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1. 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0年:原始货币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货币的概念,直接用物物交换。

但是,一些物品具有交换价值,例如布匹、实物、瓷器等,它们被称为原始货币。

在商周时期,麦子、布匹、印绸成为商品交换媒介,消息传递比以前更快,金属器具的出现和使用,奠定了货币的基础。

青铜是商周时期的主要货币,通常是成包销售。

货币化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商人使用铜钱来代替物品的交换。

铜钱是规格标准化的货币,它可以被熔化并重新铸造。

铜钱为经济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础,使贸易更加方便。

秦朝的始倡一次全国统一货币的改革,并将中国货币化的进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战国时期时就有铜铸的小金锭“交子”,可作百转千挑之用,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种真正的金属型货币。

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寸制”和“両制”铸行量大增,还有两种区别的单位“五铢钱”和“五通”等等。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货币贬值时期。

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问题,北宋政府首次发行纸币。

纸币不仅解决了货币长时间储存和携带的问题,还可以用来印刷钞票,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纸币的流通中,也出现了诸如伪造、盗窃、激励物价等问题。

5. 公元1279年至1911年:银元和钞票时期元朝的银子流通使得货币的逐渐流通变得活跃。

明代的铜元、玉符、宣和换宝等货币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清朝时期,银元成为了流通货币,国货规格化,把一些银元制造成货币。

1935年,国家发行了第一个纸币——五角钞,标志着中国纸币制度的开始。

6. 1911年至今:现代货币时期民国时期的1914年,首次出现了“壹圆纹银币”,标志着中国的近代货币制度已经形成。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货币制度也随之改变,改XX元为人民币,正式脱离了外币的束缚。

此后,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人民币开始稳步上升,被国际认可和欢迎。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从古代至今发生了多次改革。

以下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主要演化过程:1.古代货币:-古代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金、银、铜,以及丝绸、布帛等实物形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壳、布帛,后来发展为青铜器等。

2.铜钱时代:-公元前4世纪,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开始流通。

这些铜钱多为方孔圆形,上面铸有各种文字和图案。

这一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3.纸币的引入:-元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交子”和“会子”。

纸币的引入使得货币交易更加便利,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等问题。

4.清朝货币改革:-清朝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推行“宝贝”、“银元”等新的货币形式,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外汇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5.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实行过地方性货币、私人银行券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

最著名的是1955年进行的“三尺神像”货币改革,推出了新的货币单位人民币。

7.人民币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开放经济。

人民币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升值,推行了分阶段的汇率改革,并于1994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数字货币:-近年来,中国逐渐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试点工作。

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手段,逐渐进入试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迈向数字化时代。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从古代的实物交换到现代的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主要有三种:
一是从木钱到金钱的转变。

中国古代木钱是以木器为媒介的货币,古代木钱有多种形式,如木条、木簋、木片等,古代木钱的特点是其使用范围广泛,但是由于木钱的特殊性,木钱的流通环境受到限制,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钱逐渐被金钱取代。

二是从金钱到纸币的转变。

金钱在古代中国是最主要的货币,金钱的优点是可以抵债,容易流通,但是金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它不易于存储,而且流通成本也很高。

因此,为了解决金钱的不足,中国古代政府在宋朝开始发行纸币,纸币在宋朝后期发行量大大增加,纸币逐渐取代了金钱成为主要的货币。

三是从纸币到现代货币的转变。

纸币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货币,但是纸币的流通存在着一定的不便,它不易于存储和流通,而且易被伪造,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货币应运而生,现代货币的优点是它可以大范围的流通,而且不易被伪造,因此,现代货币已经取代了纸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传统的货币形式,如木钱和金钱,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的古代钱币与货币发展

中国的古代钱币与货币发展

中国的古代钱币与货币发展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钱币历史,其货币发展的变迁与社会的演进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贝壳、刀布财富代表,到后来的金银铜币,再到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中国的货币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货币起源开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发展的历程。

