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组织炎和丹毒的区别
外科中西医诊断对照参考
少腹疽病 生于少腹部的有头疽。
发颐病 相当于西医的成人化脓性腮腺炎。儿童急性腮腺炎中医诊断为痄腮。
流注病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深部脓肿、 髂窝脓肿。
无头疽病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统称,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 性关节炎。
附骨疽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胯腹痈病 生于胯腹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相当于腹股沟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腹股沟脓肿。
窦道 窦道
编码 中医诊断 BWG000 痔病 BWG000 内痔病 BWG000 外痔病 BWG000 混合痔病
BWG010 悬珠痔病
肛肠病类
西医诊断及主要特征 痔 内痔 外痔 混合痔 相当于西医的肛乳头纤维瘤及肛隐窝炎(肛窦炎),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 大
蛇腹疔病 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蛇肚的的疔疮病。相当于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病 生于手掌中心的,形如盘中托珠之状的疔疮病。相当于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病 相当于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病
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串的的疔疮病,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 。
烂疔病 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的疔疮病。相当于气性坏疽。
BWV020 肠痈病
西医诊断及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水、火、化学、放射各类烧伤及电击伤。
相当于西医的成人破伤风。 相当于西医的产后破伤风。 相当于西医的新生儿破伤风。
相当于西医的虫咬皮炎
相当于西医的冻伤。按部位中医也诊为:水浸足、水浸手、冻烂疮。全身性冻 伤中医称冻死,西医称冻僵。
相当于西医的毒蛇咬伤
颜面 疔疮病
发生颜面的较大急性化脓性疾病,直径3-6cm。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丹毒和蜂窝织炎区别
疏松组织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称为蜂窝织炎,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分别能降解结缔组织基质的透明质酸和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蔓延扩散造成弥漫性浸润。
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全年可发,常见于春秋两季,好发于小腿、面部。
临床上可见界限清楚的鲜红色水肿性半片,其上有时可出现水疱或血疱,局部淋巴结可以肿大有压痛,反复发作易致象皮肿。
丹毒的病理改变如下,表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表皮剥脱,真皮显著广泛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淋巴管扩张,可见红细胞外溢,慢性丹毒患者淋巴管壁纤维性增厚,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
丹毒涉及的淋巴管网是属于脉管系统,走行于皮下组织。
更简单的说就是管道。
疏松结缔组织就是无定形的细胞群。
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较柔软,具有弹性和韧性。
肉眼观察时呈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 tissue)。
此种组织在机体内分布很广泛,可分布在器官之间,如皮肤和肌肉之间,构成某些器官的外膜或管壁;在组织及细胞之间也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
疏松结缔组织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连接、营养、防御、保护以及修复创伤。
1/ 1。
丹毒名词解释
丹毒名词解释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又称为红斑性丹毒、红斑痧、红斑猩红热等。
丹毒通常由链球菌引起,其中最常见的菌株是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以由其他细菌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丹毒的病因是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皮肤感染。
一般情况下,皮肤的屏障功能可以抵御细菌侵入,但当皮肤受到伤害或存在其他破损时,细菌就会进入皮肤组织,导致丹毒的发生。
丹毒主要通过皮肤的褶皱、裂伤、湿疹、烧伤等处进入体内。
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处出现红肿、疼痛,伴随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感染部位常常呈现边界清晰的红斑,由于红细胞破裂,红斑可逐渐扩大,并可能出现混合感染引起的脓肿。
丹毒常发生在四肢、面部以及其他容易受伤的部位。
丹毒的并发症包括肺炎、淋巴结炎、关节炎等。
严重的丹毒病病例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
丹毒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药物,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清创,保持患处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外部感染的加重。
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注意不要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预防丹毒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期洗澡,保持皮肤的干燥。
避免长时间湿热环境,减少汗液在皮肤上的积聚。
对于伤口或划痕等破损区域要及时进行处理,保持干净,避免感染。
如果有患病的家庭成员,应避免与其共用洗浴用具、衣物等,以免交叉感染。
总之,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
预防和治疗丹毒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时清洁和处理伤口,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痈是一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
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为“落头疸”,“搭背”等。
