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81ef22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1.png)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在社会中穿梭忙碌的人们,身上一定要需要两种最重要的东西,一种是知识,而另一种是道德。
如果说知识是进入社会,贡献社会的法宝,那么,道德就是立足于社会的身份证。
没有道德,就不能在社会中生存。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道德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道德的小故事篇一:吴隐之的节俭故事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古人道德的小故事篇二:始终乐观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大哲学者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
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
屋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
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一栋大楼里。
这栋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
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气;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e724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0.png)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道德是立足社会的身份证,任何人都不应该丢失这一珍贵的东西。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高尚的观念。
没有道德的人,是绝(决)对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一:杨瞻诚信无私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
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
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
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明史》)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古人崇尚道德的故事篇二:宋濂谨守诚信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
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c0996f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c.png)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名人积德行善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1——苏东波《德育古监》苏东坡 (乐善好施,乃获吉地)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宋朝文坛的三位巨匠。
相传他们文章会那麽出名,跟苏轼(东坡居士)曾祖母坟墓的风水有关。
苏东坡的祖父端正道人,乐善好施。
曾经有一位异人,接受他许多恩惠。
那位异人因此告诉端正道人说:「你对我这麽好,我无法报答,我有两个穴地,一个会致富,一个会尊贵,希望你选择一个穴!」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孙读书,而不愿他们有钱!」於是,那位异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盏灯,在穴地上点燃,虽然有风,灯火仍不会熄灭。
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亲的遗体下葬在那块地。
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文章名震天下。
苏洵遇到大家饥荒或收成欠佳时,便卖田地来救济乡里的灾民。
等到稻谷成熟,别人要偿还时,他却坚辞不接受。
甚至,家产弄光了好几次,仍然毫不后悔。
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后来却成为一名儒。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事迹2——范仲淹常存善念,地灵人杰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从建寺以来,人们在寺里只许谈论生命、慈悲、安详、和谐、真理等语言。
日子久了,这座寺院便酝酿了一股很强的念波,许多病人走进这座寺院,疾病便告痊愈。
由此可见:心念对於风水和环境的影响。
《生命的旋风》范仲淹的人生理论范仲淹,字希文。
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
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算命先生回答:「不行!」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麽高,为什麽一下子降低这麽多呢?」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人才!」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df56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6.png)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诚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许多名人以及普通百姓所崇尚。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尚道德观念,更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樊迟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有一次,孔子告诉樊迟:“你去给我买一匹马。
”樊迟照办,买了一匹相当贵重的良马送回给孔子。
孔子接过马后,却没有付钱,而是告诉樊迟:“你退回这匹马去吧。
”樊迟问孔子:“为什么?”孔子回答:“我不能用你所做的贼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在面对不诚信的行为时,宁愿放弃也不愿接受。
他不但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品德,也教育了樊迟及其他学生。
孔子以身作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张仪以信守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略家。
在公元前308年,秦国担心魏国会违约,决定先行出兵,占领魏国的旅人山。
然而,张仪担任秦国使者,他坚守信守约定的原则,以道义和信誉说服了秦王。
张仪亲自上表劝阻称:“背约的话,秦国的信誉将受到破坏,违背信守约的文化传统。
”最终,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消了先发制人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张仪以信守约的行为,保护了秦国的信誉和名誉。
他深知信誉对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影响。
故事三:贾谊的执着诚信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坚守诚信的原则,为人正直,不言而信。
据说有一次贾谊为人表白,但被女方拒绝。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追求,直到女方答应了他的感情。
他的执着和诚信令对方信服,最终成功得到了她的芳心。
贾谊的故事传颂许多年,他的诚信成了品德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诚实和坚持都能够带来成功。
诚实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结语以上是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人崇尚诚信的态度和行为。
无论是孔子的坚守原则、张仪的以信守约或者贾谊的执着诚信,这些名人的行为都彰显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观。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
![传统文化故事 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147882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孔融让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四岁时将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
吃小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长者、爱护幼小的道德观念。
2.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
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选择良好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
3.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孝子为了救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用自己
的体温融化冰,最终得到鲤鱼的故事。
这个故事弘扬了孝顺、奉献和牺牲的道德品质。
