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为何选择脑血管造影检查
DSA危险性到底有多大?
• DSA严格来说是一个有创的检查,但只要是有 创的就会有风险,但从临床上看在严格操作下出 现并发症的风险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正因为是有创的,我们应知道在行DSA之前 应做血管相关的无创检查,包括:颈动脉、椎动 脉、锁骨下动脉开口B超,颅内TCD(经颅多谱 勒超声),头颅MRA和CTA,如果这些检查提 示存在脑血管异常,或需进一步的细节时可考虑 行DSA检查。
• ① DSA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事件,继 发于导管、导丝引起的血栓栓塞或气栓。其他原因包括 粥样硬化性板块破裂及血管杂层等。其他较少见的神经 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皮质盲和健忘症等。极少数血管 造影因为颅内压力的轻微变化,可能会诱发动脉瘤、血 管畸形等破裂,但几率很小。国内外目前统计,总的神 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8%,永久性的为0.07%,意 思就是一万个造影病人可能会有7个会出现永久的神经 功能障碍。
脑血管造影是怎么一回事?
• 脑血管造影是检查,还是手术?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 的检查术,也是多种介入手术的基础。什么情况下需要 做DSA?
• ① 颅内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 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动脉夹层、动静脉 瘘、moyamoya病、Takayasu病、外伤性脑血管损伤 等。寻找脑出血与脑梗塞原因。
为何选择脑血管造影检查
内黄县中医院神经外科 师拥周
• 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可以提供脑部血管影像的 血管造影术,因此可以探知到诸如动静脉畸形 和动脉瘤等脑部血管异常。它是一种通过计算 机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 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一种摄影技术。1927 年由葡萄牙医学家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发明, 他同时也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需要用到的造影 剂。方法是用一个导管插入一条大动脉(例如 颈动脉和股动脉),然后通过循环系统使其达 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并将造影剂下从此处注入, 在其到达脑部动脉系统后拍下一系列照片,直 到到达静脉系统完全显现及结束。早期由于创 伤较大,DSA机器性能有限,图像质量也受限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摘要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对于患者的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常见影像检查流程,包括CT、MR I、D SA等,以及其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一、引言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各种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影像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脑血管病影像检查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二、C T扫描C T(C om pu te dT om og r ap 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CT机,保持头部定位。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层厚等。
3.CT机开始旋转,进行扫描。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C 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可显示骨骼和血管影像,对于急诊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大。
三、M R I检查M R I(Ma gn et ic Re so n an ce Im ag in g)检查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MR I机,保持头部平稳。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3.MR I机开始工作,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来获取影像信号。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M R I检查的优点是分辨率高、无辐射,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对于病人的耐心和合作度要求较高。
四、D S A检查D S A(Di gi ta lS ub tr a ct io nA ng io gr aph y)检查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流程如下:1.医生在患者的动脉中引入导管。
2.导管经过血管进入到感兴趣的部位。
3.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轮廓。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概述(Overview)
影像学检查能直接显示者,主要为 –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 性脑梗死的CT、MRI表现 熟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病理 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Pathology – 脑组织缺血、坏死 – 软化灶 – 直径5~15mm
Clinic
– 症状轻,预后好 – 轻度运动、感觉异常或障碍 – 个别为多发腔梗 – 相当一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X-Ray 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有限
CT( plain CT scan )
MR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弥散成像(DWI)可发现高信号
–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 失、BBB破坏 T1、T2弛豫时间延长
MRI
–亚急性期 水肿加重,占位效应明显 T1WI渐渐变短 血管改变
–梗死后期 脑萎缩 软化灶(encephalomalacia)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然发病,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 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Angiography 血管闭塞
CT 平扫
超急性期: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急性期: – 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相一致 – 同时累及皮髓质
