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燃烧学

合集下载

燃烧理论第4章

燃烧理论第4章

第4章着火(自燃与引燃)本章内容:着火的概念谢苗诺夫的热着火理论(热)自燃的着火延迟链着火理论强制着火着火范围4.1 着火的概念燃烧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着火阶段,第二阶段为着火后的燃烧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燃料和氧化剂进行缓慢的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只是提高可燃混合物的温度和累积活化分子,并没有形成火焰。

在第二阶段中,反应进行得很快,并发出强烈的光和热,形成火焰。

与连续、稳定的燃烧阶段不同,着火是一个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自身演变或外界引发的过渡过程,是可燃混合物的氧化反应逐渐加速、形成火焰或爆炸的过程。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及产物的生成尚不明显,它们之间的相互扩散的量级不大,扩散速度对此过渡过程的化学反应影响极微。

因此,着火是一个化学动力学控制的过程。

火焰的熄火过程也是一个化学反应速度控制的过程。

但与着火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从极快的燃烧化学反应到反应速度极慢,以至不能维持火焰或几乎停止化学反应的过程。

4.1.1 两种着火类型有两种使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式:自发着火及强制着火。

自发着火有时又叫自动着火或自燃(以后统称为自燃)。

它是依靠可燃混合物自身的缓慢氧化反应逐渐累积热量和活化分子,从而自行加速反应,最后导致燃烧。

自燃有两个条件:1)可燃混合物应有一定的能量储蓄过程。

2)在可燃混合物的温度不断升高,以及活化分子的数量不断积累后,从不显著的反应自动转变到剧烈的反应。

有许多燃料与氧化剂在高温下迅速混合并导致自燃的例子。

例如,柴油喷到高温的压缩空气中在极短的时间内,部分地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在经历一定的延迟后反应便进行得非常快而着火燃烧;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及涡轮喷气发动机中燃料喷雾在加力燃烧器中的着火;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是靠外加的热源(外部点火源)向混合物中的局部地方加入能量,使之提高温度和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迫使局部地方的可燃混合物完成着火过程而达到燃烧阶段,然后火焰向可燃混合物的其他部分传播,导致全部可燃混合物燃烧。

第四章 燃烧反应计算

第四章 燃烧反应计算

实际燃烧时,由于n 1 ,因此就多了一 部分的空气未参与燃烧反应,这样就在燃烧产 物中增加了氧成分(O2’即VO2),且使得N2’ 含量增加,这时的实际燃烧产物生成量可以写 成:
Vn= Vco2+Vh2o+ VSO2+VN2+VO2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VN2与Vo中的VN2是不相等 的,要多(Ln-Lo)79% !
燃料与燃烧学
燃烧反应计算
概述
燃烧反应的静力学计算,不涉及速度即动 力学 按燃烧反应式进行物质平衡及热平衡计算

目的



合理利用燃料 选择合理的风机 组织合理的燃烧 为炉子设计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原始数据
假设条件



反应速度无限快,充分混合、接触,氧化剂允许过 剩,燃烧产物包括反应完成后生产物、剩余物 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态下体积(0℃,1kmol: 22.4m3) 空气成分:干成分 O2、N2,其中体积比例为:O2: 21%、N2:79%,重量:O2:23.2%、N2:76.8% 水蒸汽按饱和水蒸气计算 燃烧反应计算知道燃料成分,固、液体燃料为应用 成分,气体燃料为湿成分
79 N 2 LnX 100 + 100
因此
Vn=(CO+H2+ (n
m 1 )CnHm +2H S+CO +N +H O)X 2 2 2 2 2 100
+
+(n -0.21)L0+
当n = 1时
0.00124gLn
Vo=(CO+H2+ (n +0.79L0
m 1 )CnHm +2H S+CO +N +H O)X 2 2 2 2 2 100

