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903c797e21af45b307a8ed.png)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实践理性是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共同具有的,主导思维活动、发现价值实体事物、产生意念知识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实践理性是主导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意向、意念或行动命令的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主导人体行为的意念、意志、欲求、道德律或行动命令来源于人脑的思维活动。
个人在感受到环境或具体事物的作用、影响和刺激后,大脑思维组织就会根据已经具有的知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认识思维能力,对作用、影响和刺激人体的环境或具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处理认识所获得的关于对象事物、人体需要和人体行为的各种知识,产生出指挥人体对有关事物进行处置的意向、意志、命令、方案或意念知识,完成人体进行实践活动必需的思想准备工作,这就是有别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人类思维活动。
人脑的思维活动是具有发现价值实体和产生意念知识这种创造能力的理性活动。
实践理性是理性思维活动所依据的思维能力或一般性知识,是隐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对思维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或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心中的道德律是主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实践能力是实践活动的根据或内容,实践活动是实践能力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的,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
”。
注释〈1〉“中庸之道是过度和不及的中间者,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推算)为依据,就存在某种准则。
”注释﹙2﹚实践智慧是一种灵魂的德性,它包含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种,“这样的思考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真理(善)的思考,而思辨的理论的思考则不是(关于)实践的思考,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
、、、、、实践思考的真理要和正确的欲望一致,”注释﹙3﹚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从确定目的和选择方式或手段开始,选择虽是捡取,但不是简单地捡取,而是在多物之中捡取某一物;如无斟酌和思考,这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
![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e7f786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9.png)
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理论是他整个哲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理性观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互动性,是一种对理性的重要发展。
首先,黑格尔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这种互动是通过认识和改造世界来实现的。
实践活动不仅是理性的表达,也是理性的发展和实现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实现理性的完善。
其次,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密切相关。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
理想境界是人类完美理性的境界,是人类对于最高理想和价值的追求。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人类可以逐渐接近理想境界,实现自身的完善和提升。
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的关系在于,实践是达到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手段。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实现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实践和理想境界之间的互动性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黑格尔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刻探讨。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实践理性观与理想境界理论强调了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互动性,以及实践活动与理想境界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人类可以逐渐实现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促进自身的完善和提升。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1795f48bd0d233d4b14e6901.png)
理性,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长久性的重要概念,甚至可以说,理性观念的发展演变,是西方哲学发展演变的缩影。
深入探掘、掌握马克思哲学的理性观,不仅是丰富、完善马克思哲学研究所必需的工作,而且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新性不能忽略的基础工作。
马克思哲学认为,科学地理解理性,就应把理性视为社会实践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理性。
所谓实践理性,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实践主体使自己的社会实践有效的能力,或者说实现自己自觉的、可行的目的的知识(诸如逻辑、方法、程序、立场、对社会价值规范的正确理解等等)和能力。
因为主体实践活动类型的不同,实践理性表现出多维性。
如果从总体上说,我们可以把实践理性大体上视为社会实践主体、感性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地认识自然、社会,把握自然事物、社会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处理和妥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交往关系以及改造和完善自我的知识和能力。
马克思实践理性第一,人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人作为理性主体,可以在自己活动的各个方面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法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法律的目的是实践,所以,法律实践中的理性不是纯粹的认识能力,不是为认识而认识的能力,它不是产生于、立足于纯粹的求知的欲望的,而是基于实践—追求正确行为的需要;第二,实践与人的生产技术活动不同,后者侧重于产品的产生,必然为生产的目的所制约,所以,体现在生产技术活动中的理性是受功利的目的限制的;而前者则立足于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这些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更是人开拓自己生存意义所必需的,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实践者的各种实践需要的总和,因此,体现在实践活动中的理性与,在我国,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系统法学,即试图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分析法律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的本质存在密切关系,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追求和开拓自身价值的机能和能力;第三,法律作为实践理性的产物,根本上不同于实践经验。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b5cf53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9.png)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实践哲学名词解释
![实践哲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a290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b.png)
实践哲学名词解释
实践哲学是指一种强调实践和行动的哲学观点和方法。
它认为真理和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的产物,而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和行动中的经验、观察和实验得到的。
