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研究在社会学领域,文化批判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和研究文化现象,探究其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和不平等。

社会学家通过文化批判研究,意图揭示文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研究,并从文化认同、权力关系和文化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文化认同是文化批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学家关注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如何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例如,女性主义批判研究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以及这种刻板印象如何影响女性的生活和权益。

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学家试图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

其次,权力关系也是文化批判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象征,也是权力的一种表达和运作方式。

社会学家关注文化如何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和维持社会的不平等结构。

例如,后殖民主义批判研究关注在殖民主义历史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如何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进一步导致其他文化被边缘化和剥夺话语权。

通过揭示这种文化权力的机制,社会学家试图启发人们对现有社会不平等结构的深思。

最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批判研究的另一重要视角。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包括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等,它们不仅仅是娱乐工具,也是反映和影响社会的重要渠道。

社会学家关注文化产品如何反映和制造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被赋予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文化批判研究对于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这些刻板印象如何影响和塑造观众的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批判研究,社会学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文化产品中的偏见和歧视的意识,并推动文化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平等。

综上所述,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研究主要关注文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试图提出解决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学说,不仅是关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理论,也包含着文化领域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不仅仅是精神生活的表现,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表现。

只有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和阶级斗争的解决,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核心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文化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生产力的表现和促进者,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巩固者。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变革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内涵和要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等多种挑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对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

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为建设美好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和肯定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除了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外,也强调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肯定。

这是因为人类学家们认为社会和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演变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肯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批判方法:第一,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是指将西方文化视为“文化的标准”,认为西方文化是其他文化的“进步方向”。

这种观念忽略了不同文化间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背景,将所有文化都视为同质化的。

人类学家们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旨在呼吁尊重和体察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拒绝将西方文化当做“文化的标准”。

第二,批判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是指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受文化的决定。

文化决定论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把个人看作是文化的无意识受害者。

人类学家们批判文化决定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文化控制,社会和文化会相互影响。

第三,批判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指认为人口可以根据种族来分为优劣不同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没有科学根据,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问题。

人类学家们批判种族主义,旨在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被尊重、认可和包容。

第四,批判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不平等地对待男性和女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很多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不平等,这会导致社会和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人类学家们批判性别歧视,呼吁尊重和包容各种性别,提高性别平等的意识。

社会和文化的肯定也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化肯定方法:第一,文化多样性。

人类学家们肯定文化多样性,认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这些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文化生态学。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写写帮整理)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写写帮整理)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写写帮整理)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写写帮整理)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一、引言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之一,对文化的界定在其众多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经常直接谈及文化这个概念,但他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曾指出:“一切固着的、历史的观念和制度都不过是阶级统治的表现方式。

”这就表明了文化是一个反映社会关系的标志。

2. 阶级斗争和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说明了文化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核心来决定的。

这就是他对文化联系思想的观点。

3. 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家通过媒体和教育,塑造了一种符合他们利益的文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就是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变质,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文化异化。

三、文化的外延和价值1. 文化对个体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对每个个体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资本论》中,他讲到了文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剥夺了劳动者的创造性,使他们变成了机械化的劳动者。

这就说明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2. 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不仅仅对个体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个人看法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界定深刻而全面,从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要深入理解文化的本质,就必须从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出发,思考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化与大众文化问题的分析

社会化与大众文化问题的分析

社会化与大众文化问题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和大众文化成为了如今社会中的重要关键词汇。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文化的过程,而大众文化则是指在大众中广泛流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社会化和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表现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需要传承和改造,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以大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从而在社会中广泛流行。

社会化和大众文化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共同构建了如今的社会文化。

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被内化成为个体的一部分,并在个体和群体中得到发展和传承。

而大众文化则是针对大众需求而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广告、娱乐等方式推广和普及。

社会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规范的传播和建构中。

社会规范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大众文化则在不断塑造和改变这些社会规范。

二、社会化与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尽管社会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社会化过程中,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和移民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愈发突出。

在大众文化中,文化产品的广泛推广和普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是“低俗化”现象。

在大众文化中,一些以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作为营销手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文化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精神需要。

同时,大众文化中的“娱乐至死”现象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虚拟世界中,失去了自我掌控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总体来看,社会化和大众文化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的文化批判与解析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问题日益凸显,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对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解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与解析。

一、文化的定义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

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反映。

同时,文化也具有反作用,能够影响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

二、现代文化的特征与问题现代文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和碎片化:现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各类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人们有多种选择。