徐通模燃烧学--第4章

徐通模燃烧学--第4章
23
2)环境温度为Tb2时,不同散热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燃烧状态。 若散热曲线为Q2b,在反应初期,放热
大于散热,反应系统温度增加,至点2 达到平衡。
点2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点。系统处在 点2左边时,Q1>Q2b,系统会升高温度 到达点2;在右边时,Q1>Q2b,系统会 继续升高到达点3,进行高温燃烧。此 时满足着火条件2。
52
第三节 链锁自燃理论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链锁自燃概念
链锁自燃是可燃混合物在低温、低压下,由于分支链锁 反应使反应加速,最终导致可燃混合物燃烧。
链锁爆燃理论的实质是由于链锁反应的中间反应是由简 单的分子碰撞所构成,对于这些基元反应热自燃理论是 可以适用的。但整个反应的真正机理不是简单的分子碰 撞反应,而是比较复杂的链锁反应。
c1n 0
E
e RT0
QEk0
ln i (1 n) ln p B
五、热自燃界限
无论是均相气体燃料或固体燃料,当周围介质温度T0达到 一定值后,即出现热自燃着火,其临界自燃条件如上所述 的第2点临界方程,此时的系统温度即为自燃温度。
试验也表明,在一定的炉内压力p0下,可燃混合物的浓度 变化时,其自燃温度也不相同。
着火时
即,增大燃烧室空间,弥补了压力降低引起的着火点升温的弊 端,保证着火进行,因此说提高了着火性能。熄火距离
着火浓度界限
ln p0 Tz2h

1 2
ln
R 3
QVk0 xA2
E


E 2RTzh
对于谢苗诺夫方程,还可以固定压力p,作T-xA着火浓度界限 图,固定温度T作p-xA着火浓度界限图,如下图所示。这些曲 线统称为着火浓度界限(或自燃界限和范围)。一般来说, 这些图线都呈U型,U型区内为着火区,U型区外为不着火区。

燃烧学——第4章作业

燃烧学——第4章作业

1.计算丁烷在空气中的理论最大爆炸压力。

(初始温度25℃,初始压力0.1MPa, 爆炸温度1900℃)2.某容器中含甲烷5%,乙烷2%,氧气21%,氮气67%,二氧化碳5%(体积百分比)。

初始温度25℃,初始压力0.1MPa, 爆炸温度1200℃,计算爆炸压力。

3.已知乙烷爆炸下限为3%,摩尔燃烧热为1426.6kJ,丙烷的摩尔燃烧热为2041.9kJ,求丙烷的爆炸下限.4.某煤气的组成为:CO 10%、氢气45%、甲烷30%、氮气11%、二氧化碳2%、氧气2%。

将1m3该煤气与19m3空气混合,遇明火是否爆炸?5.一混合气体中含乙烷1%、丁烷C4H101.4%,其余为空气,该混合气体遇明火是否有爆炸危险?(乙烷和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别为12.5%、8.5%,下限分别为3.0%、1.5%)6.图为可燃气体—氧气—氮气体系的爆炸极限图。

极限。

(2)说明A点和B点两种气体的爆炸危险状态。

(3)在图中分别标出当气体A和气体B泄漏到空气中,新的混合气的移动路线,并说明其爆炸危险状态的变化情况。

(4)在图中标出完全惰化区。

7.预混可燃气燃烧波的传播存在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8.什么叫做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什么特点?预混可燃气中火焰传播的机理是什么?9.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简述可燃气体爆炸参数及测量方法.11.爆炸极限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12.简述爆轰的发生过程,并说明其本质是什么?13.形成爆轰要具备哪些条件?14.预防和控制可燃气体爆炸的方法有哪些?15.主要有哪些阻火隔爆装置?什么叫做消焰径?金属网阻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6..什么叫做湍流燃烧?揣流燃烧有什么特点?其速度为什么比层流燃烧的速度快?17.在扩散火焰中,气流速度和管子横截面积是如何影响火焰高度的?为什么?18.为什么lmol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氧气摩尔数越大,扩散火焰高度越高?为什么环境中氧浓度越低,扩散火焰高度越高?。

《燃烧学》课程笔记

《燃烧学》课程笔记

《燃烧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燃料与燃烧概述一、燃烧学发展简史1. 古代时期- 早期人类通过摩擦、打击等方法产生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火进行冶炼、烹饪和取暖。

2. 中世纪时期- 炼金术的兴起,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燃烧和其他化学反应来转化金属。

-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在13世纪对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火的三要素理论:燃料、空气和热。

3. 17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推翻了燃素说。

-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为现代燃烧理论奠定了基础。

4. 18世纪-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和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

-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揭示了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19世纪-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展,为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燃烧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6. 20世纪- 燃烧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火焰结构、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

-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使得燃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成为可能。

- 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清洁燃烧技术和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

二、常见的燃烧设备1. 炉子- 锅炉: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中的蒸汽供应。

- 炉灶:家用烹饪设备,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

- 热水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

2. 发动机- 内燃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

- 燃气轮机:用于飞机、发电厂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3. 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用于医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用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