一、贝壳货币时代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朝时期。

那时人们还没有使用金属货币,而是使用贝壳、布帛等物品来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主要以海贝和龟甲贝为主,这样的货币被称为“贝币”。

二、青铜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青铜货币也随之而来。

青铜货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的新阶段。

最早的青铜货币为铜钱,以贝壳为形状铸造,有孔中央可以串起来方便携带。

铜钱以重量为单位,被广泛使用于商业交易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铜钱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也从贝壳形状逐渐演变为方孔圆形状。

方孔圆形的铜钱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三、金银货币时代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使用金银货币。

那时的金银货币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质地优良的金银币成为了贵族和官员们展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金银货币的流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速了国家统一化进程。

然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赝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推出了独特的官方金银币——五铢钱。

五铢钱通过重量来标准化货币的价值,有效地遏制了赝品的生产。

四、纸币时代纸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公元7世纪,北宋政权实行了世界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制度。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换媒介的问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纸币的滥发和信用危机等问题,纸币的流通体系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纸币逐渐贬值。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国也陆续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私人纸币,这些纸币的流通时间、地域和发行数量各不相同。

五、现代货币时代20世纪初,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引进现代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春秋时期,中国最先拥有的货币形态是流通硬币,最初的流通硬币主
要由青铜和铁制成。

史书记载称,春秋时期的硬币“大家小量,各有所制”。

这意味着硬币在形式上有单独的特征,而不是由中央集权制定的统
一标准。

除了硬币,还有一种叫做钱币的货币,一直流传到汉朝。

这种货
币使用的是毛织物,由当地官方统一发放,通常用于购买贵重物品。

汉朝时,人们也开始使用一种金币,它是由一个叫做“金元宝”的金块铸造的,用来支付比较昂贵的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货币的进一步演变。

汉朝时,人们更多地使用流通硬币,硬币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有了圆形的硬币和
方形的硬币,除此之外,还是出现了一种称为“研磨硬币”的新型货币。

此后,随着铸币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汉朝硬币变得更加准确,有了更加精
美的装饰图案,并有各地统一使用的标准。

古代中国的钱币制度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的钱币制度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的钱币制度历史演变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钱币制度的演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钱币制度便开始逐渐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钱币制度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先商、西周时期的钱贝和多种换算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形式是贝币,绳子串成一条一百二十寸长的贝曲可成一贝;十贝为一斤,一百贝为一两。

这种硬质贝壳因较疏松和易破碎而不便流通。

据《周礼》记载,周公“作革之器五:铭、须、柷、听、鞚”中的鞚即是硬化的革币。

周昭王时期,又有用铜或铁制成的小方块钱,叫“方孔圆钱”,边上原来有齿,用依齿而计价,《说文解字》举“俶金”为例,指由十六个样板组成,每一板上钉有十枚方孔圆钱,上方刻有价值和重量。

西周时期,贝中采用甲骨文的一些图案。

同时,古代中国还有一些用于金银交换的计价工具,例如金丝、银丝等。

铜铸的刀币、铲币、镂空铜钱等也十分流行。

天子设立的货币监督机构“钱庄”,永远是一种直接或间接掌握货币发行权的机构。

二、秦汉时期的“刀、布、钱统一制”秦皇汉武后期实行“刀、布、钱统一制”,全面铸造青铜币。

西汉以后,随着工业和贸易发展,战国时期商家铸的各种图案钱纷纷被禁。

至汉(公元前202-公元220)代,各地开始焊接铁环于青铜钱上,以便悬挂,或钉缀文字图案于青铜钱上,它们被称为“凿金铜钱”。

到了晋(公元265-420)代和南北朝(公元420-589)时期,青铜钱的铸造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便衍生出了竹、皮、铁、铜、铁、漆、陶等材料制成的各种代用品。

三、光武中兴和隋唐的货币制度改革汉朝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制虽然发展迅速,但缺乏统一,各地钱币混乱,流通不畅。

