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杭州话
摘要:杭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其文化特征十分鲜明,尤为杭州话,受到各个时期的移民潮的影响,与周边吴语片地区有着明显区别,通过研究杭州话的历史根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杭州这个城市的人口组成、文化风俗以及历史变更。
关键词:杭州话、历史、融合
1 研究杭州话的意义
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一种特定方言的形成,往往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条件。研究方言不单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对方言的考究,可以完善对古代文学典籍的了解;方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间接反应这个方言区的历史变更。借此机会,我想深入探究杭州话的历史渊源,从其多元化的发展轨迹中,搜寻那一段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
2杭州话的历史变更
早在8000年前,杭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但真正有明确的地理归属,是从夏禹时期开始的。此后,杭州的归属历经吴、越、楚、秦、汉等朝代的变更,在东晋之前都受所处地域的影响,以古吴语为主。
1.1东晋前的杭州话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因此,当时的杭州话属于古吴语。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话和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杭州话在秦、汉、三国、西晋的时期未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直到东晋永嘉南渡,杭州话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1.2 东晋永嘉南渡——第一次语言融合
吴语在永嘉之乱以前,已经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方言的地位。而经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杭州迎来了一大批说中原话的北方人。北来移民在人口、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大大改造了当时的杭州话。
1.3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语言融合
南宋迁都临安,杭州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人口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
据《咸淳临安志》,从干道到咸淳的一百余年间(1165-1274年),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1.4清代旗人南驻——第三次语言融合
杭州话较多的儿化音、和周围方言不同的词汇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一直误认为,今天的杭州话和周边方言不同是因为南宋时期的影响。这个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宋代的北方话和今天的北方话不同。
3杭州话背后的故事
现阶段的杭州话研究,普遍认为现代杭州话的起源是南宋迁都的时代,对此,明朝学者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写道:(杭州)城中语音,好于他郡,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如呼玉为玉(音御),呼一撒为一(音倚)撒,呼百零香为百(音摆)零香,兹皆汴音也。唯江干人言语躁动,为杭人之旧音。教谕张杰尝戏曰:“高宗南渡,止带得一百(音摆)字过来。”亦是谓也。审方音者不可不知。
南宋迁都,北方群众也积极响应号召,大举南下杭州城,以古都汴安居多。在迁都的一百年间,杭州人口增长了三倍之多,且增长的大多是外来人口。南宋对于北方移民的政策十分优待,建造了许多寺庙接待外来移民,造成了城中心外来人口居多,城郊主要是本地人口的现象。多元化的人口组成,使得地区语言也变得多元化,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融合,同时,这对杭州城的人口结构和风俗习惯也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杭州百姓还保留着在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传统。这碗粥起源于南宋用于接待北方移民的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但是,杭州话还有另外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儿化音。儿化音是北京话的特点,为什么在杭州也被发扬光大了呢?这就与第三次语言融合有关。满清入主后,杭州城分为满城和汉城,后来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对于现代杭州话来说,满清时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南宋时期带来的变革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没有南宋迁都就没有今天的杭州话。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点一滴的汇聚融合,在多元化的历史环境下,才造就了今天的新杭州话。杭州话记载了历史,历史也在杭州话上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参考文献:[1]《七修类稿》
[2]《话说杭州话》
[3]《杭州的街巷里弄》
[4]《浙江省人文地理资料》
[5]《杭州古代城市史》
[6]《咸淳临安志》
1160214327
制药1403 毛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