4.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亲自杀猪兑现承诺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5.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学者杨时为了请教程颐而在其家门外等待,直到雪积了
一尺多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教导人们要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道德品质。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教诲,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6117c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7.png)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特别是那些跟道德有关的故事,那么古代有哪些道德的小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一:李积焚须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积,表字懋功。
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
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
当李积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来,李积就亲自替他姐姐烧着火去煮粥。
哪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积的胡须烧着了。
他的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
李积回答他姐姐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
我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着粥,哪里能够呢。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二:文本乞恩唐朝时候。
有一个大臣姓岑。
名叫文本。
做了右丞相的官。
他的弟弟岑文昭。
做了校书郎。
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
多是些轻薄的人。
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
就对岑文本说道。
你的弟弟事故很多。
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就叩着头。
回对太宗皇帝说。
我的弟弟。
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
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
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
那末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
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
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
让我回到家里。
竭力的去劝诫他。
岑文本说完话。
就流着眼泪。
呜呜咽咽哭起来了。
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
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三:公艺百忍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
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
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
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75c319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朱德给教官让座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
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二、孔子尊师的故事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三、张良拜师的故事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86e54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7.png)
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名人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以下是一些中华美德的名人故事:
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拜访,表现出了他虚心求学、诚恳待人的美德。
2. 孟子舍生取义: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主张“舍生取义”,即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选择符合正义的行为,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勇气。
3. 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了抗击金兵,不惜舍生忘死,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4. 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为了抵制鸦片贸易,在虎门销毁了大量鸦片,表现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义之心。
这些名人故事都体现了中华美德的价值观,如忠诚、孝顺、勇敢、正义等,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4d8a78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d.png)
中国古代道德小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道德小故事,以下列举几个: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一起吃梨,他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该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的谦让和尊重长辈的品质。
2.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办事,孩子哭着要跟着去。
妻子就哄孩子说:“不要哭,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就不哭了。
一会儿,妻子办事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
妻子责怪他说:“我只是哄孩子,你何必当真?”曾子说:“你既然答应孩子,就要说到做到,不然就是欺骗孩子,这样怎么能够教好孩子呢?”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子的诚信和负责任的态度。
3.孝子行孝:古代有位孝子叫韩伯瑜,母亲给了他几件衣服,他跪下不肯起,母亲又拿吃的给他,他又跪下不肯起。
母亲生气了,大骂他:“你这样还不肯起,为什么?”韩伯瑜说:“我要做件大事报答母亲。
”母亲说:“你能做什么大事?”韩伯瑜说:“母亲生下我,还没有好好孝顺母亲就去世了。
儿子活着有什么益处?”于是韩伯瑜从此以后格外孝顺母亲。
这个故事体现了韩伯瑜的孝心和对母亲的尊重。
4.屈原沉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他主张改革政治,但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
最终,他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他看到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个故事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教育意义。
它们告诉我们应该尊重长辈、诚信待人、孝顺父母、热爱祖国等。
这些品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237fbb6f111f18582d05a15.png)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本文是关于古代名人道德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道德故事。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1: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道德小故事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道德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81dae2bed5b9f3f80f1c78.png)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道德小故事中国古代名人道德小故事篇一: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篇二: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重。
篇三: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篇四:程门立雪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
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