高培毅
1、双侧内外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构是
脑血管病的CT和MRI
脑梗死的CT与MR
脑梗塞的CT表现
病理基础: 缺血、水肿、坏死、液化造成梗塞区域 水含量的增加。 CT表现: 较正常脑组织密度低的区域。 急性:占位效应 陈旧性:同侧萎缩
额 叶 梗 塞
急性梗塞
陈 旧 性 脑 梗 塞
多 发 性 脑 梗 塞
急性陈旧梗塞同时存在
多发脑干梗塞
ULTRA-ACUTE INFARCTION
77-Year-Old Man Who Had Acute Stroke 4 Hours
T2WI
FLAIR
DWI
Differential old infarction from new onset
发病3小时的脑卒中
T2WI
DWI
梗塞强化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畸形
动脉瘤
动 脉 瘤
基底动脉瘤
CTA的进展
前交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
常规横断层难以显示与血管的 关系
MPR有利于显示病灶与血管的关系
coronal
sagittal
动脉瘤
动脉瘤
涡流导致信号丢失 (强化前)
动脉瘤
急性期 边缘光滑 水肿带无/少 占位效应轻
亚急性:边缘模糊 水肿带增大 占位效应重
随血肿的逐渐吸收,密度自边缘向中心逐 渐变低,占位效应渐弱
陈旧性:低密度边界渐锐利 , 同侧脑组织萎缩
急 性 期 脑 出 血 1
亚急性期脑出血 2
吸 收 期 脑 出 血 3
陈 旧 脑 出 血
4
脑室内出血
低信号
脱氧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脑部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脑动脉疾病、
脑静脉疾病以及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脑缺血、脑出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需要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影
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脑部血管的情况,了解病变的位置、范
围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
头颅CT扫描(CT):利用X射线通过头部对组织进行断层扫描,
快速获取脑部血管的信息。
CT扫描可以检测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
成等情况。
头颅磁共振(MRI):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脑部图像。
MRI
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血管信息,能够观察到毛细血管,更准
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借助X射线观察
血管状况,通常用于明确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影像学评估的意义
诊断性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
定量分析:影像学评估可以提供血管直径、血流速度等量化指标,帮助评估病变的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治疗规划: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如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
结论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
通过头颅CT扫描、头颅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方法,
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脑血管造影流程
02 检查准备阶段
患者信息收集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 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 、过往病史等。
了解患者当前的药物治疗情况 ,包括抗凝药物的使用等。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特别 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史。
设备准备
选择适合患者的造影 剂。
检查造影设备的性能 ,确保其正常运行。
准备造影所需的仪器 设备,如注射器、导 管、导丝、造影剂等 。
在确认患者适合进行脑血 管造影后,医生会将一种 特殊的造影剂注射到患者 的血管中,以便更好地显 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
在造影剂注射后,医生会 使用专门的医学影像设备 ,如CT或MRI,来采集患 者的血管影像。这些影像 将用于进一步的诊断和治 疗。
在影像采集完成后,医生 会对这些影像进行分析, 以确定患者的疾病状况和 治疗方案。根据分析结果 ,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脑血管造影流程
汇报人:
2023-11-30
• 引言 • 检查准备阶段 • 检查实施阶段 • 检查后续阶段 •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流程优化与改进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该技术, 医生可以了解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以便诊断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背景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 造影技术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支持。
流程概述
01 流程
02 准备工作
03 注射造影剂
04 影像采集
05 后续处理
脑血管造影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步骤:准备工作、注 射造影剂、影像采集和后 续处理。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医 生会与患者进行沟通,解 释整个过程并签署知情同 意书。然后,医生会对患 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其适 合进行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临床影像-1
待续……
见《脑血管病临床影像策略-2》
存在问题
(case 1, after 2Hs)
• 目前的影像学研究虽然对超急性期和急性 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脑梗 死患者能够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治疗的大约 为25-31%,个别地区仅为7%。 • 真正意义能行之有效广泛应用于临床的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很有限。
脑血管病临床影像策略-1
• 临床关注的主要内容
急性脑梗死研究现状
超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治疗时间窗、再灌注损伤;
• 影像学关注的主要内容
超急性期脑梗死和缺血半暗带;
• 临床基础关注的主要内容
神经细胞钙离子超载和凋亡。
影像学方法
• CT
–灌注CT、CTA
• MR
–MRA、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MRS –Tensor imaging
