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方案)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
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
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
普通话标准一点。
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
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
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
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作为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保持逻辑思路清晰,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
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
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
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
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
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第六章电压电阻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较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会使用电压表;第七章欧姆定律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第八章电功率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第九章电与磁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7篇)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7篇)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引导讨论:(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1.质量的概念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质量的单位(1) 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你身体的质量、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4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4篇】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
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
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
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
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初中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1. 掌握波速的公式c= 。
初中物理教案(5篇)
初中物理教案(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6篇)
初中物理教案(6篇)物理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知道测量有误差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多媒体教学物理教案模板篇二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讲解: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求:ρ解: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初中物理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初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 ℃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 、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 、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实际的联络,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才能和猜测假设才能.〔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才能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汇报,理论活动,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2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各种猜测:〔2〕制定方案与实验表格:〔3〕数据分析^p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教学过程老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渐渐停下来;滑冰运发动到终点时停顿用力后渐渐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程度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2〕布置小活动.〔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外表,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道了大小和作用点,如今你还想知道什么?观看视频,考虑现象共同点和原因.生:由于有摩擦.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生:简单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2.设置理论小活动,进展猜测〔1〕布置小活动.〔2〕师:请大家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测根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测,开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展猜测,比方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测和猜测根据.〔有些猜测不合理或猜测正确但根据有偏向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讨论.〕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和设计方案〔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师:用弹簧测力计程度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测.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测进展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展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测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那么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浸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正确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实验操作〔简单表述〕滑动摩擦力大小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4 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展考虑.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外表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程度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4.进展实验,记录搜集数据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方案后进展实验,并作好记录.进展实验,如实记录搜集数据.5.分析^p 交流,得出结论师:请各小组分析^p 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化研究,只作为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分析^p 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进展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6.总结与评估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化的研究吗?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化考虑.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方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方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考虑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展举例.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生:带____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播放气垫船图片〔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光滑油;轴承中的滚珠.〔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光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考虑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挪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挪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比照发现,摩擦力变小了.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光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课后作业相应练习册;小论文:假设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教学反应〔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场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2〕科学探究中猜测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测还是较多的.〔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备注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渐渐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2〕滑冰运发动到终点时停顿用力后渐渐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初中物理教案2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初中物理教案1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那么的铁块,不规那么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那么铁块和不规那么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防止,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考前须知,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初中物理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案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案内容:力的认识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3.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6. 课后作业: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案内容:重力与质量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的计算。
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2)新课: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二力平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会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篇1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初中物理教案引言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1.物理研究什么课本图 0 一 1 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
(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一:学生实验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
才能休证笔帽不动。
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 一 2 实验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
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
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
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
(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
)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
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 实验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
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
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
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
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课本图0—5 实验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② 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
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 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⑤ 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⑥ 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
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
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
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
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实验八:牛顿管实验(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
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
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
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
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
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说明做为一门新课的开始,前言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了解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时,要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简单的直述,看似严谨但会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
不仅有悖于物理是有趣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应把这个观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
因此在简单的导言之后,便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一些曾引起神奇感的自然现象,并通过简单分类使学生粗知物理研究的内容。
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暗示了物理研究的内容和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
通过一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阐明物理是有趣的。
力图通过这些使学生感到新厅、意外的实验,把物理的有趣表现在无言之中,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用实验,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物理是有用的,运用置疑和列举事例的方法讲授。
通过多方面的置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蕴藏着许多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而物理知识是揭开这些秘密的基础,学好物理非常必要。
怎样学好物理是通过一组学生能够理解的实验—一物体下落实验—一创设学物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会应如何观察、实验。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观察和实验中的思维活动,既是学习方法的熏陶,也能帮助学生破除对物理学习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 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 p = w / t 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
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
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 2 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活动ⅰ阅读讨论阅读活动卡 p16 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 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