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科举制度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度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c8debd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4.png)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火力猛轰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
小说家吴敬梓在开篇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中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呐喊。
一、明清科举制度是一张不断收缩的无形的罗网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设立科举制度,吸引和收买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
统治者的软硬兼施,使得科举考试这条荣身之路越来越拥挤,文人学子们甚至把八股文章奉作神明而顶礼膜拜。
鲁编修虔诚地宣扬:“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八股文居然有疗饥止痛的奇效。
受功名利禄的诱惑,儒生们埋头死读内容大多陈腐艰深、脱离实际的经书和注疏。
不少人穷经皓首几十年,也未能将书的微言大义读懂读透。
一些通过科举阶梯获得功名的读书人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常识也不懂。
山东学道范进不知苏轼是何人,儒生匡超人不知“先儒”为何意,张静斋等八股信徒居然不知八股由何人制定。
书未读透,知识贫乏,所写的文章也自然是内容空乏,套话连篇。
治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但儒生们崇尚空谈而疏于实践,庸俗愚昧,毫无治国之能,甚至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由于“一心只读圣贤书”,厌弃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进、范进、权勿用等人都曾深陷在穷困潦倒之中。
倪霜锋穷经皓首,至死方悔:“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
”卧闲草堂第二十四回末评语指出:“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
”二、明清科举制度是一口吞噬良知和人性的黑洞文人学子学的是孔孟之道,做文章是代圣贤立言,那么他们是否身体力行,真心诚意地将古代圣贤们所宣扬的进步思想发扬光大呢?我们还是听听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的话:“到他(杜少卿)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25e2e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0.png)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库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
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知县。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42cb63804d2b160b4ec0a2.png)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我精心:制度大全户籍科举合伙人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绩效工资宿舍管理企业会计安全生产管理人民代表大会食品安全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清代的学校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
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
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
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
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
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 私塾、社学、义学。
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
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担任教师。
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6b0ba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6.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士人的制度之一。
该制度不仅对于个人的前途和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迫使当代政府进行改革。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随着唐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并在宋代达到巅峰。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棣继续保留了科举制度,但在制度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定额分配和选拔标准等方面。
二、明代科举制度面临的问题明代科举制度在起初的几十年里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是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导致了思想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其次,买官卖官现象严重,导致了官场腐败和人才流失。
此外,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对于实际能力和才华的考察不够全面。
三、清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尝试清代政府意识到科举制度的问题,因此在清朝的早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首先是康熙帝的改革,他取消了明代的乡试,改为三考制,并且增加了考察官员的政治道德和实际才能的内容。
康熙帝的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
随后,雍正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包括加强考官的监督和选拔、增加选才的广度和深度、减少文言文的比重等。
雍正帝的改革尝试为后续的科举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改革幅度不大,仍未能完全解决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乾嘉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进入乾嘉时期,乾隆帝开始了持续的科举制度改革,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乾嘉时期的科举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的调整、增加真实面试和著作等方面。
此外,乾嘉时期还开始了对于士人教育的改革,提倡实用主义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乾嘉时期的科举改革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使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能力的考察,为士人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方式。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ff8a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7.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科举考试制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开创了一种社会奖赏和选拔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教育途径。
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则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最为完备和具有规范性的考试制度。
下面本文将从考试范围、考试标准、考试内容三个层面全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考试范围:三元、会元、解元明代、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取进士预备人选,会试和殿试则是终极选拔。
而在明清两代时期,被评为进士的人被称为“三元”,即:“乡试一元,会试二元,殿试三元”。
三元的称呼也是源自于明代。
这种三元制度充分显示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高境界,也是这种科举考试制度的一大特点。
乡试考试范围涵盖贡生。
贡生是指已经通过举人及其他考试的人。
乡试考试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文科和武科。
文科主要考试内容是诗文赋,且题目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武科主要考试内容是武艺和兵法。
明清时期,文科和武科的比例是两者各占一半左右。
会试的范围是考取乡试合格的人员。
会试是明清时期最具规模和重要性的一级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
会试中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即策论和经义,其中策论是针对应试者的散文功力和文思才能的,经义则考察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