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范围扩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在中央部表面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
痈形状比疖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
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
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疖,名疖疮,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或结块无头,红肿疼硬,根盘较大,寒热甚微,来势缓慢。
【诊断要点】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易溃、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二者比较如下表44。
疖和疔虽然同是一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二者比较如下表45。
在这里还应指出,须知疖与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与疖有所区别。
表44 痈与疽的比较痈疽属性初病深浅颜色肿状疼痛热度脓液轻重预后阳证急暴皮肉之间焮红,表皮发红高肿根束剧烈灼热稠粘易消易溃易敛良好阴证缓慢筋骨之间白色,皮色不变漫肿或无根不痛或微痛不热或微热稀薄难消难溃难敛较差表45 疖和疔的比较疖疔病因发病季节毒性反应部位皮色形状硬度症状预后暑热之毒,侵犯肌肤夏秋季多见轻随处可见红赤有光有头或无头高突初起硬,溃后软热痛脓泄即减病轻毒浅,良好脏腑蕴热,大毒结聚四季均可发生重头面四肢,阴毛发际皮色不变,周围焮赤如栗米或水泡坚硬根深,周围肿胀木痒或剧痛病重毒深,易走黄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眼科疾病(眼睑病)
1: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有何特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多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单一形态,境界清楚,病程呈急性经过。
去除接触性病因后易自愈或治愈。
再次接触致敏原再发。
2:睑内翻按病因学如何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是什么?(1)痉挛性睑内翻:老年性可做缝线术或眶部轮匝肌折叠术,无眼球者可安装义眼,由包扎绷带引起可去除绷带。
(2)瘢痕性睑内翻:做内睑矫正术。
(3)先天性睑内翻:可先做眼睑按摩,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消失,不能恢复者做内眦赘皮成形手术或缝线术。
3:睑外翻按病因学如何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是什么?(1)痉挛性睑外翻:可用绷带包扎,使眼睑恢复原位。
(2)瘢痕性睑外翻:小的下睑瘢痕可取v字切开,y字缝合术,大片的瘢痕需切除做皮肤移植术。
(3)麻痹性睑外翻:治疗面神经麻痹,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做外眦部睑缘缝合术。
(4)老年性睑外翻:教会拭泪方法,严重者可用kuhnt-szymanoski术矫正或snellen缝线法。
4:何为marcus-gunn综合征?marcus-gunn综合征即下颌瞬目综合征,为一种特殊的、单侧性、先天性、部分性上睑下垂。
当患者咀嚼或张口时,患侧上睑突然开大,出现比对侧位置还高的奇特现象。
可能是动眼神经核与三叉神经核外翼部分或下行神经纤维之间发生联系所致。
5:上睑下垂的临床分型?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1)先天性上睑下垂:多为双侧,有遗传性,为提上睑肌或第三神经核发育不全所致。
(2)后天性上睑下垂: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①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②交感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③肌源性上睑下垂;④机械性上睑下垂;⑤其他:小眼球、无眼球、眼球萎缩等各种原因导致眶脂肪或眶内容物减少,从而引起假性上睑下垂,另外还有癔病性上睑下垂。
6:何为sturg-weber综合征,其眼部及全身表现有哪些?sturg-weber综合征即为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
眼部表现有眼睑火焰痣、结膜和巩膜有血管瘤、虹膜颜色变暗、青光眼、也可伴有脉络膜血管瘤。
丹毒(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 4、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发热可致水 分丧失,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
▪ 5、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
预防
▪ 1、防止皮肤损伤 ▪2、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早期手术治疗 ▪ 3、治疗足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之一 ▪ 4、夏秋之交或春冬之交是本病的好发季节 ▪ 5、饮食宜以清淡为主 ▪ 6、冬季要保暖,夏季要防蚊虫叮咬 ▪ 7、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3、化验: WBC↑、 N↑
特殊型
▪ 水疱性丹毒 ▪ 脓疱性丹毒 ▪ 坏疽性丹毒 ▪ 游走性丹毒 ▪ 复发性丹毒
其他类似疾病
▪ (一)接触性皮炎 明确的接触史;
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 损害边界清楚,瘙痒明 显;一般无畏寒、发热 等全身症状
其他类似疾病
▪ (二)蜂窝组织炎 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
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局部 红、肿、热、痛,但损害边 界不及丹毒清楚;浸润深, 中央红肿显著,破溃后排出 脓液和坏死组织
首选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 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过敏者红霉素 或氧氟沙星 ▪ 4、物理治疗:复发性丹毒紫外线照射 ▪ 5、抬高患肢以利淋巴回流(消肿)
护理
▪ 1、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 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需要隔离
▪ 2、因丹毒有传染性,所以接触病人后一定要用 肥皂洗净双手
表现
▪ 1、局部皮肤片状微隆 起的红疹(鲜红色), 边界清楚,中央较淡 红,随之转为棕黄色。 有烧灼样疼痛,周围 淋巴结常肿大、触痛。 一般不化脓,下肢丹 毒可因淋巴水肿,发 展为“橡皮肿”
橡皮肿
▪ 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 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丹毒与蜂窝组织炎
1.内用药物治疗 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2.外用药物治疗 可用25%~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液湿敷,并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诺氟沙星软膏等)
