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

合集下载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超导发展历程始于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克朗伯士发现在低温下某些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超导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约瑟芬·巴丁成功实现了铌的超导,为超导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进展,超导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巴丁-费曼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并预言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高温超导体。

然而,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体才被发现,使得超导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巨大关注与研究热潮。

短短几年内,人们不断发现了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这使得超导技术渐渐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现实世界。

1996年,瑞士物理学家卡尔·奥斯廷和约瑟夫·努尼斯因在超导电缆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探索超导的潜力。

超导磁体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加速器和磁悬浮等领域。

超导电缆在能源传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降低能源损耗并提高传输效率。

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为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超导技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体,以降低制冷成本并推动超导技术的普及应用。

同时,超导技术在电力、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超导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器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超导材料与超导技术的发展

超导材料与超导技术的发展

超导材料与超导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逐渐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

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电力输配电、医学成像和地球探测等。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超导材料的发展超导现象最早在1911年被发现,当时法国物理学家Onnes发现通过冷却,汞的电阻下降到了零。

这被认为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奠定了超导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性。

在此之后,研究者们努力寻找更多的超导材料,以推动超导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超导材料是金属材料,如铜、铝、铅等。

但是,这些材料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表现出超导效应。

在20世纪中期,人们开始使用化合物和合金来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如CRTiS、Nb3Ge 等。

然而,这些材料都有其自身的限制。

化合物的价格昂贵,合金在处理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

直到1986年,一种新型超导材料HSiC1被发现,其临界温度可达到39K,极大地推动了超导研究进程。

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高温超导材料,包括YBCO、BSCO、Tl-1223等。

这些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都能够达到80K以上。

二、超导技术的发展超导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电力输配电。

超导线圈作为大型电流的传输媒介,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损失,提高电力输送效率。

目前,超导电缆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地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

在医学领域,MRI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

MRI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制成医学成像。

超导磁体是MRI的核心部分,能够提供强大的磁场,使得核磁共振现象大幅增强,从而使得成像更加准确。

此外,超导技术在地球探测、天文观测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超导天线和超导应变计能够提高遥感卫星的精度和分辨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领域将会采用超导技术。

例如,超导磁体和超导储能技术被广泛用于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

三、未来展望未来,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快速和广泛。

在研究超导材料方面,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超导临界温度、增加超导电流密度以及减小材料的超导转换损失。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超导材料是一种能够在极低温下传导电流而无电阻的材料。

超导研究始于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的物理学家海克·卡姆林茨·俄宅和荷兰京斯德霍夫大学的学生海因·奥宅加上了一个重要的突破。

他们发现,在极低温下,汞的电阻消失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对超导现象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只有在极低温下才能产生超导现象。

因此,寻找更适合进行超导研究的材料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的超导材料,从最早的金属材料到后来的合金、化合物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第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当时,约瑟夫逊、芬兰科学家奥斯卡尔·格尼伯尔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在铜氧化钠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

这一突破的发现对超导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后的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材料,以寻找更高温度下的超导现象。

他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试图解释高温超导的机制,并设计出更适合应用的材料。

到了21世纪,超导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2001年,日本物理学家铃木庆一通过对铜氧化物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在液氮温度下实现超导的材料。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对超导材料的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取得了更多的突破。

目前,超导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温超导材料,并且取得了不断突破的成果。

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不仅在科学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超导磁体、超导电缆和超导电子器件等。

超导研究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科学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超导体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可以被应用于很多方面,例如磁共振成像、高速列车、核磁共振等等。

本文将对超导体的背景、历程、前景进行探究。

一、背景超导体指的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电场条件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磁通排斥的材料。

超导性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当汞的温度降低至室温以下时,电流通过汞会变得非常强,而且也会持续不断地进行。

这一性质被称为“超导性”,这也是超导体技术的基础。

二、历程在卡末林之后,物理学家们努力地探究低温下的超导体性质。

在1956年之后的很短一段时间,超导电流密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磁场也被压缩到几乎与铁磁体相等的程度。

这个时期,被称为“初级超导材料”,包括钽、铌和银。

然而,这些材料需要被冷却至非常低的温度才能够表现出超导效应。

在20世纪60年代,磁场被用来研究高温超导,这个过程是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阶段。

这些材料虽然并不需要被冷却至非常低的温度,但是它们的超导电流密度依然相对较低。

从80年代到90年代,第三个阶段的超导材料被研发出来,被称为“中温超导材料”。

材料的超导温度提高到接近或超过-200°C,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液氮的温度下运作。

