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青年时期在巴塞尔大学做的五篇演讲的总和,我国学者周国平对它进行了翻译,尼采演讲的方式区别于纯理论的讲述而是通过营造一个老哲学家、青年教师(弟子)、两个大学生之间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畅谈的情境来阐述自己对当时德国的教育现状的看法以及德国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期望。
尼采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批判主要来自于他在学生时代的自我教育经验以及将希腊文化作为理想教育的典范与故乡的教育目标,这也是他思考的感性出发点与理性出发点。尼采认为德国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的倾向即教育的普及化,另一种是缩小教育的倾向即教育内涵的缩小倾向。由于尽量多的知识教育能够导致尽量多的生产和消费能够使人尽量多的多赚钱,所以普及教育成了最受欢迎的国民经济教条之一,这里的教育是人们为了谋生而学习相关的技能,利益、收入变成了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而深造也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教育沦为了谋生手段,在尼采看来这样的教育是一种职业培训而非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不以某一固定的职业为目的的超越生存斗争的学习活动。
教育形式的外延必然导致内涵的缩小,其一表现在日益细化的学术分工,形成了一种“术业有专攻”的局面,人们越学越细,越学越精,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研究的方面十分博学的但在其他方面却所知甚少,尼采称这类人的博学是得了“博学肥胖症”的,而不是真正的人文素养,其二表现在国家对于教育的控制与强化,国家通过将政府职位、军部优待与学校教育挂钩,使得天赋优良的青年不由自主将从政作为学习的目的。此外,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对文化的控制,必然会导致教育与文化的变质。
尼采还指出这两种教育倾向有在新闻界合流的倾向即教育的新闻化,尼采是对新闻界支配教育与文化的趋势是极其厌恶的,他认为新闻界所宣扬的文化都是粗俗与野蛮的,文科中学的语文教学就是新闻支配教育的可靠例子,他宣扬任何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或是有正确艺术感觉的人都对应该对其中的粗俗语言感到天然的恶心。正确艺术感觉的培养有赖于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始于严格的语言训练,包括认真阅读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与严格从事写作练习
在教育的相关机构里既有教育机构也有生计机构,尼采认为教育机构与生计机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他并不反对生计机构,但要求对这两个机构进行严格的区分,他认为文科中学是教育机构着重古典人文教育,实科中学是生计机构着重职业培训,但是以职业为目的的教育使得文科中学与实科中学不断同化,使得教育机构在事实上名存实亡。
尼采强调精英教育,认为教育集中于少数人乃是自然的必然规则,天才是教育的目标,但是尼采精英教育中的少数人是不包括天才的,因为天才并不来源于教育而来源于一种形而上的故乡,带着形而上的来源与使命,是大自然本身产生出来用以解释自己意图的产物,好的教育只是对天才起到养育和保护的责任。精英教育对于少数天赋优良的人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为天才提供好的环境,使之
获得认知尊敬与支持不至于被埋没。
作为大学教师尼采也提出了有关大学教育的相关看法,尼采提出应当以以下三个尺度来衡量大学教育:对哲学的需要、艺术方面的本能、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哲学始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惊疑,而教育就是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哲学的悟性加以保护,所以大学教育应该加强真正的哲学教育,用适当的方式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惊疑引向哲学的思考;尼采提到当是德国的大学与艺术基本毫无关系,而要培养正确的艺术感觉还是要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尼采称古希腊为“真正唯一的教育故乡”,倡导用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古典教育,而通往古典文化的途径仍然是母语训练与对德国经典作品的认真研读。
尼采对于所处时代的教育进行了一次深切的分析与批判,从今天的现实来看他所期望的真正的教育还没有实现,德国教育机构与世界教育的发展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但他的教育观点以及设想的教育未来对于教育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小教全科161
蔡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