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篇五: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看他坐在一张竹席上,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很多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篇六:李士谦乐善好施李士谦是北朝魏齐时人,他家中十分富有。
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
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
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篇七: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起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敬老人的典故。
篇八: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
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珠宝。
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珠宝,而是将其一同埋进坟墓。
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
![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34ced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9.png)
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能让人们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还能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美好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古代道德小故事。
1. 孟子寓言孟子寓言中的“扬州之水,自右而左,从我至于于若,恶且得其反者三十里,是极力而为之者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追求短期的利益,而要追求长远的利益。
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它的影响和后果,做到深思熟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2. 鲁班拯救鲁班是古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匠,他与几个学徒正在盖一座高大的屋子。
突然间,建筑支架出现了问题,一群人慌张失措,唯有鲁班看到问题所在,并挽救了局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断探索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匠。
3. 荀子劝学荀子曾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故事来劝勉人们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如同游戏一样,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寻求新的突破,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往直前。
4. 雷锋的故事雷锋是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在生命的短暂岁月里,以一种执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写下了爱国主义的丰功伟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应该有意义,只有为别人付出,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5. 三字经教育“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古代中国著名的课文,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但是社会环境会让我们变得好与坏不同。
我们应该提倡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伦理。
总之,古代关于道德的小故事不仅能够滋养人们的情操,还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让人们掌握深刻的生命智慧。
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珍藏在心中,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380cdf20b4e767f5bcfceb7.png)
道德小故事:这个就很多了,古时候的摘录几个:0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 )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中国关于道德方面的小故事
![中国关于道德方面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e2c5c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d.png)
中国关于道德方面的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程门立雪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
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3.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
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
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4.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
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6.赵柔卖犁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7.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愿意进宫为奴婢,以抵父亲的罪名。
汉文帝非常感动,废除了肉刑,而“缇萦救父”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
8.扬震拒金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
一天晚上,受他举荐为官的王密去拜会杨震,王密捧出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他。
古代经典道德故事
![古代经典道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489bd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6.png)
中国古代经典道德故事一、泰伯采药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二、赵孝争死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三、许武教弟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四、姜肱大被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五、缪彤自挝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缪单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兄弟四个人..一同住在一块儿..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已经有好几次了..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就关了门..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身体..谨慎行为..学了圣贤人的法则..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缪彤才开了门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六、王览争鸠晋朝时候..有个着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览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览知道了..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了这一件事..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七、庚衮侍疫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庾..单名是一个衮字..表字叫做叔褒..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传染了疫病死了..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危险..疫气非常的盛..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都避到外边去了..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衮就说道..我的生性..是一向来不怕病的..竟不肯出外..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哀哀的哭..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时疫、没有了..