存在的问题 (case 1, after 5Hs)
存在问题
• 在急性脑梗死时,由于梗死区缺血缺氧造 成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兴奋性氨基酸的迅 速释放,血小板活性因子形成,在乳酸中 毒、脑水肿等作用下,使神经元代谢紊乱, 大量离子流流入细胞内,特别是钙离子的 内流使细胞超载线粒体钙离子沉着,发生 不可逆的神经元死亡。这一链式反应过程 叫缺血瀑布或瀑布效应。 • 中断缺血瀑布是目前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治 疗目的。
CBF
良性供 血不足
电衰竭阈值
脑缺血
膜衰竭阈值
脑梗死
脑梗死前期概念的提出
• 根据脑血流量变化过程看,从脑血流的下降到急 性脑梗死的发生经历了3个阶段:
–首先是由于脑灌注压下降引起的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异 常改变(包括血流速度变化、Bayliss效应); –其次是脑局部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性低灌注所造成的 神经元功能改变; –最后由于CBF下降超过脑代谢储备力才发生不可逆转的 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即脑梗死。我们将前2个阶段称为 脑梗死前期。
脑卒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卒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危害极大。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脑卒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 头颅CT扫描头颅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检测脑组织的结构和密度变化,并对出血、缺血、肿瘤等病变进行初步诊断。
头颅C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广泛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通过头颅CT扫描,医生可以快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以及脑卒中的类型和范围。
2. 脑血管CTA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查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外血管的三维结构,包括动态血管变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等病变,是诊断脑卒中和了解脑血管状况的有力工具。
脑血管CTA还可以指导医生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头颅MRI头颅MRI是另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序列成像的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变化和病变范围。
头颅MRI对于早期脑卒中的诊断更为敏感,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MRI还可以检测脑血管异常、炎症、肿瘤等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5.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对脑电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脑电信号。
脑电图可以检测脑电活动的异常变化,如癫痫发作、脑卒中后脑电异常等,有助于脑卒中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脑卒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扫描、脑血管CTA、头颅MRI、脑血管MRA和脑电图等,这些检查方法在诊断脑卒中、了解脑血管状况和指导治疗方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时、准确地诊断脑卒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情和提高康复率。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1.1 脑梗死影像学进展
• 1.1.1 CT诊断:按时间分为三期
• 第一期:发病后24小时内:脑梗死在3或6小时内行 头颅CT按MRI的减薄扫描,有的能发现梗死侧MCA或 大脑后动脉呈现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简称HMCAS或dot sign), 正常MCA密度为小于53H,HMCAS密度为60-80H, 动脉硬化伴钙化为114-321H。大的梗死在发病6 小时内可见局部脑沟消失,灰白质分界不清,约 半数患者可在发病12小时见到低信号。 90%以上患者在发病24小时可见病灶。
硬膜下出血CT
A:左侧额、顶部半月形高 密度影,周围少许低密度影、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受压, 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架构 向右移位。
硬膜下出血MRI
B(横轴位T2WI)、C(横轴位T1WI)、D(冠状位 T2WI):左侧额、顶部新月形混杂信号,外侧部分呈 等T2、短T1信号,内侧部分呈长T2、稍长T1信号,左 侧脑实质及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右移位。
CTA
1.1.5
CT脑灌注成像
• 高培毅教授在国内外首次采用CT脑灌注成 像方法对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表现 进行影像学分期研究。通过动态CT图像获 得脑血流动力学的有关参数,包括脑血流 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 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等。 结果表明,CT脑灌注成像可显示脑梗死前 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可根据各种参数 的比值提供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信息。 可以通过该方法来间接判断病理生理过程。
CADASIL/CARASIL的影像
• CADASIL/CARASIL,即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 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脑动 脉病.MRI可见脑室旁存在多发的白质病变, 呈长T1、长T2信号,有的散在片状,有的 融合成长条状,似低灌注样。CADASIL在颞 极还可出现特征性的长T1、长T2表现,脑 可见萎缩及脑室扩大的表现。
正常脑血管造影
正常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侧支循环的状况,有助于判断 脑部缺血的风险。
预测脑血管疾病风险
预测脑卒中风险
通过正常脑血管造影可以评估脑卒中的风险,为预防性治疗提供 依据。
预测认知障碍风险
脑血管造影可以评估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脑血管病变,预测认知障碍 的发生风险。
预测遗传性脑血管病风险
对于有遗传性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正常脑血管造影可以评估其 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局限性
主观性
有创性
辐射暴露
费用较高
