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业达标]
、选择题
1 •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
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A.土地私有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均田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制度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B项符合题意。
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即可看出农民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随意处理自己的土地。故选A项。
3. (2018辽宁重点中学联考)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 这一制度旨在()
A •确立土地私有制
B •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 •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D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故这一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4•汉代民谣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 •重农抑商的现象
B •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对比了农、工、商三种致富手段,肯定了商业致富的作用,甚至以财富多作为孝悌的表现,说明了当时人们追商逐利的风气,C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可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
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 .闭关锁国政策
B .君主专制
C.重农思想 D .重商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农业,即重农思想的反映,故C项正确。
6.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贝U十室九空”
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答案C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山西经商现象虽然非常普遍,但最终还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故选C项。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A项错误;明清时期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D项错误。
7•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A .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
C.厚往薄来 D .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的意思是,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同外国通商。这反映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选B项。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屮国曲人卜:行外国阿人
A .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
B .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
D .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
答案C
解析由“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图示可知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于战国时期,而“闭关锁国”到明清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等级提升]
9.(2018河南商丘期末)《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 .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 .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 •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答案D
解析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朝赋税的问题,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不是在秦朝,B 项错误;C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
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 .保护佃农利益
B .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 •规范租佃关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命立要契……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来看,这么做是为了让租佃关系依照规定进行,从而达到规范租佃关系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11.(2018安徽淮北质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
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 •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C.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 •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的商鞅,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说明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仓廩实而
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