唐太宗时期,经过多次改革,终于制定出了统一制度,规范钱贝,“采用重平法,统一重量制度,建立市辖的课赋制度,铸造统一的货币,并规定与特定物品等值进行交换。

”隋唐时期人民使用的钞票,长120厘米,宽50厘米,纸币上写有“慶通元年”(621年)字样,票面上绘有龙形和其他图案,有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每两年就换新的一种颜色。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历代货币形式演变及流通

中国历代货币形式演变及流通

中国历代货币形式演变及流通湖北薛天明货币的出现是交换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是货币也随之发展,先后出现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

一、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也随之出现,最初的交换形式主要是实物互为交换为主。

到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在夏代,考古表明,贝作为等价交换物出现,成为自然货币。

现代发现的属夏代年代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贝存在便是佐证。

在商代,贝作货币被广泛使用。

从商墓中贝的普遍出现和甲骨卜辞中有关贝的记载来看,贝至少在商代已经作为贷币使用了,除海产自然贝外,还有人工制作的骨贝、石贝、玉贝、铜贝等。

铜贝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原始的金属货币。

西周时期在商品交换中,主要货币仍是贝,铜(当时称金)也被用着交换媒介,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但民间仍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春秋前期,进行商品交换主要用货币、工具或铜之类的实物作为等价物。

到春秋晚期出现金属铸币,战国时各国金属货币的铸造增多,并广泛地流通。

大致说来,铲形币,通行于秦、宋、韩、魏;刀形币通行于齐,刀币和布币又通行于燕、赵;圜钱(又称环钱)通行于东周、秦及赵、魏两国的部分地区;圆钱(圆形方孔,战国后期诞生)齐、燕、秦都曾铸行。

铜贝(蚁鼻钱)主要通行于楚。

此外,还有金银钱币。

金属铸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重量货币的推行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也统一了贷币。

秦统一废除了六国的贷币,规定贷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单位是“半两”,成为重量货币的始祖。

西汉仍以黄金和铜钱为贷币,以铜钱为主。

西汉初,始许民间铸钱,汉武帝时,禁止私铸,发行统一贷币五铢钱。

虽王莽代汉后屡次改革币制,但引起货币货币纷杂,东汉建立后,恢复了汉武帝时开始发行的五铢钱,贷币统一,现加上关卡的减少,山泽禁令的放驰,交通的发展,这些都给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的货币形式经历了由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的转变,并最终发展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

1. 实物货币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交换物品时采用等价交换的方式,即以物易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选择一些较为稀有、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物品作为货币,如贝壳、玉石等。

这种以实物作为货币的形式被称为"实物货币"。

2. 铜钱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国开始使用铜质货币,这标志着货币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铜钱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易,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铜钱货币体系。

3. 纸币时期公元7世纪,唐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钱",这是货币形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

纸币的出现,不仅方便了货币的流通,也为未来的信用货币奠定了基础。

之后,各朝代均有纸币发行,但一直未能形成完善的纸币货币体系。

4. 近代货币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近代银行业和现代货币体系。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开始正式发行流通,成为新中国的法定货币。

5. 信用货币体系的确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信用货币体系。

现代信用货币主要依赖于国家信用,具有无限流通性和无固定本源价值等特点,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态变迁的客观规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演进过程,最终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货币体系。

中国古代货币章程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章程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

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

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

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 “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

⑵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

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

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变迁。

货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基础,也是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体现。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的演变以及货币制度的功能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

二、货币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布帛等实物货币。

这些实物货币在交易中起到了一定的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贸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不适应商品交换的需求,人们开始探索更便捷高效的货币形式。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1. 金属货币在商周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兴起。

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青铜器,如铜贝、铜璧等,它们具备了便携性和持久性,方便人们进行交易。

随后,铸造铁制钱币的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成为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2. 纸币随着宋代纸张的广泛使用,纸币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

南宋时期,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后纸币逐渐普及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纸币的出现解决了金属货币运输不便携的问题,推动了经济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四、货币制度的功能1. 交易媒介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