正常脑血管造影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 的经验和判断。因此, 不同医生可能会得出不 同的结论,这使得诊断 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 性检查,需要在动脉中 插入导管,这可能导致 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 症。虽然这些并发症的 发生率较低,但仍存在 一定的风险。
06
正常脑血管造影的未来展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对脑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 性和效率。
3D打印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血管模型,用于辅助手术和模拟训练,提高 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光学分子成像
利用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对脑血管进行实时、无创、高分辨率成像,为 临床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图像存储
将采集到的图像存储在计算机中, 便于后续分析和诊断。
图像解读
初步观察
观察图像,了解脑血管的形态、 结构及血流情况。
对比分析
将造影图像与正常图像进行对比, 发现异常情况。
诊断结论
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得出诊断 结论,提出治疗建议。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脑血管病是指脑组织的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脑血流障碍的一类疾病。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脑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测量和记录脑电图活动,可以评估脑的电活动状态。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脑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脑电图异常,如癫痫发作等。
2.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痛苦的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高分辨率的脑部影像。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MRI可以显示血管供应区域的异常和变化,如动脉狭窄、脑梗死等。
MRI还可以用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脑血流情况。
3. 颈动脉超声检查(Carotid Doppler)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探测器将声波传入颈部,观察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血流情况。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颈动脉超声可以评估颈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壁的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斑块。
4.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通过多个角度来脑部影像的检查方法。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CT可以显示脑部的骨骼结构和血管供应区域的异常和变化,如出血、血栓等。
CT还可以用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脑血流情况。
5. 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情况的检查方法。
对于脑血管病的检查,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和血管壁的异常,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需要注射造影剂,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一般用于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的病例。
脑血管病变CT影像诊断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 血,其发生率约占脑出血的40%,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梗死,占 第二位,但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病的首位。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男女发病率 相似。一般认为是在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在血压骤升时引起脑 小动脉破裂所致。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约占脑出血的2/3,其次为丘脑、 脑干、小脑,也可见于大脑半球脑叶。脑出血一般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与血肿形成、吸收与囊变三 个阶段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血肿破入脑室可使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隙。
脑出血
脑出血吸收期:增强扫描见左顶叶后部血肿周围环状强化,与中心高密度灶间隔以 低密度血肿溶解吸收区,环外为低密度水肿.
脑出血
脑出血演变过程: A.发病6小时,右顶叶肾形高密度血 肿; B.发病20天,血肿边缘变模糊,密 度变淡,周围低密度环形增宽; C.发病44天,增强扫描见血肿周围 环形强化,其内密度不均,部分囊 变; D.发病3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病 灶缩小,液化形成囊腔,周围脑组 织萎缩.
脑出血
【诊断要点】 4.MRI检查:脑出血的MRI信号改变可分五期: 1)于超急性期MRI不如CT,但对于出血3天后病程演变的观察则优于CT。 2)急性期(<3天)血肿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3)亚急性期在较早阶段TWI血肿边缘出现环状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发展; 血肿出现后6~8天,T,WI亦呈高信号,从周边向中央扩散。 4)慢性期(≥15天)血肿在TWI、T2WI均为高信号,在T2WI上血肿与水肿之间 出现低信号环。增强扫描亦呈环形强化。 5)残腔期(>2个月)形成一类似脑脊液的囊腔,T,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5.腰椎穿刺:如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为血性。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2 . 2 影像诊断
右侧豆状 核脑 出血 ( 急性 ); 左基底 节血肿 ( 亚 急性 ) 。
M R I T 1 加权像 :
① 左颞 叶病 灶呈 低信 号 : ② 病灶 部脑 回肿胀 、脑 沟平 坦 ,对 侧 正常 ; ③ 右 内囊 区见点状 低信 号 。 1 . 1 . 2 MR / T 2加权像 ① 左颞 叶病灶 呈 均匀 高信号灶 ,灰 白质 均受 累 ,分 界 消 失 ; ② 右 内囊 区点 状 高信号 。 ‘ 1 . 1 . 3 磁 共振扩散加权像 ( D WI ) ①左 颞病 灶呈 显著 高信 号 ,与正 常组织对 比突出 ,提示 病灶 新鲜 ;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年第 l 3卷第 1 2期