这一时期,YBCO材料的研究成果尤其引人注目。

由于材料结构中存在Yttrium、Barium和Copper,因此得名为YBCO。

三、前景超导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电力、交通、医疗、通信等等。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磁共振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基于超导体科学理论,可以使用超导线圈创建极强的磁场。

这个磁场可以使得核自旋发生共振并向检测器发出信号,因此就可以得到成像。

另外,超导体技术在制造高功率而节能电缆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这种电缆由不锈钢绳、铜层、绝缘层和耐高温超导体组成,可以承受巨大的电流并减少电阻。

未来的超导体技术正在向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对于新型的超导材料的研发,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各种新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超导材料是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领域,它的独特性能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

本文将带您了解一下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研究到现在的应用,让您对这个领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超导材料的起源超导材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滕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实验中发现,他将已知的物质冷却至绝对零度(即-273℃)以下时,电阻消失了,即通电后没有电流通过。

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开启了超导材料的研究之路。

海滕斯实验中用到的物质是汞(Hg),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超导材料之一。

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众多的研究,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添加杂质等手段,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

二、超导材料的理论探索超导材料的物理机制和独特性能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在理论探索方面,人们分别从磁场、电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伦敦理论是超导材料的基础理论之一,由英国物理学家伦敦父子(Fritz London和Heinz London)提出。

该理论是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和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解释了超导材料的电子行为,为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超导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也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磁通量量子化现象是超导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超导现象中独特的量子效应。

首次被荷兰物理学家Keesom提出,后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证实。

三、超导材料的分类和发展趋势超导材料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受到了许多限制,主要是由于其严格的制备条件和难以控制的降温过程。

但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和制备方法。

根据超导材料的电学特性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一般超导体、高温超导体、笔直线超导体等。

其中,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是进一步推动了超导材料研究的重要事件。

高温超导体是指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超导技术的主体是超导材料。

简而言之,超导材料就是没有电阻、或电阻极小的导电材料。

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汞(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下降为零,他把这种零电阻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894年创建了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建立了大型液化气工厂,1904年液化了氧气,两年后又液化了氢气,并在1908年7月10日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 °C(4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

1911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内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昂内斯退休,1926年在莱顿逝世。

为纪念他,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1932年被命名为“卡末林·昂内斯实验室”。

汞的电阻突然消失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常用Tc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

金属汞是超导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共有26种金属具有超导电性,它们的转变温度Tc列于表5-6。

从表中可以看到,单个金属的超导转变温度都很低,没有应用价值。

因此,人们逐渐转向研究金属合金的超导电性。

表5-7列出一些超导合金的转变温度,其中Nb3Ge 的转变温度为23.2K,这在70年代算是最高转变温度超导体了。

当超导体显示导材料都是在极低温下才能进入超导态,假如没有低温技术发展作为后盾,就发现不了超导电性,无法设想超导材料。

这里又一次看到材料发展与科学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低温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此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人们迫切希望找到高温超导体,在徘徊了几十年后,终于在1986年有了突破。

超导材料的发现与研究

超导材料的发现与研究

超导材料的发现与研究自从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开发超导材料,它们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磁共振成像、磁浮列车、通讯和电力输送等。

那么,超导材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进程。

1. 超导现象的历史超导现象最初在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迈伦发现。

他发现将汞降至-273℃以下时,汞的电阻将变为零。

这个温度就是热力学绝对零度,也就是物质最低的能量状态。

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超导现象。

2. 超导理论的发展随着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人们开始探索和发展超导理论。

在20世纪中期,物理学家BCS提出了一种理论,称为BCS理论。

这一理论解释了超导现象的产生机制。

BCS理论认为,超导是由电子之间的配对导致的,这种配对称为Cooper配对。

这个理论是超导材料研究的基础。

3. 超导材料的发现超导材料最初的发现并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在自然中。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之间的界面可以表现出超导现象。

这个现象在1973年被发现,并被称为迈森堡-奥尼冈效应。

然而,大多数超导材料都是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发现,将铯原子置于超低温下将导致其电阻为零。

这个发现极大地促进了超导材料的研究。

随后,在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7被发现,这个材料可以在液氮温度下表现出超导现象。

4. 超导材料的分类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

低温超导材料是指需要极低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的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是金属和合金。

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可以在液氮温度以下表现出超导现象的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复合材料,由多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

5. 超导材料的应用超导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磁共振成像、磁浮列车、通讯和电力输送等。

其中,超导磁体是应用最广泛的超导材料,它们被用于MRI和核磁共振成像等医疗设备。

超导磁体还可以用于磁浮列车和磁力储能设备等高技术设施。

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超导材料超导材料是指在超导态下能够实现零电阻和完全磁通排斥的物质。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在低温下具有很高的电导率。

