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 (08年真题)广义文化9、(P8) (10年真题)文化政策2、(P5) (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10、(P9) (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3、(P6)文化内涵11、(P9)国别文化4、(P6)文化产品12、(P10)上层文化5、(P7)文化现象13、(P10)底层文化6、(P7)文化事象14、(P11)文化传统7、(P8)文化思潮15、(P11) (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8、(P8)文化观念、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界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6、(P31)通漕四渠2、(P18)仪器观测期7、(P14)地理环境3、(P20)天下8、(P20)地缘4、(P22)九州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5、(P30) “尽地力之教”二、 简答题1、 (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 (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 (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 (P15) (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重点包括:
1.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文化的内涵、外延、特性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对外影响、内部定位等。
3.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4.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5.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6. 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诚信、孝道等。
7.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外文化的互动等。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政策的制定等。
9. 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等。
10. 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利用等。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一些重点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学习和备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 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二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二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消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特点1、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2、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同化力的典型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中国化。
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了境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成的中华文化。
2012年4月8日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中国画的特点⑴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⑵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⑶与诗、书、印密切配合3. 什么叫避违?通过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方式有⑴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⑵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字、近义字代替讳字⑶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用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4.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5.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
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6.什伍里甲制: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组织形式。
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他们负责管理治安,一旦有可以情况要及时上报,什伍里甲由此发展而来。
7.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8.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指的是什么?答:(1)源于齐鲁的儒学文化。
(2)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
(3)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汇集融合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9.简述群体饮食活动的重要内容;10.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
其特点是: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2012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要点一、绪论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具体化伟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2、“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
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3、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5、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观念)文化层。
6、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目的: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定义: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般若学B.涅盘学C.禅宗D.密宗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B.地缘C.亲亲D.同门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什伍里甲制度B.郡县制度C.户籍制度D.宗法制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A.《刑书》B.《法经》C.《秦律》D.《汤刑》5."以物比德"属于( )A.整体思维B.伦理思维C.辨证思维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B.葛洪C.释迦牟尼D.孔子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B.五常C.五伦D.十教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4个B.25个C.26个D.27个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炎帝B.黄帝C.仓颉D.孔子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A.《说文解字》B."书同文"C."文字神赐"D."圣人造字"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6分)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A.佛B.上帝C.超自然神D.天地神祗E.祖先神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A.孝廉B.茂才C.秀才D.贤良方正文学E.探花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宗族祭祀C.军事讨伐D.宗法体系E.家族血缘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A.三月三B.七月七C.春节D.清明E.端午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A."天人合一"B."天人感应"C."天人交胜"D."天人之分"E."重天轻人"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A.生B.旦C.净D.末E.丑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A.健舞B.软舞C.字舞D.花舞E.马舞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A.诗言志B.尚意追求C.中和之美D.尊崇自然E.乐以教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2.《神灭论》3.本草之学4.中体西用论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
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15.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16.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①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②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③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
④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17.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18.中华祖先在创造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19.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20.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1.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22.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24.《尚书》中的《禹贡》篇中,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5.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汇集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骨干。
26.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2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28.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29.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基本是南北方向。
30.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31.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2.“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3.《史记》记载,尧舜时代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3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尚忠。
3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商朝“事鬼”,巫师在商朝政治中占有崇高地位。
36.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37.周人极端重视农业,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38.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这是百家争鸣的背景。
39.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孔子也很看重“礼”;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40.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41.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4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思想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43.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44.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45.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46.秦朝开始实施郡县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47.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48.三老一职是从民间推举出来的,没有行政职务,也没有俸禄,但位在啬夫之上,而且可以直接上书皇帝。
49.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
选官科目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50.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
公府的征辟仕途通达,是士人主要的入仕途径。
51.重农主义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52.武帝整治商贾先是行“筭缗”法,强迫他们自报家产,按财产的多少抽取金额,继而实施“告缗”法,鼓励告发之风,中等财产以上的富家几乎皆遭告发。
53.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
54.武帝的政治,他的曾孙宣帝说得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实际是内法外儒,“王道”对付好人,“霸道”对付坏人。
55.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56.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5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