实践哲学强调人们通过实际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实际经验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认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的标准。
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包括"实践"、"实践性知识"和"实践理性"。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塑造周围的现实世界的活动。
实践性知识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
实践理性强调人们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来指导行动和决策。
实践哲学强调将哲学的研究与实际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实践对于知识的重要性。
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和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3d90dd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9.png)
自从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我对理性、道德、自由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的本质、来源、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读书心得。
一、实践理性的本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的理性。
它不是用来认识事物的,而是用来指导人们行动的。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道德、自由、尊严等价值问题,而不是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自律性:实践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制约,而是由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配。
这种自律性使得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规范性:实践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追求道德善。
3. 先验性:实践理性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它是人类理性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道德法则的来源康德认为,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点:1. 无条件性:道德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必然性:道德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
3. 义务性: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而非追求功利。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来源是“纯粹实践理性”。
这种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纯粹实践理性通过“先验统觉”这一概念,使道德法则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三、道德法则的实践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律:人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2. 自由:人们应当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而不是被迫。
3. 尊严: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他人的尊严。
4. 义务:人们应当履行道德义务,关爱他人,实现道德善。
四、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道德与理性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e6a198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2.png)
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主要关注人的行为和实践的目的与价值,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为什么要行动,以及如何可以更好地行动。
实践理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个体在生活中真正追求什么,而不仅仅是因为约束或从属关系而行动。
实践理性帮助我们认识到更高的人性目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我们已经拥有的资源。
实践理性是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他讲述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行动、如何行动以及如何提高我们行动的效率。
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是,我们的行动是理智性行动,而这种行动是由我们所拥有的判断力、判断力的原则和自律性组成。
实践理性有如下几个核心的要素:1. 行动和目的的关系实践理性认为,我们的行动都是由目的和价值所指导的,一个行动的基础上是它承载的目的和所蕴含的价值。
在实践理性的视角下,人们的行为都是由他们自主选择所服务的特定目的所驱动的。
2. 行动的判断判断是实践理性的另一个核心要素。
我们的判断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且它还能够评价我们的行动是否恰当。
康德认为,我们的判断力是我们行为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这使得我们有能力区别不同的行动。
实践理性主张,我们需要拥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我们的判断力则应该是符合我们的自我价值观的。
3. 自律自律是实践理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人自制力的一种形式。
自律不仅是行为受到外在约束的结果,也是我们自己内在的限制。
实践理性主张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实践理性的意义在于指导个体了解并追求自我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举例论证实践理性的影响力。
1. 企业目标及经营实践理性的概念可以帮助企业把时间和资源聚焦到核心业务上。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企业目标和价值必须是高度一致和一致的。
实践理性的企业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目标、提升效率以及划分资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经营。
2. 实践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实践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政治变化、行为差异或文化变化,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6937f9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9.png)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一直是当今社会理念的两大观点,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理论理性是从客观规律出发,按照科学法则和逻辑原则进行推理,以发掘客观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最终解决问题。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客观事物当中的问题,同时也赋予实践行动更深刻的理解和指导。
其次,实践理性更加注重实践,它不仅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还会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确保未来前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同时,实践理性也能引导实践者在充满变数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行为,从而获得最优结果。