2.消费主义和市场化:现代文化主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消费为导向,商业化现象普遍存在。

3.媒体的影响: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和引导。

4.文化异化与个性解放:现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个性解放的需求,但也导致了文化异化与大众文化的浅化问题。

然而,现代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认同危机、浅儿化、商业娱乐化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核心文化要素。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化的批判1.文化超结构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化进行批判时,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化作为一种超结构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依附性和反映性。

2.资本主义文化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使文化成为商品,导致了文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人们的精神领域被商品化所支配。

3.文化产业批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产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指出了文化产业的垄断性和对人的各类需求的引导。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到狭义谈文化的概念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就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就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古代,“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为文治教化之意。

在西方,“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原义就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与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 要探讨文化的定义,不妨先了解一下对文化的结构解剖。

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一词的定义就不下百种,没有一种就是公认的。

那么文化就是什么呢?其中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定义堪称经典:文化或文明,就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的复合整体。

我个人认为,这个“复合整体”的具体指代就是可以见仁见智的,可以就是文化的两分说,也可以就是三层次说、四层次说、六大子系统说。

我们国内一种比较传统的定义就是,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与。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显然,这个定义就是主张文化的物质、精神两分说。

不管哪一种定义,基本达成共识的就是: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就是,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侧重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当然,这里的物质层面不就是指任何物质,而就是人作用与影响了以后的物质,不包括未经人作用的自然物。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与科拉克洪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她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与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她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与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姓名: 学号:班级:专业:上完社会心理学选修课,我认为的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谈“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点: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综上所述,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体社会化离不开文化,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个体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个体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我认为文化通常是以潜在方式来影响个体的,文化主要是一些无形的、无意的、长期的积淀的观念、思想、制度,个体是感觉不到强制性的。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强调社会化的文化传递功能以及个体学习认同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适应.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比如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为中华民族的风俗,比如认同汉语汉字为中国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比如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化和社会文化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融入和适应的过程,而社会文化则是社会所共有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本文将从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接受相关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了解并适应社会的规则和要求。

社会化并不仅仅发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同时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会不断地与他人互动,从而学习到适应这个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

主动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自主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

例如,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会了尊重他人、努力奋斗等价值观,这些都是他主动融入社会所形成的。

被动社会化则是指个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约束,无意识地适应社会要求。

比如,在工作场所中,个体可能会被迫按照公司制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工作,这就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单向的适应,同时也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并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一个社会活动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关注环保问题,鼓励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意识和行动的改变。

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被社会影响的对象,又是社会建设的主体。

社会文化作为社会化的结果,是指社会中共有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社会成员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和规范。

社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历史、地域、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

社会文化既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社会创新的源泉。

社会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社会文化通过传统、习俗和规范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

社会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的规范、价值观和习俗,它不仅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导向和参照。

一、社会化与个人发展社会化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明确自我身份和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会了与他人相处、合作和互助,培养了各种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生活适应能力有益,更对个体的情绪稳定和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化与社会凝聚力社会化是社会建立和维持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逐渐接受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促使个体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社会化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信任和合作的基础,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

三、社会化与文化传承社会化是文化传承和演变的重要环节。

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不仅学会了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接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传承,使得社会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并在不断演变中与时俱进。

社会化所带来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中,也体现在社会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体系中。

四、社会化与社会创新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渐从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吸取经验,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种对传统的批判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不仅接受了社会的教育和培养,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知识和智慧。

社会化与社会创新相互促进,使得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

五、社会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信息过载与价值观观念的多样化。

这给社会化过程带来了复杂性和难度。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解决方案:一是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个体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二是鼓励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三是加强社会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与社会化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与社会化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与社会化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的基础是文化和社会化,而这也是人类在研究各种异质文化和社会习性时的核心理论。

人类学家们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特点是受社会化作用的影响的,而这种社会化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又是具备极大的复杂性和变幻莫测的性质。

因此,人类学家们在对文化和社会化进行研究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习俗传统、历史文化、艺术制度等一系列体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和象征。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的传递和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文化的社会就无法存在。

文化造就社会化,社会化则进一步铸就文化。

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文化环境下接受的思想、行为、知识、技能和习惯等一系列活动。

社会化可以使人们学习到相应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模式。

家庭、学校、媒体、宗教机构、政府等各种社会机构都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途径。

文化多样化和个体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科技、全球化、移民等现象的不断推进和加深,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人类学家们在研究文化和社会化时通常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

