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戏曲》课件
![《中国古典戏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4812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d.png)
表演艺术
01
02
03
身段表演
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 步法等表演形式,表现角 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表情刻画
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表 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变化,使观众更深刻地理 解角色。
服装道具
合理的服装和道具设计, 能够突出角色的身份和性 格特点,增强表演的艺术 效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伴奏
音乐伴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 托,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和艺术效
提高观赏效果。
跨界融合
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如与话剧、舞蹈、影视等,拓
展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戏曲的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中国古典戏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际演出
中国古典戏曲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观 众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
学术研究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古典戏曲,推动了中国 戏曲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和影响。
02
在戏曲中,经常出现因果报应的主题,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观念
和善恶有报的思想。
慈悲为怀的道德取向
03
在佛教影响下,戏曲中的正面角色往往具有慈悲心肠,强调同
情和怜悯,体现了佛教的人文关怀。
05
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戏曲的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
传统的戏曲传承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 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通过口传心授,将技艺 代代相传。
《牡丹亭》
要点一
总结词
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 悲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牡丹亭》是一部以爱情和生死为主题的戏曲,讲述了南 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游园中梦到一位书生柳梦梅, 从此开始了一段跨越生死、人鬼之间的爱情。杜丽娘相思 成疾,最终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赴任,与杜 丽娘的鬼魂相遇,两人继续展开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最 终,杜丽娘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结为夫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bcf7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8.png)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化传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瑰宝
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其表演艺术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和程式化,体现了 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同时,戏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境和场景氛围。同时,舞台布景还具有象征意义,如山水、云雾等元
素,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03
经典剧目与剧情简介
《牡丹亭》剧情简介及分析
剧情简介
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并相爱,醒来后因思念柳梦 梅而病逝。柳梦梅得知杜丽娘的死讯后,掘坟救活了她 ,最终二人结为夫妻。 《牡丹亭》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爱情的力量,展现了 人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戏曲
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 戏曲概述与历史发展 ➢ 戏曲表演艺术形式与技巧 ➢ 经典剧目与剧情简介 ➢ 戏曲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 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戏曲概述与历史发展
戏曲定义及特点
戏曲定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融合了唱 、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以虚拟化的舞台、程式化的表演和规 范化的服饰为特点。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分析
剧中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
《西厢记》剧情简介及分析
剧情简介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与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并一见钟情,随后张生通过书信向崔莺莺传情。崔莺莺的母亲为了家族利益 要将她许配给郑恒,但崔莺莺却爱上了张生。经过一系列波折,张生与崔莺莺终于结为夫妻。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92b18cb14e852458fb579d.png)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 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 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 有豫剧演出。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 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 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 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 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 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 “平剧”,后称京剧。
戏种介绍
起源: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 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 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 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 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 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 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 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 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 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 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 北京。
京剧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 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 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 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 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 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 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 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 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 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戏曲的有关知识》课件
![《戏曲的有关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beca8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d.png)
《戏曲的有关知识 》ppt课件
目 录
• 戏曲概述 • 戏曲的表演体系 • 戏曲的角色行当 • 戏曲的剧种与剧目 • 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1
戏曲概述
戏曲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综合表演艺术 总结词:程式化表演 总结词:虚拟性
详细描述: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 演形式的综合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 人物形象。
格和唱腔而著名。
越剧的传统剧目多以才子佳人、 爱情故事为背景,情节曲折,情
感丰富。
《红楼梦》、《西厢记》、《梁 祝》等都是越剧的经典之作。
05
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戏曲传承面临的挑战
观众流失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观众更倾向于电影、电视剧等新媒体, 导致戏曲观众群体老龄化,市场逐渐萎缩。
资金不足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剧团运营、演员培 养、演出场地建设等,资金短缺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详细描述:戏曲表演有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包括唱腔 、身段、动作等都有一定的标准,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独 特魅力。
详细描述:戏曲表演中常常采用虚拟化的表现手法,如 演员通过简单的动作或道具来表现骑马、行船等场景, 具有很高的艺术想象力。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起源与宋元时期
01
总结词
发展与明清时期
03
总结词
出语言的韵味和情感。
念白表演在不同的剧种中有所 不同,如京剧中韵白、京白等 不同形式的念白。
念白表演在戏曲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它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 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观众对 剧情的理解和感受。
做打表演
做打表演是戏曲中的形体表演 ,包括身段、武打、翻滚等动 作。
做打表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 功底和熟练的技巧,能够准确 地表现出各种动作的精髓和美 感。
目 录
• 戏曲概述 • 戏曲的表演体系 • 戏曲的角色行当 • 戏曲的剧种与剧目 • 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1
戏曲概述
戏曲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综合表演艺术 总结词:程式化表演 总结词:虚拟性
详细描述: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 演形式的综合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 人物形象。
格和唱腔而著名。
越剧的传统剧目多以才子佳人、 爱情故事为背景,情节曲折,情
感丰富。
《红楼梦》、《西厢记》、《梁 祝》等都是越剧的经典之作。
05
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戏曲传承面临的挑战
观众流失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观众更倾向于电影、电视剧等新媒体, 导致戏曲观众群体老龄化,市场逐渐萎缩。
资金不足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剧团运营、演员培 养、演出场地建设等,资金短缺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详细描述:戏曲表演有一套严格的程式规范,包括唱腔 、身段、动作等都有一定的标准,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独 特魅力。
详细描述:戏曲表演中常常采用虚拟化的表现手法,如 演员通过简单的动作或道具来表现骑马、行船等场景, 具有很高的艺术想象力。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起源与宋元时期
01
总结词
发展与明清时期
03
总结词
出语言的韵味和情感。
念白表演在不同的剧种中有所 不同,如京剧中韵白、京白等 不同形式的念白。
念白表演在戏曲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它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 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观众对 剧情的理解和感受。
做打表演
做打表演是戏曲中的形体表演 ,包括身段、武打、翻滚等动 作。
做打表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 功底和熟练的技巧,能够准确 地表现出各种动作的精髓和美 感。
《戏曲的有关知识》课件
![《戏曲的有关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947f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8.png)
02
戏曲的表演体系
唱、念、做、打
01
02
03
04
唱
歌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同的唱腔和音色来表现
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念
念白是戏曲中的语言表现形式 ,通过韵律和节奏来传达角色
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做
做功是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身 段,包括手势、身姿、步法等 ,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打
打功是戏曲中的武技表演,包 括各种兵器、对打等,以展现
服饰
服饰是戏曲中角色的穿着打扮,包括 服装、头饰、鞋履等,以表现角色的 身份和地位。
03
戏曲的剧种与剧目
京剧
01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被 誉为“东方歌剧”,是 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 一。
02
京剧的剧目繁多,题材 广泛,既有传统戏,也 有现代戏。
03
京剧的表演艺术独具特 色,唱、念、做、打并 重,演员的表演技艺要 求非常高。
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观众应认真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理解戏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戏曲的魅 力。
戏曲的传播途径
传统演出
互联网和新媒体
传统演出是戏曲传播的主要途径,通 过戏院、剧场等场所进行现场演出, 吸引观众观看。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戏曲传 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平台、 社交媒体等渠道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戏曲。
总结词:综合性
详细描述: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 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这些元素相互 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风格。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01
总结词:起源
02
详细描述:戏曲起源于先秦时期 的“优孟衣冠”,经过汉唐的“ 百戏”和宋金的“杂剧”,逐渐 发展成为现在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bbcf5d8a0116c175f0e48be.png)
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
声歇。
