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doc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ec1a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b.png)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精选7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一在一开始,我的想法与哈罗德的妻子莫琳相似,一个没有带任何东西只穿着为了出门寄信的鞋子衣服的老人怎么可能可以坚持漫长的步行,怎么也要回家换双鞋子,带上一些用品吧。
没有想到哈罗德是下定了决心,就这样踏上了去往贝里克的路。
一路上,有一些人给予了他信心,也有一些人让他怀疑自己,但他还是坚持前行着,他认定只要他走到了贝里克奎妮就能好起来。
在徒步开始前,哈罗德是一个与妻子疏离的老人,他活的浑浑噩噩,仿佛人生毫无乐趣。
而他在徒步过程中,经常会想起以往令他痛苦的往事,他也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鲜活的生命使他渐渐地从麻木的生活中脱离开来,莫琳在家中也渐渐放下了往事。
然而等他到达了贝里克见到了奎妮,他才真正地将所有的往事抛之脑后,不再被它们烦扰着,他与妻子也重新开始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不过西游记是戏剧化的,而这本书的剧情相对来说朴实些。
这本书的主人公并没有遇到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崩溃又重建的信念和疲惫的身体。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篇二一个人老了的时候,总会有些遗憾,有些悔恨。
有些事情总是郁结在心头,挥之不去,又遗忘不了。
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他在那天清晨,开始踏上旅途,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这一点郁结的遗憾和悔恨。
徒步去贝里克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着哈罗德这一生从来不敢做的事情,从来不敢去争取的事情。
名义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实际上是期望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突破,一个和解。
奎妮代表什么呢?奎妮本身就是一个遗憾,一个悔恨。
当年奎妮帮他顶罪,而哈罗德却没有正式的感谢她。
类似的事情,在哈罗德一生中不断发生,而哈罗德的选择却始终是逃避。
当他的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没有去阻止。
当他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不知所措。
当奎妮离开的时候,他避而不见。
当他们夫妻关系出现裂痕,他也不曾去补救。
哈罗德就像是一叶浮萍,随着世间的波涛起伏流转,看似随遇而安,其实就是内心软弱,提不起一丝改变现状的勇气。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879b3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5.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我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
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我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
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向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
看完这本书,原先没有信仰也能够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
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代替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我的身心,每一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
我忽然感到羞愧。
我想到自我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一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必须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
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
但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
有时光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
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光。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很多事。
只要拥有自我的信念,那么就必须能够看到路的方向。
对,中途必须也会有迷惑。
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effe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a.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记录了一下哈罗德的旅程,不知道对不对:金斯布里奇-洛迪斯韦-南布伦特-布克法斯特-阿什伯顿-希斯菲尔德-奈顿-查德利-埃克塞特-布兰福斯贝克-索华顿-比克利-提伯顿-森弗路德-巴格利坪-陶顿-奥特里-布尔顿-格拉斯顿伯里-威尔斯-拉德斯托克-皮斯登圣约翰-巴斯-斯特劳德-斯拉德-伯德利普-切尔滕纳姆-佩雷斯贝里-温奇科姆-百老汇-米克尔顿-克利福德堂-斯特拉特福-沃里克-巴金顿-贝德沃斯-纳尼顿-特怀克罗斯-朱什的阿什比-提克诺尔-小切斯特-奥尔弗里顿-克雷科洛斯-谢菲尔德-巴恩斯利-维克菲尔德-利兹-达林顿-纽卡斯尔-赫克萨姆-康博-贝里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到一首歌,《Fivehundredmiles》,一英里又一英里,哈罗德就这么一步步走完了全程。
是自我救赎,是苦行僧,正是在一步一步中慢慢回忆过去,思考一生。
接触不同的人,感悟不一样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哈罗德和莫琳之间有隔阂,正是这趟旅行让俩人冰释前嫌。
过去都已经过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珍惜眼前始为真啊。
好好的把握当下吧,不要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大概是这样的:“无趣、一无所有,循规蹈矩地读书、坐一辈子办公室、结婚生子、退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有时候不禁会反思自己的人生,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太寡淡了点。
《一个人的朝圣》很鸡汤的名字,但说的是主角哈罗德的一段徒步之旅,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场景都引起我的共鸣,失落时的自我否定;无助时的哭泣;骨子里的不甘平庸……其实书中哈罗德就是你,就是我,就是苦苦在现实中挣扎的普通人。
“我并不是说要信仰什么,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的一些事情。
”在做一些事情之前,我们总在犹豫,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举棋不定。