货币的使用使得交换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换,同时也便于价格的计量和比较。

2. 价值尺度货币具有明确的价值尺度功能,可以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大小,方便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换。

货币价值的稳定与公信力是维护货币制度稳健运行的关键。

3. 财富储藏货币具有价值储存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来储存财富,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

4. 政治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也与政治权力的象征有关。

统治者通过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来展示自身的政治实力和统治地位。

五、货币制度的变革与演进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进。

货币制度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元代,蒙古帝国推行了纸币并实行铸币经营的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五次重大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
是天然的货币,如贝壳、兽骨等,后来逐渐出现了人工制作的货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在早期,各种货币的形
状非常杂乱,后来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圆形或方形的货币。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
国家都有自己的铸币,但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所有的铸币权都收归中央,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在早期,货币的名称
和价值是由文书来规定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通宝、元宝等固定的货币名称和价值。

5.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
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就是从自然到人工、从杂乱到统一、从地方到中央、从文书到固定名称和价值、从金属到纸币。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到统一的过程。

秦朝通过统一六国,确立了圆形方孔的圆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标准。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变,以及黄金计量单位的变化。

汉代的货币制度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黄金与铜钱为主,但黄金的计量单位从溢改为了斤。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是主流的货币形式。

唐朝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开始改革货币制度,废除了通行720年的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形制沿用秦朝方孔圆钱,但规定每十文重一两。

这一改革标志着唐朝货币制度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对稳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此外,唐朝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古代中国的铸币制度和货币发展

古代中国的铸币制度和货币发展

古代中国的铸币制度和货币发展自古以来,货币作为物物交换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悠久,而古代中国的铸币制度更是在推动货币流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印记。

铸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代。

那时普遍使用的是贝壳、玉石、铜锭等货币形式。

而进入周代,铸币制度逐渐成型。

周朝的货币主要由半两和短刀组成,此时的铸币机制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进行,始创了古代中国的铸币权力中央化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铸币制度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和演进。

古代中国有着众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货币发展特点,例如秦汉时期的刀、布、印、钱等货币形式,唐代的五铢钱等。

在这些朝代中,铸币制度也逐步趋于规范化,甚至有了专门的钱局来管理货币发行。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不仅有着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内涵。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印章文化”与铸币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铜印、铜镜等铸造中,刻制的文案往往与铸造地点、时间和权力关系等相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除了文化价值,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货币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货币的不断流通和使用,商品交换也逐渐从单纯的物物交换转变为现金购买,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的铸币制度和货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古代的货币制度是贵金属与实物货币的混合,这种制度并不完美。

货币的发行量和质量不稳定,时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同时,铸币制度的实行也常常浪费社会资源,给国家造成了负担。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和铸币制度变迁充满了文化、历史和经济内涵,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现代社会,货币在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和应用,但研究和探讨古代铸币制度和货币发展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货币的进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进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进化与发展中国古代货币是一个非常复杂、丰富的话题。

在中国人的历史中,货币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汉代之前,以布币、交子、称引、外贸换等方式流通,而汉朝开始铸造真铜、五铢的货币。

在中国古代,货币的进化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商周时期,货币被称为称钱,也就是以重量来计算的财物。

到了战国时期,货币逐渐发展成为了铜钱、秦币,并传承至汉朝时期。

唐代后,货币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了铁钱、银钱、纸币、货币令等。

直到明清时期,我国铸造货币达到了井喷的程度,银元、铜元、红军印钞票等各种形式的货币不断出现。

货币在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不仅是贸易中流通的媒介,更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象征。

在古代,铜钱通常都有国王或国君的名字、头像、纪年等文字浮雕,以显示权力和文化的强大。

例如,在明代,铜钱大多都刻有“大明宝钞”、“钱当十”等字样,以加强皇权意识。

货币的进化是一种历史的进程,它不仅反映着当时人们生产和交换方式的变化,更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变化和特点。