超导材料的发现对科学和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超导材料的概念、发现历史、特性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超导材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奥恩斯和海尔曼·科内斯发现了汞在低温下的超导性质。

自那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多的超导材料,并不断探索和研究超导现象的原理。

超导材料的最大特点是零电阻。

当超导材料被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时,材料内的电流可以在不损耗能量的情况下持续流动。

这意味着超导材料可以实现高电流密度和高电导率,可以在电力输送、磁共振成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潜力。

除了零电阻外,超导材料还具有完全磁通排斥的特性。

当磁场穿过超导材料时,超导电子将把磁力线排斥出材料,形成所谓的“迈斯纳效应”。

这种特性使超导材料在磁悬浮、磁阻限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材料的电阻极限,也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在能源输送方面,超导材料可以大大减少电能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在磁共振成像方面,超导磁体可以提供极强的磁场,使成像更加精确并缩短检查时间。

此外,超导材料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在粒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核聚变研究中,超导材料可以用于制造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磁场来控制等离子体。

超导材料的应用还延伸至工业领域。

在交通运输方面,超导磁悬浮技术可以实现高速列车的悬浮和推进,提供更快、更安全、更节能的交通方式。

在能源领域,超导磁能储存技术可以在低谷电力储能和紧急供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超导材料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问题。

迄今为止,大多数超导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都在很低的液氮温度以下,这限制了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场景的可能性。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超导物理学是研究在特定条件下材料电阻降为零的物理学科,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和荷兰工程师海因·康纳斯发现汞在液态状态下电阻变得非常小的现象,从此超导物理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1. 超导性现象初现在卡末林和康纳斯的实验中,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汞的电阻开始下降,到达液态氦温度4.2K时,电阻降为零,这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汞的电流可以在不受任何电阻的情况下流动,即表现出了超导性能。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 超导物质不断发现随着对超导性质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质。

1933年,苏联物理学家A.A.阿布里科索夫和L.V.谢诺文发现了第一种非汞超导体——铅,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超导性能的物质,如铝、铜氧化物等。

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超导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3. 超导现象的理论解释随着超导物质的不断发现,人们对超导性能的理论解释也日益完善。

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其学生W. H.费诺曼提出了巴丁-费诺曼理论,称超导性质来源于电子在超导体中形成了“库伦配对”,使得电子对在超导体中可以自由移动,从而被阻碍了的电子在失去能量的情况下形成了电流,这就是超导物质的主要性质。

4. 超导技术的推广随着对超导物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解释,超导物理学开始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超导材料被应用到了电磁谱仪、颗粒加速器和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1986年,苏联物理学家A. A.阿布里科索夫和英国物理学家C. T.胡里发现了高温超导体,这在技术上改变了超导物理学的发展方向,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5. 超导物理学的新发展近年来,超导物理学在新型能源、高速铁路和计算机等领域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超导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磁悬浮列车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有关超导的介绍

有关超导的介绍

磁悬浮列车和常规列车比较有许多的优点,随 着对磁浮列车的更多研究,人们发现它还具有 其 他诸多优点,如速度可以达到很高、污染小、 爬坡能力强等等。特别是采用了超导型磁悬浮 列 车,它更有体积小、磁场强、能量消耗小、 速度更高等优点,是最为理想的类型,我们知 道磁 悬浮列车有两种基本悬浮方式:电磁悬浮 方式(EML)和电动悬浮方式(EDL)。 方式(EML)和电动悬浮方式(EDL)。
高温超导
从超导现象发现之后,人们一直寻求在 较高温度下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中国 科学家朱经武、吴茂昆、赵忠贤、陈立 泉为高温超导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前中国在高温超导材料研制方面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新研制的超导体的临界 温度已达到132K 146K 温度已达到132K到146K,
超导的应用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超导技术的应用可分 成三类: 一是用超导材料作成磁性极强的超导 磁铁,用于核聚变研究和制造大容量储能装置、 高速加速 器、超导发电机和超导列车,以解决 人类的能源和交通问题;二是用超导材料薄片 制作约瑟夫 逊器件,用于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 和灵敏度极高的电磁探测设备;三是用超导体 产生的磁场来 研究生物体内的结构及用于对人 的各种复杂疾病的治疗。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 来介绍超导技术 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聚能武器是把能量汇聚成极 细的能束 ,沿着指定的方向,以光速向 外发射能束,来摧毁目标。这里要解决 技术上的一个难题:如何 在瞬间提供大 量的能量。也就是说需要一个电感储能 装置,但普通线圈由于存在大量的能耗, 因此不能长时间储存大量的能量。超导 材料的零电阻的特性和高载流能力,使 超导储能线圈能 长时间、大容量地储存 能量, 能量,如右图所示。这种储存的能量可以 用于军事上,并且还可以多种 形式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1992年一个以巨型超导磁体为主的超导超级对撞机特大型设备,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超过82亿美元。