归根究底,对于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事情,我们总是在担心自己做不好。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3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f1fae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4.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3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在一片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正咀嚼着青草,一条连接着金丝布里奇与贝里克的一条公路像一根白色的线,穿过这匹绿布。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拄着一根拐棍,行走在这条公路上。
他就是哈罗德·弗莱。
此刻,他正走着,走着,走向那遥远的地平线……虽然这是我前段时间读的——《一个人的朝圣》。
尽管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却仍记忆犹新。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徒步走过627英里去看望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
二十年前哈罗德的儿子戴维自杀,哈罗德酗酒后,跑到工厂把老板最喜爱的玻璃玩偶给砸了。
在得知情况后,杰妮默默地替哈罗德背黑锅,离开了工厂。
在收到来自身患绝症的奎妮的信之后,哈罗德同一个加油站女孩谈论了关于信仰的问题,萌生了徒步走去看奎妮的想法。
于是,一个千里跋涉的故事开始了。
合上书,一个大大的问号爬上我的心头。
哈罗德不是想去看奎妮吗?按常理考虑,癌症病人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应该尽早去看望的啊!而哈罗德却花了87天从627英里外徒步走来,最后仅仅只是匆匆见了奎妮一面,奎妮就离世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风,用它轻捷柔软的手指,拨开了书页,一串加油站女孩说的话映入我的眼帘——“我并不是说,要信教什么的。
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看到这里,我心里那个大大的问号正在舒展,变成一个大大的叹号。
是啊,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这就是每个人心中应有的信仰!哈罗德相信,只要自己走,奎妮就会等他,延长她的生命,改变她的命运,使奎妮多活几个星期。
每一个星期,哈罗德总会打电话给疗养院,只为传达一个信息:请让奎妮等我,哈罗德,我正在走去的路上!而每天,奎妮总是躺在床上,看着南方的天空,心里始终相信:哈罗德一定会过来看我的,我等着他。
正是这份信仰的力量,使奎妮坚守着,更好地活着,也让哈罗德坚持着走来,让他俩相见。
尽管只见了奎妮最后一面,但是他,哈罗德的好好活下去,珍惜与自己的妻子莫琳所剩无几的时光的信仰从此却在他的心底扎根,逐渐成熟,充实了他的生活,挥之不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f1d0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4.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近来一个月的时间都在看《一个人的朝圣》,说实话刚开始买这本书,我是听朋友说过觉得还不错,我就去买的。
光听名字就觉得很酷,总给我一种勇敢的感觉。
但是事实却和我想的不一样,这本书看了前面50页的时候,我甚至到了看不下去的时候,觉得很平淡,我甚至有点讨厌哈罗德起来。
特别是看到他的儿子在他面前溺水他也没有做什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虽然这和他的经历有关。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他的朋友奎妮得了癌症。
给他寄了一封告别信,他想起来以前做事的事情,决定徒步从家门口出发去看她,这个决定刚出来的时候,妻子也是反对的.。
哈罗德觉得自己退休后也没事做,自己临时决定说走就走,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
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和嘲笑。
最关键是自己没有指南针,没有过多的钱,都是步行,甚至在徒步中总是会想起自己的儿子,妻子,母亲还有父亲。
想起生病的朋友,也许她正在等着她,也许他一直在走,不停下来。
她就会一直活着,这好像是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前进。
其实过程中他的脚受伤后,路过的人也劝他放弃过。
甚至是他自己给妻子打电话也放弃过,但是妻子是从不理解到了支持,帮他订了一个酒店,让他睡一觉醒来继续出发。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感动,为他的妻子,大概是真的爱他,才为他担心每天,也想着让他完成,别后悔,别给人生留下来遗憾。
这也许就是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为爱,所以支持你。
渐渐的他的故事被很多人所知道,甚至有些人来选择和他一起徒步。
也是影响了很多人,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才开始有了“朝圣者”。
随着一页一页的看下去,好多事有了眉目,就如他的儿子其实是死于自杀,就如他之所以去看她是因为很多年前他欠她一句对不起。
其实儿子的离开。
对自己的打击很大,也是因为儿子的离开,和妻子好像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个徒步过程,想起来自己平淡的生活,还有过往的种种,他好像一点点找到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f3fe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1.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2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中间隔开一个多星期看了《法医秦明》前五季,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样断断续续看,很多看书时的感触已经忘了。
一个退休的老人,原以为生活会是不咸不淡一成不变地过下去,突然收到许久未见的旧时的同事患癌之后写来的告别信,在加油站女孩的善意鼓舞下,怀抱着要治好同事让她活下去的信念开始了长达87天六百多英里的信念之行。
全书大数用了哈罗德和莫琳的角度讲述了这段朝圣之路的心路旅程。
对于哈罗德而言,奎妮的信给了他一个契机,一个去寻求改变的契机。
从未挣脱过目前的困境,缺乏思考的机会,所以,放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对妻子,对早夭的儿子,对抛弃自己的母亲,情感的迟钝,丢失了许多原本该珍惜的东西。
六百多英里的旅程,孑然一身,全凭信念,独自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反而,可以开始冷静思考人生。
重新捡拾起最初的初心,记忆深处的回忆。
对于莫琳而言,哈罗德的突然离家,以及哈罗德离家时间的叠加,都让她的心开始受到触动,有更多的时间去回顾过去,回味爱情、婚姻最初的美好。
人的劣性,是永远不懂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经历失去,便不懂拥有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还好,虽然我们错过许多,但如梦初醒时,你还在我能触碰到的地方,你依旧属于我。
还好,我没错过你。
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之路,放下过去,放下执念,重新开始。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
书不错,值得一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一位在酿酒厂工作了四十年,没有加薪,没有升职,没有朋友,直到安静地退休的销售代表,哈罗德·弗莱,他一个人徒步旅行的故事。
哈罗德只是千千万万人之中很普通的一位老人。
而“一个人的朝圣”重要意义便是,在临近人生终点时,哈罗德做了一件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平凡的事儿,而这不平凡的经历,正好让他重新梳理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重新理解处理亲密关系。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19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b7833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d.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1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1有个文友推荐我看看英国剧作家蕾秋。