再者,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需要在客观条件的范围之内相互交流、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都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基石,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应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视角概说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视角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1d428f401eb91a37f1115c28.png)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视角概说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哲学与以往所有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的哲学的目的是“改变世界”,他的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由此,马克思的哲学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即“改变世界”的视角。
马克思不是以直观的眼光,而总是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的。
要把握马克思的哲学,就必须把握马克思哲学的视角。
已经有学者研究了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这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突破。
但“实践思维方式”毕竟不是对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准确表述。
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视角是实践理性视角。
实践理性视角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哲学的理性视角在哲学史上,曾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认为,哲学是追求终极的学问。
所谓“理性视角”,正是把握终极的视角。
对于这个“终极”,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有的称之为“本体”,有的称之为“绝对”,有的称之为“无限”。
但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关于终极的知识是可以达到的。
康德扭转了哲学的方向。
他指出,要探讨终极,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首先必须考察人类有无相应的认识能力。
知识有其内容(质料)和形式,其中质料来自物自身,形式来自主体。
对认识能力的考察,主要是对认识形式的考察。
按照康德和黑格尔的看法,认识的形式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
他们二人都认为,感性和知性均不足以认识物自身,不能认识绝对。
黑格尔则认为,认识绝对只能依靠理性。
从感性来看,人类的感觉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无论从时间来看,还是从空间来看,都是这样。
人不是上帝,不可能在同一瞬间感受到整个世界的状况。
人直接感知到的,只是他周围的一小块地方,除此之外的一切,他不能凭感觉来把握。
同样,人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一刻,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不能凭感觉去把握。
这就是说,单凭感觉人是无法把握世界的。
知性也不能把握世界的总体。
知性认识的对象是直观,而直观无非是感性的抽象。
康德已经认识到,“直观无思维则盲,思维无直观则空。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821028f5941ea76e58fa04f3.png)
康 德 道 德 哲 学 中 的 实 践 理 性
翁 龙
( 法 兰克福 大学 哲学 系暨社 会研 究 所 , 德国 法 兰克 福 6 0 6 2 9)
摘 要 : 康德 的道德 哲 学是 个 演绎 的体 系 , 完 全 从 理 性 原 则 出 发 。 也 正 是 这 种 理 性 的 法 则 完 全 排 斥 了经验 的成 分 , 因而强调 它 的纯粹 性 , 其 目的就 是 为 了维护 道 德 的纯 洁性 。但 是 , 康 德 严 肃 主 义 的 道 德 哲 学 也 有 其 内在 的 矛 盾 性 , 即 这 种 完 全 从 自 我 的理 性 原 则 出 发 的 道 德 实 践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必 然 遭 遇 到 它 的悖谬 , 因 而 可 以说 , 康德 的道 德辩 证 法就 是 理性 与 经验 的斗 争 法 则。 此外 , 康 德 为 了使 得 这 种 纯 粹 的 实 践 理 性 能 够 在 现 实 中获 得 它 的 合 理 性 , 也 同样 允 许 具 有 合 理 倾 向 的 实 践 经 验 的 存 在 。但 尽 管 如 此 , 他 的 实 践 理 性 还 是 保 持 在 原 子 式 的 个 体 之 内。 关键 词 : 道 德哲 学 ; 实践理 性 ; 善 良意 志 ;自由 中 图分类 号 : B 5 0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 1 O—o 0 2 O一0 8
样 在 中 国也 是 适 用 的 , 因而 他 提 出“ 只 有 在 扩 大 知 识 和 提 高 道 德 价 值 的 基 础 上 , 世 界 才 能 够 向 前 发 展 。在 一 个 错 综 复 杂 、 令 人迷惘 的世界里 , 特 别 需 要 具 有 这 样 一 种 精 神 。 它 能 使 最 完 美 的 知识 和最 高 的道德 的 时代潮 流融 合在 一 起 , 并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8a32e8b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9.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是指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与智慧,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让理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并由实践验证。
这种“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和方法论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隔阂,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论。
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相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古人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思考都来源于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不断推进人类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因此,实践成为了人类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也是通过实践来指导实践和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哲学。
实践理性的核心是要按照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实践,以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目的。
这种“实践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所不同。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进认识的深入和提高实践能力。
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将实践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相联系,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和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更侧重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层面,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统一,以提高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为目的。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人们需要坚持“实践理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实践理性”和实践观不仅能够推动个人和团队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康德实践理性的内涵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浅析
![康德实践理性的内涵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77d8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e.png)
康德实践理性的内涵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浅析移动直播康德对理性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而带来的近代形而上学的危机,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批判,康德基本完成了他的思想体系,但也划分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界限,使他的思想出现了一条鸿沟。
康德对理性的重视和批判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提出而带来的近代形而上学的危机和一直以来存在的西方传统道德和认识二元论之间的问题。