下面是有关于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1853~1926)发现,水银的电阻率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而是当温度降到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TC。

现已发现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及数以千计的合金、化合物都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超导性。

如钨的转变温度为,锌为,铝为,铅为。

超导体得天独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到1986年,75年间从水银的提高到铌三锗的,才提高了19K。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掀起了以研究金属氧化物陶瓷材料为对象,以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为目标的“超导热”。

全世界有260多个实验小组参加了这场竞赛。

1986年1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实验室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是高温超导体,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0K;紧接着,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7K;美国休斯敦大学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

1987年1月初,日本川崎国立分子研究所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3K;不久日本综合电子研究所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6K 和53K。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赵忠贤、陈立泉领导的研究组,获得了的锶镧铜氧系超导体,并看到这类物质有在70K 发生转变的迹象。

2月15日美国报道朱经武、吴茂昆获得了98K超导体。

2月20日,中国也宣布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

※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

※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

神奇的超导: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神奇的超导罗会仟周兴江一、什么是超导?电阻起源于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在材料中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阻尼。

按照材料的常温电阻率从大到小可以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

绝大部分金属都是良导体,他们在室温下的电阻率非常小但不为零,在10-12 mΩ∙cm量级附近。

自然界是否存在电阻为零的材料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超导体。

当把超导材料降到某个特定温度以下的时候,将进入超导态,这时电阻将突降为零(图1),同时所有外磁场磁力线将被排出超导体外,导致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即同时出现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

超导态开始出现的温度一般称为超导临界温度,一般定义为Tc。

微观上来说,当超导材料处于超导临界温度之下时,材料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将通过相互作用媒介而两两配对,这些电子对将同时处于稳定的低能组态,叫“凝聚体”。

在外加电场驱动下,所有电子对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运动,因此超导又属于宏观量子凝聚现象。

对于零电阻态,实验上已经证实超导材料的电阻率小于10-23 mΩ∙cm,在实验精度允许范围内已经可以认为是零。

如果将超导体做成环状并感应产生电流,电流将在环中流动不止且几乎不衰减。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并不依赖于超导体降温和加场的次序,也称为迈斯纳(Meissner)效应。

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是必须同时具有的两个独立特征。

超导态下配对的电子对又称库珀(Cooper)对。

配对后的电子将处于凝聚体中,打破电子对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称为超导能隙,它反映了电子间的配对强度。

一般来说,超导态在低外磁场及低温下是稳定的有序量子态。

超导体的一系列神奇特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低温下稳定地利用超导体,比如实现无损耗输电、稳恒强磁场和高速磁悬浮车等。

正因如此,自从超导发现以来,人们对超导材料的探索脚步一直不断向前,对超导微观机理和超导应用的研究热情也从未衰减。

随着对超导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超导家族不断被发现,它们展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在不断挑战人们对现有凝聚态物理的理解,同时实验技术手段也因此得以加速进步,理论概念更是取得了诸多飞跃。

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学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超导材料的概念和发现历史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温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排斥磁场的物质。

这意味着电子流可以无阻力地通过材料,而磁场会完全从超导体中排斥。

这种性质使得超导材料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能源传输、医学成像和电子学等领域。

超导材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伦林格(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实验中发现,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某些金属(如汞)的电阻会突然消失。

他发现将温度降到4.2K(摄氏度的-269℃)以下时某些金属的电阻变为零,这被称为超导态。

此后的研究发现,超导体的温度越低,它的超导性质就越强。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更高的温度下制造超导体,这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6年,德国物理学家J·G·贝德诺(J. G. Bednorz)和瑞士物理学家K·A·穆勒(K. A. Müller)利用三元化合物氧化铜钇(YBa2Cu3O7)制造了高温超导体,这是物理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二、超导材料的研究现状目前,超导材料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制造具有高临界温度和高超导电性的材料。

这些特性是超导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前高温超导体的制备过程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点。

在制造高温超导体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化学还原、机械合成和固态反应。

这些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化学还原方法制造的超导体成本较低,但其分散性不如机械合成;机械合成既能制造高质量的超导体,成本又相对较低,但制造成本较高;固态反应在制造成本和超导性能方面都具有优势,但其缺点在于制品的品质受到反应条件的影响较大。