乔伊斯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好喜欢这个书名,找到这本书便一口气看完了。
看之前没对本书的梗概进行了解,害怕那样会影响了阅读体验。
可能因为书名的原因,对这本书的期待有些过高了,看完后略有些失落之感。
主人公是六十五岁的哈罗德·弗莱,一个在酿酒厂工作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现已默默退休,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
妻子与他分居多年,夫妻疏离,隔阂很深。
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与之相处也不融洽,且早已过世多年。
看到这样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风雨飘摇中晚秋的残叶,摇摇欲坠!一个极平凡极普通的老人,没有亲情温热的滋润,没有友情善解的支持,只能独自枯萎,独自凋零,不得不让人心酸!他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他的性格源于他的原生家庭。
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爱的滋味,没有体验过被爱的温暖,你叫他怎能学会去爱?他没有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美妙的世界,就只好一直徘徊于自我的孤独深渊中,苦苦挣扎着。
在他六十五岁的一天早晨,岁月的余辉快落尽山谷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老友奎妮的信,他们已有二十年没见面了。
奎妮患了癌症,写信向他告别。
在他悲痛震惊之余,灵魂深处的某根弦也被触动了。
他突然心生徒步过去跟老友告别的信念,他坚信: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凭着这个信念,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用时87天,全程627英里。
路途中,他结识了一些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让他对自我对他人都有了新的认识。
他还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与自然相处,通过回忆一些悲伤亦或幸福的过往,对自我进行了一番审视,通过独自与自然的相处,融入自然后他感受到了生的力量,生命的喜悦。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6eb2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c.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寒假在家翻了翻家里的书柜,找到了这本《一个人的朝圣》,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许多推荐,我对他的感觉好像就像是我们听说的虔诚的教徒在祷告这样的印象,但当我打开这本书,却不是我认为的那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蕾秋·乔伊斯(RachelJoyce),英国资深剧作家。
写了二十年的广播剧本,也曾活跃于舞台剧界,拿过无数剧本奖。
《一个人的朝圣》是她的处女作,已畅销三四十个国家,入围2012年“布克奖”。
作为一名作家的处女作,就荣获布克奖,真的是对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励。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
从1969年开始颁发,每年颁发一次。
最初只有英国、爱尔兰,以及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参评布克奖。
荣获布克奖几乎已经成为"最好看的英文小说"代名词,是广受世界瞩目和讨论的小说奖。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的六十岁退休老人,名叫哈罗德·弗莱,他这一生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平静,与妻子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日复一日。
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别信,来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
在哈罗德年轻时,是奎妮帮了他,因此他一直记得这件事,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经60多岁了,但是自己的生活过得是一团乱麻,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他想着,走下去,我总能到达终点,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36f01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7.png)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篇)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9篇)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1一个人的朝圣不但要有开启新旅程的自信,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期间要忍受孤独、寂寞、困难、疾病等许多未知因素。
正是这诸多的未知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遥远的600多里的路程,哈罗德决定徒步跋涉,他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路途中经历了脚受伤、腿受伤、生病晕倒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了下来;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他也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记忆侵蚀,幼时在家庭受到的伤害,还有对妻子和儿子的愧疚之情一直缠绕着他。
身体上的疼痛可以忍受,挺一下就会过去,可心灵上的疼痛却无法逃避。
“他弓起双肩,更加有力地迈步,仿佛不仅仅是为了赶到奎妮身边,更是为了逃避自己。
”哈罗德坚定地走向远方,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
而他的每一份“痛”和“苦”的经历,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或许,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离不开努力。
成功与苦难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一脉相承的。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2徒步由英格兰的南端,跨越至英格兰北端的贝里克郡,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鲜事,所以必有一天会被他人所知晓,所宣扬,并引来众多的支持者。
于是,哈罗德的整个行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被英格兰民众知晓前,一部分是他被英格兰民众知晓后。
在旅程的第一个阶段,哈罗德还是很内敛的,他十分害怕成为众人的焦点。
正如作者所写:“从小,他就习惯像影子样悄声无息的生活,他内向有些自卑,但又十分有礼貌。