3.物理治疗;
4.手术治疗。
丹毒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2.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3.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四肢、面部、外阴和肛周等部位;
2.弥散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局部皮温增高,皮损中央红肿明显,严重者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
急性蜂窝组织炎及化脓性腮腺炎Microsoft Word 文档
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有时能引起败血症。
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由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诊断一、好好于下肢、足、痛部、外阴及肛周等处。
二、皮肤损害一般患处呈弥漫性红肿、边界不清,其上可发生水疱,中央炎症明显,局部有疼痛及压痛。
可出现波动、破溃、排脓,亦可不破、吸收、消退。
发生于指(趾)称瘭疽。
慢性蜂窝织炎致局部变硬、萎缩时称硬化性蜂窝织炎。
三、常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四、可有局部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甚至可并发转移性脓肿、败血症。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全身症状剧烈,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炎症有时还或蔓延到纵隔。
由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多种肠道杆菌所引起的蜂窝织炎,又称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在被肠道或沁尿道内容物所污染的会阴部、腹部伤口,局部可检出捻发音,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且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严重。
治疗措施本病相当于中医学“无名肿毒”、“有头疽”“流火”等范畴。
其病因痈疽之毒邪向四周蔓延而发;或外感六淫之邪,郁于肌肤,阻遏经脉,气血凝滞而发;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浊内郁,化热化火,走于肌肤,结聚而发;或皮肤受损,经脉气血循环行受阻,毒热之邪直入于内,感染而发。
蜂窝组织炎和丹毒的区别
蜂窝组织炎和丹毒的区别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蜂窝组织炎和丹毒的区别与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有时临床表现有些重叠,甚至有人不再将二者作硬性的区分。
传统上认为蜂窝组织炎主要是由所引起,而在成人则是由所引起,甚至在是由流行性嗜血杆菌所引起。
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其特点是不易局限,且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
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临床表现常因细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可引起败血症。
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则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丹毒,中医称为“流火”,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有一定的传染性。
致病菌以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迅速,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本病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患处烧灼样痛,出现颜色鲜明,边界清楚,稍高出皮肤的片状红斑(玫瑰色),有时伴小水疱形成,手指轻压褪色,松手很快复红。
随着红、肿区向外蔓延,中心区肤色变暗、脱屑、转为棕黄。
若缺血坏死流出脓液稀薄,粉红色可确定为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区域淋巴结多肿大疼痛。
如下肢丹毒可引起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足癣或血丝虫感染易反复诱发下肢丹毒,重者发展成象皮腿。
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高。
蜂窝组织炎与丹毒的区别在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
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
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出脓汁及坏死组织。
治疗:原则:消除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性、坏死组织等),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外科感染(中医).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 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感染的病原微 生物不同及感染病程的长短,相应症状各 异。
★诊断 (一) 临床检查 1、全身状态:生命体征、营养情况、皮肤色泽、淋巴结等。 2、局部表现:红、肿、热、痛 ;相应的功能障碍。 3、特异表现:绿脓杆菌感染,渗液及敷料呈特有的绿色并 有甜腥味;破伤风出现苦笑面容(张口困难、牙关紧闭、 面部表情收缩、蹙眉、口角缩向外下方) ;气性坏疽( 捻发感及捻发音)。结核面容(面色苍白,两颊潮红,午 后明显 )。 4、相关病史。 (二)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培 养加药敏)、影像检查(软组织影的改变,骨质破坏等)
按感染发生的情况分 1、原发性感染(primary infection):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后 直接导致的组织损害和全身反应; 2、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机体在感染了一种 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 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 的感染。又称次发性感染。 3、条件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非致病菌或毒力 较低的病原微生物由于绝对数量的增多,或人体免疫力下 降而引起的感染。 4、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发生在住院期间 的感染。 5、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指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
使用,导致耐药菌形成及机体菌群失调。