在个体生产和交换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中,货币是个体交换的必然形式。

货币的大量流通和不断演化,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从货币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货币进化的过程完全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

在古代商品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货币发挥了重要的媒介性作用。

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货币的作用不会改变,它始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货币发展的历史,不仅包括货币的形式和使用方式的改变,还涉及到货币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变化。

在金钱、利益和政治权力博弈的历史中,货币伴随着历代朝代的兴衰、经济的发展进步、民族文明的继承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汉朝铸造的五铢钱和唐代的开元通宝等,至今被人们珍藏收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进化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而中国古代货币的多样性、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

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

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

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

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

(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

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

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

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

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

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3)其它古籍也有记载,如:《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4)“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5)《盐铁论》:“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6)等等。

从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我国最早的原始货币主要是上述一些物品,其中有金、银、铜、贝、玉、珠、龟甲等物;也有人们的日常用品,如农具钱、布(镈)和渔猎工具刀。

原始货币产生的年代,据说是“虞夏”或“夏后”时代,也有说是神农、黄帝时代的。

如以夏代(前2100—1600年)计算,至少也有四千余年了。

但是,这些古籍的记述过于简略,而且都是后人追述的,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质,还需结合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加以研究核实。

二、贝币贝壳在中国古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是大家都想获得的价值极高的东西,因此人们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称做宝贝。

从古代文字结构看,凡是同货币、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赏赐、宝货、贫贱等等。

可见,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就已经是起货币作用的价值尺度了。

据考证,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了。

在偃师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中,除发现了人们作为货币使用的天然贝外,还有经过加工制作的骨贝和石贝。

(7)二里头类型文化的断代,介于龙山文化(8)和二里冈商代前期文化之间,应该是夏代晚期的遗址,因此这一发现可以说明夏末商初时期贝币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了。

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的出现,表明当时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应用,才以仿制贝来代替真贝。

可以认为,这一时期贝的功能,应为兼有装饰品和货币的两种作用。

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

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

(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

(11)在已知的这些记载中,把贝用来作为赏赐品的情况比其他任何物品都多。

货币职能已逐渐成为贝的主要作用。

古籍《尚书·盘庚篇》记述了盘庚斥责他的臣僚们贪求贝玉的行为,告诫他们要“无总于货宝”。

可见早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时,贝就成为人们经常贪求的财宝了。

贝所以能具有这样的品格,根本原因是它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代表一定价值并能换来多种物品的货币了,而不单纯是装饰品。

殷墟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海贝有七千枚之多,(12)益都埠屯一号大墓出土贝三千七百九十枚,(13)其他商代中晚期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数百枚贝的现象,这些表明贝的数量显示了货币财富的多少,贝是当时通行的主要货币。

贝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最早的货币,一是由于它具有天然美丽的形态和色彩斑斓的花纹、光泽,同时又被古代先民看作是象征美好和吉利的护符,所以人们都乐于互相赠予或珍藏。

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它具有很多作为媒介物的优点,比如它能以枚为单位,便于计数;坚固耐磨,轻巧灵便,便于携带和授受;它的产量不多,得来不易,不致流通过滥。

海贝有一百多个品种,被用作货币最普遍的是齿贝,它的长短大小在一寸左右。

此外还有紫贝、玄贝、大贝等。

大贝作为货币在商代已有记载,殷《戊辰彝铭》:“戊辰师锡鬯廿卣、贝”;《庚午父乙鼎铭》:“作册友史锡贝”,(14)据郭沫若考证,“贝”就是大贝。

《尚书·大传》中也有“大贝百朋”的话。

殷墟妇好墓出土实物中的一种大贝,比一般的海贝体积大得多,可能就是这种贝,它的价值应比一般的海贝要高。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的贝字写成、看,被当作货币的贝,可能还有类似河蚌的双壳贝。