殿试是最后一级考试,因为是在宫廷中举行,也被称为“殿中试”。
主要范围是考取会试合格的人员。
殿试是对应试者素质、文化水平和应变能力的最终检验。
内容涵盖经义、策论、诗赋等。
殿试结束后,评定出来的三元将荣膺进士之名,并获得皇帝颁发的一匹官品布帛和赏赐。
考试标准:不照顾身份和性别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一个集选择、培养、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制,通过考试培养和评价人才,实现选拔和社会奖励。
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照顾身份和性别。
身份不高、社会阶层不尊贵的人们如果能够过关,就有进入士林,士人中担任官职的机会。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7adb7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f.png)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体制,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对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科举制度采用的是遴选制度,考生通过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最终选出适合进入官场的人才。
这种选拔方式独具优势,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进入官场的机会,成为国家的官员。
科举制度实现了政治晋升的社会流动,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
因此,科举制度推动了明清时期官僚体制的规范化。
各级官员的选拔不再像唐代那样采用推荐制,而是通过考试获得资格。
这种改变,大大减少了党派和宗派对官员任命的干预,使得官职制度更加公正和规范化。
此外,科举制度也加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科举考试鼓励了人们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学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
这对于中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科举制度对社会性别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受到的限制也比较严重。
但是,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这种现状。
科举制度对女性的影响明显,使得明清时期的女性逐渐成为了一个受尊重的社会群体。
虽然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的女性数量很少,但是科举制度依然打破了对女性的固有认识。
女性也开始通过正当的途径进入政府机构,并在社会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明清时期的女性在文化上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三、科举制度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读书成为了许多人的目标,延安文化的形成逐渐出现了。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学习经典文献。
由于经典文献涵盖了许多领域,这也使得明清时期的人们能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此外,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大手笔的书籍被广泛出版。
这些书籍成为后人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因此,科举制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45a4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3.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1. 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文人选拔制度的一种,起源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特点、影响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2.1 考试内容与形式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乡试是初级考试,通过后可以晋级参加会试;会试是中级考试,通过后可以进入最重要的殿试。
文科考生主要被要求写文章、诗词等表达自己才华;而武科考生则需要进行武艺演示和军事策略等测试。
2.2 参与者条件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限于贵族子弟,士人出身也可以参加。
然而,由于贵族子弟们通常享有更好教育资源和家庭背景,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2.3 考生成就与前途通过各个阶段的科举考试后,成功者可以成为进士,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科举考试的成功与否对个人前途和社会地位有着重要影响。
3. 科举制度的特点3.1 社会选拔机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减少了等级身份对于选拔的限制,并确保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3.2 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科举考试强调儒学知识和文化,促进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培养了大量具备儒学背景的官员,为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提供极大帮助。
3.3 制度变革与局限性尽管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有着显著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虽然可以选拔到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才,但由于考题过分注重经典和创新思维较少,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未被发现。
此外,科举仅开放给男子参加,女性无法参与。
4. 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4.1 社会流动性与机会公平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打破了贵族世袭的限制,使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
它对社会流动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允许人们通过个人才华和努力来获得更高地位。
4.2 教育与文化发展科举考试需要考生学习广泛的经书、古文等内容,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与学问水平。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4a3f38e53a580217fcfe14.png)
明清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一、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1、背景: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减弱,科举制度进入中落时期,但是开辟了以四书取士的先河;到了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时期;清朝基本沿袭了明制。
不同的是在顺治时期,实行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一榜,主要是为了鼓励汉人参加科举考试,有殿试头三名只授予汉人,有“旗人不占鼎甲”的说法。
2、官职:提学管:也称提学宪臣或学院,享受人们的尊敬,与督、抚、司平起平坐,主要掌管学校事务,主持官学的入学考试。
提调官:管理校舍的修建等职务,主要管理后勤事务,与提学管分工协作,领导地方教育机构。
3、国子监是明清中央教育机构,从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当官。
明朝监生主要分为四类(1)荫监:官宦子弟入监(2)例监:纳捐入监(3)举监:举人入监(4)贡监:由府州县的生员中选拔出来直接进入国子监。
清朝的国子监生分为监生和贡生。
贡生是贡于王庭之义。
主要有岁贡(按资历深浅挨次开贡);恩贡(遇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的年份,岁贡出贡);拔贡(各省学政对各学生生员进行专门考试,优中选优);优贡(每三年一次各省学政考取,每省不过数人);副贡(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资取得)。
4、考试程序(1)童试(县府级):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提学主持。
通过院试的人被称为生员,生员被分为三类,分别是廪生、增生和附生。
廪生能够享受国家补助,增生不能,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按地缘比例人数也有所不同;附生主要是指新进的生员。
通过童试的人被称为秀才。
童试只是进入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前提。
(2)乡试(省级):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秋季,所以又称大比和秋闱。
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考生考试的地方称贡院,考一科考三天,不能离开贡院,吃住均在里面,考完才能放出。
(3)会试(中央礼部):在乡试后的第二天春天的礼部举行,又称礼闱和春闱。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e2ba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b.png)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在明、清两个朝代实行。