燃烧学课件.精装版

燃烧学课件.精装版

≥0.8
30
二、着火 (一)着火概念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 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 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用火柴 去点柴草、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就会引起它们 着火。 (二)燃点 燃点是指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又称着火点。可燃物的温度 没有达到燃点时是不会着火的,特质的燃点越低, 越易是火。某些常见可燃物的燃点如表3-3所示。
燃烧
公安部消防局最新统计数字: 2008年共发生火灾13.3万起 死亡1385人,受伤684人 直接财产损失15亿元
(一)、火灾的危害 “火,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火灾概念: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 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新疆克拉玛依市1994年12月8日大火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官 僚为欢迎上级派来走走样子的“义务教育 与扫盲评估验收团”的25位官员,组织全 市最漂亮的能歌善舞的中小学生796人在友 谊馆剧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第四章 燃烧学
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主讲人:
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 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具有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 光。通电的电炉和灯泡虽有发光和放热现象, 但没有进行化学反应,只是进行了能量的转 化,故不是燃烧;生石灰遇水发生了化学反 应,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但它没有发光现象, 它也不是燃烧。这些现象虽不是燃烧,但在 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着火源引起燃烧或引发 火灾。
(三)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燃烧学(西安交大) 第四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学(西安交大) 第四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油的流动截面
喷孔截面积
A 1 ,或 A r0R
3
f
2
式中:A—结构特性系数; r0—喷孔半径; ∑f—切向进口槽总截面积。
第六页,共58页。
一、机械雾化器
A等同油的旋流强度。(旋流强度=切向动量矩/轴向动量矩)
分析: ①进口动量矩=切向速度×动量矩臂
切向速度
1
f
动量矩臂 R
进口动量矩 R f
• 考虑到固态燃料火炬操作更为简便。研制团队将固态燃料火炬 确定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最终设计方案。
• 悉尼水下奥运火炬设计?
第二十八页,共58页。
第二节 油雾滴的燃烧过程
模型假设:假设油滴为球形,直径δ (δ=2r0)
①油滴与气体无相对运动;
②火焰锋面的热量全由传导传递,火焰锋面对油滴的对流、辐射换热忽略;
30
热工所: 0.88 哈锅: 0.815
对雾化角:
热工所:tg
2
(1) 8 (2 1 )
0.87
第十一页,共58页。
一、回油雾化器
变负荷下,油量要减少,就要减小油压,就会恶化雾化质量。开发:
回油雾化器:在简单雾化器漩涡室端壁上开一些小孔,进行回油。
按照开孔位置分为:集中大孔回油(在中心);
2、 Gmax(点)由最大负荷决定。
第十三页,共58页。
二、蒸汽—机械雾化器
雾化好、调节比大、能耗阻 力小。
喷气量G1、喷油量G2与气耗比 G1 G2 分别等于:
G1
1
4
d12
21( p1 p3 )
G2
2
4
d
2 2
22 ( p2 p3 )
G1
G2

《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课件

焰 折火焰表面理论 ”。
传 播
容积燃烧理论:萨默菲尔德和谢京科夫建立。将
理 湍流火焰的前沿看成燃烧反应区。又称为“微扩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散理论”。
湍流火焰现象分类
湍流火焰
小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弱湍流火焰 ( u Sl )
大尺度强湍流火焰 ( u Sl )
小尺度湍流火焰
即:
St
Sl
Ft Fl
只要求出
Ft Fl
即可求出
St
谢尔金 : 假设湍流火焰表面是由无 数锥形组成。
St Sl
4d Ft 2
Fl
h2d2 2
l2
1 h 2 d/2
d l
hutul/Sl
h /r 2 u l/S l/l2 u /S l2
故: St Sl 1ku/Sl2
火焰前沿面积的计算:用锥体面积表示有一定的误差,最近开始应用分 形几何学的方法 。
示,也称为层流燃烧速度 ( laminar burning
velocity) ,用Sl表示。
——大小取决于反应速度、热量和活性中心的传
递速度。
数学表达式
Bussen 燃烧 嘴火焰
Un Ucos Sl Ucos
U—未燃混合气局部流速
静止坐标下的预混合气火焰传播速度分析
us——混合气流速 up——火焰面的移动速度 u0——火焰面相对未燃混合气的移动速度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 能量方程: 组分扩散方程: 状态方程:
u u S l c o n st (4-11)
uCpddT xddxddT xWQ (4-12)
uddC xi ddxDddC xi W