”这一阶段,他在一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给予哈罗德信念与希望,激发他徒步旅行念头的加油站女孩;有当哈罗德这棵树在狂风中摇摆时,帮他稳住根基、增强信心的灰衣女士、商人等;有表面衣着光鲜、举止端庄,但内心却背着不为人知的沉重包袱,每天还要装出正常的样子来显示自己的出身的绅士;还有那位表面粗鲁实际温柔善良,十分佩服也由衷赞赏哈罗德的外科医生……哈罗德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旅程,而是一段弥补他的过错,消除他与妻子隔阂的旅程,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bfa00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6.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
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
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忘记曾经爱过呢?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
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
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
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
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
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
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
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
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
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乏味的幸福?还是幸福的乏味?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
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
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
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
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
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
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
佛云:放下既是得。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0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e13b1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d.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10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1】一个人的朝圣,最初不知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或许是朝圣这样的词语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朝圣,是神圣的,是难以亲近的,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一本书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书才明白。
这本书花了我两段时间,开始时已快临近期末,医学生的魔鬼考试月,一切都向考试看齐,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试完又想玩,又要过年走亲戚,以至于这本书的战线拉的太长,新学期,熬了几个夜,终于看完了。
哈罗德的朝圣,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他一路走,我跟着全程脑补。
一边看,一边疑惑着,朝圣,真的是朝圣吗?我看不然吧,或许换成探望?拜访?…………更为贴切。
但当我看到结尾,才知道,哈罗德去疗养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访、探望之类的词,而哈罗德发现自己的内心选择却足以用朝圣了,因为只有朝圣,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罗德不顾妻子的反对,选择步行去见奎妮,我觉得可能当初哈罗德也是脑子一热,因为我发现一开始哈罗德总爱想起一些事儿。
走着走着,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哈罗德却想放弃了,真的很怪,坚持了那么久,就要放弃?!也许是太累了,也许是不知见到奎妮说些什么,也许是那群随行者们捣的鬼,真的,那群随行者就像社会上的多数人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看来,朝圣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简单行走的背后是名与利。
幸运的是,哈罗德对随行者的态度从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后的默默离开,也许,他内心的改变是他还能坚持下去的一大缘由吧。
这篇小说主人公是哈罗德,退休生活暗淡无味,索性说走就走,待得豁然开朗,才觉,原来当初最美好。
转而一想,哈罗德的故事像是在说每个人,弯弯绕绕兜了大半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只是这个原点已经变了。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2】“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是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而吃,吃也是一样的。
说话也是。
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60岁,87天,627英里!一个叫哈罗德弗莱的花甲老头儿徒步穿越了整个英格兰,只为拯救一个多年未见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fa87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7e.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在决定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是书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个人的朝圣,在我看来是一个人对信仰的追求,从而对心灵的荡涤,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侣或是信教徒,感觉好像他们才能更好的诠释朝圣这个圣洁的词语,但其实不然。
故事的起点发生在英国最南部的一个小镇,而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僧侣或是信教徒,而是一个普通酿酒厂的退休工人,而所谓的朝圣其实是主人公哈罗德要徒步纵跨整个英格兰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
听上去有点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却要为了做一件如此疯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
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引发贯穿全文的一个交点,主人公的家庭关系。
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应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却出现了二十年的隔阂。
原因起自小说中一个不曾出现的人物,他们的儿子的戴维。
主人公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万分激动,毕竟几十年未曾见面了,而后又是万分悲痛,因为奎妮已经到了癌症晚期。
而面对好友如此突如齐来的问候,哈罗德有点不知所措。
在回信过程中,遇到了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加油站小女孩。