田野调查是一种社会学和人类学常用的采集数据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手段获得对当前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了解文化和社会化尤其是非理性和个体化因素在人们日常行为和思想中的表现。

有时候失败经验和误解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认知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盲目或偏见的判断,人类学研究必须兼顾分析和感性体验。

通过不断深入地了解文化和社会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发掘出不同的人类活动和价值观念背后的真实动因。

社会化与文化认同

社会化与文化认同

社会化与文化认同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认知模式,而文化认同则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其所属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在现代社会,社会化的过程不仅局限于家庭和教育机构,还包括媒体的广泛影响。

媒体在传播价值观和方式方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电视剧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展示会帮助观众理解并接受特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个体接触到的各种文化形式和表达都会对其对社会化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当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他们就越有可能接受并遵循该文化所传达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一个强调家庭和亲情价值的文化背景中,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和维护家庭关系,并为此付出努力。

然而,社会化和文化认同并非一道定方程式。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认同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性格和个人经历会对其对社会化过程的响应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比较顺从和容易被社会化,而有些人则对社会化持有较为批判的态度。

其次,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社会化和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也有所不同,这会影响个体对文化的接受程度。

此外,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也使得个体的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更具复杂性。

人们所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所属的主流文化,还有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接触使得个体更加开放和包容,也让他们更有可能对其他文化产生认同。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模式,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家庭、教育机构和媒体的影响,帮助个体形成行为方式、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简述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简述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简述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广义文化是指人们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行为、文本、想法、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

它是一种通过实践和思维范式来确定文化的外在定义。

在这个定义中,文化是一种具有超
越个人层面的社会力量,它可以构成一种历史上具有可追溯性的文化语境,从而影响人们
的行为及其意义的产生。

它被赋予以特定意义,影响每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并且对现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超越个人层面的社会力量,可以构成一种
历史上具有可追溯性的文化语境,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产生。

第二,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它不仅涉及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及它项象征性的特征,而且还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社会行为模式。

这些特
征又能呈现出有趣及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第三,文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动态、可塑性的社会形态,因而它可
以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发挥改造作用,对现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促进良好的社会发展。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

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

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

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

“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

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

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

(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

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关于社会⽣活与社会⽂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社会⽣活与社会⽂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在⽇常⽣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当我们真正想把它们厘清时,却⼜显得⽆能为⼒。

社会⽣活与社会⽂化究竟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词作出解释。

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前为⽌,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们的总体,是“⼈们交互作⽤的产物”,“在⽣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定阶段上,就会有⼀定的社会制度、⼀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1]。

有学者认为:“社会是⼈类⽣活的共同体,是⼈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们组成的有机系统”[2];“它(社会)是通过⼈们的实践活动的合⼒形成的,并要通过⼈们的实践活动⽣产和再⽣产出来”[3]。

可见,社会是在⽣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种多元的、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的有机组织。

这种组织⾮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所描述的⼀多互摄、重重⽆尽的“因陀罗⽹”①。

对于“社会史”这⼀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个多义词,因为‘社会’⾏为过于⼴泛以⾄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个学术范畴。

”[4]的确,社会史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宽⼴的多维概念。

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

在这种多要素、多成分体系之下,很难⽤⼏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

⽬前学界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

⾄于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是②。

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下,即从社会史的⾓度去研究传统的“分⽀”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

因为即便是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且还在⼀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

当然社会史作为⼀种运⽤⽅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种辅助⼿段,所占的⽐重也⽐较⼩。

文化与社会化

文化与社会化

文化与社会化在当代社会中,文化和社会化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概念。

文化是一种价值和观念的体系,它反映了一个社群的信仰体系、行为准则以及艺术、文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创造性表达。

而社会化则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接受并适应这一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带来了个人与群体的身份认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文化对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认知框架,为个体提供了规范和参考,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中的各种情境。

通过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念,个体能够识别自身所属的社群,并在这个社群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传统中的故事、习俗和符号等,不仅仅是个体的经验积累,更是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共享的文化参照,个体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指引,理解什么是正确和合适的。

其次,社会化过程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群体活动、学习社会规则和观察他人行为等方式,逐渐适应和接受文化的各个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通过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和创新,文化能够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

社会化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使文化成为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与社会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方面。

文化作为个体认同的重要依据,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接触和传递,帮助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并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个体在基于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接纳并内化了社会对特定身份的期望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既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个体参与和互动的基础。