燃烧学—第四章3

燃烧学—第四章3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21
《燃烧学》--第四章
表4-10
混合物 2H2+O2
化学计量比的氢-氧混合物的爆轰波速表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8
《燃烧学》--第四章
4.5.2激波的性质
激波运动的速度与激波强度
设某时刻t,激波前进到2截面处, 波前参数为p1,ρ1,T1, 波后参数为p2,ρ2,T2。 激波前进的速度为V激,波后气体运动的速度为ΔV。 设dt时间后,激波由2截面前进到1截面,于是1-2截面间的距离为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7
《燃烧学》--第四章
微弱压缩波可以叠加在一起,成为一道强的压缩波—激波 但是,膨胀波则不再叠加在一起,变成一道“强的”膨胀波。 越靠后的膨胀波运动速度越小,后面的膨胀波永远也赶不上 前面的膨胀波。各膨胀波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故膨胀波 不能像压缩波那样集中或叠加在一起,形成一道强的膨胀波。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16
《燃烧学》--第四章
当管子足够长时,后面的压缩波就有可能一 个赶上一个,最后重叠在一起,形成激波。激波 一定在开始形成的正常火焰前面产生。 一旦激波形成,由于激波后面压力非常高, 使未燃混气着火。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正常火焰 传播与激波引起的燃烧合二为一。于是激波传播 到哪里,哪里的混气就着火,火焰传播速度与激 波速度相同。 激波后的已燃气体又连续向前传递一系列的 压缩波,并不断提供能量以阻止激波强度的衰减, 从而得到一稳定的爆轰波。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3
《燃烧学》--第四章
在AA与BB之间,是从时刻0起到时刻t1这段时间内
活塞连续做加速运动, 形成的无穷多道微弱压缩波 每一道压缩波经过气体,气体的压强、密度和温度就有一 个微小的提高,并获得一个微小的向前运动的速度增量

燃烧学—第4章1

燃烧学—第4章1

h*
hP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6
《燃烧学》--第四章
连续方程: (质量平衡)
PuP u m 常数
P 2uP 2 2u 2 m2
PuP 2 u
2
m2
P
m2

动量方程:
2 2 pP PuP pu
1 1 1 c pTP c pT Q pP p 2 P 1 1 1 c p (TP T ) pP p Q 2 P
P
p P p m 2 1 1
马兰特简化分析的基本思想: 若由Ⅱ区导出之热量能使未燃混合气之温度上升至着火温度Ti,则火焰就 能保持温度的传播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8
设反应区中温度分布为线性分布
《燃烧学》--第四章
热平衡方程式为 因为:
Gcp Ti T FK
dT Tm Ti dx c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
《燃烧学》--第四章
可燃气体燃烧的形式
氧气
扩散燃烧
燃气
预混燃烧
燃气+ 空(氧)气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3
《燃烧学》--第四章
4.1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分为两种形式
缓燃(正常火焰传播) 爆震(爆轰)
缓燃(正常火焰传播)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6
4.2.2火焰焰锋结构
δ(火焰焰锋宽度) o 新 鲜 混 合 气 TC C→C0 SL δP δC a
《燃烧学》--第四章

燃烧学

燃烧学

1燃烧: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爆炸: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释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

3燃烧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3)点火源。

4灭火方法:(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抑制法。

5活化能: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能量。

6链锁反应过程:链的引发、传递、断裂过程。

7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k=Ae-E/RT或lgk=-E/2.303RT+B8每1kg 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质量为碳、氢、硫三者消耗氧气质量之和。

9空气消耗系数: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a=Va,air/Vo,air10燃烧生成碳烟的形态:气相析出型碳烟,残碳型碳烟。

二者的区别为直径大小的不同,气相析出型为0.02~0.05μm ,残炭型为10~300μm 。

11热量传导形式:(1)热传导(2)热对流(3)热辐射。

12预混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管道、容器或空间预先混合,其混合物含量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时而发生的燃烧,这种燃烧易在混合气体所分布的空间中快速进行,从而形成爆炸。

13爆炸上限: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汽与空气组成的气体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可燃气体的最高含量。

14爆炸下限: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气体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可燃气体的最低含量。

15爆炸极限的测定试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2)搅拌混合(3)开始实验。

16爆炸极限影响因素:(1)可燃气体的性质(2)初始温度(3)系统压力(4)惰性介质含量(5)混合系所存在的空间(6)器壁材(7)点火能量。

17可燃气体爆炸的预防:(1)控制火源(2)预防爆炸性预混可燃气体的形成(3)惰性气体保护(4)安全水封及阻火器(5)泄压装置18蒸发过程的影响因素(1)空气流动(2)液体温度(3)液面面积(4)液体种类 19蒸发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又叫汽化热。