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

K0.8Fe1.7Se2超导单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
K0.8Fe1.7Se2超导单晶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
不同磁场下K0.8Fe1.7Se2超导单晶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关系曲线
四:超导材料的性质
①零电阻
当温度降到某一特定值 Tc时,它的直流电阻突然下 降为零,这一现象称为零电 阻效应。
② 完全抗磁性
完全抗磁性是指磁场中的超导材料 处于超导状态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 零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迈斯 纳发现的,因此又称为迈斯纳效应。 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超导体表面 能够产生一个无损耗的抗磁超导电流, 这一电流产生的磁场,恰巧抵消了超导 体内部的磁场。
③ 约瑟夫森效应:电子能通过两块超导体之间薄绝缘 层的量子隧道效应。1962年由B.D约瑟夫森首先在理论上预 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P.W.安德森和J.M.罗厄耳等人从 实验上证实了约瑟夫森的预言。约瑟夫森效应的物理内容很 快得到充实和完善,应用也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 科——超导电子学。
(左图) 铁基超导体的铁砷或铁硒层的基本结构。 (右图) 铁基超导体的s-波配对和d-波配对的等价性。
目 前 已 经 发 现 的 铁 基 超 导 体 系 的 典 型 母 体
超导实验室
三:铁基超导体(122体系)的制备
选取了碱金属K和 FeSe为反应原料, 通过高温固相合成制备出了 KFe2Se2的 粉末样品。在该粉末样品的热磁曲线 中并没有观察到抗磁信号。KFe2Se2粉 末的衍射图谱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碱 金属 K的插入导致大量游离性Fe的出 现,Fe的存在掩盖了 KxFe2-ySe2中本应 有的抗磁信号。

1933年,迈斯纳和 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 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 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 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 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 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 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温下表现出完全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自从超导现象首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对超导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超导材料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超导材料的基本原理超导现象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林霍斯于1911年在汞中观察到的。

当物质被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电流可以无阻力地在其中流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对应的材料被称为超导体。

超导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超导体中的电子形成了库珑对,通过库仑相互作用形成了电子对,这些电子对可以在不受阻碍地通过材料。

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材料在何种温度下可以表现出超导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高温超导材料,其超导临界温度可以达到液氮温度以下,这为超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自从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对超导材料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最早的超导材料是金属铅和汞,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非常低,只有几个开尔文。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包括氧化物、铜基化合物等。

这些新型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更高,为超导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第一批高温超导材料,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可以达到液氮温度以下。

这一突破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轰动,被认为是超导材料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高温超导材料,为超导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超导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超导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一方面,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其超导临界温度不断提高,为超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在探索新型超导材料的物理机制,试图揭示高温超导现象背后的奥秘。

除了高温超导材料,低温超导材料领域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合成新的材料、优化材料结构等手段,提高了低温超导材料的性能,为超导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超导材料的研究历程

超导材料的研究历程

超导材料的研究历程超导材料是指在某些条件下,电阻变为零的材料。

这种特殊的材料在科学和工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医疗成像、磁共振成像、导电材料等。

但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研究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起源期: Meissner 和 Ochsenfeld 对超导的发现超导现象最早的被报道者是德国的 Meissner 和 Ochsenfeld 在1933年发现的。

他们发现,在将超导体放入外加磁场之后,磁场会钦定自身的路径,从而使得磁场被排除出了超导体。

这种性质称为“Meissner 效应”。

此后的二十年里,Meissner 效应是唯一已知的超导现象。

其原因是,即使显微电子、X射线、中子和原子束的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但强约束和表面不平整度对超导电流的限制仍然存在。

发展期:超导材料的进一步发现与研究到了1957年,John Bardeen、Leon N. Cooper 和 Robert Schrieffer 提出了 BCS 理论,用量子力学来描述超导现象。

这一理论对超导材料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超导体的新型材料被发现。

最早在铅和锑中发现超导材料,接下来在汞、磁石、铜等元素和化合物中也发现了超导材料。

在这些新材料中,有不少合金化合物,一些介电材料、超导合金也被发现。

虽然这些材料的 Tc 值并不高,但是也为超导材料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1986 年,高温超导体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Bell实验室、IBM研究中心和TX Instruments等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究氧化物中的超导性质,这些氧化物中的铁和铜元素被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超导性质。

其中以1986年8月第一个发现高温超导现象的Georg Bednorz和Alex Mueller两位瑞士物理学家最为出色,他们发现含铜氧化物LaBaCuO中在-183摄氏度低于某一温度时出现了强烈的超导性。