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给了哈罗德启发,也是这个小女孩的信仰,让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哈罗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
于是哈罗德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毕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麻烦,没有足够的徒步旅行的装备,导致了身体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碍。
不过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帮助,起初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的结果,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关心。
哈罗德开始喜欢与陌生人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欣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0ee9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4.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3篇(一)朝圣是一种心灵的洗礼,通过朝拜圣地和参与宗教活动,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朝圣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和神圣的存在,这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信仰。
通过朝圣,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和共同信仰的力量,与其他朝圣者一起分享这种经历,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联系和默契。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从宗教仪式和圣地的参观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启示,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朝圣让我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和神圣的存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我深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怀着真诚的心,都能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和神圣的存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朝圣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它让我对生活和信仰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精选3篇(二)朝圣,是一种信仰和灵性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慰藉的旅程。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朝圣之路,或许是去朝拜神圣的殿堂,或许是去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又或许是去探寻心灵深处的神秘。
在读完《一个人的朝圣》后,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灵启迪所触动,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名叫保罗的作家在一个人的朝圣之旅中所经历的心灵历程。
保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中,却饱受着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决定放下一切,踏上一段个人朝圣之旅,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在这段旅程中,保罗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考验,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通过朝圣的过程,不断地梳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信仰。
他在旅途中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在他们的陪伴和启发下,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朝圣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经历,让保罗更加坚定地走向内心的深处,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信仰和灵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朝圣之旅的力量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渴望。
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后感最新6篇
![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后感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59dcf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f.png)
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后感最新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给您带来一个人的朝圣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当你收到一封陌生来信,说你多年不见的老友身患绝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创造奇迹?一个人,一双帆布鞋,87天,627英里,你会找到什么样的自己?——题记《一个人的朝圣》是由英国作家瑞秋·乔伊斯创作的小说。
哈罗德,一个65岁的退休老人,在酿酒厂工作了40年。
如果不是那封信,他仍会和他的妻子莫琳过着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
信上说,他二十多年不见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
为了救她,他用他从不相信的信仰,从金斯布里奇徒步去贝里克,横跨整个英格兰。
这是一个关于走路的故事,也是关于家庭、友谊、孤独、信仰、灵魂、成长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哈罗德,这个传统的英式男人,一生都是循规蹈矩,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
他的一生如此平静,甚至似乎没有悲喜。
但他的心还是有年轻人的热情的,不然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接到奎妮的信,会受到那么大的震撼,为什么一听到加油站女孩的话,就能为了他不曾相信的信仰,义无反顾地上路。
在他心中,奎妮代表着自己某个阶段,就是那个青年阶段,那个青涩盲目的自己。
奎妮的病让他意识到时间的可怕,死亡近在眼前,这也唤醒了哈罗德丢失的一部分自我,那个年轻无畏的自我。
于是,哈罗德上路了。
这627英里,既是为了奎妮,也是为了找回自己。
一个人走这么漫长的路,听上去就让人感到孤独,但说来奇怪,这个木讷古板的男人居然会陶醉于明媚的春景:甜而柔软的空气,高而澄澈的蓝天,被阳光烤得橙黄的荆棘,在风中流光溢彩的醋栗……当你跳出原本的生活,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生活,是需要去体验的。