★病因 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病毒、真菌、螺旋体,衣原 体等。 (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1、粘附因子、荚膜。 2、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 (二)人体受感染的原因 1、局部情况:⑴皮肤粘膜缺损⑵管腔阻塞⑶血循障 碍⑷原发疾病。 2、全身抗感染力降低:消耗性疾病、激素、放化疗、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AIDS。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丹毒(秘方数:15)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
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
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
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
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
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
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
《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
”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
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
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
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向熙瑞)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丹毒挂什么科
丹毒挂什么科
一、丹毒挂什么科二、丹毒的中医治疗三、丹毒的疾病诊断
丹毒挂什么科1、丹毒挂什么科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皮肤科。
2、丹毒的治疗
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3、丹毒的食疗方
柳叶枣汤:
【配方】嫩柳叶50g,大枣100g,白糖250g。
【制作】将嫩柳叶洗净,剁烂,装入洁净纱布袋内备用;再将大枣同柳叶包一同故人沙锅内,加清水500ml,浸泡30分钟,置武火上烧沸,改文火煮至枣烂时,再加人500m1清水煎煮。
直至所余煎汁为500m1左右时,熄火待凉,弃渣,用细箩把煎汁虑净,取汁加入白糖煮沸,待晾温,装入已消毒瓶内,密封待用。
【用法】每次服25—50ml。
丹毒的中医治疗辨证用药及方剂:
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
丹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丹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是什么?丹毒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网状淋巴管及浅层蜂窝组织的急性炎症,一般好发小腿和头面部,是淋巴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下面由全国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一下丹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是什么。
丹毒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丹毒的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亦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丹毒的发病机理与病理
丹毒的发病机理为细菌常经足部轻微皮肤伤口侵入,在小腿部发病,或因口、鼻、眼结合膜等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灶扩散,在面部发病。
丹毒为累及皮肤及浅层蜂窝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蜂窝组织炎,蔓延迅速。
病变区域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周围有水肿及以淋巴细胞、嗜中性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浸润涉及真皮层,严重的达皮下组织。
一般不化脓,没有明显的组织坏死。
丹毒属于什么科
丹毒属于什么科
一、丹毒属于什么科1. 丹毒属于什么科2. 丹毒的症状3. 丹毒的原因二、丹毒的治疗三、丹毒的预防
丹毒属于什么科
1、丹毒属于什么科丹毒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管炎,造成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等,甚至可以引起发热、败血症等,可以看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
2、丹毒的症状2.1、限局型为本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一型,在病菌侵入部位发生疼痛。
继之患部皮肤肿胀,出现境界清楚的紫红斑,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有时可有水疱形成。
病损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cm,多发生于手及腕部,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
若手指被侵犯,则指关节疼痛,活动困难。
少数患者伴发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
病损不化脓,消退后也不脱屑,可遗留色素沉着斑。
病人一般不发热,多无全身症状。
如不治疗,一般在2~4周内可自然痊愈。
除少数患者遗留指关节畸形外,一般无后遗症发生。
2.2、弥漫型少见。
皮损形态与限局型相同,但呈弥漫性或全身性分布。
也有呈环状、地图状或奇异形状。
常伴有发热及关节症状。
血培养阴性。
2.3、败血症型罕见。
病人一般没有典型皮损,但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
全身症状重笃,往往伴有关节痛及心、肾等多种内脏损害。
血培养阳性。
死亡率高。
3、丹毒的原因
3.1、引起丹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A族B型的溶血性链球菌被受侵入从而导致的,主要诱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皮肤上出现擦伤或者是其他的轻微小伤,由血行感染引起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或者是擦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护理好,不然的话是会引起丹毒的发生的。
丹毒的发病原因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
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
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