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庾衮也没有传染..地方上的父老们..都觉得很奇怪..八、刘进束带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单名是一个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刘瓛的弟弟..他的做人;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间;曾经做过明帝的挽郎..有一次;他的哥哥刘瓛;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后;才答应了..刘瓛很怪他的弟弟;怎么答应得这样迟..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深恐防礼貌不周;得罪了兄长;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刘琎的敬重哥哥;是这个样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九、牛弘不问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的;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的;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也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十、田真叹荆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十一、李积焚须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积;表字懋功..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当李积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来;李积就亲自替他姐姐烧着火去煮粥..哪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积的胡须烧着了..他的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李积回答他姐姐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我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以后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着粥;哪里能够呢..十二、文本乞恩唐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姓岑..名叫文本..做了右丞相的官..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轻薄的人..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岑文本说道..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岑文本就叩着头..回对太宗皇帝说..我的弟弟..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么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的去劝诫他..岑文本说完话..就流着眼泪..呜呜咽咽哭起来了..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十三、公艺百忍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然能够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十四、士选让产五代时候..有个张士选..幼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母亲..靠着他的叔父养育他..他祖父遗下来的家产..还没有分析过..他的叔父有七个儿子..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叔父对他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来的家产..分做两份..大家各得一份罢..张士选说道..叔父生有兄弟们七个人..那末应当把家产分做了八份才好..他的叔父一定不肯..张士选愈让得厉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应他了..这个时候..张士选还在书馆里读书..有一个看相的..偶然走到书馆里来..看见了张士选..就指着张士选对书馆里的先生说..这个人满脸阴骘..将来必定能够高高的及第..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十五、陈昉百犬宋朝时候;有个陈昉;他的家里;自从他的祖父名叫陈崇的遗下法制以来;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个人;但是并不雇一个男女的用人..上上下下的人;都是很亲睦;没有一个人有句离间的话..他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定大家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坐在另外的席上..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着的..倘若偶然有一只狗还没有到;那末这一班狗一定大家等他;不肯先吃的..因此他乡里间的人家;也都被陈家所感化了..那时候的州官叫做张齐贤;就把这个事情奏上朝廷里;把他家里的徭役统统都免了..十六、文灿拒间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周;他的名字就叫文灿..他有一个哥哥;生性是最喜欢吃酒..但是穷苦得很;没有依靠的地方;所以一向靠着周文灿过着生活..有一天;他的哥哥喝了酒;竟喝得大大的醉了;无缘无故;忽然间竟把周文灿重重的痛打了一顿..周文灿的邻居人家晓得了;大众替周文灿抱着不平..哪里晓得周文灿反而因为邻舍的人替他抱不平;他就大大的生气;对着那邻舍人说;我的哥哥并非来打你们;你们哪里可以离间我的骨肉至亲呀..司马温公很佩服周文灿的行为;常常写了这一桩事情;去劝戒人家;以作人家兄弟的榜样..十七、温公爱兄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十八、朱显焚券元朝时候;真定的地方;出了一个大大友爱的人;姓朱单名叫做显..在世祖皇帝至元年间;他的祖父;早已把家里的银钱和产业;一概均匀分好;传授给子孙了..到得英宗皇帝至治年间;朱显想着他的侄儿叫朱彦昉的一班人;穷的很多;并且有的年纪太小;又没有父亲母亲可靠..因为这个缘故;朱显就对他的弟弟名叫朱耀的说道;凡是父子兄弟本来同是一气的;哪里可以不同住在一块地方呢..就会齐了各房的弟兄们和子侄辈;一同到了他的祖父坟墓前;叩头禀告了一回..拿出向来他的祖父分给他们的分书凭据;尽数用火烧掉了;仍旧大家合拢来一同住着..十九、世恩夜待明朝时候;有个姓陈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万历己丑年中的进士;他的大哥哥是个举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欢游荡;天天很早的出去;很迟的回来;他的大哥哥屡次的规劝他;他究竟不肯改过..陈世恩说;这个样子;徒然损伤了兄弟间的友爱;是没有益处的..于是陈世恩就每夜亲自守着大门;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来了;又亲手下了锁..并且问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里饿不饿;饱不饱..忧恤他弟弟的神气;完全在说话里和脸面上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有了好几夜;他的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二十、张闰无私元朝时候..有个张闰..他的家里..有八代不分炊了..家里有一百多个人口..可是一些儿没有间隙的闲话..每天叫家里这一大班的妇女们..大家会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女工..做好了以后..就藏贮在一个库里..各人的房间里、没有一些儿私下的收藏物件..每逢小孩子啼哭的时候..伯母婶母们无论那一个看见了..就抱起了给他吃奶..不去问那一个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这一班小孩子们..也弄得不晓得那一个是自己生身的母亲了..这时候就是缙绅的家里..也都自以为万万不及张家..到了顺帝至元年间..朝廷里就派了钦差..在他们的门前旌表起来..二十一、张溢代戮元朝顺帝至正壬辰年间..黄州的地方..有了一种妖贼..打从福建省过来..侵犯龙泉县赞善等等地方..这个时候..那地方上有一个友悌的人..他姓章..名叫溢..同了他的侄子章存仁..逃到山里去避乱..不料那个章存仁..忽然间被妖贼们捉去了..章溢说道..我的哥哥..只有这一个儿子..不可以叫我的哥哥没有后代..他就走出去对一班妖贼们说..这是我的侄儿..他的年纪幼小..还没有知识的..我情愿自己来代我侄儿子的死..一定请求妖贼们不要杀他的侄儿..后来竟至于号淘大哭了..妖贼们也被章溢感动了..因为敬重他的义气..就把他们叔侄俩都释放了回来..二十二、郑濂碎梨明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非常的喜欢..二十三、廷机教弟明朝的李廷机做了大学士的官..他的弟弟..是一个白衣人..打从家里到了京城里来问候他的哥哥..就戴了新鲜的方巾..穿了新鲜的衣服..进去拜见..李廷机问了他家里的事情..和寒暄慰劳的言语..讲完了以后..见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很为奇怪..就问他弟弟道..你是不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他的弟弟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又说..你是不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他的弟弟又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问他弟弟原来的帽子..到那里去了..他的弟弟说..放在袖子里..李廷机说..你仍旧戴这个好了..不要跟着世俗去做..他的弟弟奉了命..就立刻把帽子换下了..丝毫没有为难的神气..二十四、严凤敬兄明朝时候有个严凤..天性非常的孝友..服事他的哥哥..像服事他的父亲一般..后来严凤做官告老回来..这时候..他的哥哥年纪已经老了..家里又很穷苦..严凤就把他迎养到家里..每逢请客的时候..必定叫他的哥哥去递着杯..自己执了筷子跟在哥哥的后面..有一天..严凤把筷子送上去迟了一些..他的哥哥生了气..就给他吃了一个耳光..严凤欣然的顺受..仍旧在这个酒席上尽了欢才散..他的哥哥醉了..严凤就亲自送哥哥去睡了..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已经在哥哥的卧榻前面等候了..并且问他昨天的酒..喝得畅快不畅快..睡得好不好..过了不多时候..他的哥哥死了..严凤痛哭安葬..都很尽了礼的..。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000593dcc7931b765ce15a0.png)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