该制度将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
明代科举制度是在唐代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乡试是最初的选拔阶段,考取者称为举人。
乡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和诗赋等科目。
在乡试中,只有成绩优异的考生才能晋身会试。
会试是乡试合格者的第二个选拔阶段,也是相互比拼的关键阶段。
会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种经典文本的写作和解析。
在会试中,考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并进行解析。
会试成绩优秀者晋身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选拔阶段,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策问和质询。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解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和学识。
殿试结束后,考生的试卷会送到皇帝那里,由皇帝进行最终的评判。
科举制度在明代后期有所调整,在清代进一步完善。
清代的科举制度分为两个级别:乡试和会试,没有殿试。
与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儒家经典的解读和讲授,忽视了对现实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的考查。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提升了社会上升通道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促使各地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发展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科举制度还强调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限制了人才的来源,使得政府官员主要来源于读书人,忽略了其他领域的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科举制度腐败成为了普遍现象,考官以权力谋私利,贿赂、舞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总的来说,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有一些问题,但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作用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f82e1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a.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作用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
科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真正成为全国性制度是在宋代开始的。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概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唐宋时期相比,有着一些本质的不同。
其中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明代擢贡举试、三元及第之后就直接进士,而清代则增设了会试环节。
此外,还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制度中用词的不同,考试地点的变化等等。
但是,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个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府、州、县的乡试、会试、殿试。
在乡试中,考生需要经过县级官员的选拔,获得资格参加下一级的考试。
在会试中,考生需要前往省会进行考试,会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文学功底和品德修养。
成功通过会试后,考生将会前往北京参加红衣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资格上有很高的门槛。
在殿试中,除了文学方面的考察外,还需要考生进行礼仪方面的考察,进一步测试考生的素质。
二、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表现得非常成功。
通过科举制度,中国社会中的是非曲直、忠奸让位于恩信、才艺,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实现了政治竞争的无血之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士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科举制度也为建立中国的官僚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科举制度建立在一种严格的等级体系上,使得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体系的运作确保了中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得到合适的管理,并保障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最后,科举制度为个人提供了事件的机会。
一方面,考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并获得取得更好的地位和机会,另一方面,成功通过考试的人也可以获得政治或文化上的名声和影响力。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a522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b.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是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体制,它不仅仅是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接续了宋元时代的基本框架,经过细化和改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最大影响就是巩固了社会等级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只有出身士人家庭的人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得以向上流动。
这就意味着,科举制度将人才选拔与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等级的存在。
其次,科举制度还对于社会价值观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带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因此,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普遍认为成为一个官员是最高的荣耀和成功象征。
无论贫富、农商,大多数人都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科举制度不仅限制了人才的流动范围,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人们对官员身份的崇拜,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经济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生命周期体系。
无论是为了参加考试还是为了备考,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书院和私塾,专门为考生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这种培训机构的建立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印刷业和纸张业等。
同时,科举制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
由于许多农民为了给子弟备考参加科举,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导致农业的耕作难以得到充分保证,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科举制度还通过士人的智识储备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明清时期,士人们必须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这就要求士人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科举制度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积累。
许多士人在备考期间会涉猎各种书籍,使得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
论明清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论明清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1f0fcc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7.png)
论明清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明清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学校教育是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下,为更好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而设立的教学机构。
二者在历史上既相互依存,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明清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