燃烧学-4.预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燃烧学-4.预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第四章 预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层流火焰概念、结构特征、传播机理、传播速度计算,层 流火焰传播速度影响因素 ,湍流火焰概念 ,湍流火焰传播理论 与传播速度,爆震燃烧理论。
层流火焰结构、传播机理,湍流火焰传播两种理论
层流火焰传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推导,湍流火焰传播理论
概述
一、预混合燃烧概念
定义
燃料和氧(或空气)预先混合成均匀的混 合气,此可燃混合气称为预混合气,预混合气 在燃烧器内进行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合 燃烧(premixed combustion)。
四、预混层流火焰传播的数学模型
基本方程的建立
假设:假定在一绝热圆管内火焰前沿以速度Sl 沿
管子传播,并假定火焰前沿为平面形状。 忽略混合气粘性、体积力、辐射热和管壁 的影响,以及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热扩散 效应。
取火焰面厚度为△x的气体层为控制体。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 能量方程: 组分扩散方程: 状态方程:
火焰的特征
具有发热、发光特征;—— 辐射现象 具有电离特性; 具有自行传播的特性。
火焰的分类
火焰自行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缓燃火焰(或称正常火焰) ( 0.2-1m/s )
爆震火焰(4. 3)
预混火焰 (第四章)
燃料与氧化剂在进入反应区以前有无接触 扩散火焰 (第五章)
火焰状态
移动火焰 驻定火焰
湍流火焰与层流火焰的区别
火焰面的热量和活性中心向未燃混合气输运:层流火 焰是通过热传导和分子扩散使火焰传播下去。而湍流 火焰是靠流体的涡团运动来激发和强化,受流体运动 状态所支配。
火焰的燃烧区域:湍流火
焰的燃烧不仅在火焰前沿

燃烧学 第四章 燃烧物理学基础-PPT精品文档

燃烧学 第四章 燃烧物理学基础-PPT精品文档

四、扩散方程
• 对于定常情况
fs fs fs u x y z
f f f s s s D D D s s s s x x y y z z
其中:
T q fsV h s s y s
h h T s os , ps ,d C
0
T
包括显焓和生成焓(即化学焓)两部分
三、三个重要的无量纲数
普朗特数 斯密特数 刘易斯数
P r va / C p/
S c vD / / D
L eP r / S c D / a
fs D xyzt s y y
fs D xyz t s z z
四、扩散方程
• 在同一时间内,微元体内由于化学反应使得s组分的生成或

消耗为w, 同一时间内微元体内s组分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
fs xyzt t
四、扩散方程
f u f f f s s s s t x y z
f f f s s s D D D s s s s x x y y z z
二、扩散定律
• 在多组分混合物中,通过一个微元表面,各组分
扩散的物质流之和为零
s s s s s s
J g f g f g g 0
s s
V
s s
s
0
二、扩散定律
• 多组分气体的导热问题不同于单组分气体的导热定律所描
述的那样,它除了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热流之外,还应 当有扩散的物质流所携带的焓值。即对普通的傅立叶导热 定律应进行修正,而成为修正的傅立叶导热定律

消防燃烧学第四章

消防燃烧学第四章

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 2012、5、28124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会产生各种可燃气体,或使用可燃气体作原料。

可燃气体燃烧会引起爆炸,在特定条件下还会引起爆轰,对设备等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研究气体燃烧规律,对消防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设有一圆管,管中充满静止可燃混气。

若管中某处有一火源,使混气着火,火焰就会在混气中传播。

假定火焰从右向左传播,如果混气不是静止的,而是自左向右流动,流速为∞u ,它刚好与火焰传播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火焰相对于管壁就会驻定下来,为分析简单,只研究驻定情况,其物理模型见图4—1。

图中P 、ρ、T 、u 分别表示混气压力、密度、温度和速度。

下标“∞。

”表示是未燃混气参数;下标“P ”表示是已燃气体参数。

上述物理模型中气体各参数,在一定近似假定条件下,根据气体动力学理论,它们应满足以下方程式:q P P P P K K PP P P =----⨯-∞∞∞∞)11)((21)(1ρρρρ (4—1) 2222211P P P P u u m P P ρρρρ-=-=-=--∞∞∞∞ (4—2) 方程式(4—1)称雨果尼特方程,式中K 是热容比,它的物理意125 义是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之比,即VP C C K =,对于空气,K=1.4。