如书中所说,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地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但是当孤独袭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汹涌的回忆。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0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89eb3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4.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0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1这本小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它却并不重视戏剧张力,故事简单人物平凡,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安静和细腻,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秋天将落未落的叶,就像该书的宣传语:“关于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我内心的温柔。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身的圣地。
哈罗德的行为后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参与了进来,然而没有人知道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
是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了然于心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
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愤恨,事实上因为儿子戴维的死亡,她已经恨了哈罗德很多年,而随着哈罗德的突然离去,莫琳痛苦、迷惘、挣扎,她第一次试着站在哈罗德的角度看问题,小说最后一段:“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罗德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
但这有什么要紧呢,这并不妨碍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身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只要你的确走在自身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这两句话同样出自周国平散文。
不同国家的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却不约而同地给读者传达了同样的理念。
这就是文学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世价值。
我们都是靠自身孤独的朝圣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而我们其实不孤独。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优秀3篇)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85861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1.png)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优秀3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篇一期初并不知道“朝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老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是书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经历与书本身的精彩。
朝圣原本一个宗教的重要之事,现在用在一个人身上,我想表达的就是所谓的信仰与精神吧!毕竟西方人对于宗教与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信仰就如同我们东方国家的佛教那样根深蒂固。
主人公过了几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变,亲友没有往来。
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来的信开始了小说的序幕,奎妮身患绝症写信告别。
写下回信寄出后,他开始了风雨征途,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箱,最后横跨整个英格兰,心中一直怀着只要他未曾放弃的走下去,奎妮就还可以活下去。
关于爱与信念以及万物之类,书中用并不华丽的辞藻却表达出描绘出一切,如此简单朴素却令人深深感动,人生的路只够一个人走,从一个人到两人一狗,到声势浩大的朝圣团,最后世界只剩一人的宁静与超脱。
自己的世界才是过程中想要的,正让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过程”,虽然有时候结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许有时候,在我看来,这更像一场以伪装自我救赎的寻觅,寻觅几十年前没有抱歉与自责,不时传来哈罗德与莫琳阵阵笑声的夜晚。
关于离别和重逢,我们能看到的朋友与自己IDE交集,过客还是熟人,也许是匆匆的告别,也许是一路走下去,我们除了亲人外称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给我们一句鼓励,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孤单可以承受,离别时也请还好告别,不是不愿面对地退缩,而是面对挚友挥手告别的勇气。
即将结束的岁月里的一群人,就是需要去告别,就像高考这个截点。
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圣,治疗他的挚友,以治疗他风尘仆仆的心与千疮百孔的家。
最后的最后,在奎妮的葬礼上两人找回了以前儿子还在世的感觉,回忆曾经美好的释怀。
信念可以坚持很多事,不应该去嘲笑看似不实际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0篇
![一个人的朝圣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c38a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e.png)
一个人的朝圣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0篇一个人的朝圣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0篇1我一直喜欢徒步,喜欢行走。
乍看《一个人的朝圣》书名,以为是关于远行与信仰的。
翻开看,是讲述一个老头儿由寄信引发了徒步行走到英国另一端去看望癌症晚期旧友的故事。
而隐于此表面情节背后,是老头哈罗德对自己一生的回思。
以及在一个信念的支持下他徒步行走87天,途行627公里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而这个信念,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真的可以坚持徒步穿越整个英国,出现到好友的身边,她的癌症就会痊愈,就会活着。
最终,他真的做到了,而故事的结局温情而感人。
徒步行走的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
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自杀,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后来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或许他的出行,某一种程度上是潜意识想逃离这一切。
在遇上了行行色色的路人,听他们讲述各自不同的故事。
哈罗德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剧情,但究竟能拥有怎样的生活,得看自己如何演绎。