另外,文化与社会化的互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化的推动,形成了社会共同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念。

这种共享的文化与社会化,在社会中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群体身份和观念基础。

社会化与文化

社会化与文化

社会化与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交媒体、在线群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等等,这些新型的社会化方式都在促进着我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1.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联系和关系,它包括人际关系、交友、组成群体等各种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社会化的新形态 --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不仅包括众所周知的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还包括类似Reddit和Tumblr等特色论坛,以及各种在线游戏和虚拟社区,在这些平台上,人们可以交流信息和意见,分享生活经验,建立关系和友谊。

2. 社会化对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新的社会化方式下,文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社交群组知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人的观点和经验,这是文化交流方面的一次重要的进步。

而在同时,这样的交流也让我们远离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差异,构建了一个信息和文化的天堂,在其中我们可以轻松地接收到来自全球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信息,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实际上,社会化使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全球化、多元化、开放性,大大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边界和内涵。

同时,这种新的社会化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局部社交网站或社区中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见和干扰现象,这并不是因为这种文化被排斥,而是因为人们往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

社交媒体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等问题,在个人的文化心理上,社交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也还待深入探讨。

3. 总结社交化的新方式虽然增加了社会和文化的传播效率和互动性,但也对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都带来了各种影响和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并对它们做出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判断才能让社会化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更优质地服务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相对论》告诉你:文明、文化、狭义文化等的区别和分类对比

《社会相对论》告诉你:文明、文化、狭义文化等的区别和分类对比

《社会相对论》告诉你:文明、文化、狭义文化等的区别和分类对比二、《社会相对论》术语(本段属人类文化学理论研究新课题《文化相对论》概念释义部分,比较抽象,信息量太大,非文化哲学专业爱好者可直接跳过,读完全文回头再看)“文明”即“广义文化”,“文化”是“狭义文化”或“底层文化”的简称⑴文明:有史以来所留下来的一切可以体现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实物、记忆。

“⑴文明≈⑵广义文化”,为了防止歧义和误解,尽量用文明替代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指的广义文化。

⑵广义文化:约等于⑴文明,包括①质文化、②基文化、③末文化三部分:①质文化:指构成文化核心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一旦改变意味被同化;②基文化:指被主流认可并遵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宗教、哲学理论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存在的形式,它基本风格一在般不会轻易改变,但会不断发展成熟;③末文化:指人类创造发明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文字作品、机器设备、生活用品、农作物、牲畜、家禽等有形的东西。

⑶文化:“文化”是“狭义文化”或“底层文化”的简称,由质文化和基文化组成。

狭义文化(简称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思维方式、基本认识和一些机制习俗的集合⑹表层文化:指③末文化,是对应底层文化的一种叫法。

⑺有根文化:【基于植物生长于土壤中首先生长的是根系,将文化从原始社会独立发展到文明阶段,底层文化已经成型的文化称作有根文化】指有成熟、系统的语言、文字、艺术的原生文明,比如四大文明古国。

没有成熟文字系统的原始文明或假借它族文字形成拼音文字的文明不的在此列。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文字创造和使用的过程是人对外界认识结构化的过程。

文字系统使用年限越久远或者使用人口越多,其被赋能就越多。

这种潜在的能量是构成底层文化的核心元素,是衡量一种文化含金量的重要指标——这个道理就像现在的AI系统设计好以后,要进行海量的深度学习才能智慧起来一样。

中国汉字是世界唯一在用的非拼音文字⑻有色文化:【基于瓷器烧成后釉质会呈现出颜色,以及苹果成熟后会变红,将理性而不是神占主导地位的较成熟文化称为有色文化】指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理性、人本、物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思想认识,有着进取入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其科技水平突破了传统阶段,有成体系的科学理论。

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及其本质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的客体化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其中,物质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物质文化,精神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精神文化。

文化在扶义上专指精神文化,有时甚至专指人类在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即狭义上的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即人的精神的客体化社会意识诸形式。

社会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

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看,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对社会生活的感性反映。

它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从社会生活的本质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对社会生活的理性及它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理性的反映形式,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属于上级识形式中包含着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不同部分。

社会意识形式中反映经济中不直接反建筑的部分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的绝大部分内容、社会意识形式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它们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称为非意识形态,全部的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的产物,也不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阶级性。

结构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的有机系统,与政
治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意识形态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

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

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

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

“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

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

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

(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

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由英国著名学者A·布洛克和O·斯塔列布拉斯共同主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在考察了历史上对文化下定义的基本情况后,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未能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个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劳动、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等的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揣度、群体、仪式、组织方式等等)的总体。