吴用章传》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
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 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 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 “戏曲”概念。
古梵剧(公元后)
纪后)
中国古典戏曲(十世
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 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 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中国戏曲史
目录
第一章 戏曲概说 第二章 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 第三章 杂剧 第四章 南戏和传奇 第五章 地方戏 第六章 对戏曲发展的展望
第一章 戏曲概说
一、什么是戏曲 二、戏曲 戏剧 曲艺 三、戏曲的基本特征 四、戏曲的发展过程 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
一、什么是戏曲?
“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
《宋元戏曲史》目录
第1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第3章 宋之小说杂戏 第5章 宋官本杂剧段数 第7章 古剧之结构 第8章 元杂剧之渊源 第10章 元剧之存亡 第11章 元剧之结构 第13章 元院本 第14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第15章 元南戏之文章
第2章 宋之滑稽戏 第4章 宋之乐曲
第6章 金院本名目 第9章 元剧之时地 第12章 元剧之文章
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 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ppt课件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f936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5.png)
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
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揭露
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
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
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
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最新南版整戏理pp的t 一个重要内容。
杂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最末新版、整理旦ppt 、净、丑四类。
4
3、明 清 传 奇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
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
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
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
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
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
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 括较多的场次,类似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 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用 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相当现代剧的序幕。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
或“旦本”。
最新版整理ppt
7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 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
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
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3
2、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92b18cb14e852458fb579d.png)
Hale Waihona Puke 京剧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 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 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 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 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 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 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 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 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 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 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 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 “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 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 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 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 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 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 有豫剧演出。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 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 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 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梗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 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 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 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 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 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 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 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曲词、宾白和科范三 者交相配合,刻画人物形 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音乐
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
杂 干曲牌组成套曲。
剧
的 宫调是元杂剧表演过程中歌唱声音高低的调
体 子。每个宫调下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曲子。每
裁 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宫调下面的曲子都有
特 名称,如“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
点
裁 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
特 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
点 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
来的过场戏相类。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曲词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 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 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即由一 个个固定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而且在剧 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 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等。
关汉卿: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 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 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 “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 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为世界三大古剧。
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 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 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 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宋元 元代 南杂 戏剧
明清 清代 传花 奇部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整体把握】
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 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 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 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 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窦娥形象大家谈】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 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 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 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 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 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 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 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 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 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 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 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 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 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
结构——四折一楔子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发
杂 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
剧 子。
的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 体 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
相关概念
宾白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 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插在曲词中说白)等。
相关概念
科范
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 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杂剧多用 "科",即"科泛"或"科范"之简称, 如笑科、打科、见科等。南戏、 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 见介、鸡鸣介、犬吠介等。
【问题探究】
剧作家为什么要在 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 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 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
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 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 否矛盾呢?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 究“四功五法”。
所谓四功,就是唱、念、 做、打四种表现方法。
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 法、发(头发)法、步法。
中国四大名剧
《西厢记》--王实甫 《牡丹亭》--汤显祖 《桃花扇》--孔尚任 《长生殿》--洪 昇
元杂剧常识
元曲
散曲 元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 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
(官员)、洁(和尚)、驾(皇帝)、等。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由男角主唱的 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 叫旦本戏。其他角色只 能念白。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关汉卿
中元中 国曲国 十四古 大大典 悲悲戏 剧剧曲 之之的 一首典
范
关汉卿:
字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 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 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 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 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 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 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角色
元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
杂 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剧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
的 旦、老旦、小旦等。
体 净:( 类似京剧的花脸 )性情恶劣、举动
裁
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净的配角叫副 净。
特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
点 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 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 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 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 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 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 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 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 惩治了仇人。套数:即套曲,ຫໍສະໝຸດ 同一宫调的至 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 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 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 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 《窦娥冤》 白 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