他在行走中放下了对旧事的心结,重新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妻子深深的爱。
而当妻子驱车前来希望他回家时,她看到了这个男人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
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看到这里,我闭上眼想象哈罗德脸上焕发的光彩,莫琳眼中悲喜交加的神情。
是什么让他改变?我变成哈罗德的随行者,跟着他的脚步,感受路面的崎岖;随着他的目光,辩识草丛间各式植物;和他一起听路过的人们谈笑的声音;然后,我倾听哈罗德内心的声音。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这是一场心和灵魂的行走。
跳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在行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
用自己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所发生的一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a53b1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8.png)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说来也怪,明明觉得你平凡如我,如他(她),亦或是身边任何一闪而过的人,但却又好像不是!因此,写你,我开了无数个头,不管是在心里的,或脑海里,亦或电脑上,手机里,纸上、笔下,却总是写不好几句就夭折,真是欲速则不达,欲想写好反而拙,终有千言万语却道不出。
时下的我,从不牵强自己。
因此,以我的随性,将会放弃写你;可谁知,却独独甩不掉你,你抓着我的心,牵着我的每一个细胞在为你萦绕。
想来,要不是在四月中旬的一个礼拜二的清晨,由贝里克一个临终关怀疗养院发来的信件,如果不是二十年未见的同事奎妮在信里说她得了癌症与你告别,如果你不错过身边的一个邮筒而把回信寄送出去,那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依旧是那个虽然高大,却一辈子弯着腰,掉进人群找不到的人;那个勤恳谦逊、独善其身,没想过独占鳌头、升职加薪,也不周游列国、另谋高就,在酿酒厂做了四十五年,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销售代表;你依旧是那个在春天的庭院里,在草腥味和洗衣粉的清香味中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然后继续掉发,发福,睡眠质量变差,甚至整晚睡不着觉的退休老人;又如大多数人一样,熟知居住环境甚至街坊邻居的生活习性,夫妻却在同一屋檐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子暗淡无光,混混沌沌困惑于‘我是谁’中。
是奎妮的信件改变了这一切。
那天,你认为仅仅去回寄一封信远远不够表达自己的心情,你总觉得好像有一件事情将要开始了,却又茫然。
因此,平日不多走路的你,忍着小腿肌肉扯着的疼痛,执拗地错过一个又一个的邮筒,直到你遇到加油站女孩,在她对你说的有关信念的话后,你便明亮清晰,你坚信——你走路过去,就能救活奎妮!为此,你这个庸碌无为、孤独善良的人做了生平的第一次任性:穿着帆布鞋,怀揣奎妮写给你的信,在电话亭给妻子莫琳打过电话后上路了——横跨整个英格兰,从英国最西南走到最东北,你觉的"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就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一个人的朝圣》是201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处女作,获得2012年度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一)一个人的朝圣,最初不知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或许是朝圣这样的词语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朝圣,是神圣的,是难以亲近的,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一本书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书才明白。
这本书花了我两段时间,开始时已快临近期末,医学生的魔鬼考试月,一切都向考试看齐,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试完又想玩,又要过年走亲戚,以至于这本书的战线拉的太长,新学期,熬了几个夜,终于看完了。
哈罗德的朝圣,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他一路走,我跟着全程脑补。
一边看,一边疑惑着,朝圣,真的是朝圣吗?我看不然吧,或许换成探望?拜访?…………更为贴切。
但当我看到结尾,才知道,哈罗德去疗养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访、探望之类的词,而哈罗德发现自己的内心选择却足以用朝圣了,因为只有朝圣,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罗德不顾妻子的反对,选择步行去见奎妮,我觉得可能当初哈罗德也是脑子一热,因为我发现一开始哈罗德总爱想起一些事儿。
走着走着,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哈罗德却想放弃了,真的很怪,坚持了那么久,就要放弃?!也许是太累了,也许是不知见到奎妮说些什么,也许是那群随行者们捣的鬼,真的,那群随行者就像社会上的多数人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看来,朝圣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简单行走的背后是名与利。
幸运的是,哈罗德对随行者的态度从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后的默默离开,也许,他内心的改变是他还能坚持下去的一大缘由吧。
这篇小说主人公是哈罗德,退休生活暗淡无味,索性说走就走,待得豁然开朗,才觉,原来当初最美好。
转而一想,哈罗德的故事像是在说每个人,弯弯绕绕兜了大半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只是这个原点已经变了。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二)《一个人的朝圣》,基调是沉闷的,直到读到主人公哈罗德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时,给妻子莫琳打电话,莫琳义不容辞挺身而出支持丈夫,含泪鼓励他不要放弃,为他订好宾馆,指明方向,再到后来,即便哈罗德偏离目的地贝里克,莫琳认为哈罗德早晚都会达到目的地的,只是默默关注他的动向,不打扰,到最后,她也知道这趟旅行对他的意义,比看起来要重要得多。
要知道,此时的莫琳无时无刻不想丈夫早点回家。
而比起自己的私心,她选择成全哈罗德。
这些细微细节和心里活动的变化,让我读来很是感动,这种感动和温情来自于夫妻之间的深情、义气、成全。
而原本这是一对隔膜了二十年的夫妻。
这本书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哈罗德为了救朋友奎妮,或者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二十年前消失在彼此的世界里,二十年后因为奎妮身患癌症给哈罗德写的诀别信,又让她和他连接起来,才有了哈罗德独自上路,从哈姆斯南部金斯布里奇村福斯桥路徒步到贝里克郡圣伯纳丁疗养院,历时87天,途经627英里,完成了一个人的孤独之旅;另一条是哈罗德与妻子莫琳之间的情感纠葛,抑或说哈罗德与他家庭之间的故事,通过他在这趟旅途中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融使得《一个人的朝圣》饱满立体,既富有故事性,亦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既有浪漫和纯真,亦有人性的复杂和现实。
或多或少还有自我救赎的意味在其中,哈罗德在一成不变而沉闷的生活中感觉迷失了自己,在第1节“哈罗德与信”的结尾处哈罗德发出了“我是谁?”的疑问,他需要作出改变重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哈罗德交信时途经加油站,加油站女孩告诉哈罗德信念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哈罗德就想到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会活着,他要救她,就如当初她救他一样坚决,就这样在没有手机没带钱包,什么也没准备的情况下,靠着脚上的帆船鞋,凭借信念和毅力,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简单重复机械的动作完成了他的独自旅行,而他此时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