明清科举制明清两个时期的科举都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次次的科举考试来选拔优秀的人才。
该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考试的目的就是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而这其中不少被接受考试的人就是来自于一些私塾、永乐大典等教学机构的学生。
因此,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且科举考试也成了不少人获得学校教育、普及知识的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考试蒙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考试内容也有一定的偏向性,所以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为了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某些学习机构往往会将教育重点放在考试内容等短期目标上,而忽视了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内容的教授。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为中小学生进行的教育机构,主要以学校为载体。
俗话说,教育事业执笔人,师者传道、受者备己,正因为有了学校教育的存在,才有了未来的希望。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接受传统文化、语文、数学等基础性教育,还能往往接触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课程。
学校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也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各种对学校教育的深度改革,学生们在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也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学科内容,并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明清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历史中,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生们往往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首屈一指的学府,接受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通过学习,为社会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的缺乏,以及教学重点不完全在知识普及方面的情况。
明清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分析
![明清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c011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8.png)
明清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分析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在明清两朝发生了一定的变革,这些变革对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两朝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明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分析明初,朱元璋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制度来控制士族,并提高官吏的素质。
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明成祖朱棣开始推行九品锜头制,改革后考生的数量有限,且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士族势力膨胀和提高官吏素质的目的。
此外,在明代后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又有了新的变革。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提出了大一统的“科举一条龙”制度,史称“嘉靖科举”,总括升降,以福建扬州二省、顺次排第、一贡(朝廷选授的乡试中榜首合格者)以大同年的名额分配为依据,以科举个别命题、分省独立考试为实施形式。
这个制度比之前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也更能够满足明朝时期官吏素质的需求。
在明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中,这些变革的主要作用是,一是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二是保证了统治集团中新贵势力的壮大,三是提高了文化普及的程度,四是为明朝提供了强大的官吏队伍。
清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与作用分析清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早清和中晚清。
早清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明代,只是在贵州、云南设立了会试,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考试科目,举行了诸如舟车试等考试形式。
中晚清时期,随着清室逐渐稳定,科举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首先,清朝康熙年间,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取消了明代的庶吉士一职,改为中书舍人。
随后,在雍正年间,又废除了八股诗制,使得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应用能力。
这些变革,使得清代科举制度在某些方面比明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和实用。
第二个变革是科举制度逐渐开放,使得考试范围扩大。
在康熙年间,清廷在北京设立了六衙(军机、文选、贡生、国子监、上书房)制度,进一步增加了考试机会。
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
![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369e9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0.png)
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在明清时代,科举考试被视为社会上升渠道的唯一途径,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基本构成科举制度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基本构成有三个方面: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分为三类: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选拔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省级的选拔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成为进士。
二、科举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主要是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选拔人才的效率。
其中最主要的变革有如下几个方面:1、考试的内容和科目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主要以诗歌和文章为主,文笔动人、才情横溢者容易得分。
但到了明中期,科举考试逐渐向科学、理论方向发展,皇帝要求考生对诸如天文、地理、算术等学科有所了解。
到了清代,科举考试更加注重经学、儒学及策论、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考试科目逐渐固定化,难度也日渐提高。
2、考试的策问形式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考试策问形式也不断改变。
明朝时期,策问重在考察考生的文笔和才气,致力于挖掘考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将之化繁为简,以点带面地论述实际问题。
到了清代,考试策问开始向政治、历史、社会及人性等方面发展,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性特征。
3、考试的制度和程序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制度和程序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在明朝时期,科举考试是由州县、府州和京城三级分别进行的。
在清朝时期,由地方州县的乡试选拔优秀的考生参加会试和殿试,最终选拔成功者被任命为官员或进入教育场所。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晚明、清代社会固定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法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存在加强了文化教育,使得中国人民拥有了高水平的教育水平。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674739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a.png)
