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 觉信息进行整合,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 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从 而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
(3)运动控制(协同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 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平衡反应的内容:
迈步反应: 检查体位:被检查者取站立位,检查者握住其
双上肢。 检查方法:向左、右、前、后推动被检查者。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被检查者的脚相应地向
侧方或前方、后方迈出一步,头和躯干出现调 整。
倾斜反应、坐位反应均在出生后7~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迈步反应在出生后15~1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多样性
协调跨关节活动
产生有用行 为
100ms
150ms左 右
动态平衡
感觉系统
判断身体位置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比较、选择﹠结合 感觉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环境作用
踝部肌 腿部肌 躯体肌



产生身体运动
4、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特殊职业选拔需要

移动的人与 物黑暗
前庭觉 重力与空间 移动不平整基底移 非正常运动
位置
动目标或在黑暗中 环境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特征
牵张反射
中 枢 脊髓
兴奋条件 外界刺激
反应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教学课件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教学课件
03
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04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不断发 展,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 YOU
增强协调性
通过身体协调性训练,如身体控 制、肢体协调、反应能力等练习,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预防跌倒
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降低跌倒 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或身体
虚弱的人群中。
训练计划与实施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 目标、方法、频率、时间等。
多样化训练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训练更有趣、更吸引人, 同时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的、手腕和眼睛等部位的训 练,提高个体在细致动作和注意力 方面的协调能力。
平衡能力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平衡板 等训练方式,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进而促进协调功能的发挥。
联合评定的必要性
平衡与协调是日常生 活活动的基础
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 依据
联合评定能够全面评 估个体的功能状况
教学收获与不足
收获 学生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收获与不足
• 学生提高了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 练习。
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 强学习。
协调功能
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以实现身 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协调功能不良可能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和跌倒风 险增加。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重要性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有许多方法和工具可用于评定平衡功能,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平衡评分量表和专业观察。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在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试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估方法。

1.单脚站立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姿势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单脚站立。

测试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2.行走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运动协调能力。

测试者需要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包括前进、后退、侧行和转身等动作。

测试者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会被评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3.姿势控制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如屈腿站立、跪姿或者单脚站立等,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4.眼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视觉干扰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视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或者在摇晃的平台上行走等。

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以上仅是几个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常用测试项目和方法,实际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帮助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此外,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也可以在运动训练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的能力对于提高竞技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摔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或护理计划,帮助个体提高平衡与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全文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康复评定总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以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的目标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预测康复潜力,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以及评估康复疗效。

二、康复评定的意义1. 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2. 评估康复疗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结局: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对患者的康复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三、康复评定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康复评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避免主观臆断。

2. 全面性原则:康复评定应涵盖患者功能障碍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心理等。

3. 动态性原则:康复评定应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定期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个性化原则:康复评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

5. 参与性原则:康复评定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四、康复评定的内容1. 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等。

2.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

3.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等。

4. 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发音清晰度、语言理解与表达、沟通能力等。

5. 心理功能评定:包括情绪、心理适应、生活质量等。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

五、康复评定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功能障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或家属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标准化测试法: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三院康复-康复医学评定 吉林大学康复医学

三院康复-康复医学评定 吉林大学康复医学
对有构音障碍的患者,除了观察患者发音器 官的功能是否正常外,还可以通过仪器对构音器 官进行检查。
(二)失语症及其评定
定义:失语症是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 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 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实际上是由于脑损 伤使原来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受损的一种语 言障碍综合征。常见于脑卒中、颅脑损伤、 脑部肿瘤等。
感觉功能评定
(一)浅感觉
1.痛觉
2.触觉
3.温度觉
感觉功能评定
(二)深感觉
1.运动觉
2.位置觉
3.振动觉
感觉功能评定
(三)复合感觉
1.皮肤定位觉
2.两点辨别觉
3.实体觉 4.体表图形觉
(四的目的与方法,以取得充 分的合作。
2.检查时采取左右、近远端对比的原则,从感觉缺 失区向正常部位逐步移动检查。
Ⅲ 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被轻推时,患者可以维持平衡)
Ⅰ 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
Ⅱ 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
Ⅲ 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
Ⅰ 自身维持平衡10s以上
Ⅱ 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
Ⅲ 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
(2)量表法:Berg平衡量表 满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性。
1. Broca 失语(又称运动 性失语) :
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 家、外科医生Broca接收 了1例51岁病人。他21年 来什么也不说,只能发 “tan”,但他能理解别 人的话。
病人死后,尸解证明左 额叶病变。
186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 论文“我们用左半球说
话”。
Broca失语MR成像
3.检查时被检查者一般宜闭目,以避免主观或暗示 作用。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保护性伸展反应
是指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文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 肢和/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 体,防止摔倒
三种调节机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 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踝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 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时,身体重 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以 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4、平衡的控制条件
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常的肌张力 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 但又不会阻碍运动
②适当的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本体感觉 及前庭觉的信息输入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④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 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 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一、平衡功能评定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人体在坐、站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运动中,均需要保持良好姿势控制和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

(一)分类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的作用下,使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保持稳定状态的过程,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静力性运动)来完成。

2.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姿势调整的过程维持平衡的能力。

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3. 他动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是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和减速),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通过姿势的调整,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二)影响人体平衡的常见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三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也就越好,反之亦然。

影响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常见因素有前庭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肌力、肌张力、视觉、本体感觉、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等,上述任何因素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人体平衡功能障碍。

(三)评定目的平衡功能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平衡功能障碍者,主要目的有判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确定其程度及类型,分析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为制订康复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另外也常用来预测跌倒风险。