康德认为,只有对理性自身进行批判,划定人类认识的范围和界限,建立新的形而上学,才能显示出理性的价值。
康德给实践原理下的定义是“实践的诸原理是包含有意志的一个普遍规定的那些命题,这个普遍规定统率着多个实践的规则,如果这个条件只被主体看作对他的意志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一些准则;但如果那个条件是被认识到是客观的、即作为对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是一些实践的法则。
”[5]在康德看来。
这些原理不是准则就是规律:在他们是主观的,或者他们只在这个或那个个人特有的特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的时候,他们就是准则,在他们是客观的,或者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时,它们才能是法则。
[1]因此,法则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而准则这种理性只是偶然的和一次性的。
不能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法则。
康德的实践理性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形式法则,很显然准则必须被我们所抛弃。
因此康德提出了了四条定理来区分法则和准则。
前两条是从消极的方面指导人们不能做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
康德在否定了这样的准则之后开始从积极的方面指出确定法则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在进行行为选择的时候都要坚持“我一定要使我的行为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
”这一法则。
比如,你被一个强盗劫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强盗说谎,你就能够获救。
这时你就应该考虑我应不应该说谎呢,从当下看来,说谎是为了获得安全,是可以说谎的,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现在你因说谎而得救,那么其他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选择了说谎,强盗或许在前几次会相信,但是长此以往强盗就不会相信你的谎言,反而可能被激怒而使你受到更大的伤害。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理性还是实践理性探究论文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理性还是实践理性探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d41d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5.png)
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理性还是实践理性探究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实⽤理性还是实践理性探究论⽂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哲学是以“实⽤理性”为其存在形态的,或者“实践理性”与“实⽤理性”在指中国哲学时并不完全加以区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泽厚先⽣在其历史本体论中所表明的观点。
李泽厚认为,“实⽤理性”乃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和提升,⼈类的经验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使⽤⼀制造⼯具的劳动操作活动,⼈类在⽣产劳动中不但产⽣了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群体的社会语⾔、⽂字、艺术,还形成了系统的相关的理论体系。
⼀、理论与理性 就根本含义⽽⾔,“理”,指的是客观事物⾃⾝运作的次序、事物或事件存在的根本规律;“论”则有分析判断之义。
理论就是社会实际⽣活中关于⾃然界和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通过思维的综合上升⽽形成的认知结果,它是以形⽽上的⽅式存在的。
因此,李泽厚先⽣所说“理性”其实就是“理论”,因为他给“实⽤理性”所作的解释就是⼈们对现实社会⽣产⽣活活动的⼀种有系统的概括。
但这种“实⽤理性”和我们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具有本质区别。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分析有两种基本的解释,⾸先,他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或者称为纯粹理性和⼀般理性川:理论理性不是通过实践的.反思⽽成,亦⾮推理⽽得出,在康德看来,它实际是⼈先天具备的,类似部分儒家学者对⼼的本然之性的认识,“⼼⽣⽽有知”,“凡以知,⼈之性”。
“知”是⼼本然的⼀种认知能⼒。
可见,康德的理性并不等于理论。
性等同理论,但康德的理性表⽰的则是⼀种意志或能⼒,当它和实践联系在⼀起时,其表⽰的价值内涵与中国哲学的思想理论表现出同⼀思维理路。
从哲学的⾓度看,实⽤理性与实践理性相⽐较,后者更能全⾯地反映中国哲学的特质。
当然,它所体现的内容和实质与康德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这是必须认识到的。
⼆、实⽤与实践 “实⽤理性”中的“实⽤”⼀词,⾸先从字⾯上来理解,⽆⾮是说中国哲学的理性重具体的价值层⾯的作⽤或功能,轻理论的思辨。
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
![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20992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2.png)
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康德不仅对天上的苍穹好奇,而且对人心中的道德律也充满了好奇。
他知道,人类不仅注视着事物的世界,而且也关注着行为世界。
因此,理性既思考关于事物的理论也思考实践行为。
但是在其应用中,有一点需要区分:理性的对象首先是理论,其次是实践的理性知识。
正是康德对纯粹理论理性的能力和范围的解释方式使他对实践理性的论述成为可能。
在康德的时代,科学思想的趋势是把现实与我们可以感觉经验到的东西相同一。
如果它关于现实的论述是真的,知识将由可感事物构成。
这些事物被理解为通过因果律严格地相互联系。
现实将被视为一个大的机械装置,它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先在的原因。
人也被视为这个机械装置的一部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康德说,必然会存在矛盾。
也就是说,我不能谈及同一事物。
如人的灵魂,它的意志是自由的,而它又服从于自然必然性或因果律,然而它作为物自体,作为本质的自我却拥有自由。
这样,康德通过把人类理性限制在可感层面上,以这样的否定的方式提出了实践理性的积极用处。
在所谓“我们的批判”限制思辨理性,它是否定的,但是,它却消除了使用实践理性过程中的障碍三,也不会威胁破坏它。
因此,在现实中它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道德变得可能是因为,即使我们不能知道物自体或自在之物的世界是什么,至少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当作物自体来思考,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荒谬境地:存在着没有表象事物的表象。
但是,如果我们的批判没有出错,即对象以两种方式来考察:表象和物自体,那么在假定同一意志在表象上,即在可见行为上,是符合自然法的,也就是不自由的,而在物自体领域,并不服从于自然法于是也是自由的。
当然,灵魂不能被思辨理性认为是自由的。
“但是,虽然我不能知道,我却仍然可以思考自由。
”因此,康德通过区分两种现实:现象和本体的现实,通过把科学限制在现象范围内,实践理性与本体世界相联系,为道德和宗教论述提供基础。
1、道德知识的基础在康德看来,哲学的任务是发现我们如何能够达到束缚所有人的行为规则。
教育哲学_实践理性
![教育哲学_实践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b54c8b1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3.png)
摘要: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其核心是实践理性。
本文从教育哲学的内涵、实践理性的本质、教育哲学与实践理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教育哲学的内涵教育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史、教育伦理等方面。
教育哲学的核心是实践理性,即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实践理性的本质实践理性是一种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理性,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实践性:实践理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归宿。
2. 创新性:实践理性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指导性:实践理性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帮助人们实现人生价值。