明清科举制度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从唐代开始兴盛,而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历经改革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最为普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本文将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明代才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考试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政治需要密切相关。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提高官员的素质,采用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此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明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朝廷在科举制度中加大了对经学的重视,注重考核文化素养。
清代科举制度除了选拔官员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官员的涨官、出使等。
因此,科举制度成为清代社会中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考试内容明清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策问和会试。
1. 策问策问是指由朝廷出题,考生提交作答材料的过程。
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撰写议论文、策论等。
策问的重点在于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辩论能力和知识积累。
2. 会试会试是由朝廷组织的面试环节,考察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才智。
考生需要在官员面前回答问题,进行辩论和争辩。
会试的设立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能够真实地了解考生的能力和品质。
三、考试程序明清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1. 乡试乡试是第一轮的选拔。
每个省份按照规定的比例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参加乡试。
乡试考题由地方官员出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史学以及政治方面的知识。
乡试的成绩优秀者可以晋级到下一轮的会试。
2. 会试会试是乡试的后续考试,每个省份选拔出的优秀考生参加会试。
会试一般在京城进行,由朝廷选派高级官员担任考官。
会试主要考查考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终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b95a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7.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兴起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这个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的中国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构成、人才选拔、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了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明皇元年(公元627年)设立科举制度,实行选拔官僚的方式,并在每年举行一次三场殿试的大规模考试,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其中,明代宣德年间,科举制度开始进入成熟期,改变了贵族世袭的选拔制度,成为贡生参加科考,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制度构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组成。
乡试是由各级县官挑选士人进行的一场校验文化知识和修养的考试,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等课本知识和一些基本学问。
会试是在省级层面进行的文化考试,通常选取各地优秀的举人进行,共有12道考题,包括诗文、论、史、子、集等。
最后殿试是在北京皇宫内进行的文化考试,考取合格者被授予进士称号,成为官场中的高级文人。
三、人才选拔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选拔人才,这个制度不仅是从大量知识分子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而且还设立了许多专门机构,以照顾那些社会地位较低但才能优秀的人。
由于在科举制度中,只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有可能置身于官场,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并进入官场。
因此,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寒门贵子”的代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四、文化影响科举制度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人才选拔方面,还在文化传承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让许多知识分子因为“科考”而专心读书,考试的升级和内容的扩大,也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241dd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a.png)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这一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以士子为中心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士子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士阶的人。
在这个制度中,士子是非常重要的群体。
他们被认为是有学问、有品行、有思想的人,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也被称为“士人制度”。
其次,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非常显著的地方特色。
首先是科举考试具有固定周期和地点。
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每三年一次的省试,每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周期。
而地点,也是非常固定的,乡试在县城举行,省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
这种方式,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了考官和考生之间的暗箱操作。
其次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对于一个合格的士人,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科举考试的题目,不仅来自于经典书籍,也来自于现实社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在考试的评分标准上,也非常严格,准确、公正、客观是评分标准的核心。
再次,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也非常重视官场经验的积累。
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获得官职,但不是所有的士子都能够立即跻身官场。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在地方中小官职中积累经验,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官场之路打下基础。
这也是科举制度,和其他的选拔人才方式的主要区别之一。
最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具有很多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是成本问题,每一次科举考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当时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其次是腐败问题,虽然科举考试遵循着严谨的评分标准,但在考官和考生之间,还是会产生暗箱操作,腐败问题时常发生。
第三是选人问题,科举制度虽然可以选拔到有学问的人才,但也存在选人不当的问题,缺乏严格的评测标准,导致官场上出现了很多的奸臣和无能的官员。
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迁
![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6ac34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6.png)
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迁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革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迁。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多次经历繁荣和衰落。
早在唐朝,就有了类似科举制度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要追溯到隋朝。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明代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进行的是乡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可进入京师参加殿试。
最终成为进士后,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朝廷任职。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也有所改变。