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丹毒发病原因:
1、病原菌经足部轻微的皮肤伤口侵入,在小腿发病。
2、病原菌经口、眼、鼻、眼结膜等处原发感染灶扩散至面部发病。
3、身体其他部位的外伤,手术切口的污染,也可引发丹毒,但多数患者往往找不到明显的感染源。
中医认为血分有热,外感火毒,内外合邪而发。
丹毒生于面者,称“抱头火丹”,生于小腿称“流火”,生于新生儿称“赤游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蜂窝组织炎。
丹毒总结范文
丹毒总结什么是丹毒丹毒,又叫作疮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
它主要通过细菌感染引起,通常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
丹毒通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虽然丹毒很痛苦,但它通常是可以治愈的,只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合适的治疗。
丹毒的症状丹毒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一到三天内出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1.皮肤红肿:感染部位的皮肤通常会变得红肿,有时还会有明显的疱疹和溃疡。
2.疼痛和灼热感:丹毒常常伴随着局部疼痛和灼热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活动和睡眠。
3.发热:丹毒通常会引起全身性的发热,体温可升高到39摄氏度以上。
4.淋巴结肿大:在严重的情况下,身体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引起不适感。
丹毒的传播途径丹毒主要通过细菌感染引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皮肤破损:如果皮肤有伤口、溃疡或者破损,细菌可以通过这些破损的部位进入皮肤,引起感染。
2.直接接触:如果直接接触感染丹毒的人或物体,细菌可以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
3.传播途径:细菌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闭的空间内,细菌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丹毒的治疗方法丹毒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丹毒的主要方法。
医生通常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坚持用药。
2.局部护理: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局部护理,如清洁和消毒感染部位,保持皮肤干燥,并避免穿紧身衣物或化纤衣物。
这有助于减轻感染的症状和促进愈合。
3.休息与保健:在感染期间,患者需要休息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摄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4.控制传播:为了防止丹毒的传播,患者应当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尽量保持个人卫生,遵守医生的建议,并坚持治疗至完全康复。
如何预防丹毒虽然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病,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预防措施来减少患病的风险: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保持身体清洁,特别是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破坏皮肤的伤口。
2.避免与感染者接触:避免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不共用患者的个人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窝组织炎和丹毒的区别
蜂窝组织炎与丹毒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细菌感染,有时临床表现有些重叠,甚至有人不再将二者作硬性的区分。
传统上认为蜂窝组织炎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而丹毒在成人则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甚至在小儿则是由流行性嗜血桿菌所引起。
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其特点是不易局限,且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
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临床表现常因细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可引起败血症。
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则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丹毒,中医称为“流火”,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有一定的传染性。
致病菌以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迅速,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本病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患处烧灼样痛,出现颜色鲜明,边界清楚,稍高出皮肤的片状红斑(玫瑰色),有时伴小水疱形成,手指轻压褪色,松手很快复红。
随着红、肿区向外蔓延,中心区肤色变暗、
脱屑、转为棕黄。
若缺血坏死流出脓液稀薄,粉红色可确定为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区域淋巴结多肿大疼痛。
如下肢丹毒可引起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足癣或血丝虫感染易反复诱发下肢丹毒,重者发展成象皮腿。
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高。
蜂窝组织炎与丹毒的区别在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
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
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出脓汁及坏死组织。
治疗:
原则:消除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性、坏死组织等),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
1.全身治疗:抗菌药物+支持治疗。
首选青霉素,480~800
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持续用药2周左右。
2.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
多邦软膏、龙珠软膏等
3.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4.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