4. 道德性:实践理性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遵循道德规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哲学与实践理性的关系教育哲学与实践理性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 教育哲学为实践理性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的研究,为实践理性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有所遵循。
2. 实践理性推动教育哲学的发展。
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教育哲学家对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从而推动教育哲学的发展。
3. 教育哲学与实践理性共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哲学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实践理性则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四、教育哲学实践理性的应用1. 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哲学通过理性思考,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使教育实践更加科学、合理。
2. 优化教育决策。
教育哲学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使教育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3. 促进教育创新。
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
![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34fa4b5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2.png)
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马克思创立的一门学科,它把实践理性作为历史发展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认为,实践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本质,历史的发展是人们经过实践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实践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是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文化,改变社会结构的重要动力。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理性思维,进而推动历史发展。
其次,实践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发展是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技术,不断开发资源,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过程。
实践理性是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本质。
最后,实践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核心是人们不断改变现实,不断改善生活状况,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实践理性是这一进程的核心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实践理性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历史发展的本质。
实践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历史发展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41c8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实践理性是一种注重实际知识的理性思维,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总结,来引导人们的理论认识和行动实践。
这种理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派提倡“理足则行方”(理论充足则行动得当)。
儒家注重的是实践与道德的结合,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来体现道德理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经典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儒家对实践的重视,强调通过正确的实践行动,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同样的,佛教在实践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贡献。
佛教往往是通过个人内心的修行来实现精神上的觉醒,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训练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践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基于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而形成的。
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从全局和实践出发,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与政策,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宏观调控等。
实践理性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实践先行”这一理念。
通过不断地实践,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工业大国,同时还形成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路和经验,如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立、生态文明等。
总之,实践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都强调通过实践行动来实现理论和行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来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传统和精髓,需要倍加珍视和传承。
实践理性问题研究
![实践理性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dd8a4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3.png)
作者: 王炳书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实践理性;实践活动;理论理性;合理化;黑格尔;理念工具;自我意识;实践理念;实践观念;物的尺度
摘要: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实践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将讨论情况作一综述,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实践理性的含义对此,学术界大体有四种不同理解:1、实践理性就是实践观念,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实践掌握方式...。
实践理性--解读和探析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实践理性--解读和探析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45aafb3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9.png)
实践理性--解读和探析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实践理性--解读和探析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发现,思维的不同层面是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之间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按照康德的方式,把哲学思维划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面,并认为"纯粹理性"是一般哲学的思维方式,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为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和合理性做证明;而"实践理性"则是在自由基础上的关于信仰的思维方式,它要把握的是彼岸世界而不是此岸世界,所以在严格的意义说,"实践理性"所产生或者诠释的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雏哲学."实践理性"大体包括?自由即自律"、"定言命令"和"公设"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依此而推演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般特征和方法论,希望梳理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构建逻辑和脉络.
