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PPt课件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单质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 物、单质、化合物):
纯净物、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 什么不同?
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 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其它因素:
1、物质的颗粒大小;2、外力等
1、物质为什么会有三态变化?相同质 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
所占的体积相同吗? 2、物体为什么会有热胀冷缩现象?
3、1+1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等于2吗?5mL 酒精和5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多少?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起了变化,变
三、分子的构成
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物质的 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同种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不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原子
一、原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相似。
二、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小结
一、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发生物理变化时: 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改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有答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可以再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以为原子是简单的、不能分割的实心球体。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 汤姆生 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知道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理解辨析1、原子能否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在其他条件下还能再分。
二、原子的构成⎧⎧⎨⎪⎨⎩⎪⎩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核外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理解辨析1、原子核有什么特点?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就是电子运动的区域。
原子核虽然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体积小、相对质量较大。
三、原子中各粒子的电性四、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理解辨析1、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吗?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但某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无中子。
五、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1、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中子不带电,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相等。
例题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C)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中子数例题2、有关原子带电情况的解释正确的是(B)A.原子中质子带浮负电,电子带正电B.原子核带正电C.电子不带电D.电子和中子电荷中和使得原子不带电例题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5)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6)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7)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8)质量与氢-1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质子、中子;(9)质量最小的的是电子;(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分子和原子(含答案解析).docx
分子和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当然我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变甜了、在花园经过会闻到花香、樟脑丸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特点呢?实验: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1+1=2吗?”那么5mL水与5mL酒精混合为什么小于等于10ml呢?二. 微观粒子的种类1.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 化学变化的本质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 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点一:微观粒子的共性例1.分子与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是连在一起的没间隔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分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和原子间都有间隙。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课件
所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哦!
分子的特征之一:
活动与探究一:请阅读书本P50页活动与探究 已知:氨气和酚酞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其原因是:
考考你
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活动与探究二:
用量筒分别取20毫升酒精与20毫升水,然后混合
现象: 20+20 <40 原因:酒精与水混合模拟实验
分子的特征之三:
学习完本节课我知道了: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轻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它们溶于水以后就形成了氨水和酚酞溶液, 它们混合就会呈现红色
烧杯A 烧杯B 现 象
解 释
现象及分析
烧杯A 烧杯B
现 变红色 不变色 象
氨气分子在 由于氨气分子
解 不断运动, 只能在大烧杯
释
遇到烧杯A中 的酚酞变色
中运动
通过氨水的扩散实验我们发现了:
分子的特征之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为什么气体比固体容易压缩? 2、漫步在桂花树下为什么会有浓浓的花香呢? 3、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晾干?
4、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让我们一起来魔术揭秘:
同学们之所以还不认识我这个水分子,是因为我实在是太渺 小了,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我,必须用先进的电 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我的存在,我的质量大约为3×10-26 kg,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大小的水分子,这个数字 究竟有多大呢?如果14亿中国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 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够数完呢。
人教版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_优质课件
氢 和电子所1 带的电量相0 等,但电 1
氦 性相反,2 所以原子不2 显电性。 2
碳
6
6
6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铁
26
30
26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观察下表 ,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1
0
1
氦
2
2
2
2
钠
11
11
12
11
氯
17
17
18
1909年至1911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 他的合作者通过α粒子的 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 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a粒子轰击金箔视频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原子的发现历程 3.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 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 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 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 阳运转一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上核。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原子的结构
原子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 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所带正电荷数称 为核电荷数
(带正电) 中 子
(不带电)
电 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 (带负电)单位负电荷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思考2:原子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 那么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
知识回顾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题是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微观奥秘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
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已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等宏观知识。
但对物质的微粒性等微观内容没有经验和基础。
一切从起点开始,在学习中应一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渡过宏观与微观大门。
本节课给学生建立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继《课题1 水的组成》引入,是因为对于水,学生只知道它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的宏观组成是不够的,还需明白水是由水分子这种微观粒子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件
2、离子的表示方法: 离子结构示意图 +11 2 8
+17 2 8 8
离子符号
Na+
Cl-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数值前符号在后, 1可以省略不写。 如:Na+ Mg2+ Cl- O2-
原子中: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S2- 表示3个硫离子
4、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 质子数<核外
电子数
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表示法
阳离子
联系
Na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原子
带正电
Na+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带负电
Cl-
阴离子
5.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名称 硫酸根离子
碳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
学生练习
3、从“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中, 选出适当的微粒名称填写下列空白。 (1)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分子 。 (2)在原子结构中不显电性的是 中子,带正电荷的 是 质子 ,带负电荷的是 电子 。 (3)一般来说,同一种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 是 质子数和电子数 。 (4)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 。
因此原子核带正电,数目跟质子相等。
分析表格
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随笔学习内容: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课型新知预展课教学随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抽象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理解,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1、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课前热身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假如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讨论】1、展示: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问题:这说明了什么?2、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结论:3、总结:原子的基本性质:教学随笔学习过程:4、分子和原子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分子原子概念性质联系区别四、巩固新知,拓展延伸1、以下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A.水 B.二氧化碳 C.石墨 D.空气2、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4、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5、以下图是气体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6、以下说法中,准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7、用“分子”或“原子”填入以下空格。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分子和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的内容。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今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为继续学习原子结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2.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3.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4.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活动四:如下图: 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B、C两个小烧 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A,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烧杯C置于大烧杯外。观 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供信息:酚酞溶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
【习题4】物质为何有三态的变化?试用分子 的基本性质解释. {小结}:物质的状态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本 身都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一般来 说: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小,气体分子之间 的间隔最大。
状态变
固体
液体
气体
【习题5】:“比较出真知”,比较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刚同学利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得出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论。下 面是他设计的实验: B烧杯中液体变红色 在第一步中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的结论是 酚酞试液遇水不变色,遇氨水变红色 。 第一步: 第二步:酚酞试液
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即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由分子构 成的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即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分子和原子
1、化学变化时,分子是否改变,化学性质也变了? 分子是怎样变的呢?物理变化呢?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 的化学性质也改变(即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 性质不同);物理变化是,分子本身不改变,分子的化学性 质保持了。 2、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
稀有气体、金属、某些固态非金属(硫、磷、碳)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能是分子或原子(关键看它是由 分子还是原子构成的) 6、试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 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9 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 变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 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 “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 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 新分子的?
例:电解水
O
H
O
H
通电
H
H
H
O
O
H H H
重新 组合 H H
HH
水分子
(H2O)
分为氢 原子和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H2) (O2)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分子和原子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练习
一、分子
1、基本性质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 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 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1)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试列举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哪些物 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 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水和大多数气体(除稀 有气体)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和非 金属固体
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纯净物、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
区 别 联 系 注 意
在化学变化后,分子变成了新 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 大小、性质都不变。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也是 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要大些。但不能笼统认为 分子比原子大。
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 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 可分。
形状变
状态变
固体 液体 气体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固体 液体 气体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是否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也 变了?分子是怎样变的呢?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相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原 子运动加快。 似 子运动加快。 (3)原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点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 性质不同。 性质不同。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 (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 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 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 “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 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 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 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 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藁城市常安镇中学Biblioteka 郝玉凯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 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 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 地“跑”了。
氨水使“树”上沾有酚 酞的棉花变红。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