清朝相较于明朝的区别在于派遣官员的范围发生了改变,清朝开始不再局限于汉族官员的选拔。
清代实行了两个制度——庶吉士和进士。
庶吉士是欧洲文化渗透到中国后绥靖政策下,引进的类似大使秘书一般的职务。
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后,就可以成为官吏。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为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方面,科举制度加速了知识分子的誉声,并促进了文学、书法、绘画、历史学等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刺激了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民间文化多种多样,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均是以取得进士及以上的职位来标志身份之高,而内阁、外交机构等领导人员熟稔拗口的反学大字。
科举制度对文化的推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繁荣发展,这直接拉起文化的质量和数量。
到底什么是好的思想和文化呢?就是政府的人事选拔有指向性,让一个屏气凝神的文艺工作者有目标地去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随波逐流。
科举制度倡导成功、合格的人才,相信这些人才会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
科举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6918d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e.png)
科举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追溯到隋唐时期。
它在明清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经济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选拔不再依赖家族背景和财富,而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力为依据。
这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激发了更多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许多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断学习进修,这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此外,科举制度还鼓励人们投身于知识和文化领域,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举制度在政治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儒学经典和礼法制度,这使得科举考试不仅成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也成为传承儒家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官员通过科举制度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后,会受到更多的政治教育和训练,这也有助于确保他们在施政中能够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另外,科举制度在社会文化方面对明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提倡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推崇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如孝、忠、仁等。
这种重视文化和道德修养的思想与社会风气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以德治国的文化氛围。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的崛起和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科举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享有特权和地位,但即便未能成为官员,他们也可以凭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获得名声和社会地位。
这为文人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并丰富了社会的文化生活。
然而,在科举制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
这导致一些官员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但在实际施政中缺乏能力和经验,从而影响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施也造成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例如富商和土地豪强往往能通过金钱和关系影响考试结果,从而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愈发突出。
明清科举制度述略
![明清科举制度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67fb252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8.png)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豫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者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坐。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者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普通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中文题目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英文题目The reg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开题报告内容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从隋唐创立至清末废止,对于科举制度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然而对于科场之上针对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的研究却很少。
研究贡院的一系列规制意义重大,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是古代考试中最完善最成熟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典范,而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目前学术界在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以及刘海峰的《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中提到了贡院及其规制的形成,在冯海清的《河南贡院与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中讲述了贡院的终结。
通过刘海峰的《中国科举史》一书了解到贡院通过对报考人员资格的审查、考场地点的设置、考试评卷的标准、录取任用等各个环节,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比较严密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来保证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选拔优秀的人才。
但是大多数的文章只是在讲述贡院,而对贡院规制的研究除了刘海峰的《中国科举史》有所体现外,其他的仅体现在对待舞弊现象的防治手段上。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贡院与科举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了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的积极意义,这个部分又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分别是贡院规制促进科举向公平公正方向发展,促进了科举考试的法制化,确保了科举的严密化以及权威性。
第三部分是是从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方面来分析的,作为衰落的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其死板僵化和对人性的扭曲也非常突出三、研究步骤与进度2011年 11月——搜集资料,确定选题2011年11月—2012年2月:进行文章材料搜集并到当地文联进行访问2011年11月——2012年3月初:撰写开题报告2012年3月15日——4月20日:撰写论文,完成论文初稿2012年4月25日——5月20日:修改论文,完成论文二稿2012年5月21日——5月28日:完成论文三稿,定稿2012年6月2日——答辩开题报告内容四、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归纳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法五、主要参考文献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2.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李树:《中国科举史话》,齐鲁书社,2004年5.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沈阳出版社,2005年6.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社,2004年7.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明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8.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石家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沈阳出版社,2005年10.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11.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3.杨晓霞:《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4.陈剩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与反舞弊》,《长自学刊》,1998年第4期15.王先锋:《明清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渭南师专学报》,1998年第四期16.何立高:《中国历代预防科场弊端的举措》,《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10月第13卷第四期指导教师意见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进度符合要求,资料较全面。