作者:侯波HOU Bo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17002 刊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3(1) 分类号:B2 关键词:实践理性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内在关系。
[康德,意志,理性]浅析康德的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
![[康德,意志,理性]浅析康德的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7d663f8ed630b1c58eeb516.png)
浅析康德的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一、康德对意志( Wille)和自由抉择( Willkiir)的定义和区分现代哲学的意志概念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以及后来经院哲学对意志、抉择、理性和自由意志这些概念的讨论之上。
现代自由意志概念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1)承认有这么一个可以在完全具有意识的时候选择错误行动的能力:2)承认有意识地做出错误选择的能力是一种绝对的能力,不可再追溯到另一原因,这是判定做出错误行动的人完全对自己行动负责的基础。
川在讨论意志自由时,要把它与行动自由加以区分。
前者指没有外在的阻挡而能执行自己想做的行为,而意志自由指的却是没有内在逼迫,重点在于自愿。
同样,自由抉择涉及到的是后者,只有在思考到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时候,才会呈现出意志自由与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把意志看做一种绝对的抉择能力的时候,有哲学家认为具体的意愿是没有任何前提从无中生成的,但这不符合一般日常看法,也缺乏让人信服的解释。
由此感性和理性就成为具体意志出发点的候选者。
感性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具有必然因果性,如以感性为出发点,意愿会处在自然法规的规定之下成为必定的,也就毫无自由可言。
理性作为自由意愿的发起者的看法或许更加合理:意愿起始于理性思考,即理性对理由的权衡以及对感性冲动的克制。
有了理性对意愿的预先规定,我们也就对我们的意愿以及随之而发的行动负有道德责任。
1.康德对意志的定义和描述(1)意志无非就是实践理性。
意志是一种能力,仅仅选择理性不依赖于偏好而做人做实践上必然的亦即为善的东西。
(2) 意志被设想为依据某些法则的表象来规定自己去行动的能力。
(3)意志被解释为一个具有理性的生物对它针对自己的行动的因果性的意识,或被直接定义为有生命的存在者就其理性而言的一种因果性。
2.康德对自由抉择的定义和描述(1)如规定欲求能力行动的基础是在欲求能力本身中,而不是在(它所追求)的对象中,这样的一个欲求能力是按概念来行事的,此时,它也就叫做一种按照心愿可做或不做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实践理性是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共同具有的,主导思维活动、发现价值实体事物、产生意念知识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实践理性是主导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意向、意念或行动命令的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主导人体行为的意念、意志、欲求、道德律或行动命令来源于人脑的思维活动。
个人在感受到环境或具体事物的作用、影响和刺激后,大脑思维组织就会根据已经具有的知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认识思维能力,对作用、影响和刺激人体的环境或具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处理认识所获得的关于对象事物、人体需要和人体行为的各种知识,产生出指挥人体对有关事物进行处置的意向、意志、命令、方案或意念知识,完成人体进行实践活动必需的思想准备工作,这就是有别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人类思维活动。
人脑的思维活动是具有发现价值实体和产生意念知识这种创造能力的理性活动。
实践理性是理性思维活动所依据的思维能力或一般性知识,是隐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对思维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或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心中的道德律是主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实践能力是实践活动的根据或内容,实践活动是实践能力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的,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
”。
注释〈1〉“中庸之道是过度和不及的中间者,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推算)为依据,就存在某种准则。
”注释﹙2﹚实践智慧是一种灵魂的德性,它包含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种,“这样的思考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真理(善)的思考,而思辨的理论的思考则不是(关于)实践的思考,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
、、、、、实践思考的真理要和正确的欲望一致,”注释﹙3﹚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从确定目的和选择方式或手段开始,选择虽是捡取,但不是简单地捡取,而是在多物之中捡取某一物;如无斟酌和思考,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选择源出于思考的意见。
无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是思考和习惯相结合的产物。
思考是灵魂对目的因的沉思,沉思是一种演绎,目的是沉思的起点,而沉思的终点则是行为的起点。
实践活动的演绎具有本源和始点,这就是某种目的或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心灵具有的通过推算或考虑确定目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思维能力。
实践智慧不能离开推算、考虑或思维单独存在,推算或考虑就是实践智慧。
由于亚里士多德没有严格区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人类的理性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所以他的实践智慧概念既包含思维能力的含义,也包含思维活动的含义,是一个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性(理性)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知性(理解),另一种是情感。
休谟的哲学著作《人性论》包含知性论和情感论两大理论。
知性论是关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哲学认识论,情感论是关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的哲学思维论。