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界和工业界极大的热议和关注,将超导材料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前景超导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在电学、磁学、能源等领域拥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零电阻,即在超导状态下电流可以不受阻碍地流动,同时其磁性也非常强大。

自超导现象在1911年被发现以来,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

本文将从超导材料的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阐述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一、超导材料的历史发展超导现象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5年,英国物理学家惠特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在将汞冷却至-268.8℃以下时,汞的电阻会急剧下降。

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汞的电阻也会随之上升。

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超导现象。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梅林格和荷兰学生奥索·荷夫发现在低温下,铅和汞的电阻为零。

他们还发现在某个临界温度下,铅和汞的磁性也会发生急剧变化,这被称为超导临界温度,是超导材料的最核心概念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巴拉基尔等人发现,在低温下,某些合金材料以及一些化合物的电阻可以降至零下。

这是超导现象在非金属材料中的首次观测。

如今,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超导材料,包括元素、合金、氧化物等多种类型的材料。

二、超导材料的基本原理超导材料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叫做超导的电子配对机制。

在超导材料中,电子与电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叫做库伦相互作用的力,这种力会导致电子之间产生排斥。

但是当这些电子和其它粒子之间形成一个叫做库珀对的特殊配对时,它们之间的排斥力会消失,电子可以形成稳定的状态,从而出现超导现象。

另外,超导材料中的超导电流不受约束地流动,这是因为超导电流可以在材料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形成一个磁场,这个磁场能够使材料产生一个反向的磁场,从而抵消原来的磁场,使超导材料不受紊流效应影响,从而出现零电阻。

三、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超导材料由于其杰出的电学和磁学性质,在能源、医疗、电力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应用前景:1. 超导磁体。

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超导材料是一种在极低温度下(接近绝对零度)能够表现出电阻变为零的现象,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前景巨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成为了当前科学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进行论述。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超导材料的研究起源于1911年荷兰科学家赫尔维格和卡默灵斯发现了汞的超导现象。

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在铅、铝等金属中也发现了超导现象,但在较高温度下仍然无法实现超导。

直到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穆勒和美国物理学家康普纳斯等人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物材料YBCO(钇钡铜氧化物),其超导临界温度高达90K,为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此后,人们陆续在其他氧化物材料中发现了更高温度的超导现象,甚至超过了液氮的沸点77K。

这个突破引发了人们对超导材料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超导材料的关键技术现代超导材料的研究离不开先进的工艺和关键技术的支持。

其中,材料合成和处理技术是实现高温超导的关键。

例如,对氧化物超导材料进行高温退火和氧化处理,可以提高其结晶质量和电流承载能力,进而提高超导转变温度。

此外,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控制技术也是超导研究的重要一环。

通过纳米尺度的控制和调控,可以显著提高超导材料的性能,如电流承载能力和超导转变温度。

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超导材料的发展为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强电流承载能力的特点,可以制造出巨大的磁体,用于产生强磁场,进而实现对人体进行高清晰度的成像。

其次,在能源领域,超导材料在电力输配、储能和传输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超导材料在零电阻时能够大幅度减低电能传输中的损耗,因此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超导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等领域,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最后,超导材料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高能物理实验中的粒子加速器和磁约束聚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超导:超导简介与超导材料的历史神奇的超导罗会仟周兴江一、什么是超导?电阻起源于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在材料中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阻尼。

按照材料的常温电阻率从大到小可以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

绝大部分金属都是良导体,他们在室温下的电阻率非常小但不为零,在10-12 mΩ∙cm量级附近。

自然界是否存在电阻为零的材料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超导体。

当把超导材料降到某个特定温度以下的时候,将进入超导态,这时电阻将突降为零(图1),同时所有外磁场磁力线将被排出超导体外,导致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即同时出现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

超导态开始出现的温度一般称为超导临界温度,一般定义为Tc。

微观上来说,当超导材料处于超导临界温度之下时,材料中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将通过相互作用媒介而两两配对,这些电子对将同时处于稳定的低能组态,叫“凝聚体”。

在外加电场驱动下,所有电子对整体能够步调一致地运动,因此超导又属于宏观量子凝聚现象。

对于零电阻态,实验上已经证实超导材料的电阻率小于10-23 mΩ∙cm,在实验精度允许范围内已经可以认为是零。

如果将超导体做成环状并感应产生电流,电流将在环中流动不止且几乎不衰减。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并不依赖于超导体降温和加场的次序,也称为迈斯纳(Meissner)效应。

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零电阻态和完全抗磁性是必须同时具有的两个独立特征。

超导态下配对的电子对又称库珀(Cooper)对。

配对后的电子将处于凝聚体中,打破电子对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称为超导能隙,它反映了电子间的配对强度。