符合开题要求,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同意开题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指导、实验)情况记录时间指导教师意见教师签名2011年11月同意开题2012年3月15日——4月20日1、建议各级标题重拟,更加明确简洁2、文章各段落间注意衔接性过渡自然,要有逻辑性3、论文结构要完整,开头要阐明本文的写作意义4、文章结构基本合理,但未能突出重点,建议在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中,各选取一个重点论述5、论述不要游离于中心思想之外,注意史论结合,论文要有史料为依据2012年4月25日——5月20日1、小结应围绕贡院规制的积极、消极方面,进行完整概括,不要脱离主题2、论文结构要完整,摘要、关键词、意义都要有3、所有引文都要有注释,史料要注明出处4、按照建议进行认真修改,注意文字通顺,段落间衔接自然5、三稿要严格按照历史论文格式要求打印2012年5月21日——5月28日1、注意修改文章摘要和关键词2、文中错别字要仔细修改3、注释和参考文献要严格规范格式4、英文标题与摘要格式需要修改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工作总结及自我评价工作总结2012年1月,我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时至今日,论文答辩已经完毕。
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经历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的毕业论文终于落下了帷幕。
回想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受,我感慨万千,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收获。
首先是在指导老师高立迎的指点下,确定了选题范围,然后查找相关书籍,撰写开题报告,并交与老师审阅。
2012年3月初,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讨论中我的题目定了下来,是: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
当开题报告定下来的时候,我当时便立刻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浩瀚的书海真是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我将这一困难告诉了指导老师,在高老师细心的指导下,终于使我对论文的方向和方法有了掌握。
4月初,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了,我开始着手论文的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就及时和高老师联系,并和同学互相交流。
在大家的帮助下,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论文也慢慢成型。
4月底5月初,论文基本成形,然后交给指导老师进行批阅。
随后经过指导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阅、信息反馈,我也一遍又一遍修改论文,当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打字、排版、校对的任务后整个人都很累,但同时看着我的毕业论文稿件我的心里是甜的,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在论文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
6月2号,论文答辩,答辩过程中,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论文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指正,答辩完毕后,我虚心吸取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我的论文重新作了修改与完善。
在此更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高立迎,是您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
从尊敬的指导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在此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学生签名: 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审核表形式审查内容项目是否无封面完整准确√文稿为A4打印稿√文字编排格式规范统一√有中文摘要(含3~5个中文关键词)√有外文摘要(含3~5个外文关键词)√正文标题完整规范√正文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正文无错别字或病句√图表设计与绘制规范√正文字数理科和艺术类专业不少于5000字其他文科类专业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参考文献数量(理科、艺术类15篇以上,文科20篇以上)√参考文献含两篇外文资料√参考文献序号在文中有标注√特殊专业毕业设计的软件附光盘等载体√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形式审查(合格)(填合格或不合格)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注:在“是、否、无”相应的空格里打“√”。
“否”指未达到规范要求,“无”指没有相应要求和项目。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语朱茜同学的毕业论文《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题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中国古代史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文章对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中完善的贡院以及规制所形成的一套严格的考试程序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重点论述了贡院规制从法律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
文章的新颖之处在于对贡院规制消极方面的论述,尤其是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人性的扭曲的分析。
论文为本人独立完成,文章论据较充分,论点正确,中心思想较突出,结构较完整,文字较流畅。
符合历史论文的格式要求。
朱茜同学在论写作过程中,认真和指导教师讨论选题,收集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基本了解了本题目已有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写作框架和论文提纲,按时提交了开题报告。
在论文写作中,虚心听取指导教师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了基本反映本人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论文合格,同意参加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续)评阅教师评语朱茜同学的毕业论文《贡院规制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题比较恰当,属于本学科范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文章对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中,针对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的及其研究贡院的一系列意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文章重点较突出,结构较完整,文字较流畅。
符合历史论文的格式要求。
按时完成并提交论文。
同意参加论文答辩。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指导教师评分考核项目满分评分工作量10 10 文献阅读与外文翻译10 8 学术水平与实际能力30 25 综合应用基础理论能力(理)论证能力(文)30 19 论文撰写质量10 8 学习态度10 10 合计100 80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议表陈述时间分钟问答时间分钟答辩情况记录记录员签名: 年月日答辩小组构成姓名职称系(教研室)组长高立迎副教授中国史教研室小组成员陈亚平教授专门史教研室董玉梅副教授史学理论教研室答辩小组意见指标考核项目满分评分答辩评分学术水平与实际能力30论文撰写质量10综合应用基础理论能力(理)论证能力(文)30内容陈述及回答问题情况30合计10080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等级总分=答辩评分 80 ×40%+指导教师评分 80 ×60% = 80分等级:良好答辩委员会构成姓名职称系(教研室)主任陈亚平教授专门史教研室委员马占钧讲师中国史教研室王杰瑜副教授专门史教研室杨玮讲师史学理论教研室白雪副教授世界史教研室王丽讲师中国史教研室陈一风讲师专门史教研室答辩委员会意见主任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