休谟在《人性论》中没有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的认识活动这两种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经常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
休谟认为:人类的情感心理活动具有产生骄傲、谦卑、爱、恨、同情之类的感情、态度或意识知识的能力,它是骄傲、谦卑、热爱、憎恨、同情之类的感情、态度或意识知识得以产生的原因、来源或本体。
人类的道德区别和判断活动不是源于知性,而是源于道德情感。
‘人为之德’源于心灵的有意识设计,理性是
情感的奴隶,道德产生于理性辅助下的情感心理活动。
“是与应该的转换”或“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转换”问题,不是在理性(认识)所关注的事实领域中被发现的,而是在情感(思维)所关注的价值领域中被发现的。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概念具有两种含义:一、实践理性是人脑产生规则、意志和意念的理性思维活动;二、实践理性是人脑具有的产生行为规则、道德规律和意志命令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主导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的法则、原理或意念知识。
我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混淆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人类的理性思维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事物。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是实践法则、道德概念、意志和行为命令的来源或本体。
康德说:实践的法则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思维活动)的产物。
因为它把行动规定为达到作为目的效果的手段。
但这种规则对于一个不完全以理性作为意志的唯一规定根据的存在者来说是一种命令,即这样一个规则,它以表达出行动的客观必要性的应该作为标志,并且也意味着,假如理性完全规定了意志,那么行动就会不可避免地按照这一规则发生。
我们唯有通过理性(认识思维)把一切偶然的因素抽出掉,从为数众多的实践准则中,发现实践法则的单纯立法形式,把这种单纯立法形式展示出来,才会得到客观而普遍有效的实践法则。
注释(5)康德指出:“道德律或实践的普遍性法则基于人的自由或选择,自由是我们所知道的道德律的条件;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条件,道德律是自由的认识条件;自由是主体规定自己、约束自己、产生自己的自律活动”。
康德的以上话语蕴含着实践理性和自由是同一个事物,实践理性和自由是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实践理性和自由同道德律和善良的意志具有母子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含义。
康德认为如果理性能够完全决定意志,那么人的行为就必定遵循这条准则而行动,从而使行动具有客观效力,这种对意志起决定作用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生发出的是一种道德的强制力量,它使人们在每一行动中遵从一种先天的实践法则,并使这种法则接受纯粹意志的检定,而不管人们的偏好和偏恶。
唯有实践理性才能真正体现人之为人,人不同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与尊严。
实践理性是自律的理性,是真正自由的理性。
这种意志的自律表现为理性的一种自我立法的能力,它构成纯粹理性的最高形式原理,即最高的道德法则。
实践理性的真正使命不是去产生完成其它意图的工具,而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
注释﹙6﹚
康德说: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先天地寓于理性,发源于理性。
自然事物按照自然法则运动,唯有理性存在者具有意志。
从法则引出行为需要理性(认识思维),如果理性必然地规定意志,那么理性存在者的行为就是主观上必然的;道德法则必须是命令,而且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绝对命令。
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同时成为道德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你要把你自己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手段。
康德这里所说的“先天地寓于理性中的‘道德’”是指主导人脑思维活动的道德律,他所说的“发源于理性的道德”是指源于人脑思维活动的,作为人脑思维活动产生的意念知识或实践知识的道德观念。
康德认为作为行为统帅的道德律和作为思维产物的道德意念具有同一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认识功能,另一种是意志功能。
产生认识原理的功能是理论理性,产生行动命令、行为意志、实践原则或意念知识的功能是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个人先天所具有,藏于每个人的内心,需要我们做的是开启它、弘扬它。
康德说“这心中的道德律令,宛若那头顶的浩瀚星空。
直使人愈思愈惊,愈思愈敬”。
康德的实践理性有三大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
实践理性关涉道德和宗教两个领域。
在这两个领域中,道德是自给自足的领域,而宗教则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宗教的价值就在于保持德与福的结合。
在这里,德是前提,福是结果。
康德说:采取这种方式,内心的两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的先天原则从现在起就会被查清,并按照它们运用的条件、范围和
界限得到规定了,但由此就会为一种作为科学的系统的、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哲学奠定了更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注释〈1〉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马格尼科伦理学)苗立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2﹚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马格尼科伦理学)苗立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注释﹙3﹚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马格尼科伦理学)苗立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注释﹙4﹚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马格尼科伦理学)苗立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注释(5)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第一章实践理性的诸原理,第41页。
注释﹙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立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