”最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或阐释。

沙莲香在《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造》(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但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却是从19世纪德国人A·韦伯和M·舍勒等文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的。

然而,只有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美出现了人类文化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

这些文化人类学家在诠释文化时,都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复合体”。

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1871年)。

R·F·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

R·林顿在《文化人类学入门》(1936年)中指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综合体,是一种完整的“型”。

B·K·马林诺斯基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中也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

对于如上的不同阐释,沙莲香认为都缺乏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尚未把文化现象纳入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考究。

为此,沙莲香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

首先,文化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实,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体。

”因此,“整体性(总体性)是文化的基本特点,由于这个基本特点,文化又具有固着性和排他性(其对立面是同化性)。

”其实,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就已经在比人类学视野更广阔的视野中来理解文化了。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载《学灯》1922年12月9日,转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4页)孙本文认为,“凡是由人类调适于环境而产生的事物,就叫文化”(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3页。

转引自沙莲香《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159页)与此不同,杨宪邦说:“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围,是指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

”同时又说:“所谓文化不是不受人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物,而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选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因此,文化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再评价》,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3-4页)。

何晓明在《中国文化概论》的绪论部分阐释文化时认为,“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为此,认识文化时,“人们自然要将文化的结构解剖当作文化研究的首要程序。

”对文化结构,如今存在四种观点,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二是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三是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四是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系统说”。

在做了这种总结后,何晓明采用了四层次说,并对之分别作了新的解释:一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二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三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四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间谍活动中幺因蕴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在进行了这种文化结构分析之后,何晓明进一步指出,“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4-6页)读了关于“文化”概念的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我们也许真有些拿枪自杀的想法。

不过,既然这些问题是人设置出来的,那么人应该是有办法来解决它们的。

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工具是逻辑。

二、“文化”的词源考察与“文化”概念的社会历史根据从逻辑上看,概念与语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范畴。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客观对象特有属性的主观表达,同时能够指向特定的客观对象。

概念是哲学认识论和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与此不同,语词在本质上只是一些符号——一些笔划或一些声音,它们是历史发展中发放习惯的产物或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词是语言学研究对象。

但是,概念与语词又是有联系的;语词是概念的存在形式,概念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词才能存在和表达;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只有表达或代表了一定的概念才能成为真正的语词而不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笔划或声音。

同时,由于语词和概念的联系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们的固定联系既具有久远的历史根据,又有普遍的社会稳定性,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例如,汉语中的“黑”或英语中的"black",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固定的含义,表达着相同的颜色概念,客观上指向同一对象,而且这种联系已经被社会中的人们普遍承认和接受,所以不能再随意改变,客观上指向同一对象,而且这种联系已经被社会中的人们普遍承认和接受,所以不能再随意改变,不能用它们去指象棉花或雪一样的那种颜色,而只能用它们来指象煤或夜晚那种颜色。

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一个概念时,特别是要给一个要领下定义时,例如研究“文化”概念或给“文化”下定义,就不能随便脱离它们与语词在历史上形成而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固定关系,而必须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特定语词和特定概念的普遍认同上来进行。

那么,“文化”概念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与什么词联系着呢?显然,在汉语中,它是与“文化”这一语词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英语中它又是与"cultuer"一词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通过考究汉语中“文化”一词及组成这一语词的“文”和“化”两个汉字,以及考察英语或西语中"culture"一词来理解“文化”概念。

在汉语中,“文化”一词是由“文”和“化”两个汉字组成的,而且“文”、“化”二字连用组成“文化”一词,比“文”和“化”两个汉字出现的要晚,“文化”一词是在“文”和“化”两个汉字出现以后才形成的。

所以,要考察“文化”一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首先就要先考察“文”和“化”两个汉字在汉语中的出现及其含义。

在先秦文献中,已经可以经常看到“文”字了。

例如,《易·系辞下》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礼·乐记》则说:“五色成文则不乱。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这是“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历史使“文”字产生了多种引申之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指“文字”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象征符号。

《尚书·序》说,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左传·昭公元年》载:“于文,皿虫为蛊。

”在此基础上,“文”还具体化用来指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论语·子罕》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外,由“五色”的本义,还产生了装饰、人为修养的含义,用以与“质”、“实”相对。

所以《尚书·舜典》有“经纬天地曰文”的说法,《论语·雍也》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