第4章 预混火焰

第4章 预混火焰

SL vu sin
此测法只是粗略的测法,认为
R
各处的火焰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实际火焰不是正锥,在喷口处 有一间隙没有火焰,且受到散 热的影响,因此本生灯法并没 有测得真正的火焰传播速度
vu
4.2 火焰稳定性(flame stability)
参考文献:徐通模,《燃烧学》,第四章
火焰稳定的含义
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的对比
层流火焰
火焰长度
长度较长
湍流火焰
长度较短
外观和火焰厚度 外观清晰,火焰层薄 外观模糊,火焰层厚
稳定性
噪声水平
火焰稳定,表面光滑 火焰抖动,呈毛刷状
燃烧时较安静 燃烧时有噪声
湍流火焰的特点
湍流使火焰面变弯曲,
增大了反应面积 湍流加剧了热和活性 中心的输运速率,增 大了燃烧速率 湍流缩短了混合时间, 提高了燃烧速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于 1 时,火焰进入此模式 此种模式在设备中很难实现 ' , 0 很小,同时 vrms 很大, 即流道小而流速大,在这样 的装置中压力损失很大,因 此很不现实 如图所示,其中所有的湍流 尺度都在反应区内
漩涡内小火焰模式(Flamelets-ineddies regime)
特征:有中等大小的 Da 和很高
4V 8wcr du G0 3 d0 dr r r0 r0
.
5000
脱火区
边 界 速 度 梯 度 火焰稳定区
500
回火区
102
0.7 0.8 1.0 1.2
1.4
燃气相对浓度(1/α) 甲烷-空气混气火焰稳定特性
防止回火的办法(自己阅读)
基本原理

冉景煜版 工程燃烧学--第 04 章

冉景煜版 工程燃烧学--第 04 章


前述的基尔霍夫定律也是热化学定律之一。
18
重庆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Institute of Energy & Environ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1. 拉瓦锡-拉普拉斯定律

该定律指出:化合物的分解热,等于它的生成热,而 符号相反。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能够按相反的次序来写热化学方 程式,从而可以根据化合物的生成热来确定化合物的 分解热。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重庆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Institute of Energy & Environ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一、生成热、反应热和燃烧热
1、生成热也叫生成焓

标准生成热:由最稳定的单质在标准状态下化合成1mol物 质的反应热。以Δh0f,298表示单位为kJ/mol。 稳定单质的生成热都等于零。 例:H2与I2化学方程式:1/2 H2 (g) + 1/2 I2 (s) = HI (g); Δh0f,298 = 25.10 kJ/mol。 H2和I2是稳定单质,故Δh0f,298=25.10 kJ/mol是HI的标准生成 热。符号g表示气态,s表示固态,l表示液态。
单位为:kJ/mol。
15
重庆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Institute of Energy & Environ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生成物为液态、气态时标准燃烧热是不同的, 其值相差气化潜热。

书中表4-2列出了某些燃料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标准燃
烧热,完全燃烧产物为H2O(l)、CO2 (g)和N2(g)。

燃烧学讲义-第4章燃烧物理基础

燃烧学讲义-第4章燃烧物理基础

2
2
2
——湍流切应力 ——湍流正应力 ——湍动度
动量传递
c T w y
其中:
mw y
另外两个主要量: 1 2 2 2 湍流动能 ( w x wy wz ) 2 湍流耗散 2 w w w w w
wx wz wy wz wz wz y z x
21
结论:
10个 10个未知数 3个时均速度 w x w y wz 1个时均压力 p 2 2 2 ' ' ' wz 3个湍流正应力 wx wy ' ' ' ' ' ' w w w w w w 3个湍流切应力 x y y z z x
小,是个物性参数。它的数值取决于扩散时的温度、 压力及混合物系统的性质,主要依靠实验来确定。 一般只用到二元混合物的质扩散率,有半经验的计 算公式,在已知p0,T0条件下的D0时,推算p,T条件 下的D
3 2
p0 T D D0 p T0
6
对流传质及传质系数
流体流过壁面或液体界面时,如果主流与界
运动方程:
wx wy wz 0 x y z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dwx 2 wx 2 wx 2 wx 1 p gx ( 2 2 ) 2 d x x y z dwy 2 wy 2 wy 2 wy 1 p gy ( 2 ) d y x y 2 z 2
第四章 燃烧物理基础




4.1 4.2 4.3 4.4 4.5 4.6 4.7
传质学基础 湍流物理模型及计算 "三传"的比拟 自由射流中的混合与传质 旋转射流中的混合与传质 钝体射流中的混合与传质 平行与相交射流的混合与传质