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
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
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a693c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7.png)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道德故事。
古代名人道德故事1: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道德传统小故事
![道德传统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ff4f6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a.png)
以下是3则关于道德传统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他小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带了一篮子的梨子回来,分给孩子们。
孔融看见篮子里的梨子有大有小,他思考了一下,然后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兄弟姐妹。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最小的梨子时,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把大的留给年纪大的。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融的谦让和尊重长辈的道德品质。
故事二: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买菜,她儿子想要跟着去。
曾子的妻子就哄骗孩子说:“等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听了,就乖乖地在家等妈妈回来。
曾子听到这话,就对妻子说:“不能欺骗孩子。
孩子什么都不懂,全靠我们教导他。
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欺骗别人。
”于是,夫妻俩一起动手杀猪,把猪肉煮了给孩子吃。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待人诚实。
故事三:孟母三迁孟母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孟子小时候喜欢嬉戏玩耍,而且喜欢模仿大人们的行为举止。
孟子的父亲看到这些,认为他是个贪玩的人,担心他将来没有成就。
于是,孟子的父亲决定搬家。
孟母看到孟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就决定搬家到一个靠近学校的地方。
孟子在新的环境中,看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行为举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开始认真学习,并且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孟母看到儿子的变化,感到很高兴。
后来,孟子的父亲去世了,孟母又搬家到一个市场附近。
孟子在市场附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开始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孟母看到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非常欣慰。
这三个故事都展示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长辈、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独立思考和学习、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等等。
这些道德传统和价值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1173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4.png)
古代道德故事故事一,孔子的弟子和老婆婆。
孔子的一位弟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摔倒了,弟子却没有上前扶她,而是选择绕道而行。
孔子知道后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扶老婆婆呢?”弟子解释说,“我怕她是个坏人。
”孔子说,“就算她是坏人,我们也要做好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对待谁,我们都应该持有善良的心,乐于助人。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美女?”孟子回答说,“因为人们都喜欢美丽的东西。
”弟子又问,“那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善良的人呢?”孟子回答说,“因为人们都喜欢美好的品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是可以被欣赏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好品质。
故事三,孝顺的故事。
在古代,孝顺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有一位孝顺的儿子,每天都要背着父母上山砍柴,直到父母去世。
他的邻居都说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有一天,他的邻居问他,“你每天都要背着父母上山砍柴,这样很辛苦吧?”他回答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他们,我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故事四,诚实守信的故事。
在古代,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丢了一袋金子,一个路人捡到了金子,他拿着金子四处寻找失主,最终找到了商人,把金子归还给了他。
商人非常感激这个诚实的路人,他对他说,“你的诚实守信是值得我学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生意的基础。
故事五,善良的故事。
在古代,善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
有一位善良的人,他每天都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行为感动了很多人。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份意外的回报,一个陌生人送给了他一笔钱,他拿着钱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结,古代道德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它们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
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
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
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
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
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
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
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
”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
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
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回宫之后,他立即召见店主人夫妻俩,先赐给女主人一千两金子,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
顿时,大殿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以为男主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谁知,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称赞他疾恶如仇,是个壮士,并当场拜他为羽林郎。
这件事传出之后,汉武帝的威望更高了。
5、《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
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
最后为国捐躯。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基本介绍: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
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