(四)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临床上对平衡功能的评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观察法:如三级分法、Semans评定法等;②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 c e S c ale,BB S)、Li n d mar k评定法等;③定量姿势图法:有静态姿势图和动态姿势图之分,都需要依赖昂贵的平衡测试装置进行评定:如B-PHY-1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计算机控制的重心平衡仪等。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方法。

它通常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训练师进行,以判断个体在站立、行走和进行其他动作时的能力和稳定性。

评定平衡功能的常见方法包括:1.静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保持站立姿势,如双脚并拢或单脚站立,来评估其平衡稳定性。

例如,通过让个体尽量保持站立姿势的时间来评估他们的静态平衡能力。

2.动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进行一系列动作,如行走、跳跃或进行各种动作,来评估其动态平衡能力。

例如,通过观察个体在行走时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来评估他们的动态平衡能力。

3.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是指个体在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性。

评定方法可以包括要求个体进行各种协调性动作,如反复做手脚交替动作、进行平衡性的动作等。

通过这些评定方法,专业人员可以了解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或训练方案,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评定的结果还可以用于监测个体的康复进展和指导治疗过程。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的速度
灵活性:观察受试 者在完成指定动作
时的灵活性
评定工具
01
量表:如SF-36、 WHOQOL-BREF等
03
问卷调查:如生活满意度调 查、心理健康调查等
02
仪器:如平衡仪、步态分析 仪等
04
访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访 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
评定流程
确定评定目的: 明确评定的目的 和需求,如康复 治疗、运动表现 等。
2
评定结果分析
协调能力
01
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化测试 方法,如平衡测试、协调测 试等
03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对 协调能力的影响
02
评定结果:根据测试结果, 分析受试者的协调能力水平
04
训练建议:根据评定结果, 为受试者提供针对性的协调 能力训练建议
平衡能力
01
静态平衡:站立、坐立等 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等 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 的平衡反应能力
04
协调平衡:身体各部位协 调配合的平衡能力
05
平衡稳定性: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平衡稳定性
06
平衡持久性:长时间保 持平衡的能力
综合评价
评定结果:协调与平衡功能的综合 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结果,分析协 调与平衡功能的优劣
职业培训
01 02 03 04
01
培训调与平衡的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03
培训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式,如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核和反馈,了 解员工在协调与平衡方面的提升情况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
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
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功能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分为56分,20分钟完成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Berg平衡量表测试
⒈由坐到站 ⒏站立位上肢前伸 ⒐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
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 击地面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 做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均 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协调功能评估-5
⑤闭眼难立征(Romberg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如出现身体
摇晃或倾斜为阳性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⒑转身向后看
⒒转身360 ⒓双足交替踏台阶 ⒔双足前后站立 ⒕单腿站立
“站起-走”计时测试
方法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
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
结果判断 7-10S:正常 10-20S:可疑异常 〉20S:异常
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
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 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 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
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力,
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时身体 倾斜、摇晃,甚至摔倒。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感知与角加速度运动、瞬时直线加速运动
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在躯体 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 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 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进行无困难,闭眼则发生障碍.

协调功能评估-2
②指指试验
嘱患者伸示指、屈肘,然后 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
查者的示指。先睁眼做,后
闭眼做。若总是偏向一侧, 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 损.

协调功能评估-3
平衡的维持机制
前庭(内耳) 系统
视觉系统
躯体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包括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觉三个系统,在
维持平衡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平衡感觉输入
视觉调节系统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
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

平衡测试系统组成
受力平台(force plate) 即压力传感器
记录身体的摇摆情况并将信号输入计算机
显示器
将信息反馈给受检者 计算机及专用软件
计算机在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数据分析,实时描计压
力中心在平板上的投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故也有称平衡测试系统为 计 算 机 动 态 姿 势 图 (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CDP)
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 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受试者对运动的
速度、距离、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距不良、动作不稳, 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步态不规则、稳定性差,即蹒跚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
随意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 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如舞蹈症、手足徐动)。
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
新回到双足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
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运动控制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
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
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
要。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 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 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 了判断人体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 节机制。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
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
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
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
出或跳跃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 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静态平衡

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维持。
动态平衡

肌肉的等张收缩运动维持。

平衡反应
动态平衡
感觉系统
判断身体位置
中 枢 整 合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比较、选择﹠结合 感觉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量表法
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
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
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Berg平衡量表测试、Tinnetti
活动能力量表,站立-走计时测试等。
Berg平衡量表测试
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0、1、2、3、4分,最低为0分,最高
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
发性硬化、小脑疾病、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②耳鼻咽喉科疾病 如眩晕症等;
③骨科疾病或损伤 下肢骨折后、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
置换术后,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 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④其他人群:老年人、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其他评定常用方法
(1)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
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2)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
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 变能力。
(3)握拳试验: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
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评定的内容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行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足过高, 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总看着地走路,闭 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协调功能评估-1
①指鼻试验
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展,示指尖触自己的鼻尖,然后以不 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小脑半 球病变时可看到同侧的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 现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闭眼坐,
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双足靠拢站,足跟
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
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足尖着 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
平衡分类
静态平衡

处于某种特定姿势(如坐、卧)时保
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

自动动态平衡: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 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如由坐到站。 他动动态平衡:人体对外界干扰(如 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

的能力。
平衡种类
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

平衡测试系统
原理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目的
躯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
控制的作用与影响 结果 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 (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 , CDP)
③跟-膝-胫试验 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 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 向下移动。两侧交替。小脑损 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
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
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 者足跟于闭眼时难寻到膝盖。

协调功能评估-4
④轮替试验
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速反复做旋前旋后动作,
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
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 入。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