・
2 3 3
医学影像 ・
脑血 管疾 病 的影像诊 断
王 大 维
( 黑龙江省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摘要 : 目的 讨 论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 断。方法 对患者进 行影像检 查并依据图像 表现进行诊 断。结论 脑梗死发 生时间 越 长, 影像表现越 趋典型 , 诊 断越容 易, 但 临床价值 随之 减小。C T的价值在 于排除脑 出血 , 但不能发 现早 期梗 死灶 ( < 1 2
3 . 1 . 2 增强
( 1 ) 病 灶极显 著均 匀强化成 极高 密度 ,边缘光 整锐利 ; f 2 ) 病 灶 密度 等 于或 高,并 与这些血 管 同步强化 。 3 . 1 . 3 右侧颈 内动脉 D S A 右侧颈 内动脉 c I 段 球形动 脉瘤 ,轮廓光 滑 。 3 . 1 . 4 MR I T1 加权像 大脑脚 间池 圆形病灶 ,信号 混杂 ,高信号 部分 为附壁血 栓 ,低信 号部 分为管 腔。 3 . I . 5 MR I T 2加权像 脚 问池病 灶呈低 信号 ,呈现血 管流 空信号 。 3 . 1 . 6 磁 共振血 管造 影 ( MR A) 像 基 底 动 脉发 出右 侧 大脑 后 动 脉处 见 圆形 突起 ,边缘 光 滑。 32 影像诊 断 鞍 区 占位 ,动脉瘤 ; 右侧 颈 内动脉 c I 段动脉 瘤 ;
脑血管造影前准备工作
脑血管造影前准备工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放射学检查,用于诊断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如脑动脉瘤、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等。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准确性。
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包括比如暂停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脑血管造影的结果。
在停药前,患者应该咨询医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患者应该提前安排好时间和日期,确保到达医院或检查中心的时间准时。
通常来说,脑血管造影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因为检查时间较长,约为1-2小时,所以最好提前安排好时间以免耽误其他事务。
在前往医院或检查中心前,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进食,因为检查需要患者呈空腹状态。
一般来说,在检查前4-6小时内禁食,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患者也应该避免饮酒或咖啡因类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显示。
二是患者需要带好医生开具的相关病历资料,如病历本、影像资料、化验单等。
这些资料对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患者的病情。
三是患者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需要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这项检查。
如果检查前发现有不适合的情况,如发热、感冒或者怀孕等,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评估和调整。
四是患者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前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以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过敏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造影剂,以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
脑血管造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进行这项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按医嘱停药、空腹前往、携带相关病历资料、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告知医生过敏史等。
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准确性,为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向和指导。
希望患者能重视这些准备工作,积极配合医生,早日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原解放军 304 医院 ) 神经外科
闫润民,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郭晓明
面对迅速发展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技术,您掌握了多少呢?
脑血管病变的确诊依赖于血管显影系统,目前 DSA 仍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 MRA 、CTA 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取代 DSA 之势,还有 B 超、彩色多普勒、TCD 等在血管病变的筛选、术中监测、术后跟踪检查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DSA 技术在图像质量、判断血流方
向和优势供血等方面是其他检查手段
所不能比拟的。
脑血管造影(DSA )
DSA 显示的是造影剂充盈的血管管腔的空间结构,目前仍被公认为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常规 DSA 正侧位影像中,颅内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之间常互相重叠,观察其相互关系必须通过旋转 X 线管选择最佳角度。
而长期以来,这一角度的选择主要依靠医师经验进行判断,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
摘 要: 脑血管病变的确诊依赖于血管显影系统,目前DSA 仍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MRA 、CTA
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取代DSA 之势,还有B 超、彩色多普勒、TCD 等在血管病变的
筛选、术中监测、术后跟踪检查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脑血管病 DSA MRA CTA
并需进行多次投照来寻找,检查难度大,费时费力。
应用旋转 DSA(RDSA) 和血管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通过 RDSA 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利用数据资源,对影像在三维空间做任意角度的观察 ( 甚至机架无法达到的角度 ) ,清晰显露出动脉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与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有效避免邻近血管重叠或掩盖。
此项技术突破了常规 DSA 一次造影只能显示一个角度和图像后处理手段少等局限性。