燃烧学

燃烧学

ν
Sc a 能量输运速率 Le = = = Pr D 质量 输运速率
分子输运定律表明: 分子输运定律表明:
– 动量扩散、热量扩散和质量扩散之间存在相似性 动量扩散、 – 事实表明,大多数气体的Pr、Sc、Le数都是在 1 附近 事实表明,大多数气体的Pr、Sc、Le数都是在 Pr –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假设它们等于1,使问题简化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假设它们等于1 假设它们等于
DAB 组分 A 在组分 B 中的扩散系数 ——
组分A 混合物密度, ρ—— 混合物密度, wA —— 组分A的质量分数 (
m / s );
2
二、傅里叶(Fourier)导热定律 傅里叶( )
式中: 式中:
q——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热流通量 单位时间、
T q = λ y

λ = D (或a), T 或 a 为热扩散系数,所以当 因为 为热扩散系数, D 、 T ρCp ρ、Cp 等于常数时,傅里叶热导热定律可以表示为: 等于常数时 傅里叶热导热定律可以表示为: 数时, (ρcpT) q = D T y
Pr称为普朗特数(Prandt Number) 称为普朗特数( 称为普朗特数 )
v cp 动量输运速率 Pr = = = a λ 能量输运速率
Sc称为斯密特数(Schmidt Number) 称为斯密特数( 称为斯密特数 )
动量输运速率 Sc = = = D Dρ 质量输运速率
Le称为刘易斯数(Lewis Number) 称为刘易斯数( 称为刘易斯数 )
ρ
c H 2O = [ H 2O ]
由(a)、(b)式,可得 )、(b) (b)式
注意: 注意:
pi = xi p
p pMr c= ,ρ = = RuT Ru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i dy
mol/(m2s) 摩尔浓度表达式
2.费克定律
组分A
组分B
多组分费克定律的表达式
以两组分(A,B)混合物气体为例:
d A dYA j A DAB DAB dy dy
式中,jA —— 气体A在互扩散中的扩散传质通量,kg/(m2s); ρ=ρA+ ρB —— 混合气体总的质量浓度, kg/m3 ; ρA, ρB —— A气体和B气体的质量浓度,kg/m3;
2.费克定律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与流体的动力粘度和物体的导热系数相类似,是表示物
质扩散能力的物性参数。
气体的扩散性最好,D=5×10-6~1×10-5(m2/s) 固体的扩散性最差, D=1×10-14~1×10-10(m2/s) 液体的扩散性居于中间,D=1×10-10~1×10-9(m2/s) 物质的扩散系数随物质的种类和结构状态不同而异,并与传 质系统的温度及压力等参数有关。
dux dy
d dy
y
δ
传递方向
x
2.费克定律
费克定律的一般表达式
ji Di d i dy
质量浓度表达式
式中,j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质量传输量,即质量通量,kg/(m2s);
Di —— 组分的扩散系数,m2/s; d i —— 质量浓度梯度,kg/m4。
dy
J i Di
代入已知条件,可得界面处苯的摩尔比分数:
X C 6 H 6,i Psat 393 1 1 exp 0.145 8.315 P0 298 353 78.108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1) 确定苯的质量蒸发率 苯和空气混合的气体摩尔质量:
dYA dx
恒温环境 水平面
整理积分:
.
dYA . '' DAB dYA m YA m DAB mA dx 1 YA dx
. '' A '' A
'' mA 1 dx DAB 1 YA d 1 YA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3)假设DH2O-air =2.6×10-5 m2/s,试比较水和苯的蒸发率。
MW
MWmix ,i MWmix , 2
2.费克定律
气体质量扩散系数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推导:
1 DAB u A 3
质量扩散系数:
2 k DAB 3
3 2
气体分子扩散系数
T
1 2 A
3 2
气动理论推导理论公式
2 m dA p
DAB
110 T
7 1 3 A 1 3 B
1.75 2
Pv v
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
MW
MWmix ,i MWmix , 2

35.99 28.85 32.42 kg/mol 2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1) 确定苯的质量蒸发率 混合物的平均密度:

P Ru MW T 101325 1.326 8315 298 32.42
3
混合物质量浓度 i kg/m3
i 1
n
Ci i / Mi mol/m3
3 混合物摩尔浓度 C Ci mol/m i 1
n
浓度梯度及其表示方法
浓度场:组分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关系。 数学表达式: Ci f x, y, z,
1. 质量传递导论
浓度梯度及其表示方法
1. 质量传递导论
热力学 传热学
质量传递 热量传递
化学
传质学
流体力学
三传过程
动量传递
质量传输,也叫质量传递,是一种传递现象, 物质在介质中因化学势差的作用发生由化学势高的 部位向化学势低的部位迁移的过程。
1. 质量传递导论
由于浓度差存在,依靠分子运动 引起的质量传输,称为扩散传质。
扩散传质
湍流传质
DC 6 H 6air
L
1 YC 6 H 6 ln 1 Y C 6 H 6 i
边界条件:
在L处:
YC 6 H 6 0
MWC 6 H 6 MWmix ,i
Psat P
在界面处: YC 6 H 6i X C 6 H 6i 苯的摩尔比分数:
X C 6 H 6 i


