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桃花源记》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主题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园、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写作特色]
层层设疑,激发读者兴趣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若有若无的仙境,作者层层设疑。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渔人;没有名字;写桃源仙境人间似有似无,又不说它确切地点;写桃林通道,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待进桃源,顿现一幅人间生活图景。可渔人出而复寻,本做好的标志又消失了,无迹可寻。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迷”。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巩固】
一、解释加点的词
(一)字词解释。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落英
..缤纷
..()() 4、渔人甚异.之()
5、欲穷.其林()
6、仿佛
..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
9、屋舍俨然
..() 10、桑竹之属.()11、阡陌
..交通
..()() 12、鸡犬相闻
..()
13、悉.如外人() 14、黄发
..垂髫
..()()
15、咸.来问讯() 16、遂.与外人间隔
..()()
17、皆叹惋
..() 18、各复延.至其家()
19、此中人语.云() 20、便扶.向.路()()21、及.郡下() 22、诣.太守()
23、遂.迷() 24、欣然
..规.往()()25、未果.() 26、寻.病终()
27、无问津
..者() 28、捕鱼为.业()
29、具.答之() 30、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二、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三、回答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
这段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氛围,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这句话有何作用?
①对桃源外的朝代变化感到吃惊;②因世间社会动乱黑暗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世乱”;
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揭示主题: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
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目的是为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
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文章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四、阅读理解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小石潭记》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唐代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