它极大的方便了介入诊疗操作,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血管内治疗方案的设计,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对于颅内血管病变,CTA的首
要任务是发现和定性诊断,其次是综合
显示有助于治疗的信息。
CT 血管造影(CTA)
三维 CTA 在显示管腔空间结构的同时,通过仿真内窥镜以及原始的横断位图像,能观察到未被造影剂充盈的腔内病变和腔外病变,如动脉瘤内血栓。
相对于 DSA 来说, CTA 在操作和费用上也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CTA 的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
优点:
•仅做静脉穿刺,创伤小,避免了 DSA 麻醉和插管所引起的并发症。
•可任意角度动态观察颅内血管,更加客观和细致地显 T 血管的解剖结构,而常规 DSA 只能 1-2 个角度进行投照。
•可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椎动脉系和 Willis 环血管全貌,而 DSA 一次只能显示一条大血管及其属支。
•时间短费用少。
•受患者病情因素限制少,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出血患者,属病情危重,当临床怀疑动脉瘤或 AVM 可能为出血诱因时, DSA 检查受限, CTA 可作为早期检查可靠方法。
颅内动脉瘤:
DSA 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诊断准确率达 95% 以上。
有时也有假阴性,如动脉瘤血栓形成、瘤与其他动脉重叠、动脉痉挛等可造成漏诊,而不能同时显示脑组织是一大缺陷;有时显示瘤颈也有困难。
Tanabe 等认为 CTA 优于 MRI 与 DSA ,可显示 3mm 的小动脉瘤,而 MRI/ MRA 可靠性较差,易出现假象。
表面遮盖法(SSD) 及最大密度投影法(NIP)是最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
SSD 法通过设定闭值产生表面影像,立体感强、操作简便,但图像轮廓欠精细,有放大效应。
MIP 图像由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象素重建而成,其优点是其灰值能反映组织的实际 CT 值且显示细节较精细,但立体感差、人工编辑费时费力。
容积显示法 (VR) 是最高级的三维成像方法。
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进行象素分类并以不同的灰度显示,使容积扫描范围内所有象素得以利用,VR 图像较 SSD 图像精细,又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立体感优于 MIP,可根据需要调节不同组织的透明度以最佳显示血管及病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
众多报道认为最常用的方法是 MIP 和 VR 。
CTA 应用范围:
动脉瘤
CTA 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为 86%-95% ,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的直径为 2 mm ,对直径超过 3 mm 的动脉瘤高度敏感。
CTA 能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的形状和瘤顶的方向及动脉瘤与周围骨结构的关系,测量动脉瘤的大小。
多数动脉瘤根据 CTA 就可手术, SSD 比 MIP 诊断动脉瘤更准确,三维成像方式 MIP 比 SSD 有助于显示大型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
AVM
CTA 能够完整显示 AVM 的供血动脉、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的三维结构,比 MRA 和 DSA 更清晰。
闭塞性脑血管病
CTA 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 95%,MIP 比 SSD 更好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在脑梗塞
早期显示动脉闭塞,指导溶栓治疗。
静脉窦闭塞CTA 可清晰显示静脉窦是否通畅。
脑出血CTA 显示造影剂外溢的患者伴血肿增大。
CTA 的不足之处:
造影剂用量大,需掌握注药与扫描的最佳时间间隔,不能显示扫描范围以外的病变,可能漏诊。
CTA 对侧枝循环的血管、直径小于 1.2 mm 的穿动脉、动脉的硬化改变及血管痉挛的显示不如DSA 。
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常规 3D-TOF 和 2D-TOF MRA,主要是利用血液流动特点与周围静止组织的自然对比,清楚显示相应部位的血管。
若行三维动态增强对比成像,对正常或病变血管显示更清晰、锐利。
MRA 的 3D 图像都是经 MIP 进行重建处理,形成完整的血管图像,还可进行滤波处理,使血管影像光滑。
另外, MRA 的成像时间与有效层数成正比,病变范围局限时可适当减少层数,节约成像时间,或减少 3D 块厚度,有效层数不变,有效层厚减小,提高影像空间分辨率。
操作时灵活调整成像参数,使之优化组合,缩短采集时间,提高成像质量。
多数研究表明, 3 D-TOF MRA 探测脑动脉瘤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探测没有伴发急性 SAH 的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包括时间飞越法 MRA 及相位对比法 MRA ,其具有无创伤、无辐射、不用对比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
不足之处是由于扫描时间长及饱和效应,使得血流信号下降,血管分支显示不佳,大大降低了图像的效果及诊断的准确性。
MRI 及 MRA 对脑血管畸形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MRA 能完全无创伤性地显示血管解剖和病变及血
流动力学信息,能清楚的显示瘤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走行、数量、形态等信息,更主要的应用3D-MRA 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MRI 则能直观的显示瘤巢的大小、形态、位置,其蚯蚓形或葡萄状的相互缠绕的扭曲的流空血管影的典型征象为我们诊断本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MRI检查的基础中再行
MRA检查,这样既可了解血管情况,又
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脑内诸结构的
情况及局部病灶情况。
MRI 对出血、水肿的等周围脑组织的改变的显示更有其优势,对继发改的发现率及确诊率远远高于 CT 及其他检查手段。
对于较大的病灶 ( 大于 3 cm ) 则完全准确地显示了其相应的继发改变。
国内外文献报道表明, MRI 可通过其直接征象“流空信号簇”对脑动静脉形作出明确的诊断。
MRI
及 MRA 的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作为一种完全无损伤性的血管
检查方法,在临床症状不典型或临床症状与神经系统定位不相符时,联合应用 MRI 及 MRA 可以大大提高脑血管畸形发现率和确诊率。
MRI 扫描还可显示血管壁结构,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形态等,结合 MRA 或 DSA 进一步认识病变。
影像学诊断的目的
·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
·脑血管病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判断缺血的发展程度
·显示闭塞的动脉,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