贝币发展到鼎盛时期,真贝的数量不足,仿制贝日渐增多。

现在已知的仿制贝种类有:珧贝、(15)石贝、骨贝、角贝、贝以及各种金属贝,如铜贝、金贝、包金贝等。

贝币在流通中,最初以枚或个为单位。

商末周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作用和流通围扩大了,贝币的计算单位就逐渐改为“朋”。

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

根据朋字的写法,以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一朋的数量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

现在出土的贝币,有不少是有穿孔的,一孔的、二孔的、三孔的都有,这是绳穿的遗迹。

在商代以朋计数的尚少,进入西周后,各种文字中记载贝币数量时,以朋为单位就多起来了。

如《诗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16)西周青铜器也有“易贝十朋”、“易贝五十朋”等铭文,所记数额都在十朋以上。

以朋计数的贝币的购买力有多大,现在已知的材料很少。

西周初期的《遽伯睘彝铭》,记述铸造本器的费用为:“用贝十朋又■朋”,意即铸造它花费了十四朋贝币。

周恭王三年的《卫盉铭》记载:“堇(瑾)章(璋)才八十朋,氒(厥)■”;“赤虎(琥)两、麂■(韨)两、■■一,才廿朋”,(17)说明瑾璋(美玉制的礼器)值贝币八十朋,两件赤琥、两件麂韨(麂皮制的祭服蔽膝)、一件■■(画有花纹的蔽膝),共值贝币十朋。

可以认为,这就是当时的物价了。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贝币逐渐流行。

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都曾出土过这种铜贝币(18),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最早的小亚细亚的里底亚(Lydia)铸币,要早四、五个世纪。

大约在周恭王以后,铜贝币的使用就逐渐增多起来。

现在已知的铜贝币,大体有两类:一是形体凸起,齿纹成曲线,比较像真贝;另一类形体扁平,齿纹成直线,使用较方便。

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

寽(lǜ)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

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

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

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围。

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

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上述贝币流通的整个时期,能起价值尺度和其他货币职能作用的物品还有:金、银、铜、龟甲、珠玉、布帛等,但这些都不占主要地位。

到西周末春秋初期,铜贝以及金属铜块的流通使用已相当广泛,它的作用和流通围都超过了以往的天然贝,从而逐渐取代了天然贝的主要货币地位。

春秋以后,金属贝也逐渐衰落。

至始皇改革币制时,明确规定禁止用贝作货币,从此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三、早期的铜铸币我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金、银、铜等都曾担任过一般等价物,起过某种货币媒介作用。

由于当时金、银的产量很少,而铜的开采和冶炼相对地比较容易,于是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从生产工具、兵器、祭祀的礼器到日常生活器具,都逐渐用铜制造。

这时,铜的货币媒介作用也随着它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逐步扩大。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已达到了相当精美的水平,铜块、铜饼等铜制的货币也随之出现,并与贝、金、银、谷、帛等货币同时流通。

历史上关于铜制货币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不少了。

西周青铜彝器铭文中,有许多关于用铜来赏赐、处罚或缴获铜货币的记述。

如周成王时《禽铭》:“王易(赐)金百寽”,周昭王时的《■伯铭》:“■伯从王伐反荆,寽金”,周穆王时的《臤觯铭》:“易赤金”,(21)这里所说的金,显然都指的是铜而不是黄金,说明铜在西周时期已发展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货币了。

这一时期铜制货币的形态,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生铜块,现在已知的有不规则的块状、饼状、钣状。

1975年金坛县鳖墩西周墓葬曾出土过这种青铜块。

1976年临潼县零口街西周遗址,也曾出土过作为货币的铜饼。

这种铜饼呈圆形饼状,直径约二十厘米。

从各种资料来看,这种无定形的铜制货币,是早期铜铸币的初始类型,属于称量货币,它的计算单位与铜贝一样是寽。

到春秋时期,牛耕、冶铁、煮盐等先进技术相继出现,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使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原来的以贝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解体,铜贝和无定形铜块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铜铸币。

这种新型货币,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一直延续到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时止,在全国围流通至少有五、六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