有2个同质企业i (i =1,2),R&D 成本为C ∈[0,1],

假设任意一个企业可以无偿享受R&D 的收益,企业i 从R&D 中获得的收益为θI 2,其中θI 为

[0,1]上的均匀分布。通过求解上述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BNE )而获得企业的投资战略S I (θI ):1表示投资;0表示不投资。注意到,企业i 从事R&D 投资当且仅当

θi 2-C ≥θi 2Pr ob{S j (θj )=1}

其中,等式的左边表示投资收益,右边表示不投资但通过溢出效应的收益。上式等价于

θi ≥[C 1-Pr ob{S j (θj )=1}12]=θi 3但,由对称性:P{S j (θj )=1}=1-θi 3,得θI 3=[C/θj 3]1/2,所以θ13=θ2

3=C 1/3;进而,BNE 为{S 31(。);S 32(。)},其中S 3I (θI )取值为1,当θI ≥

C 1/3;否则,为0。反观只有一家企业(垄断性市场结构)的情形,R&

D 投资当且仅当θ2I ≥

C ,不投资的概率为√C 。在两家企业下,虽然两个企业均不投资的概率为θ3×θ3=C 2/3<√C ,但每个企业投资

的可能性小于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形,原因就在于“搭便车”。

上述模型可用以下图解法直观解释。假设市场上有两个厂商,它们生产同质或相近的产品,且在同一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其边际成本曲线分别为MC 1和MC 2,边际收益分别为MV 1和MV 2。此时他们的均衡产量分别为Q 13和Q 23(见图1),获得的效用分别为U 13和U 23,该系统的总效用为U 0=U 13+U 23。

现在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1投资C 从事R&D 且获得成功,于是可降低其边际成本或增加其边际效益。仅考虑降低边际成本的情形,设MC 1降低到MC 1′,此时厂商1的均衡产量为Q 10,获得的效用为U 10。如果厂商2未从厂商1的R&D 中获得好处,即厂商1

・75・第5期 骆品亮 向盛斌:R&D 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