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1
苏教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
2.感受亲情。
3.学习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理解文中所抒写的父子情。
2.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寓巧于拙,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一 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2.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文说明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情随和的人,父亲的好脾气使父子之间的沟通既方便又畅通。
父亲注重儿子的学业却从不强求,而是让儿子任性发展,甚至是有些“放纵”儿子。
后来作者也把这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最后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的父亲。
第1段:开篇点题。
第2段:写“我父亲”的性格。
通过放风筝、做工艺品、做灯三件小事表现父亲多才多艺、随和、爱孩子的性格特点。
第3段:写父亲对“我”的关心。
首先写父亲对“我”作文、数学、画画和写字等几个方面的关心,接着详写了“父子唱戏”的情景,然后列举了喝酒、抽烟、写情书几个生活情节,表现了父亲与“我”的亲密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第二部分(4——6段):写“我”做父亲。
第4段用一个“也”字,承接上文。
先从写信和“顶嘴”两件小事上说明“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然后又详写了一次家庭“分歧”,通过看似“不和谐”的生活音符,却谱写了更为和谐的父子情曲。
第5段:写作者对儿子婚姻的态度。
第6段:写作者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
第42课 《多年父子成兄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

第42课《多年父子成兄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二、分析并理解本文善用白描叙事写人,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三、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难点: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一部分(1——4段):写"我"的父亲. 第二部分(5——6段):写"我"做父亲.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都沐浴着爱的光辉: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互助互勉的友情,有热土难离的乡情……情感是美好的,亲情让我们感受温馨,友情让我们获得快乐,乡情让我们心有所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父子之情,《多年父子成兄弟》二、板书课题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关于作者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热爱家庭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他人的态度,树立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子关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父子关系在课文中的表现。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5. 课内外阅读:(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讨论。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受有何变化?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教案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热爱。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家人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
3. 通过对小说中情节的把握,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尊重和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和谐相处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深层的亲情含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亲情体验。
2. 教育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小说中的亲情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说中的亲情关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小说,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把握小说的主旨。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亲情体验,分享对家庭和谐相处的看法。
5.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小说中的亲情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亲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小说《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亲情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案标题: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3.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封面和作者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标题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会讲述什么内容?阅读理解与讨论:1. 学生独立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以及小说中所揭示的主题。
3.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文学鉴赏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或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3.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人物形象或情节的分析,包括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评价与总结: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篇关于《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书评,评价该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学生互相交换书评,进行互评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书评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书评。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多年父子成兄弟》电子版或纸质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下册)

多媒体资源:提 供与课文相关的 图片、音频、视 频等多媒体资源, 辅助教师教学和 学生理解
网络资源:提供 与课文相关的网 络资源,如相关 网站、在线数据 库等,方便教师 和学生进行拓展 学习
实验器材:提供 必要的实验器材, 如化学试剂、实 验仪器等,方便 学生进行实验操 作和实践学习
THANK YOU
课堂互动与讨论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思考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探讨
作业布置与指导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 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课文背景:作者汪 曾祺通过讲述自己 与父亲、儿子之间 的故事,表达了对 家庭、亲情、爱的 深刻思考
课文意义:通过学 习本篇课文,学生 可以更加深入地理 解家庭、亲情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建 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背景介绍
课文内容概括
重点、难点解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父子关系的内涵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父子关系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小结、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 情感。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父子关系,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文中的父子,模拟对话,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亲关系的文章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父子成兄弟说课稿【推荐下载】

多父子成兄弟说课稿多年父子成兄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出“父亲”的形象2.分析父子能成为兄弟的原因3.探讨两代父子能成为兄弟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探讨父亲形象及父子成为兄弟的原因教学难点:两代父亲的形象及传承关系。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讨论:俗语“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内涵的异同。
(这两句话均强调了亲情重要,后者不仅如此,还包含着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这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的尊卑有序的关系的表达。
因此,在众多儿女的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慈父”,有一位如兄弟般的父亲,更是我们的一种奢求。
(二)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介绍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着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
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
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着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着追求生活。
(三)泛读课文,整体把握1.文章写了“父子成了兄弟”,强调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是什幺。
板书:“我”父亲——“我”(3段-----4段)“我”——“我”儿子(5段-----7段)关系:父子——“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兄弟”2.泛读课文,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找出有关父亲的事件,概括出父亲的形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内容;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发生改变吗?”引导学生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阅读及讨论(30分钟)教师放映《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电影片段,学生观看后,小组讨论对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3.理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电影片段中的情节和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故事的内涵。
4.个人阅读(10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个人读书笔记,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性格、故事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5.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观点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和交流,讨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和故事的意义。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观点,并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要点:1.对《多年父子成兄弟》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2.对故事中角色的性格和变化的观察和解读;3.对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和评价;4.对故事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电影片段;2.教师准备的讲义和解读材料;3.学生个人读书笔记和小组讨论记录。
六、教学反思:《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和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多年父子成兄弟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材处理与资源无整合第一课时<导入>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一•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 I)狐肷(qi n粘牢(zh m)雕镂(I du)冥衣(ming)圭峰碑(gu 1)眉鸟坞(m g )忻县(x i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T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
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
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投影】补充资料: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授课课时:第1、2课时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
(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授新课1、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一课时实用教案