一般来说,超导态在低外磁场及低温下是稳定的有序量子态。

超导体的一系列神奇特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低温下稳定地利用超导体,比如实现无损耗输电、稳恒强磁场和高速磁悬浮车等。

正因如此,自从超导发现以来,人们对超导材料的探索脚步一直不断向前,对超导微观机理和超导应用的研究热情也从未衰减。

随着对超导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超导家族不断被发现,它们展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在不断挑战人们对现有凝聚态物理的理解,同时实验技术手段也因此得以加速进步,理论概念更是取得了诸多飞跃。

已逾百年的超导研究,在诸多科学家的推动下,依旧不断展示新的魅力!金属Hg在4.2K以下的零电阻态超导材料研究和发展历史展现了人们在超导探索中的种种曲折和惊喜,反映了人们在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如何付出努力又如何收获成果。

随着超导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人们试图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微观机理去理解超导的本质。

描述超导的微观理论在丰富的实验观测基础上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理论在为人们寻找其他超导体方面既起到引导作用,也曾有误导的一面,但它们突破了传统物理概念的樊笼,对凝聚态物理乃至整个物理研究都起到了主要的推动的作用。

当然,人们更迫切地希望能够实现超导的大规模应用,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福祉。

这也正是超导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超导材料的历史超导的发现和发展,与低温的获得密切相关。

传统的低温环境主要依靠液化气体来实现,比如液氢的沸点是20 K(热力学温标中0 K对应着零下273摄氏度,20 K即相当于零下253摄氏度)。

1908年,荷兰莱顿实验室的昂内斯(Karmerlingh Onnes)等将最难液化的气体——氦气成功液化,并获得液氦的沸点为4.2 K。

通过液氦进一步节流膨胀技术可以获得低至1.5 K的低温环境。

随后在1911年4月8日,昂内斯等人在测量金属汞在低温下的电阻时,惊讶地发现当温度降至4.2 K以下时,汞的电阻突然下降到仪器测量不到的最小值,基本可认为是零电阻态。

第一个超导体——金属汞就此被发现,其Tc为4.2 K。

原则上说,如果把高纯金属认为是理想导体,也可以具有零电阻态,但超导体与单纯零电阻态的理想导体有本质区别,具有更多的奇特性质。

1933 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W. Meissner)和奥森菲尔德(R. Ochsenfeld)发现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即具有完全抗磁性,超导态下磁化率为-1,这成为判断超导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指标。

超导现象发现之后,人们又陆续研究了其他金属和合金是否在低温下具有超导电性。

人们发现原来超导现象在大部分金属中都存在,一些材料在常压和低温下即可超导,还有的需要在高压和低温下才有超导电性。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了一些磁性金属如Mn、Co、Ni,碱金属如Na、K、Rb,部分磁性稀土元素,惰性气体和重元素等尚未观测到超导电性外,其他常见金属甚至非金属元素都可以实现超导。

金属和合金以及简单金属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都很低,到1986 年为止,人们发现Tc最高的化合物是Nb3Ge,Tc = 23.2 K。

这意味着实现超导态需要依赖非常昂贵的液氦来维持低温环境,极大地制约了超导研究和超导应用。

当时一些理论甚至明确指出,基于电声子相互作用机制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能存在一个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的最高值Tcmax = 40 K。

然而,人们从未放弃寻找更高Tc 超导材料的希望。

1986年,位于瑞士苏黎世的IBM公司的柏诺兹(J. Bednorz)和缪勒(K. Müller)独辟蹊径,他们没有从常见的金属合金体系中去寻找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而是选择在一般认为导电性不好的陶瓷材料中去探索超导电性。

结果他们在La-Ba-Cu-O体系中首次发现了可能存在超导电性,其Tc 高达35 K。

这一发现引发了世界范围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随后上演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刷新Tc 记录的争夺战。

1987年2月,美国休斯顿大学的朱经武、吴茂昆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研究团队分别独立发现在YBa2Cu3O6+体系存在90 K以上的Tc,超导研究首次成功突破了液氮温区(液氮的沸点为77 K),使得超导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成为可能。

之后,1988 年盛正直等人在Tl-Ba-Ca-Cu-O体系中发现Tc=125 K;1993 年席林(Schilling)等在Hg-Ba-Ca-Cu-O 体系再次刷新Tc 记录至135 K;1994年,朱经武研究组在高压条件下把Hg2Ba2Ca2Cu3O10 体系的Tc 提高到了164 K,这一最高Tc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铜氧化物超导体的Tc值翻了几番,令人惊叹于科学家的勤奋和激情之余,更多的是被超导研究中的惊喜和无穷的魅力所吸引。