代入边界条件:
在液、气界面上,已知A组分质量分数:
C ln 1 YA,i
YA x 0 YA,i
将上式代入,可得任意高度下A组分的质量分数: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停滞介质中稳态分子扩散速率的通用积分形式(斯蒂芬流问题) 将 Y x L YA, 代入A组分的质量分数表达式,可得组分A的质量通量:
kg/m3
单位面积苯的质量蒸发率(传质通量):
m
" C6H 6
1.326 0.88 105 1 0 5 ln 4.409 10 kg/(m2s) 0.1 1 0.3147
苯的质量蒸发率:
mC 6 H 6 m
" C6H 6
D2
4
4.409 10
. " m x YA x 1 1 YA,i exp A DAB
m
" A
.
DAB
L
1 YA, ln 1 Y A ,i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例题1
液体苯(benzene)在298 K,1 cm 直径的玻璃管中,保持距管子顶部距离为 10 cm 的液面,管子打开与大气接触,已知苯的有关参数为 在1 atm(101.325 kPa)下,沸腾温度 Tboil=353 K;在沸腾温度下,蒸发焓为 hfg=393 kJ/kg;苯的摩尔质量 MWC6H6=78.108 kg/kmol;液体苯的密度为 ρliq=879 kg/m3 ,在298 K 下,二元扩散系数DC6H6-air =0.88×10-5 m2/s。
停滞介质中稳态分子扩散速率的通用积分形式(斯蒂芬流问题)
整理积分: .
'' mA 1 dx DAB 1 YA d 1 YA
'' mA x ln 1 YA C DAB
. m" x A Y x 1 1 Y exp D A A, i AB
求:(1) 确定苯的质量蒸发率;
(2) 1 cm3 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蒸发完? (3) 假设DH2O-air =2.6×10-5 m2/s,试比较水和苯的蒸发率。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1) 确定苯的质量蒸发率 质量蒸发通量计算公式:
" mC 6H 6
空气 恒温环境 水平面
YA,∞ 水蒸汽扩散 x=L YA,i x=0
对流传质
质量传输的基本方式
湍流扩散是流体涡流内部的混 合和扩散,经涡流转移和破裂 过程,物质可以迅速扩散。
对流传质是在流体流动体系中,由流 体质点的宏观运动而进行的物质传递 过程。
1. 质量传递导论
浓度及其表示方法
单位容积中物质的量,称为该物质的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浓度
i dmi / dV kg/m
2.费克定律
气体质量扩散系数
以两组分(A,B)混合物气体为例: 双组分混合气体在低浓度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公式,可应用经典气 体分子运动论导出。假定两个组元分子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相同,并假 定分子为完全刚性圆球,分子间既无引力亦无斥力。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f v

4 m 2kT
Ci Ci / n lim n n0
Ci f z
一维稳态条件下的浓度场和浓度梯度分别为:
Ci dCi / dz lim n n0
1. 质量传递导论
成分表示法(相对浓度表示法)
常用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表示混合物的成分。 质量分数 i i /
'' '' '' mA YA mA mB DAB
dX A dX B cD cD 0 AB BA dx dx
质量流量形式的费克扩散定律
. '' dYB '' '' m Y m m D BA B B A B dy
5
0.012
4
3.46 109 kg/s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2) 1 cm3 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蒸发完?
t
lV
mC 6 H 6
879 1106 70.57 h 9 3.46 10
(3)假设DH2O-air =2.6×10-5 m2/s,试比较水和苯的蒸发率。
3/2
e

mv2 2 kT
v2
v vf v dv
0
8kT m
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
2.费克定律
气体质量扩散系数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
z 2 d 2 vn
平均自由程
v 1 kT 2 z 2 d n 2 d 2 p
理想气体的分子除了彼此碰撞的瞬间无相互作用,所 以在相继两次碰撞之间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径叫自由程。
(道尔顿分压定律)
3.双组分混合物的扩散
(1) 确定苯的质量蒸发率
dP 克劳修斯-克拉贝隆方程微分形式: P
h fg dT Ru T2 MWC 6 H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