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地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本文作者和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就是非常不错的父子关系。课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儿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兄妹一般的关系,或许是人伦关系中一种较高的境界。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3.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
请学生尝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并投影】:
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表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我”与父亲之间“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给我们不少启示,大家课后可继续探讨。
课 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这是著名作者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写的很家常很温馨,但是蕴含却相当深。
学 情
分 析
《多年父子成兄弟》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教材处理与资源无整合主要学法与教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前准备音频、PPT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第一课时<导入>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一.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1”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
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
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投影】补充资料: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多年父子成兄弟-鲁人版必修四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鲁人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鲁人版必修四课程《父子》中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对课本中的人物关系有所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关系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与价值观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放映一段《长大》电影的片段:阿丽的父亲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阿丽,而阿丽的邻居王叔叔却一直在陪伴和帮助阿丽成长。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父子》中的鲁智深和关胜有些相似,因此让学生先对阿丽和王叔叔的人物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2.自主阅读老师在黑板上给出要求:学生要自己默读一段《父子》课文中的内容,并围绕“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主题进行思考。
阅读时间约5分钟。
###3.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自己的解读,并把解读内容用白板朗读方式表现出来,最后老师带领全班畅所欲言地分享,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4.全班共同分析所有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白板内容,并在班级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共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5.展现人物感情课堂中通过身体表现(台词表演、面部表情等)的方式展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6.归纳总结教师提问学生:•故事中鲁智深和关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你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和鲁智深、关胜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假如你遇到了跟你成为至亲最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并总结了人物关系、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表演,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回收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符合提问的要求。
###3. 学生的小组和班级合作,以及学生的展示表现是教学评价的另一表现。
如果班级合作紧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就可以获得高分。
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案教案标题: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1. 了解父子关系中的成长和变化2. 探讨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3. 培养学生的家庭关系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 父子关系的演变和成长2. 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3.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维护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父子关系的理解和认知2. 学生对于家庭关系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视频素材3. 互动讨论问题4. 家庭关系分析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父子关系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介绍父子关系的演变和成长,从父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亲和儿子在不同阶段的互动和沟通方式。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父子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庭关系意识。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活动,让他们通过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对于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维护。
教学扩展:1. 家庭访谈: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访谈,了解不同家庭的父子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2. 家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促进父子关系的互动和沟通。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情况。
2. 作业表现:评价学生完成的情感表达作业,包括文字、绘画等形式。
3. 参与互动: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和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父子关系的成长和变化,培养了家庭关系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睦具有积极意义。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解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进行思考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教学内容1. 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
2. 文章的观点和主张分析。
3.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4.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5. 文章的总结和启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解析: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5. 分享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全班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7. 作品欣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8. 总结启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阅读理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讲解解析,分享讨论,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作品欣赏,总结启示。
八、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多年父子成兄弟(公开课)

• 了解本文所写的两代父子关系,理解“多年父 子成兄弟”的涵义。 • 学习作者捕捉生活事件,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刻画人物的手法。 • 体会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走进作者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 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 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 《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 《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 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延伸拓展
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你期待的是怎样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要实现这样的关系你觉得要有哪些改 变?
布置作业
描述在生活中你的父亲和你之间是一种什 么关系?尝试通过生活中的细小事件来反 映这种关系,并记录下来,和你的同学分 享。 建议阅读《亲爱的爸爸妈妈》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文章写了几对“父子”?作者是怎样形 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再读文本,深入感知
1. “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我”做父亲的时候,“我”是怎样的? 3.“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4.“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三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
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三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 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散淡朴实,优雅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名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甚至还有为我写情书出谋划策以及给我酒喝给我烟抽”,你是怎样解读作者父亲的这个形象的
通过探究学习,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精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深刻感受父子间的真情,为后面的体验反思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学
难点
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掌握学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课时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
2. 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1)查找汪曾祺的个人资料,对其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作品风格有所了解,为理解“父亲与我”和“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授课人
周晶
课程
语文
班级
课 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课型
新授
时 间
2012 年 7 月 5 日 上午第 节
地点
教学
目标
1.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
重点
熟读文章,通过具体事情把握两代父子的特点;感受父子间的真情;
(4)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5)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3.任务三:父与子
(1)“最后一段议论中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
1,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
2,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快读浏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
(3)作者对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2)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3)作者对父母与儿女之间关系的看法是: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1.任务一:父亲与“我”
(1)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学生讨论,师生明确: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2)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3)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2)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3)描述在生活中你的父亲和你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来反映这种关系,并记录下来,和你的同学分享。
小结
练习
课文朗读,思考
作业
1、抄写字词 3 遍;
2、解释成语;
3、请用不少于 50 字的短文说明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人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
(3)“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4)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
(5)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
用朗读的方式,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既能熟悉文本,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提高快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感受父子间的真情,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的父子关系;
2.学习通过捕捉生活中典型事例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研读文本,探究学习
2.任务二: “我”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