相对于常规的金属和合金超导体(一般称为传统超导体),铜氧化物超导体具有较高的超导临界温度(突破传统理论设定的40 K极限),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事实上,除了金属合金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之外,人们还在诸多其他材料中发现了超导电性。

在其他金属氧化物中如钛氧化物、铌氧化物、铋氧化物、钌氧化物、钴氧化物等材料中同样发现了超导电性,只是这些超导体的Tc 不如铜氧化物高,因此它们并不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在一些特殊金属化合物如CeCu6、CeCu2Si2、CeCoIn5、YbAl3和UPt3等中,电子的有效质量是常规金属的一百倍甚至一千倍左右。

也就是说,电子在这些材料中的运动并不像走在平坦大道上那样非常自由,而是如同在泥塘中艰难行进,即电子被强烈地局域化了,等效于电子的质量大大增加。

这类超导体被称为重费米子超导体,其最高超导温度在PuCoGa5中达到18.5 K。

碳元素的众多同素异形体为超导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有机超导体一个新的家族便由此诞生。

富勒烯超导体就是C60和碱金属之间的化合物,如Cs3C60的Tc高达38 K,此外诸如KC8和CaC6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碳化物也有10 K左右的超导电性。

在其他一维和准二维有机材料如k-BEDT-TTF2X和λ-BETS2X等也同样发现了1 K左右的超导电性,2011年,中国科学家又在碱金属掺杂菲和多苯环化合物中分别报道了5 K和33 K的超导电性。

2001年,人们在具有简单二元结构的MgB2材料中意外发现了39 K的超导电性。

有趣的是,该材料其实早在1953年就被合成,而且作为商用试剂广泛出售,只是一直没有人意识到它是一个Tc这么高的超导体。

后来实验证实了它具有和常规金属超导体相同的超导机理,和铜氧化物超导机理截然不同,因此它不属于高温超导体的范畴。

但MgB2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电子结构中具有两个典型的能带,是一个两带超导体。

两类不同能带上的电子同时参与了超导电性,被认为是该材料实现高超导温度的原因,这为人们理解超导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对超导的不断探索,新超导体带给人们的惊喜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6年,日本的细野秀雄(H. Hosono)研究小组在探索新型透明导电材料时,偶然发现LaFePO存在4 K左右的超导电性,随后他们于2008年一月又发现LaFeAsO1-xFx中存在26 K的超导电性。

之后在国际上引发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第二波热潮。

在短短的数月之内,中国科学家通过合成其他稀土铁砷化物将Tc 成功提高到了56 K。

经过日、中、美、德等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许多具有新结构体系的铁砷化物和铁硒化物超导体被陆续发现。

典型母体如LaFeAsO、BaFe2As2、LiFeAs、FeSe等,这些材料几乎在所有的原子位置都可以进行不同的掺杂而获得超导电性。

这个新的超导家族被称为铁基超导体,因其同样具有40 K以上的超导电性,且超导机理不同于传统的超导体,所以它是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之后新的第二类高温超导体。

值得深思的是,类似结构的铁基化合物其实早在2000年甚至更早就被人们合成,只是并未进一步研究超导的可能性。

而传统的观念认为,铁元素因为和铁磁性相关,会极大地破坏超导电性,因此铁基超导的发现,恰恰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这一村绝对是个超级大村。

目前保守估计的铁基超导家族成员至少有3000多种(许多还尚待发现),几乎超越了以往发现的所有各类超导体的总和。

基于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高精实验手段,人们迅速推进了铁基超导的机理研究。

科学家发现这类超导体和MgB2类似也是多带超导体,确切说是五个不同能带的电子和空穴载流子都可能参与了超导电性之中。

更令人兴奋的是,一方面铁基超导材料表现出传统金属超导体的一些类似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和铜氧化物的超导机理有着深刻的类比之处,这为不同超导材料的研究构建了诸多桥梁,将超导的研究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各种超导体的Tc及其发现的年代,插图为几个典型超导体的晶体结构概括一下,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可以划分如下几大家族:金属和合金超导体、铜氧化物超导体、重费米子超导体、有机超导体、铁基超导体以及其他氧化物超导体。

金属和合金超导体可以用传统超导微观理论解释,又称为常规超导体,而其他尚无法用传统超导理论解释的超导材料则叫做非常规超导体。

铜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的超导临界温度可以超过传统超导理论预言的Tc上限40 K,因此他们又称为高温超导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