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研究

综观近几年对学前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围绕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

首先,运用道德叙事法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从道德叙事法的研究角度上,许多研究者又从不同的叙事方法上对儿童品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比如说,从民间故事法的角度,民间故事促进儿童的归属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让儿童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又有学者运用童话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学前儿童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同时也是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传授给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儿童就可以辨别真善美丑,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话故事正好切合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也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相符合,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相契合。

其次,通过中国古代蒙学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比如说,《弟子规》中蕴含的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又如《颜氏家训》中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主旨、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就有很深刻的论述,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德艺周厚”,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广泛化,扩展到孝仁礼仪,同时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要得当,要做到“教而有爱”。

第二,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偏离、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反社会情绪等心理和道德的危机。大多数研究者一般从探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意义入手,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道德问题:学习动机弱化、人格发展受阻、心理问题凸显、行为出现偏差、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念扭曲和传统美德缺失等。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等多种角度剖析和论述了这些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存在的道德问题入手,从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

第三,对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启蒙阶段,家庭德育具有重要启蒙作用且伴随幼儿终身,但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成果并不明显。许多研究者以此为契机,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对策几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以期达到提高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当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前儿童年龄还小,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其次,重言传轻身教。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父母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为人处事,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本,对孩子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对自己则很宽松,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不仅让孩子产生困惑,而且在说服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缺乏说服力。最后,教育功利化的思想价值观,影响良好道德观念品质形成。随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推进与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取代了很多优秀教育传统思想和方式。功利化的心态,功利化的消费观念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在改变着父母的教养观念。父母寄希望通过超负荷教育,有利于其子女能日后立足社会。出现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尤其忽视幼儿在精神上的快乐体验。针对这类问题,家长要确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理念,改变不当德育理念;改变重言传轻身教的教育行为,遵循科学的教育方式;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教育合力等。

此外,还有的研究者从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从儿童说谎的角度等对儿童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

小学生品德研究

历来研究者对小学生的品德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发展的角度,而是教育实践的角度。

第一,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品德。

有的研究者从小学生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几种小学德育的策略。学生品德形成有其特定规律,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重在实践,重在行为;多种开端行的特点,小学品德教育过程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沿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最后形成道德习惯为终极目标;社会性的特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以及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特点。针对小学生品德教育过程表现出的特点,释放学生被压抑的主体性,全力营造学生品德体验环境,无疑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获求学生品德教育最大成功的有效办法,主要包括:扮演角色体验、创设情境体验、作业实践体验、诱发情感体验等。

有的研究者从构建多方联合互动的教育新体系出发,提出实施“班级为轴,家庭课堂为点,年级为线,学校为面,社区为辅,政策为柱”的立交桥工程,突出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系统性、针对性、整体性、综合性和方向性。引导儿童“学会做人”,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解抱负及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承担起的重大责任。

也有的研究者从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来谈小学品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的邮寄整

合。认为小学德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好的语文教育能发挥品德教育功能,同时德育又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阅读训练、习作训练中接受熏陶和从课外阅读中引导自我教育等三方面可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整合。

还有的研究者从小学品德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观念与教学新理念有着激烈的冲突,加上当前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许多教师教学观念依然封闭,无法跟上新课标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有的研究者提出要:顺应学生兴趣,注重师生互动;打开课堂,开放教学模式;结合生活,进行多角度教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等。

第二,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品德。

有的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要让小学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小学品德教学只有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凸显品德教育的生活本质,才能让教学有效性得以发挥,也才能提高品德的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凸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全面性、全程性,进而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生活小主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学习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受到了品德教育,也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的研究者从农村学校德育的角度,对创新德育体系提出思考。首先,要美化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美好品质。其次,注重施教主体的榜样作用,达到表率育人。再次,学科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对学生品德的作用。最后,构建家校网络,达到共同育人。家校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网络,教师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对孩子齐抓共管。

还有的研究者从小学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小学品德教学问题的策略。问题一是品德教育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在中国很多地区,小学品德教育根本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品德教育课的老师往往由退休的老师或或班主任兼任,严重影响了授课的效果。问题二是品德教育课流于形式,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一些老师在讲授思想品德教育课时,往往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产生厌烦的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实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