在旅途中,哈罗德满满回忆的都是他的妻子莫琳、儿子戴维,儿子戴维的死是夫妻二人隔膜的原因,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许分离更容易看清彼此的真心,因为哈罗德的出走,莫琳也发现她对他的爱未减少一分,而他自始至终都是深爱莫琳的,只是彼此的误会太深,均以为各自都不再需要彼此。
我一直觉得相处那么难都不愿离开的,必定是因为爱。
而他们就这样错过了二十年的大好时光,都在误解和冷漠中度过,庆幸地是彼此都未曾离开,终因这次孤独之旅,两人终算冰释前嫌破镜重圆。
哈哈,我倔强地认为这无疑是作者更想表达的温情,夫妻感情的重塑和回归,更像平常夫妻的真实写照,而无论误会和矛盾如何,患难与共最是平常。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三)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那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哈罗德给奎尼写了回信,但这信是哈罗德自己送去的,经过与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罗德突然想走着去贝里克,因为哈罗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会活着。
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觉这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故事,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个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之后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但在途行的路上这些回忆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四)《一个人的朝圣》故事的梗概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
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
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朝圣指的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灵性好处。
哈罗德的童年并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
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
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
这个可怜的男人,其实都生活在我们心中。
大家的内心里或许都有那个一个胆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让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罗德和莫林的生活自从儿子戴维自杀之后,再也没有开心过。
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间,房子里拉起来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的对话。
两个人都在惩罚自己,两个人都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个人哈罗德踏上心灵朝圣旅途的一个契机。
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远的距离也只但是是从家走到停车场,而此时这个老人却决定独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长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起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念在不断的坚持着他。
而在这漫漫旅途中,哈罗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忆一件件涌出。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与对儿子的愧疚还有对奎妮友情的回馈。
接下来,摘抄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吧:1、“天气真好。
”哈罗德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不像一个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一些东西。
3、如果他把这个计划说足够多次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够渐渐变成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4、他们都相信他。
他们都看见了他的帆船鞋,听过了他说的话,却用心说服了理性,选取忽略一切证据,去期盼一种比不言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推开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
7、但过去那么多年他们都淡漠了语言的沟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到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交流最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8、游客来到这种宗教遗址通常会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饰品及纪念品,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明白还能做些什么。
9、但没人明白他们内心深处的包袱。
有时他们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装,还要装得稀松平常。
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
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
他用的是回忆。
11、她试着看看杂志,但读到的只是一个个分离的单词,连不成有好处的句子。
12、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路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
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够有好几个起点,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开始。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此刻最后能够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她。
脑子里清楚她已经走了,却还是忍不住张望。
唯一的变化就是我渐渐习惯了那种痛。
就像在平地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开始你总是忘记有个坑,不停地掉进去。
过一段时间它还在那里,但你已经学会绕过它了。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五)这本书是朋友x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
之后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忙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样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明白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